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困境视域下《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之变革思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38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货币合作的机制框架

随着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深刻影响着国际经济关系。而作为国际金融合作的核心和灵魂,国际货币合作对于维持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因而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是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大胆、最为成功的一次国际货币合作,同时它又为国际货币合作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是国际货币合作机制化的典型代表。作为国际货币金融领域唯一的国际公约,《协定》为当代开展全球性国际货币合作提供了一个体系严整、运作有序的机制框架,奠定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货币合作的基调与格局。

第一节国际货币合作的历史考察

19世纪,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货币合作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从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到各种危机时的短暂合作,二战前的国际货币合作走过了一段曲曲折折的历程。

一、国际金本位制

自从英国于1821年采用了金本位制度后,19世纪70年代,世界上重要的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国际金本位制自动形成。国际金本位制有三项基本的运行规则一是所有参加国的货币均以一定数量的黄金定值。本国货币当局随时准备以本国货币固定的价格买卖黄金二是黄金能够自由进口和出口三是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受黄金储备的制约,黄金流入则货币供应增加,黄金流出则货币供应下降。国际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征是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固定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金本位制为当时的主要国家提供了至今最为稳定、最为有效率的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有利于当时国际货币合作的实现。首先,当时各国及国际宏观经济环境满足了进行国际货币合作的条件,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正值自由竞争的全盛时期,各主要国家政府对经济基本上是自由放任,而且当时各国国内和国际政治也相对稳定,国际金本位制的运行没有受到重大外部冲击。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对市场的干预活动,基本上是把对外平衡目标放在首位,从而没有严重干扰金本位制度的国际收支调节机能。第三,经济周期上的一致性,使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当局容易形成一致的目标,采取与英格兰银行一致的货币政策,达成事实上的合作。

第二节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开辟了国际货币合作的机制化时代

肯尼思·奥伊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一书中就提出要使国际合作制度化,使之有助于加强国家间的交互作用。他指出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并不意味着国家间完全缺乏联系、组织和合作,而是说目前的国际合作过于松散。以互惠原则开展有条件的合作才是最佳的选择,而国际机制就是强化互惠原则,并使之制度化。1944年,《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出台结束了国际货币秩序的混乱状态,开启了机制化国际货币合作的新时代。正如研究IMF的法律权威Joseph Gold所言“这些规定的采纳是国际关系的重大发展。原因是大家都同意在过去各国可以随意行事的一个领域实施法律规则。”

一、国际合作的机制化

(一)国际机制推动国际合作

国际关系各理论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国际机制对于促进国际合作的顺利开展、利于国际公共物品的成功获得、以及减轻“集体行动困境”和“搭便车困境”等起到的重要作用。

国际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机制性合作和随机性合作,前者是在国际社会或合作各方在长期的合作中已经形成并得到大家同意的规则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化货币合作,后者主要是指为应付某一具体事件,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后作出的、持续时间有限的合作行动。诚然,随机协调具有议题广泛,谈判方式灵活等优点。但由于没有第三方的监督,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协议的执行完全依靠协议参与国的自觉自愿,因此,很难保证协议各方都能信守诺言。以国际机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合作的优点是:

首先,国际机制具有约束力。一方面,国际机制建立在各国合意的基础上,具有稳定的合法性基础,即使机制在形式上是相当简单和刚性的,也具有实质的规制效力。另一方面,国际机制,尤其是正式的国际协定有一整套完善的实体和程序规则,有利于机制的实施,而且还往往有相应的国际组织监督机制的实施,因而对相关成员国具有积极的约束。

其次,采用以国际机制为基础的体系可以鼓励各方考虑政策博弈的重复性。处于不同环境中的国家,由于初始条件的差异,可能发现很难遵守协调的政策。但在存在持续性随机干扰的情况下,这种初始条件的差异变得可以容忍,因为这种干扰使得在未来某一时刻情况可能倒转而利于己方,这使各方更愿意遵守共同议定的国际机制。

再次,国际机制为弱势成员的逐步参与提供空间。在目前的世界,“中心一边缘”的格局依然存在。以普遍性和一般性为特征的国际机制为边缘国家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机会。例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尽管各国的权利义务在实际上存在不对称,但确实对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在国际货币合作中学习和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有观点认为一套国际协定的机制可能有助于形成外部纪律约束。这特别有利于那些政府软弱的国家,或拥有强大工会组织的国家。这种约束有两种表现一是它可能制约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任意改变,确保政策的可预测性二是它也可能使得政府以国际协议为理由更容易地执行政策,减少国内执行这种政策的争议和阻力。

第二章《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框架下的国际合作困境

诞生于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协定》,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三度增削。,其演进历程,既带有国际经济环境发展变迁的深刻印记,也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在冲突一一合作过程中的较量与妥协。作为一种机制因素,《协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货币合作的进程。但在《协定》框架下,国际货币合作的发展波折重重,尽管《协定》的几次修订缓解了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国际货币合作困境,但并没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第一节美元危机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一次修订

1944年《协定》出台,其所确立的国际货币运作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如上一章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双挂钩的固定汇率特征突出,五大机制并立的货币体系。直至1958年前,《协定》机制都基本适应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而推动了国际货币合作的有序开展。但是,《协定》把美元作为维系各国货币交往的支柱,“特里芬难题”不可避免。随着美国国际收支的恶化,美元危机的出现,美国及其盟国开展了货币合作,但在机制的栓桔下国际货币合作难以奏效,于是促成了《协定》第一次修订,创设了特别提款权,这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一次大胆尝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合作困局。

一、《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出台后国际货币合作的初期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协定》机制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国为霸主以及中心的合作机制。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二战前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混乱局面,为成员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和合作的机制框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首先,缓解国际储备短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等同于黄金,有效补充了黄金储备的不足。在战后黄金供应增长停滞的情况下,美元的供应可以弥补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储备的供应短缺。其次,稳定外汇市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双挂钩”的可调节的固定汇率制,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美国背负了维持金汇兑平价的重任,需要保证按照35美元折合盎司黄金的价格兑换黄金,并向国际社会提供足够的美元清偿力。这时期由于缺乏国际储备,美元奇货可居,与黄金的平价非常稳固,外汇市场的动荡得以消除,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创造了稳定的环境。第三,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问题。二战使各国经济受到重创,在经济重建过程中出现大量国际收支逆差。《协定》框架内各种类型的短期和中期贷款,有效缓解了各国的国际收支问题,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IMF在1947到1957年间共对30多个国家发放了28.86亿美元贷款。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初期,国际货币合作呈现以国际融资为主的比较稳定的格局,主要体现为美国以提供融资的方式,解决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国际收支赤字问题,满足国际支付体系对美元的强大需求。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维持美元的中心地位,特点在于第一,外围国货币共同钉住美元第二,外围国面临着相近的经济困境第三,外围国在面对美国时有着相近的博弈动机。

第二节“尼克松冲击”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订

特别提款权的创设最终无法解决布雷顿森林体制的深层次矛盾,随着美元危机继续恶化,“尼克松冲击”。终于使该体制彻底崩溃。《协定》的第二次修订宣告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牙买加体系时代。

一、“尼克松冲击”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

《协定》的第一次修订和特别提款权的创设并没有改变美国以自己的本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局面,从而也就无法为美国提供调节国际收支、避免或减少逆差的有效工具。美国对外逆差持续扩大,1970年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达100亿美元,1971到年上半年为止,收支逆差达每年率200亿美元,预计7月、8月的逆差额甚至更大。由于美元因国内通货膨胀的结果导致美元存款的实际利息收益率低于黄金市场的溢价收益率,各国中央银行也就继续争相用所积存的过剩美元向美国汇兑黄金。随着国际货币市场流动资金的不断增长,在一天时间内市场上兑换的美元金额高达10亿美元,美元平价难以为继。

新经济政策宣布后,西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除纽约和东京外,各国的黄金和外汇市场纷纷关闭。8月23日,西欧外汇市场重开,大多数货币都实行浮动。法国采取双重汇率制度,即贸易收付通过官方市场,使用“贸易法郎”,保持原来的固定汇价,其他收付通过自由市场,使用“金融法郎”,实行自由汇价。美国同日本和西欧各国在贬值和升值问题上展开了激烈斗争,一些国家的汇率采取钉住政策,还有不少国家自行决定一个货币篮子,作为调整汇率的依据。

第三章国际货币合作困境的机制探源················51

第一节《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机制局限性·············51

一、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局限性················51

二、国际储备机制的局限性···················53

三、汇兑安排机制的局限性·····················54

第四章《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变革与国际货币合作秩序的重构·············69

第一节变革《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是国际货币合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69

一、《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前途之争···················69

二、《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变革的理论解读···········70

第五章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变革中的应对之策··················99

99第一节中国参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框架下国际货币合作的历程·····99

一、中国参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框架下国际货币合作的历史回顾·················100

二、中国参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框架下国际货币合作的意义···100

第五章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变革中的应对之策

加入IMF,参与《协定》框架下的国际货币合作,是中国参与国际机制、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举措。这不仅大大促进了我国金融体制的发展,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货币合作体系,推动国际货币机制变革提供了新契机。展望未来,我国应该采取适当的原则和战略,在以《协定》为核心的国际货币机制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第一节中国参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框架下国际货币合作的历程

《协定》框架下国际货币合作为成员国带来的利益和保证满足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了解并融入世界的需求,促进了中国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进程。在此进程中,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协定》框架下参与国际货币合作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参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框架下国际货币合作的历史回顾

中国于1980年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后,积极行使《协定》赋予的权利,履行《协定》规定的义务,地位不断提升。

其一,中国对IMF援助资金的利用。中国曾先后于1981年和1986年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入7.59亿特别提款权(约合8.8亿美元)和5.98亿特别提款权(约合77.3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到20世纪90年代初,上述两笔贷款已全部提前归还。此后,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宏观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没有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新的借款要求。

结语

一、本文研究发现与结论

(一)国际机制在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影响值得全面评估。

国际机制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的推动,而国际机制一旦出现,就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变量影响着国际合作的发展进程。国际机制具备稳定的合法性基础,提供比较完善的规则框架,鼓励各方考虑政策博弈的重复性,为更多国际社会成员提供参与合作的空间。但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例子可以看出,国际机制无论在诞生过程中还是发展过程中都受到包括权力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由此影响国际合作的方向和效果。因此,一方面应该肯定国际机制在推动国际合作方面的独特功能,积极建立和参与国际机制,拓展国际合作领域,深化国际合作程度另一方面应该注意国际机制的局限性,积极推动机制变革。

(二)《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作为一种全球性国际货币机制,深刻影响着国际货币合作的进程。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为全球性国际货币合作提供了一整套完备的机制架构该协定创设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使之成为维持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推动国际货币合作的组织核心该协定还构建了以国际收支机制、国际储备机制、汇兑安排机制、外汇管制机制、IMF组织运作机制为支柱的国际货币规则体系,以国际法形式明确成员国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国际货币合作提供了制度上的引导和规范。《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经历了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的制度变迁,既有特别提款权这样的创造性机制革新,也有对牙买加体系事实的法律承认,还有增资等规则调整,都是在不同国际经济环境下,对国际货币合作困局的缓解,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但是,《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美元箱权的主导始终没有动摇,这无疑背离了不断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成为国际货币合作困境的根源所在。

(三)国际货币合作机制的变革和国际货币合作秩序的重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机制协调不尽人意,国际货币合作陷入困境,变革国际货币合作机制、重构国际货币合作格局己经刻不容缓。这种机制变革应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取向,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的五大机制进行全面革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克服其局限,增强国际货币合作的效果,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国际社会重新关注国际货币体系问题并就此展开对话,这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变革提供了新契机。然而,由于国际和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加上货币金融领域本身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变革挑战重重,美元霸权地位的削弱、多极化趋势的立法体现必将是一个充满斗争与妥协、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以俄、中、印、巴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应充分利用二十国集团的沟通平台,与发达国家展开对话,克服各种政治障碍,谋求改革共识。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