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工作之余,“有钱又有闲”的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走出去,去体验祖国南北不同的文化风情,去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因此,近些年来国内的旅游事业得以蓬勃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事业的融合日趋紧密,文化旅游成为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2010 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 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每一项政策的发布都成为海南岛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助燃剂,海南文化旅游的春天已然到来。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古称通什峒,后沿革为通什乡、通什镇、通什市。1987 年 1 月,通什市成立。2001 年 7 月通什市更名为五指山市,下辖冲山镇、南圣镇、毛阳镇、番阳镇、水满乡、畅好乡和毛道乡 7 个乡镇。五指山地区自古是海南黎苗族民众聚居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发展来说可谓得天独厚。七十年代,一首《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带红了五指山。事实上,到八十年代,海南岛的旅游事业开发相对落后,五指山地区在文化旅游方面几乎没什么竞争,五指山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曾一度成为岛内黎族风情文化旅游的热点。但是随着东线高速的建设和周边县市风情村等旅游项目的兴建,位于中线的五指山市交通颇为不便,逐渐被冷落。再后来,随着海南岛的建设,同类景区不断出现,旅游产业竞争加剧。五指山市经营模式相对落后,在交通设施、旅游配套设备、文化旅游产品等方面也都存在着缺陷,与周边市县的文化旅游产业相比,也拿不出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五指山市的旅游产业也就逐渐冷了下来。
近些年来,五指山市尝试利用“翡翠山城”的名号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城市,然而受限于自然保护政策,开发的程度始终不大。在艰难求索、几易其稿后,2010 年,《五指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海口通过评审,五指山旅游将依托生态、雨林、民族文化三大要素发展自身旅游产业。可以看出,五指山市正尝试突破各种难关,开辟新路径发展自身旅游事业。但是到底该如何发展,规划里描述地仍旧模糊。如何保证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在五指山市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有效发挥作用,并确保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能得以有效保护,这两个问题仍旧是五指山市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实际建议,对五指山市民族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或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1.1 传承和保护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省的交通环境改善,岛内原本相对封闭的民族村落与外界更好地连通起来。这就导致了五指山市原有黎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融合,原有的黎族文化遭到外来强势文化如汉族文化的侵蚀。随着近些年岛内旅游业的发展,为满足游客口味,过度的包装、演艺和商业化使传统的黎族文化渐失原有的风采。本次研究以民俗文化保护为起点,探索在满足五指山市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使旅游经济开发反哺民俗旅游资源保护,使五指山市民俗旅游资源得以被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1.2.1.2 探寻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式
绿树葱茏的五指山市像一块翡翠镶嵌于海南省中南部,作为“海南之肺”,五指山市拥有“翡翠山城”的美誉,曾是海南省府所在地,更是海南中部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璀璨夺目的黎族民俗旅游资源,曾一度是海南旅游的热点。后来,随着海南环岛高速的修建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民族风情景区在岛内不断出现,民俗旅游产业竞争加剧。五指山市旅游经营模式相对落后,对黎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不能推陈出新,导致五指山市民俗旅游产业逐渐冷清。本次研究将尝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走访收集整理数据,结合统计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前台、帷幕、后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探寻五指山市黎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传承基础上的开发利用策略。
1.2.2 研究意义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海南省各市县的旅游行业都迅速崛起。游客的增加以及对民俗风情的热情为五指山市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五指山市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本文依靠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查询文献、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五指山市民俗旅游资源的种类、开发和保护现状。通过统计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出五指山市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前台、帷幕、后台”理论,联系五指山市民俗旅游资源的实际,对比同类民俗旅游景点的民俗资源利用,探索有利于五指山市民俗旅游发展的路径,为五指山市传承保护黎族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旅游产业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
第 2 章 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2.1 宗教信仰
黎族先民在千百年的劳动生活中,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逐渐将各种灾难、疾病等自然现象归结于“鬼”的作为。结合来自汉族地区的宗教文化,黎族先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并将之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规范日常的生产、生活行为。
黎族群众中盛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现阶段在博物馆等处所见黎族先民类似道教崇拜源起于唐宋时期。道教于唐朝时开始影响海南黎族先民,并于宋朝时传入。至清朝时道教几乎全面渗透黎区并与原始宗教相结合形成本土道教,到民国时期此本土宗教达到全盛。后期传入的佛教与基督教影响范围不大。
黎族自然崇拜包括天崇拜、地崇拜、山崇拜、石崇拜、水崇拜、火崇拜、树崇拜和日月崇拜等等。黎族人认为天上风、雷、雨、雾皆有灵,雷公鬼、太阳鬼、风鬼等能影响人体健康、庄稼丰收等,故而对天极为崇拜。而大地上的丰收是地鬼的恩赐,为求丰收,每年播种和收割时亩头都要虔诚祭奠,小心不惊扰地鬼,诚心感谢地鬼恩赐。黎族先民生产力低下,山栏稻种植和狩猎活动受自然影响较大。黎族先民认为山兽由山鬼统辖,要有好收成、防虫害和野兽侵袭必须仰赖山鬼。故黎族先民进山狩猎前都要进行“鸡卜”或“蛋卜”,征询山鬼意见。每年正月要祭祀山鬼,砍山栏、戳穴点种都要祭祀或请求山鬼庇佑。黎族人崇拜石头、水、火。黎族人认为石头是生育的象征,能帮助防御年兽侵扰庄稼地。水鬼能主宰水源能滋养田地,主宰旱涝之灾。火神灶鬼与汉族灶王爷一样会定期向天庭汇报人间善恶,不可亵渎。黎族人认为树木有灵,能养育人类。黎族人死后会葬于家族共有的森林墓地,目的里的树木藤蔓皆不可砍伐。而日月巡天,循环有序,神秘莫测,黎族人对日月也极为崇拜。
..............................
2.2 生产习俗
海南岛地处热带,五指山地区又位于海南岛中南部雨林地带,自古物产丰富。野菜野果、植物根茎,生活制作所需的木棉、树皮、植物药材,野生动物等种类繁多。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辅助五指山地区黎族人民发展出种植、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独特的生产习俗。
2.2.1 种植采集活动及习俗
过去,黎族人使用类似于汉族十二地支的方式编排日期,在不同的日期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规定,以引导劳动作息。黎族人以十二天为一周,以生肖命名一周的每一天,但五指山市各地黎族先民对各天的命名方式略有不同。如冲山镇将一周十二天分别命名为:猪日、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鸡日、狗日。毛道乡的排序是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鱼日、肉日、人日、猴日、鸡日、狗日、猪日。毛贵乡的排序是:龙日、蛇日、羊日、马日、猴日、鸡日、狗日、猪日、鼠日、牛日、虫日、兔日。
改革开放以前,五指山地区山栏稻和水稻的种植方式方式相对落后。农耕用具较少,农耕方式较为原始。水田以牛踩田的方式耕种,旱地以砍山栏后戳穴点种的方式种植。山栏稻等传统黎族农作物的产量极低,果树、蔬菜种植较少。黎族民众多以采集野菜、野果的方式来填补日常淀粉和营养所需。而五指山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野生果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黎族百姓的日常采集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木棉树、海岛棉、藤麻等植物大量生长,为黎族织布和居住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
黎族民众在日常采集活动中自然发掘出大量的野生菜品果品种类,利用木棉、藤麻等植物制作出了独特日常用具,如黎锦、藤篓、藤凳等等。黎族民众种植荔枝、龙眼、槟榔等果品,水满茶等茶品。制作山栏饭、红薯饭等饭食,山栏酒、山果酒等酒水。利用椰子壳、树木制作各类生活器物,利用竹木制作的精巧乐器等等都是宝贵的民俗旅游资源,都可进一步加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商品。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第 3 章 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36
3.1 黎族民俗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取得的成绩..........................................36
3.1.1 构建“一山一峒十村落”的海南黎族第一精神家园...........................36
3.1.2 努力打造海南黎族文物第一馆..................................41
第 4 章 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55
4.1 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原则..........................................55
4.2 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策略..................................56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69
第 4 章 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4.1 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随着海南开发的持续推进,海南黎族的传统民俗受外来文化冲击巨大。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加强黎族民俗的整体保护和深度开发。对民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不应只注重部分,不应随游客的喜好而对某些资源过于偏重,不应以是否入选保护名录为标准设置保护范围。虽然民俗资源的保护随资源的受破坏程度有轻重缓急之分,但对某些民俗资源保护的过度偏重,既可能使保护措施流于形式,又可能使并不急需保护的资源逐渐变成急需保护,还可能使开发的同质化程度升高。目前五指山市黎族民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呈现出局地、局部的特征,只有部分民俗旅游资源被重点保护传承;只有部分的景区在大量应用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只有部分黎族民俗旅游资源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景区。加强黎族民俗的保护,深度挖掘五指山市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需从整体性入手。注意某地各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互补关系,注意各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互补关系,注意按资源保护的轻重缓急合理采取保护和开发方式。
二、真实性原则,保持黎族民俗旅游资源的真实面貌,防止过度开发。黎族民俗的保护与开发应基于继承原有民俗文化样貌的基础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开发或不顾消费者的现实喜好,强行出售民俗旅游产品。在现实的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市场的需求,但过度倾向市场需求,一味附和游客喜好,则容易使民俗展示失真,甚至永久改变原民俗的风貌。在黎族民俗的开发过程中,应找到市场需求和资源保护的平衡点,减少外来文化对黎族民俗的冲击。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五指山市作为海南省生态保护核心区和重要的海南黎苗族民众聚居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拥有极高的价值,但是近些年来五指山市民俗文化旅游却始终不温不火。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问卷访谈等方式对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和建议:
一、就目前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而言。保护和开发利用主要集中于黎族生产、生活资源及民俗歌舞,其他民俗资源在景区的应用较少。黎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应用也多集中于少数几家博物馆或景区,并未真正被广泛利用,游客感受到的黎族民俗氛围有限。黎族民俗资源运用方式也与其他市县雷同程度较高,传承和保护也多局限于传习所等处,游客参与度较低。旅游产品种类较少,营销能力不佳。基础设施不齐全,社区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度也较低。
二、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黎族民俗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引入杨振之教授的“前台、帷幕、后台”理论。提出黎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可从划定有保障的黎族民俗旅游资源保护“后台”。建立奖励机制,鼓励社区参与,树立民众传承信心。完善政府支持,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融合保护发展,引进、培养、传承人才,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等方面入手。
三、黎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传承的重要一环,开发和保护向来相辅相成,对于黎族民俗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建设有活力的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前台”,为五指山市黎族民俗创新开发和经济创收提供可能。以划分出的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帷幕”区作为缓冲,避免“前台”的开发过分蔓延,以致影响黎族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事业。制定合理的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和利益分配制度,保证各区开发局面的稳定。加大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改进营销渠道,打响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