第 1 章 绪论
现实中,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明显,特别是金融资源分布状况和配置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在金融机构数量、金融资产总量、从业人员数量、融资能力、资本形成能力、外资利用能力、金融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时间效率意义上的金融深化和空间效率意义上的金融抑制在区域层面并存,这种金融资源区域异质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关键性约束条件。但“总量”金融调控政策主要着眼于货币控制,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只考虑总量,政策制定往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为参照系,其隐含假设是经济空间的均质性,是一种典型的忽视区域差异、甚至忽视空间的时空分裂思维。在区域异质性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只注重货币供应量的时间配置很容易造成金融资源的时空错配,阻滞金融调控政策传导空间渠道,形成金融调控政策区域效应,加剧区域异质性。这一过程中,金融调控政策区域异质性是金融资源时空错配、经济发展非均衡的原因之一,同时,金融资源时空错配、经济发展非均衡又是金融调控政策区域异质性的重要原因。
.........
第 2 章 区域金融调控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金融资源理论
2002 年,山西财经大学崔满红教授创造性地将复杂系统科学与金融理论有机结合,提出了《金融资源理论》。该理论对金融属性进行了新的界定,认为金融的本质是“社会财富的索取权”,金融资源的存量和开发对一国、一个区域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布局和产业分工具有重要影响,揭示了金融理论研究的一般性原理和规则;动态揭示金融资源属性的二重性,说明了金融“存量”属性、存量的客观性、金融资源的开发、金融制度的配置等问题,系统研究了金融资源开发、配置的基本原理和行为规范①;坚持金融内生于经济社会的观点,将社会资源、经济资源、金融资源置于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创新了金融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础理论和思维方式。《金融资源理论》构建了金融资源界定、金融资源开发配置、金融资源协调三个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体系,明确指出了金融内生于经济的资源内涵、金融资源配置的动态发展原理、金融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框架,是我们研究金融资源属性问题和金融资源开发配、金融政策制定的直接理论基础之一。同时,在《区域金融理论研究》一书中,崔满红教授以效应功能区理论作为研究区域金融资源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论,以区域金融资源的效应功能传导和控制机制为工具,对区域金融调控机制、区域金融政策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
2.2 区域金融调控政策的相关界定
两种界定都认为应该坚持金融调控政策决策的集中性和统一性,但在对统一金融政策和区域金融政策两者关系的界定方面存在本质区别。如果将区域金融调控政策看作是统一政策在区域层面的具体贯彻执行,那么统一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关系就更多地倾向于统一政策是区域政策“和”的关系,强调区域政策是统一政策的组成部分;如果认为区域政策就是将统一政策进行分层次、有区别的差异化操作,那么统一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关系就更多地倾向于总量和结构的关系,并且强调区域政策的结构调整作用。由此可见,正确并充分认识统一政策和区域政策关系是区域金融调控政策概念界定的关键问题。
第3章 区域金融调控政策的实现环境分析 ................ 41
3.1 经济发展区域异质性 .................... 41
3.2 金融发展区域异质性 ...................... 45
第4章 区域金融调控政策的实现动因分析 .......................... 59
4.1 来自宏观层面的解释——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 ....................... 59
4.2 来自中观层面的解释——根据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 65
第5章 区域金融调控政策的实现路径分析 ...................... 77
5.1 区域金融调控政策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 77
5.2 区域金融调控政策实现的基本逻辑 ............... 83
5.3 区域金融调控政策实现的基本策略 .................. 88
第 7 章 区域金融调控政策的实现方案分析
7.1 相关界定
构建区域金融调控政策实践的操作流程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旨在为区域金融调控政策的实现机制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制度性安排和操作指南。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仅取决于金融系统自身运行环境以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还取决于系统内外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动态影响,实为是一个涉及宏观、中观、微观,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地理、自然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面对这一庞大复杂系统,首先要将金融资源区域配置有效性测定的范围和涵义界定清晰。如果范围太广,一些影响较弱因素的权重设计偏差会减弱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如果范围太窄,可能无法反映融资源区域配置的系统性。同时,面对这一庞大复杂系统,指标选择不可能全面,可取方法之一只能是尽可能地缩小金融政策和金融资源配置对经济影响的外延,把握结构性变动的关键因素,基于数据可得性对经济现象的变化做出量化设计。
7.2 指标框架和操作流程
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主要由区域性总量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构成,采用系统分解和层次结构分析法(AHP),将总指标分解为 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13 个中介层和70标层四个层次。(1)目标层。对特定区域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的综合性评价,涉及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双重目标。(2)准则层。总目标的下级子目标,分为经济发展基础环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政策传导效率三个方面。(3)中介层。介于准则层和指标层之间的中间指标层,涉及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开放程度、消费投资结构、银行规模、存款结构、融资结构、银行盈利能力、银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证券保险业发展规模和效率、政策制定效率、政策执行效率和政策实施效率 13项内容。
.......
结论与展望
上述金融调控政策区域实现机制分析框架研究内容的基本结论如下:
(1)区域异质性已经成为区域金融调控政策研究的重要初始条件。空间异质性、个体异质性和资源异质性构成了区域金融调控政策要面对基本问题,本文为将区域异质性纳入金融宏观调控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区域金融调控政策的重要动因是解决金融调控政策的区域异质性问题,而金融调控政策区域异质性成因是一个涉及宏观制度变迁、中观政策传导、微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复杂性系统,其解决方案也必然是系统性的。金融调控政策区域实现机制遵循系统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原则,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金融调控方式,是结构和总量兼顾、多主体参与的市场化、协调化、差别化、制度化方式,因此也是解决金融调控政策区域异质性的系统性机制。
(3)金融调控政策区域实现机制强调对区域性、局部利益的关注、重视和引导,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通金融调控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区域阻滞、联结宏观和微观的重要枢纽,是从区域经济结构性调整角度对总量调控政策的重要补充。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