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引言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长、珠三角为首的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现象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迈入不平衡的极化发展轨道。最近,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更给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深深地烙上了区域化发展的标志,除众所周知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以外,我国还筹划着环勸海、东三省、中西部、辽东半岛等多个区域级幵发规划。纵观这些经济极的发展规划或是发展过程,大体都是从总体布局、招商引资开始,依靠投资驱动,进一步刺激消费或是贸易的发展。而且由于我国改革与开放双管齐下的特殊环境,地方发展的初始投资大多为外资。因此,我国区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依靠外商投资驱动,优化产业布局,进而促进消费投资贸易多方面全方位发展的模式。与此同时,作为参与全球经济与贸易活动主体的跨国公司为了规避国际贸易璧舍与非贸易壁全、拓展市场、获取资源等因素,渐渐都采用直接投资方式。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间兼并热潮迭起。站在全球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而言,跨国公司的内部职能、组织架构和相互分工能得到再次划分,逐渐从以前的单一组织形态演变为如今包括创意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生产中心、销售中心等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形态。此时,公司内部的一部分经济效益随着国际分工而向外溢出,即从社会效益角度看来,跨国公司的总部不仅会为地方带来税收、就业、产值等直接收益,更有促进产业升级、吸引更多投资等间接收益。这种类似于产业集聚经济的经济形态,便是我们如今时常听到的“总部经济”的由来。
结合中国目前的区域发展情况来看,跨国公司的“总部经济”在中国有着显著体现,以北京、上海等国际型大都市最为明显。北京曾把总部经济写入《北京市政府报告》,明确地阐述了北京发展地区总部的要求和希望,即希望“广泛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大企业、大集团来京设立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发展总部经济”。1截止到2011年5月,北京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2家,外商投资公司183家,外资研发中心353家。拥有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总部41家,成为仅次于日本东京的全球第二大世界500强总部之都。行业分布上,北京主要聚集了通讯设备制造行业,代表性的企业有roM、朗讯、摩托罗拉、北电网络、西门子、日立等。2上海也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11年3月底,入驻上海的地区总部共计326家、投资性公司223家、研发中心323家,上海拥有的地区跨国公司总部机构数量居中国内地省市之首。而所投资的产业也以第三产业居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列前两位,代表性的企业有艾默生电气、埃克森美孚石油、通用电气、米其林等。1而广州更推出了具体的措施,对在广州设立中国总部的跨国公司给予500万元的奖励,并鼓励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出口采购中心。另外,一些二线城市如南京、杭州、青岛、成都、厦门等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规划。可以看出,中国的发达地区对吸引外商投资,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经济予以高度的重视。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总部经济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是从总部经济与产业转型、分厂经济、城市发展、效益衡量、企业选址这五个方面进行讨论,而实证范围限于北京、上海、广州这类大城市,并没有从宏观角度提出中国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思路和方针。特别是现有研究成果对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效应对地方的贡献度计量方面涉及较少,总部经济演进规律对中国实际情况缺乏的适用性。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回答“如何使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华的效益最大化”的问题,为此将研究三个小问题:1、该不该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2、在何处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3、具体如何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本文通过分析跨国公司总部的正负效应,回答第一个问题。又由中国的资源禀赋、发展现状等因素,提出了跨国公司总部的地理分布设想,解释了第二个问题。最后从跨国公司角度入手,通过一个聚集过程的均衡分析,分析了总部集聚的内在动因,为政府发展总部经济政策提供了相关依据,从而阐述了第三个问题。
第2章关于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文献综述
2.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DD又称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等方式投资,并控制国外企业的部分产权并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经济活动。其内涵主要体现在跨国企业通过控制境外企业的经营活动而实现长久利益的目标。二战后,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Direct Investment》中首次将FDI与其他投资相区另ij,标志着现代FDI理论的诞生。此后该理论主要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条路径衍生出了以下几种理论。
2.1.1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文献综述
(1)垄断优势理论。该学派以Hymer(1976)和其导师Kindleberger (1969)为代表,主要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凭借自身垄断优势,如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等对外投资,方能消除跨国经营所产生的额外成本。
(2)内部化理论。1976年英国学者Buckley和Casson(1976)出版了《The fiiture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书,他们提出了著名的内部化理论。他们认为,由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国际贸易中交易成本过高,效率低下,而国际直接投资则是一种企业内部化的过程,这种过程用效率较高的行政手段代替效率较低的市场配置,以达到公司的利润最大化。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英国里丁大学的Dunning(1977)教授在1977年发表的《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Search for AnEclectic Approach》一文中首次提到了 “折衷” 一词。这个理论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资源禀赋理论,比较全面地讨论了 FDI的动因、决策和方向问题。他认为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共同决定了以上三个方面,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存在,FDI才有可能实现。
第3章跨国公司总部经济.......10
3.1海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概况.......10
第4章中国发展跨国公司.......28
第5章中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43
5.1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聚集的负面效应.......43
5.1.1对企业的负面效应.......43
5.1.2对行业的负面效应.......43
5.1.3对地区的负面效应.......44
5.2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华布局.......46
5.2.1环渤海地区.......46
5.2.2长三角地区.......48
5.2.3珠三角地区.......50
5.2.4我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聚集带.......52
结论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幵放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亚太总部迁入中国。在中国,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已然呈现出总部林立、聚集的现象,这种崭新的经济形态便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回答“如何使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中国的经济溢出最大化”的问题,为此将研究三个小问题:1、该不该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2、在何处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3、具体如何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人关于FDI、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总部经济三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次从全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案例入手,通过3个国外城市和2个国内城市直观地分析了东道国的特征和集聚原因。然后,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东道国的溢出效应,按照学者赵弘的框架仔细分析了五种效应和其子效应,肯定了第一个问题。接着,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角度提出了若干负效应,引出了第二个问感,并根据资源禀赋、地理环境、软硬件设施条件等标准,提出了中国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经济的布局构想,解释了第二个问题。最后,从跨国公司的需求入手探索具体的政策因子。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将总部集聚的过程拆分为总部分离独立和总部地理集聚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跨国公司因出于扩大市场、节约成本和追求科技创新而将总部分离,寻求有区位优势的东道国,在第二阶段由于集聚的外部性和拥挤效应的共同作用,企业总部向特定地区集聚并达到均衡。
本文还利用全国35个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结果显示这些动因是存在和显著的。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核心层和中层城市提出了若干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我国内地城市中,以北京和上海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心,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为第二层次,这些城市应该互相合作,交错式地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政府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建设,特别是注重软环境的建设,应从金融、税收、法律等方面多管齐下。总部政策的发展方向是中性化政策,政府应该逐步改变自己职能,使总部经济效用最大化,壮大我国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高桥浩夫.全球经营的组织战略.东京:同文馆.1992:175-195
[2],赵弘.总部经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71-77
[3].迈克.波特著,陈小悦译.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206-220
[4],张鹏.总部经济时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38-55
[5].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2002,15(1) : 13-17
[6],周汉民,李卓蔚,程斌.跨国公司总部迁入上海经济问题研究.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9,10 (6) : 30-33
[7],阎光才.斯坦福的硅谷与硅谷中的斯坦福.教育发展研究.2003,9(13) : 87-91
[8].沈金箴.东京世界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北京的启示.经济地理.2003,23(4):571-576
[9],付光武.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我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商业研究.2003,24(2) : 41-44
[10].卢伟航.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机制——基于硅谷企业的研究.南方经济.2004,1(4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