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视野下银行授信决策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35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越来越多的企业间分工,使得企业能够专注于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使其产品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而且由于企业间的合作不再囿于本区域或本国,而是全球化,例如耐克的设计在美国、制造却在东南亚和中国等地区,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的地域有其不同的比较优势,这样使得产品在其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充分利用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另外,随着技术进步和收入的提升,人们的消费也变得更加个性化,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制造模式下的规模经济,也就是大规模地生产同一品种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适应新的消费需求。由此,相对于传统的“规模经济”,管理者们提出了“大规模定制”这一新的制造模式,即既要低价又要满足多样化需求,大规模定制使得整个产品链的管理日益复杂,各生产环节分布到不同企业,如何协调这些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其保持高效?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产品的生产呈现了两个方面的显著变化。首先,企业的边界较以往模糊了。由于每个企业都仅为产品提供某一环节的生产加工,因此必须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具有高度协调的联盟,共同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这样就使得资源管理的范围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了多个企业,突破了原有的企业边界,从而使供应链成为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的生产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供应链金融模式对于传统的中小企业授信障碍的解决在三个关键问题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将这三个关键点汇集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一是关于认知和不完全契约,通过这部分的综述,可以分析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企业声誉问题的解决对银行授信的重要意义;二是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的综述。 此外,本文还将顺着银行对供应商的信息需求从硬到软的不同授信模式,展开相关的文献综述。首先抵押贷款模式是最传统的银行授信模式之一,要求充分的硬信息;关系贷款为本文提供了“银企关系能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一思路;团体贷款为本文提供了“事先甄别是保证高还款率的重要机制”又一重要思路;最后,近年来的供应链金融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探讨和应用也将给本文带来诸多启示(见图 2-1)。

2.2 认知与不完全契约
不完全契约是在完全契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那么完全契约与不完全契约的根本区别在哪儿?主要是事前权利和事后监督的区别。完全契约的重点在于事后监督,因为通过事前的契约已经约定了当事人在各种或然状况下的权利和责任,需要通过事后的监督来保证这些权责的实现。而不完全契约的重点在于事前权利的提出,由于在现有知识下不可能缔结出一个交易双方在各种或然状态下都能规定权责的合约,而是只能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通过再谈判来解决。

第三章 供应链金融理论模型 ............................................. 52

3.1 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配给问题 .................................. 52
3.2 缓解信贷配给的声誉模型 ...................................... 58
3.3 缓解信贷配给的抵押品模型 ........................58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66

4.1 研究设计的缘起 ........................... 66
4.2 研究设计的目标和内容 ............. 66
4.2.1 研究设计的目标 ......................66
第五章 理论模型及相关研究假设 ............... 94

5.1 理论模型架构及相关假设的提出 .........................94
5.2 样本与变量的基本描述 ...............100

第六章 实证检验结果

6.1 测量模型的区分效度
基准模型为4因子模型,即核心企业能力合并供应链治理水平合并供应商能力合并银行对供应商认知。除了此基础模型之外,我们还假设了 8个备选模型,其中包括 5个2 因子模型,分别是核心企业特征合并供应商特征(模型 1)、核心企业特征合并供应链治理水平(模型 2)、核心企业特征合并银行对供应商认知(模型 3)、供应商特征合并供应链治理水平(模型 4)、供应商特征合并银行对供应商的认知(模型 5);3个3因子模型,分别是核心企业特征合并供应链治理水平合并供应商特征(模型 6)、核心企业特征合并供应链治理水平合并银行对供应商认知水平(模型 7)、供应链治理水平合并供应商特征合并银行对供应商认知(模型 8),各测量模型区别效度比较见表 6-1。

6.2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
图6-2是风险构面测量模型的修正模型,该修正模型假定误差项间并非相互独立,9 个测量指标误差项间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关系,依据修正指标,逐一增列测量指标误差项间的共变关系,最后呈现的模型中没有修正指标大于 4.00的。9个测量指标的 λ值的C.R.值均大于 1.96,即 9 个测量指标参数均达到 0.05 显著水平,其余待估计的自由参数也均达到 0.05 显著水平。且由图 6-2 显示,整体模型的自由度等于 29,卡方自由度比值 1.836 小于 3.000,RMSEA 值为 0.039 小于 0.080,AGFI值为 0.970 大于 0.900,GFI值为0.990大于0.900,上述指标均达到模型适配标准,表示修正的单一构面的测量模型与样本数据可以吻合,风险构面的收敛效度较好。不过在 9个测量指标变量中有 4个变量(R16、R17、R18、R19)指标的因素载荷量低于 0.7,这4个变量的个别变量的信度系数2R 值稍低,没有达到 0.50 的标准。
............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以往的文献往往从各自独立的视角考察供应链金融的形成机理,即供应链环境,如核心企业能力、供应链治理水平、供应商能力和核心企业参与融资模式对银行授信水平之间的影响,二者是否同时影响银行授信水平?是否存在着显著地交互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给出答案,本文表明,当自变量(核心企业能力、供应链治理水平和供应商能力)和核心企业参与融资的程度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后,二者对银行授信水平仍旧存在着独立且同向的显著影响。不仅如此,本文还表明,核心企业参与融资的程度对自变量和银行授信水平之间的关系有显著地正向调节作用,在核心企业低度介入供应商融资的条件下,自变量通过银行对供应商认知对银行授信水平有显著的间接效应。在核心企业高介入供应商融资的条件下,自变量通过银行对供应商认知对银行授信水平有斜率更高一些的显著地间接效应。这个结论意味着,考察供应链背景下核心企业能力、供应链治理水平和供应商能力等与银行授信水平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的介入程度是不充分的。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