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区人口迁移及地域经济发展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55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自 1978 年之后,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的限制,户籍政策开始从严格限制向半开放过渡。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些人口压力较大的特大城市、直辖市没有放开户籍制度之外,中小城市迁移人口的入户不再受严格限制,截止到 2003 年,我国已有 12 个省份取消了城乡户口二元划分的制度。在未来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户籍将不再是阻碍人口迁移的障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使经济发达地区对迁移人口产生了拉动作用,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则对人口产生了推动作用,并且在户籍管理逐渐放松的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迁移,虽然人口迁移仍主要以本省范围为主,但跨省区的人口迁移扩张速度呈增大趋势。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 2000 年,我国户籍迁移人口总数为 1.44 亿人,其中,跨省迁移的人口数为 4242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我国户籍迁移人口总数上升到 2.61 亿人,户口在省外的迁移人口数上升到 8588 万人,省际人口迁移规模成倍增长。由于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已经得到许多国内外学者的证实。我国自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持续上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因此,研究我国的人口迁移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发现问题,找到促进未来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十分有益。由于省际迁移人口与在本省范围内迁移的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不同,省际范围的迁移人口区域性差别较大①,因此,研究省际人口迁移则更有意义。所以,本文将人口迁移的研究视角定位为省际人口迁移,并且根据刚刚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新世纪以来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变动特点、趋势,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2研究意义
我国人口迁移方面的文献多是迁移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涉及的领域较广,有些是从整个国家宏观视角出发,有些研究的是各个经济圈,而有些则是研究某一个省份内部人口迁移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其中,迁移人口的特征、迁移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的文献最丰富。虽然,人口迁移方面的研究文献已经不胜枚举,但现有的文献从省际人口迁移角度研究的却不多,而全面的研究跨省区迁移人口的迁入与迁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或者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迁入、迁出的影响更是寥寥可数。2012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也已经公布,这是继第五次人口普查后第二次对人口迁移各方面数据做详细的调查。因此,可以利用这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全面深入地分析人口迁移新的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3 研究方法


1、理论与文献相结合
本文以国外经典的人口迁移理论为基础,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并结合我国现有的研究文献,总结人口迁移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在理论指导和已有文献研究结果的启发下,探究我国新世纪以来人口迁移的特征、原因、迁移模式,以及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比较“六普”时期,我国各个省区人口迁移的现状和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或者比较“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同一区域或省区人口迁移的特征。通过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不同地带人口迁移的差别,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变化


3、计量分析
以人口迁移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借鉴相关文献的优良方法,并查找大量的相关数据,满足计量分析的数据要求。一方面,确定人口迁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此外,还通过面板分析对我国东、中、西区域及各省市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进一步详细解析。


第 2 章 人口迁移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国外经典迁移理论与模型
国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较早,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思想体系。最早研究人口迁移的当属 17 世纪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他首次从经济的角度对人口迁移流动进行解释,他认为决定人口迁移的关键是比较经济利益,当经济收益出现差异的时候,就会推动人口向比较经济利益较高的地区迁移,使他们能够在迁移后获得更大的个人效用。持有此观点的还有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他认为决定农民能否实现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主导因素是城乡实际收入的差别以及能否在城市找到一份工作。舒尔茨也认为迁移是一种由成本决定行为的活动,只有当迁移效益大于迁移成本,才会产生实际人口的迁移行为。①国外几个经典的人口迁移理论包括:


1.莱文斯坦迁移法则
统计学家莱文斯坦(Ravenstein,1889)②从人口学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人口迁移的原因,并通过数据对人口迁移的规律进行了详尽而具体的分析,总结出人口迁移规律,提出了人口迁移的 6 项法则:①迁移人口与空间距离呈反向变动关系,离商业中心距离越远的地区,迁移人口数则越少;②人口迁移流呈阶梯递进的模式,距离城市较近地区的人口迁移所带来的人口空缺会由更远的地区的人口添补,这样人口迁入城市的吸引力可以波及到最偏远的地区;③迁移流的方向是双向的;④迁移倾向的区别,即不同类别和性别居民的迁移倾向也存在差异,城镇居民相对农村居民的迁移倾向较小,女性更倾向于短距离的迁移;⑤交通运输工具的便利与城镇工商业的发展均能促使人口迁移;⑥经济原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第 3 章 新世纪以来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与趋势.......... 23
3.1 人口分布状况..... 23
3.1.1 人口的地区分布特征......................... 23
3.1.2 人口的产业分布特征......................... 26
3.2 人口迁移状况..... 30
4.3 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68
4.3.1 方法介绍.... 68
4.3.2 分析步骤.... 69
4.3.3 结果分析.... 71
4.4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72
第 5 章 我国东、中、西区域省际人口.... 77
5.1 人口迁移的地区差异.............................. 77
5.1.1 迁移分布的地区差异......................... 77
5.1.2 迁移原因的地区差异......................... 80
5.2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收入水平的关系分析............ 82
5.3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规模、经济收入.. 89
5.4 主要结论......... 95
第 6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7
6.1 主要结论......... 97
6.2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00
6.3 对策建议........ 101


结论


我国整体人口迁移规模呈迅速扩大的趋势,尤其是跨省际范围的人口迁移规模成倍增长。处于 15-59 岁劳动年龄阶段的迁移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省际迁移人口性别比较省内高,省内迁移人口男性和女性数量规模相差不大。东部地区仍是我国迁移人口的聚集地,而且对迁移人口的吸引作用呈增强的趋势。迁入东部地区的人口多是来自于空间距离相对较远的其他省份,而迁入中部或西部地区的人口更多的是来自于本省其他县、市。总的来说,虽然省内迁移为主要的人口迁移模式,但省内范围的人口迁移多为非正式的人口迁移,迁移规模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快速的下降,而省际人口迁移相对来说更具有稳定性。从省际迁移人口的职业构成看,我国迁移人口多数从事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但是,从事生产及运输设备操作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比重在“六普”时期出现明显上升。东部地区省际迁移人口从事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的人数居多,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中西部地区迁移人口职业构成在“六普”时期的变化较大,中部和西部地区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员比重均出现大幅下降。此外,中部地区从事生产及运输设备操作和商业服务业的比重大幅上升,西部地区从事专业技术行业和国家机关的人口比重较高,还有较大比重的迁移人口在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工作。
从省际迁移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看。省际迁移人口中未受过教育和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具有中等教育文化水平的人口流动性最强,而高学历的迁移人口跨省迁移的倾向明显减弱,迁移人口多数选择在本省范围近距离的迁移,而受过初等教育的迁移人口则更倾向于跨省迁移。从省际迁移人口的迁移原因看。省际迁移人口中,因务工经商而迁移的人口比重最高,原因也较为单一;而省内范围的迁移人口除了务工经商之外,因投亲靠友、学习培训和工作调动而迁移的人口也较多。“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相比,省际迁移人口因经济因素而迁移的规模呈迅速上升的趋势,而因社会文化因素迁移的则呈下降趋势。从人口迁移中心和迁移中心所吸引的地区分布看,“六普”时期,我国人口迁移中心和吸引地区均出现了新的变化。“六普”之前,我国人口迁移中心为北京、广东、上海、新疆、浙江,而进入新世纪以后,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成为我国新的五大人口迁移中心。在这几大迁移中心中,环渤海经济圈的人口迁移模式主要是区域内部各省范围近距离的人口迁移,如北京和天津的迁移人口多是来自河南、河北和山东省,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对迁移人口的辐射作用较强,迁移人口多是来自于距离较远的省份;虽然,新疆仍是西部地区人口迁入规模最大的地区,但是,“六普”时期,对人口的吸引作用大大降低,已不再是我国的人口迁移中心。“六普”时期,新的迁移中心所吸引的地区的地位排名也发生了改变,新的人口被吸引地区包括安徽、河南、四川、湖南和湖北,这些地区迁出的人口均主要流入我国的人口迁移中心。


参考文献
[1] W. A. 刘易斯著,施炜等译. 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 王德文. 刘易斯转折点与中国经验[M].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88-103.
[3] M. P. 托达罗著,印金强等译. 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 T. W. 舒尔茨著,吴珠华等译. 人力资本投资[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5] 马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
[6] 谭晓青. 城镇人口迁移与生育,中国城镇人口迁移[M].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
[7] 杨云彦. 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M]. 湖南:武汉出版社, 1994.
[8] 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项人口分布经济学的探索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 戚本超.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0]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我国人口迁移区实际空间格局演变研究[R].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组:701-70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