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经济发展与旅游扶贫效率研究——以云南省九个贫困县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49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研究,本研究主要对九个贫困县的经济发展能力进行对比,对其旅游扶贫效率进行测定,以此得到各贫困县存在的一些问题:经济发展潜力存在差异、产业分布不均衡、旅游扶贫低效率等,透过这些问题发现了旅游扶贫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有针对性地从四个方面、多个角度给出提升效率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提高地方旅游发展对贫困人口的帮助,使旅游业真正发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使贫困人口在脱贫之后仍旧能够与旅游业和谐共生,从而彻底摆脱贫困。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2015 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 2020 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实现脱贫攻坚,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目前,全国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的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 17.5%,旅游扶贫已经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贫困县和贫困人口数量“双高”,脱贫任务重,难度大,必须多管齐下,寻找多种途径脱贫攻坚。五年前,即 2014 年底时云南省有 88 个贫困县,476 个贫困乡,4722 个贫困村,574 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 15.49%,是全国贫困人口较多、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省份之一。截止 2018年底仍有 181 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 13.1%,40 个贫困县。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旅游,走“旅游+”和“+旅游”的产业融合之路是云南省扶贫助困的重要途径之一。2016 年开始实施的《云南省旅游扶贫专项规划(2016-2020)》,计划在云南省打造一批旅游扶贫示范县,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一些贫困县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扶贫示范县,并成功地退出了贫困县的行列,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得当地脱贫成效显著。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投入产出相关理论出发,选取云南省的九个贫困县作为案例地,着重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各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潜力如何?九个贫困县旅游扶贫成效如何?影响旅游扶贫效率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提升旅游扶贫的成效,促进旅游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对旅游扶贫概念的研究
1994 年 4 月,英国国际发展署正式提出 PPT(Pro-Poor Tourism)的概念,即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随后又资助了一系列 PPT 战略项目[1]。Ashley(2001)认为应用 PPT 战略发展旅游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净收益[2]。而 Samuel Kareithi(2003)提出旅游扶贫需要借助多方的合作才能够完成,尤其是在乡村发展旅游业,不仅需要农户的参与,还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企业资金的注入。他认为,旅游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可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3]。世界旅游组织于 2002 年 8 月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提出“可持续精准旅游扶贫”,即(ST-EP),与 PPT 概念相比,其差别是:PPT 比较注重旅游扶贫为贫困人口带来的经济效益,而 ST-EP 提出旅游扶贫的目标,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而且,政治、文化效益也要加以考虑[4-5]。从总体上看,无论是 PPT 还是 ST-EP,他们的核心都是提倡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改善生活。
(二)国外学者对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的研究
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国外学者非常重视对旅游扶贫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研究。他们主要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贫困居民是否能够受益,以及影响利益分配的因素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国外学者非常重视对旅游扶贫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研究。他们主要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贫困居民是否能够受益,以及影响利益分配的因素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布拉姆堰(1999)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合作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并且他提倡利益相关者相互合作,建立相应的沟通平台,共享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6]。David Harrison(2009)指出,PPT 模式涉及的利益群体较多,并且在研究中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政府层面发挥主要作用,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则是市场发挥主要作用,造成的结果是,只有企业直接参与到贫穷地区的旅游开发中,但企业追求的永远是利益最大化,所以贫困人口能否切实获取到利益应当受到审视与督查[7]。例如,Ghasemi(2014)通过研究,印证了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得出当地居民的观念和对利益的感知都会影响乡村旅游扶贫的顺利开展[8]。除了利益相关者本身,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贫困人口的参与度,King 和 Dinkoksung(2014)提出,旅游市场体制以及供应关系可能会影响贫困居民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程度,进而影响旅游扶贫利益的分享,而在旅游扶贫中一旦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自然会产生负面效应[9]。


.........................

第二章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贫困与富足相对,与贫穷类似。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可称之为贫困,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表现为物质生活条件缺乏与精神生活没有或缺乏。

从国内外对贫困的定义来看,多从经济收入角度出发-满足居民基本的生存需要与社交需要来定义贫困。国内也从经济收入角度定义了贫困线的标准,中国2015 年贫困线标准为人均收入 2800 元/年,2016 年变更为 3000 元/年,2017 年3200 元/年,2018 年 3800 元/年。截止到 2018 年底全国还有 3000 万贫困人口亟需脱贫,云南省截至 2018 年底还有 181 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仍旧十分严峻[39]。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经济效率理论
经济效率这一概念在西方经济学的不同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古典主义经济学领域中,亚当·斯密,最先提出分工效率和竞争效率,他认为:在经济学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市场机制就是一种效率提升的体现,并主张经济效率应以市场为主导。此外,为了提高市场的竞争效率,市场应进行相对自由地发展,而不应受到政府较多干预。
由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在这一领域中,经济效率的概念被等同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又由此衍生出配置效率理论和帕累托效率理念。当实现了帕累托最优,则达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理想状态。使用该理论,可了解效率的源头,可用于发现旅游扶贫效率中存在的问题,及指导旅游扶贫效率的提升。

二、投入产出理论

(一)全部均衡理论
该理论强调我们进行的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可以量化的,并且在量化过程中会体现出某种数量关系。当这些数量关系在相互作用下最终达到了均衡时,就实现了经济活动的最优化,全部均衡理论是投入产出理论的基础。
(二)投入产出理论
同理,投入产出理论顾名思义,也是对经济活动的投入量和产出量进行量化,并研究它们相互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在我国投入产出理论的表现形式是投入产出表,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计算出各类变量的系数,可以进一步演化出产品模型、资产模型、劳动模型等等,从而发现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紧密度和组织结构变化对于产出的影响。

.............................

第三章 云南省九个贫困县经济发展对比分析.....................................18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18
一、地理位置...........................................18
二、旅游资源状况....................................18
第四章 云南省九个贫困县旅游扶贫效率对比研究.............................36
第一节 影响旅游扶贫效率的因素............................... 36
一、经济因素....................................36
二、基础设施.....................................37
第五章 九个贫困县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效率优化策略................ 48
第一节 九个贫困县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48
一、旅游扶贫的规模投入与技术投入不均衡............................. 48
二、追求短期成效,忽视旅游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 49

第五章 九个贫困县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效率优化策略

第一节 九个贫困县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面几章的研究,本文发现云南省九个贫困县的旅游扶贫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在前面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将总结云南省九个贫困县在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贫困县的旅游扶贫效率,有效改善贫困县居民生活,并发挥地方旅游产业优势。
一、旅游扶贫的规模投入与技术投入不均衡

通过前文对九个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扶贫效率的测度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在云南省实施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旅游扶贫工作之后,各贫困县的旅游扶贫效率处于高低不等的水平,有的扶贫效果较为突出,体现在经济的增长与较高的效率值,而有的贫困县旅游扶贫效果则不是很明显。通过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技术,本文发现技术投入以及规模投入都对旅游扶贫效率有重要影响作用。其中,在扶贫开发的初期阶段,旅游扶贫开发中积累的财力、物力及人力等资本情况会直接影响规模效率。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与全国各省市一样,云南省也整体进入扶贫攻坚的最终阶段,且存在未脱贫群体帮扶难度更大、贫困程度更深的系列问题,按传统的扶贫模式可能难以快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意味着凭借规模的积累投入而带来的扶贫效率不会得到有效提升,必须运用科技手段、创新思维、新型组织管理模式等方法来对最后的困难群体实施扶贫帮助,提高旅游扶贫效率。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研究法,采用因子分析法、DEA 模型,以云南省九个贫困县为例,定量分析了九个贫困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旅游扶贫效率,总结了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旅游扶贫效率提高的措施,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将九个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潜力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强、较强、弱、较弱。其中罗平县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强,沧源县的经济发展潜力较弱,并且近三年九个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总量与旅游综合收入呈同步上升状态,旅游综合收入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第二,通过 DEA 模型对九个贫困县的旅游扶贫效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各贫困县的旅游扶贫效率值差异较大,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旅游扶贫效率相对较高;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地区,例如宾川县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发展带来的扶贫效率提升情况并不显著。
第三,九个贫困县的旅游扶贫需要继续推进,既要依托资源优势,也需要各相关主体的相互配合。依托云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在边疆民族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旅游业,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是驱动投资、带动产业、改善民生与产业脱贫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旅游扶贫依然没有充分发挥经济与社会的带动作用,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旅游扶贫目前存在的旅游扶贫发展脱离贫困人口,旅游扶贫资金投入不充足,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贫困人口参与度低,缺乏专门的监督管理机制,扶贫过程中存在腐败,扶贫模式单一,贫困人口的受益面窄等诸多问题有待逐一解决。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