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 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2007 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海啸,银行倒闭潮汹涌袭来,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统计,2009 年,美国银行倒闭总数多达 140 家,远高于 2008 年的26 家,2010 年银行破产数目更是达到 18 年来最高水平,增加到至 157 家,仅仅 2011 年前3 个月,美国破产的中小银行数就已达到 64 家。从最初的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到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到冰岛的三大银行破产,再到美国很多中小银行的破产,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都在此次危机中遭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引发了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反思,当前的资本监管已无法控制金融机构的杠杆水平,加剧了银行的不稳定性。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然而这个复苏过程却充满了波折起伏,中东地区的政局动乱导致国际油价攀升,日本的地震海啸对世界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世界经济的复苏也开始放缓;而我国国内则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发达国家的货币超发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大,物价上涨势头明显,在这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我国仍需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而银行业是金融业的基础和核心,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首先是银行业的稳健经营与发展,其能否既保证经济增长又可以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则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对于经济系统的安全稳定发展极其重要,而银行的安全与稳健经营又依赖于银行的治理,有效的银行治理是银行稳健经营乃至金融体系稳健发展的关键。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危机和银行破产事件频发,商业银行治理问题开始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在现代银行治理机制中,银行主要依靠董事会的职能与董事的职责的发挥来进行战略决策和监督控制,从而实现内部治理的有效性,董事会能否有效运行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营效率和风险水平,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地重要作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暴露了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令他们遭受了难以估计的损失,掀起了银行的倒闭潮。众多学者研究认为,这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脆弱的风险控制体系所导致的,而强化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有助于规避银行风险。这进一步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届对银行治理问题和风险控制的关注。
二、选题意义
金融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将会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对于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银行业又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充分证明:在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中,银行危机造成了大部分的破坏,保持银行业的稳定是维护金融稳定的核心关键。不论是美国上世纪 20 年代大萧条,还是日本长达十余年的经济衰退,以及距离我们最近的 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其最后所造成的严重影响都与当时整个银行体系出现严重的危机是分不开的。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保持银行的稳健性,这一问题应当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我国的银行业虽然没有爆发真正的危机,但一直存在着各种影响其稳健性的问题。而且由于有国家信用的保证,银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最终都没有引发整个系统出现危机。但随着中国加入 WTO,整个银行体系的开放性逐渐增强,从 2007 年起我国开始逐步实现金融开放,这导致我国的银行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外的竞争压力,而且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在当前的国内外背景下,对我国银行稳健性及其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影响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场金融危机同时也深刻地暴露出商业银行业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以及监管制度中的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商业银行业未来的发展以及监管制度的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具有“决策与控制”职能,对银行风险负有最终责任,在风险管理中承担不可忽视地重要作用,董事会的有效运行与否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综合风险水平。根据监管要求,董事会在银行风险管理中担负着核心和最终责任,掌控着银行的风险管理职能,包括确定目标债务评级、决定可用资本、为银行的每个业务单元分配风险额度。一方面,股东为了获得高额回报,会鼓励董事会承担风险;另一方面,债权人、监管当局和银行自身持续经营的需要又促使董事会要加强风险控制。双方平衡的结果是受约束的最大化:允许银行承担有限的风险,同时在这种风险水平下试图获取最大的回报。这一切就要求银行的董事会发挥应有的效率,以更好地行使风险管理职能,大力促进银行的稳健发展。有效的银行治理有助于防范银行风险并促进银行稳健高效运营,是金融稳定乃至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就银行董事会治理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银行稳健性的理论基础
2.1 基于宏观经济视角的银行不稳定性理论
严格意义上来说,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各国经济学家已开始真正关注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问题。作为目前已经系统成形的理论体系之一,银行内在不稳定性的宏观理论解释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 Minsky 为代表的周期性理论解释,其主要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对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进行了解释。二是以 Friedman 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主义解释。由于早期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令经济学家们非常关注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相关问题的研究,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伴随着货币信用机制遭到大范围的破坏,从而导致金融体系处于不稳定甚至崩溃的状态。因此,早期的银行不稳定性的假说往往都是从经济危机的角度出发进行阐述的。T. veblen(1904)认为,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力量存在于银行体系中。证券交易之所以会出现周期性暴跌,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根据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估价,但却逐渐偏离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社会资本所有者的缺位。凯恩斯对危机爆发也从经济周期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认为投资和资产价格等因素是不可预测的,这种未知因素一旦发生剧烈变动,将引发经济动荡,威胁银行业的稳定性,甚至发生危机。根据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亲身体会,Fisher(1933)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对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进行了理论解释,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密切,很大程度上这种不稳定性是由经济基础恶化所造成的。上述早期理论的研究角度均侧重于宏观经济运行相关问题,对银行不稳定性的研究并不是独立的,而是隶属于对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 我国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联研究....35
3.1 我国银行稳健性指标体系 .......35
3.1.1 银行稳健性核心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3.1.2 银行稳健性指数 BSI 的合成.......37
3.1.3 我国银行稳健性水平的评价 .......37
3.2 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联分析 ...38
3.3 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冲击路径研究 ......46
3.3.1 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分析 .......47
3.3.2 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冲击响应分析 ....48
3.3.3 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运行的方差贡献分析 ....52
3.4 本章小结......53
第四章 我国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政......55
4.1 银行稳健性与财政政策的冲击影响研究 ....55
4.2 银行稳健性与货币政策的冲击影响研究 ....66
4.2.1 银行稳健性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 ......67
4.2.2 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 ....68
4.2.3 银行稳健性与货币政策的冲击响应分析 .......72
4.3 本章小结......82
第五章 我国银行董事会治理对银行.....85
5.1 董事会治理的度量 ....85
5.1.1 董事会效率指标 .......85
5.1.2 董事会治理指标的合成 .....88
5.2 董事会治理与银行稳健性的均衡关系研究 .....89
5.3 董事会治理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研究 .......92
5.3.1 董事会治理与银行稳健性的关联分析 .......93
5.3.2 董事会治理与银行稳健性的冲击响应分析 ...93
5.3.3 董事会治理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贡献分析 ...95
5.4 本章小结.......96
结论
基于当前金融稳定的理论背景和国内外学者针对银行稳定领域的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本文对我国银行的稳健性、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关联性、与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冲击响应路径,以及银行董事会治理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 本文在 IMF(2006)颁布的《金融稳健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央行提出的宏观审慎监管指标,从反映资本充足性,资产的质量,银行盈利能力,流动性四个方面分别确定了银行的代表性指标,构建了我国银行稳健性指标体系,并利用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组合成了我国银行稳健性指数 BSI,以综合评价我国银行的稳健性水平。BSI 曲线图形显示:三类银行的总体变化趋势极其相似,在 2004-2007 年,BSI 都处于上升态势,而到了2007-2009 年 BSI 普遍有所下降。2010-2011 年,各家银行的 BSI 曲线形状基本相似,BSI呈快速回升态势,甚至绝大多数都超越了前几年的高点。可见自 2004 年以来我国的银行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银行业整体的稳健性水平不断上升,但由于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影响,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都遭受到严重的打击甚至破产清算或被政府接管,我国虽然表面上看没有发生金融危机,这种影响通过实体经济等各种途径的传导波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也给银行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稳健性水平显著下降。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刺激国内私人部门的投资和就业,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经济稳步好转,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稳健性水平也逐步回升。
2. 按照 Maish 和 Maish(1996)的方法,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误差修正模型(ECM)检验了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经济增长、信贷规模扩张及资本市场价格)之间的面板 Granger 因果关系,其中,银行稳健性与 GDP 增长率、银行稳健性与股票价格指数之间是单向 Granger 因果关系,其他变量之间则是双向的两两互为 Granger 因果关系,这个结果在理论上是符合现实意义的。
此外,本文还通过构建 PVAR 模型度量了宏观经济运行对银行稳健性的冲击响应路径。基于 PVAR 的银行稳健性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我国 GDP 增长率的变动会对银行稳健性在当期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不具有长期性,银行稳健性有赖于经济的稳定增长;信贷规模的扩张会在当期对银行稳健性产生较大的正向刺激,在短期内有利于银行的稳健性,长期来看,由于其他影响因素和银行风险非常复杂,影响程度有所减少;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动虽然对银行稳健性有着正向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没有持续效应;另一方面,银行的稳健性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具有持续效应;长期来看,银行的稳健性是信贷规模扩张的重要前提;虽然银行稳健性的提高使投资者对其信心增加,令其倾向于将资金投放在银行,但长期来看,这并不会对股票市场的资金流量及价格产生多大的影响,只会产生一个短期微弱的波动。说明经济增长、信贷规模增长率和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冲击都对银行稳健性产生正向的影响,且基本在第一期响应程度较高,长期来看都有所下降并恢复平稳,说明这种影响并不具有持续效应。反过来,银行稳健性在短期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的冲击,对信贷规模增长率和股票市场价格指数产生正向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影响没有持续性且并不显著,可见它们之间是一种非对称关系。同时,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银行作为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中介结构,经济增长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较小,而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则需要银行的稳健经营为其提供保障和支持。同时,信贷规模扩张速度和股票价格指数对银行稳健性的波动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信贷规模的扩张有赖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3.本文对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冲击响应进行了研究,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传导工具或效果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以及银行稳健性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并对其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银行稳健性在短期内会对财政政策传导工具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但长期来看影响是负向的;宽松的财政政策对银行稳健性产生负面影响,且影响具有长期效应;面对利率的冲击,银行稳健性最初会产生较小的负响应值,但从长期来看,利率的冲击给银行稳健性带来了正向的影响;汇率的冲击会对银行产生正向的影响,但长期来看,影响并不显著;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仍在初步探索阶段,需随着汇率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银行的稳健性短期内有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但是长期来看,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很小;银行稳健性受 GDP 增长率冲击的影响较大,实体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对于银行稳健性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A.M.M. Masih and R. Masih. Energy consumption http://sblunwen.com/hgjjlw/, real income and temporal causality:results from a multi-country study based on cointegr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modelingtechniques [J]. Journal of Energy Economics, 1996, 18(3):165-183.
[2] Adams, Renee B., Mehran, Hamid. Corporate Performance, Board Structure and itsDeterminants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EFA 2005 Moscow Meetings, 2005(8).
[3] Albareto G... Monetary Policy and Banking Stability: A Survey.University di Genova,Working Paper, 2004, No.5.
[4] Allen F., Gale D.. Bubbles and Crises [J]. The Economic Joumal, 2000(8):3-28.
[5] Allen, Franklin and Douglas Gale.Financial Fragility, Liquidity and Asset Prices [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Decembg2, 2004(6):1015-1048.
[6] Allen,Franklin and Douglas Gale.Optimal Financial Crises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8,53(4):1245-1284.
[7] Andress and Vallelado.corporate governance in banking: the role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8, (32).
[8] Andrew Sheng etc.银行业重组——从20世纪80年代银行危机中得到的经验教训[C].袁纯清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9] Anne Vilal.Asset price crises and banking crise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BIS, ConferencePapers, 2000.
[10] Asli Demirg-Kunt, Enrica Detragiache.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IMF,WP/98/83,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