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产业发展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市场也在蓬勃发展。无论是国内旅游市场还是出入境市场都在快速增长,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国内的旅游总人数为 60.1 亿,相比上去年同期增长 8.4%;出入境旅游人次达 3.14 亿,相比上一年同期增长 7.3%;2019 年全年的旅游收入为 6.64 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 13.3%。现如今,第三产业逐渐被国家所重视,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支柱产业。2018 年我国的人均 GDP 已经 9510 美元[1],中国早就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地区。从我国当前居民的消费类型中可知,我国居民的物质型消费需求基本上已经能被满足,传统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居民开始转向服务型消费。消费结构正在经历着升级包括从原来的传统型向现代性升级,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的升级。随着消费升级和人均 GDP 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景区的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旅游开始走俏市场。近年来各大国有景区开始出现旅游收入和游客量的双重下降,究其原因便是旅游消费的进一步升级。传统景区的产品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游客们的需求,景区依靠提高门票价格来获取旅游收入提升的办法已经难以为继,随着李克强总理提出“降低国有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之后”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免门票或者实行门票降价,传统景区过度依赖门票的现状必须突破,景区转升级迫在眉睫。因此,在旅游消费升级这一背景下要切实做好传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业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在 Web of Science 科学引文索引以“Tourism”+“Transformation”为主题词进行核心论文合集高级搜索,1990 年-2019 年有关的学术论文有 875 篇,运用CiteSpace 对这些核心论文进行分析生成 Timezone 图谱如下图 1.1 所示:
在 CiteSpace 关键词共现分析时,根据关键词出现的时间作为研究重点得到上图 1.1,关键词共现数量和频率的变化可以判断研究领域发展的丰富程度,对判断该领域的研究内容的更新速度和学科研究活力提供参考。如图 1.1 所示国外文献关于“Tourism”+“Transformation”的研究关键词集中在 tourism,transformation,management,geography,conservation,sustainability 等,即侧重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政策推进、旅游发展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旅游消费升级
我国学者对旅游消费升级的定义主要是旅游消费结构和旅游消费质量(或层次)的升级。量力指出旅游消费升级具体有的表现形式有两个:一个是旅游消费的比重在人们消费的所有项目中逐渐提升;第二个就是在旅游消费中,高层次的旅游消费的占比提升[60 ]。武雷霞将旅游消费升级定义为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旅游消费产品质量、品质、层次的提升,同时伴随着对旅游相关服务和支撑系统服务质量的要求[61]。
旅游消费升级是消费升级在旅游产业中的体现,具有鲜明的特点。通过阅读和借鉴相关文献书籍,参考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将旅游消费升级定义为:旅游业各类消费支出在旅游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同时能够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率,扩大旅游业总体消费规模,加快旅游业适应快速增长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旅游市场需求。游客们对旅游产品有了更高的需求,越来越注重旅游中的体验感、参与感,所需要的旅游产品从原本的生存型转型服务型。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高端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具体可以体现在休闲娱乐、养生养老、乡村旅游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旅游消费正在从传统的观光旅游景区、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人们对旅游的服务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对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智能服务上都有了更高水平和层次的要求。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Butler(1980)在其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中将旅游地的发展演化分为六个阶段即探查、起步、发展、巩固、停滞、衰退和复苏阶段。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区域经济优化,然而旅游地本身被客观生命周期约束。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研究基础的参考借鉴得出结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能够为旅游地演化过程、研究旅游地市场营销和旅游地发展预测提供理论框架。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了灰色理论系统,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不确定的系统,一般是有一部分已知信息和一部分未知信息”该系统主要通过从“部分”己知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推演,从而发现其变化的规律。灰色系统主要包括灰色矩阵、灰色序列、灰色方程、灰色预测模型、灰色代数系统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灰色预测最常使用的是 GM(1,1)预测模型,模型的建模过程是利用原始数据序列作解微分方程,通过对可以满足微分模型构成条件的序列,建立微分方程模型,从而求解微分方程[68]。
灰色关联度分析就是通过灰色关联四公理原则确定各个系统之间的关联系数以此判断系统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关联度就是两个系统之间的因素随着时间或不同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所显示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两个因素的变化趋势具有协同性,也就是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则可以说二者之间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两者关联程度较低。因此,灰色关联度,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协同或相反程度来进行分析的,从而判断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对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系数进行大小排序找出影响目标因素的关键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让模糊的东西更加系统化精确化,很多和数学不相关的学科都可以用定量的方法解决。[69]。
.........................
第一节 石林风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 36
一、石林县概况 ........................... 36
二、石林风景区发展历程 .................... 38
第四章 石林风景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景区转型必要性分析................52
第一节 基于调查样本的分析 ................................. 52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调研简况 .................................... 52
二、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52
第五章 石林风景区转型升级优化策略 ............................................... 85
第一节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业态创新 ............................. 85
一、加快文旅融合、提升文化内涵 ................................... 85
二、加快农旅融合、打造休闲观光农业 ................................... 86
第五章 石林风景区转型升级优化策略
第一节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业态创新
一、加快文旅融合、提升文化内涵
根据实证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我们可知,文化产业收入与石林县旅游综合收入关联度最高,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大力开发文创产品。石林风景名胜区因喀斯特地貌而闻名,除此之外,当地民族文化(包括火文化、撒尼文化、阿诗玛文化、宗教文化等)对外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这二者是石林风景区最重要的先赋性资源。石林风景区包括大石林、小石林、乃古石林、石林长湖、步哨山和李子园箐等景点。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理解石林是不够全面的,石林风景区风景优美景观独特但是要想充分发掘石林风景区的旅游潜力,则必须从文化挖掘的角度来看,石林风景区不能仅仅是一个自然风景观光型景区,我们来到石林绝不仅仅是为了观看“石文化”更应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因此世居于此的石林彝族文化、撒尼文化就是最好的切入点。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和电影《阿诗玛》均享誉海内外,是对石林彝族文化最好的传播和代表。当地彝族的传统文化可成为石林风景区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对于石林的旅游宣传除了5A 级景区石林风景区还应加大对彝族文化、节庆活动(三月三、火把节)撒尼族文化(挑花刺绣、石林岩画)传统民居(石板房)的宣传,撒尼人刺绣、大三弦、叙事长诗《阿诗玛》以及摔跤都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以当地文化作为依托打造旅游品牌和节庆活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传统景区在运行发展中已进入瓶颈期,笔者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对石林风景区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石林风景区以观光旅游为主导,景区内创造性产品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景区门票价格过高、景区收入依赖门票经济,景区内二销产品少;景区的基础设施及景区服务系统有待完善;第二石林风景区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已经不满足现如今的旅游模式,再加上政策的出台、全域旅游的提出意味着我国传统景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石林风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笔者根据灰色预测模型得出石林按照现有的发展模式只会导致景区旅游收入和游客量的锐减,又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文化产业、农业、住宿业、餐饮业、门票收入、导游收入、停车场收入与石林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而提出石林风景区转型势在必行;第三石林风景区应大力促进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设计富有当地资源特性的旅游产品,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智慧化服务系统,降低景区门票价格,加强景区之间的战略合作实现区域联动,并由现在的观光模式向休闲度假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