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沿边开发开放为云南边(跨)境旅游提供了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沿边重点地区的战略支持,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出入境管理制度、重点口岸通关服务能力等方面建设,为边(跨)境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2016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探索设立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通过实行特殊的管理方式和政策,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跨)境旅游合作;2016年 11 月,云南省印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不断提高要素流动效率、加强边境口岸建设、促进双边和多边贸易往来、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并明确提出要将争取国家批准设立西双版纳、瑞丽、河口、腾冲等跨境旅游合作区,及加快创建边境旅游试验区作为提高旅游开放水平的工作重点,为优化云南边(跨)境旅游发展环境提供了政策保障。
此外,我国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分别与俄罗斯、蒙古、越南、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个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其中,中国与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框架下建立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而云南省作为中国参与澜湄合作的重要主体,在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不断加深与成员国家的区域旅游合作,为云南省开展更高层次的边(跨)境旅游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综述
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一)国外研究
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大约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区域旅游合作受到广泛关注,针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到现阶段,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日益广泛,主要集中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区域旅游利益相关者、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等方面。
1.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
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是20世纪90年代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重点之一。Tazim B. Jamal(1995 年)等从旅游合作理论角度分析了区域旅游合作,并强调旅游合作是一些持续动态的、不断协调的过程。Jusuf Sehanovic(1998)、MarianGucik(2003)等从系统学角度探讨了信息系统在区域旅游合作区中的实际应用。Daniel Badulescu 等 (2017)从生态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建立了边境乡村地区跨境旅游合作的模式和路径。还有 Mukhtar L(2014)、Hsiao 等(2016)等学者从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种理论角度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框架。
2.区域旅游利益相关者
早期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还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展开。Araujo(2002)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应鼓励政府组织、区域和地方范围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Sexena(2005)通过分析政府、旅游企业、非政府组织与当地社区民众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在跨国旅游合作过程中,政府是最重要的利益主体。Philip(2008)则认为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还有 Dani Blasco(2014)、G.I. Bessone(2017)等学者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各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提出了各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边境旅游与跨境旅游国外边境地区的旅游研究时间较长,但直到 2006 年,边境旅游(bordertourism)的概念才被首次提出(Sofield,2006), Ioannides 则将边境旅游表述为边境地区的旅游(tourism in borderlands),此外还有跨境旅游“cross-bordertourism”等表述,但均未给出明确的定义。
国内学者从地理、政治等不同角度对边境旅游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但仍未形成统一的说法。国内官方对边境旅游给出的定义为游客通过那些有经营权的旅行社按照相关规定有组织地将参团游客通过口岸到达出境目的具有集体性与组织性的特殊旅游活动。张广瑞(1997)认为边境旅游是人们通过边境口岸所进行的跨越国境的旅游活动。田欣(2003)将边境旅游定义为我国边境地区的市、县,经中央政府批准,与相邻国家边境地区之间开展的我方居民有组织地前往对方旅游的业务。熊礼明(2005)认为边境旅游对象不能局限于我国及相邻国家的公民,应允许第三国和地区的旅游者参与边境旅游。综合各方观点,本文认为边境旅游是指相邻国家及第三方国家的公民按照法定程序,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旅游活动。
国内对跨境旅游的界定相对较少,有些学者认为,边境旅游与跨境旅游近乎等同,或者跨境旅游属于边境旅游的一个层次。本文认为,跨境旅游与边境旅游应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相较于边境旅游,跨境旅游更加强调跨越边境,也就是说跨境旅游是指相邻国家及第三方国家的公民按照法定程序,通过边境口岸,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跨越国境的旅游活动。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通过制定政策、缔结条约而形成的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的过程(刘国斌,2015)。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认为,在经济合作区域范围内,应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实现贸易一体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要素一体化;区域内合作的国家经济政策协调一致,实现政策一体化;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实现完全一体化。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作为中老边(跨)境旅游合作的重要平台,应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共同发展的机遇下,积极加入到东南亚区域旅游合作中来,依托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加大与老挝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消除关税和贸易壁垒,简化通关手续,发挥两国边境地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互补优势所形成的巨大发展潜力。
二、地缘经济理论
地缘经济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爱德华·卢特瓦克(Edward·Luttwak)20 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其首先考虑的是国际间的合作关系,实现有效率、共赢的经济増长(Luttwak,1990、Healy,1999)。地缘经济理论认为:第一,地理因素是地缘经济中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国家的区位价值、国家幅员形态、国家自然条件和国家自然环境等(张丽君,2006)。地缘经济理论从地理视角出发,统筹考虑上述地理因素,通过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的经济潜能,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提升国际地位。第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地缘经济的最突出表现。一些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联系较为紧密的国家为维护国家自身利益,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容易形成区域性的经济集团,进而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跨国公司是地缘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跨国公司是国与国之间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资源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地缘经济理论以地理环境因素为理论发展基石,结合了国际政治和经济两大领域,代表了全球化竞争更高的发展阶段。而边境旅游作为相邻国家、地区之间的一种经济活动形式,是国内旅游向国际范围内的延伸,是跨越国境的旅游合作。这种合作以各地区的地缘优势为基础,以资本、资源、技术等市场合理配置为手段,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谋求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地缘经济学的部分理论观点可以应用在边境旅游的研究中,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
第三章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条件分析..................... 23
第一节 中老边境旅游合作历程...................................... 23
一、中老边境旅游合作的起步阶段(1985—1999 年)........................ 23
二、中老边境旅游合作的成长阶段(2000—2008 年).......................... 24
第四章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动力机制研究................................43
第一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43
二、开放式编码......................................44
第五章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战略与对策....................................79
第一节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79
一、坚持共同管理原则.............................................79
二、坚持共同协商原则...................................79
第五章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战略与对策
第一节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同管理原则
中国和老挝都是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参与国家,在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共同管理的原则,通过设立两国共同参与的跨境旅游合作区管理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对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内跨境旅游项目推进、旅游资金筹备与分配、跨境旅游标准制定等相关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确保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推进工作的规范化、组织化和标准化,有效推进合作区建设进程。
二、坚持共同协商原则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涉及中老双方多个利益主体,为促进各利益主体在合作区建设与发展问题上达成合作共识,需加快建立双方沟通与协商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跨境旅游工作联席会议”、“中老旅游合作论坛”、“中老文化旅游交流活动”等,为深化两国文化、旅游、贸易、技术、教育等各界人士的交流与合作打造良好的沟通平台,集聚多方力量协调解决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
三、坚持共同建设原则
中老两国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是合作区发挥两国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因此两国应在良好协商的基础之上,共同编制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双方优势资源,共同促进合作区跨境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推介、小语种导游培训等方面建设,实现旅游资源、产品、设施、人才、技术、资金等在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内的有效配置,提高合作区旅游吸引力。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将以中国云南普洱江城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 2 县 1 市(景洪、勐腊、勐海)与老挝北部 6 省(琅南塔、丰沙里、乌多姆塞、波乔、琅勃拉邦、华潘)为建设范围的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为研究对象,以合作区建设的动力机制为研究内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地缘经济理论、边界效应理论、旅游系统理论等理论指导下,利用扎根理论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全面探讨了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战略与对策,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中老边境旅游合作经历了起步(1985-1999 年)、成长(2000-2008年)和高速发展(2009-至今)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特征。在起步阶段,中老两国关系全面恢复,中老边境旅游产品较少、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刚刚开始启动,两国对中老边境旅游的限制也较多。在成长阶段,中老两国合作意愿强烈,就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设计等问题展开全年的合作,但受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旅游设施不完善等方面限制,仍存在许多发展问题。中老边境旅游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契机是中国与老挝建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合作进一步加深,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为中老边境旅游发展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发展环境。
第二,在分析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基础与条件基础上,进行 SWOT 分析,得出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具有中国与老挝关系较为稳定、跨境旅游合作区地理区位优越、中老边境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也存在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市场秩序混乱的劣势,面临边境口岸战略地位日渐突出、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的机遇,也需面对同类旅游产品竞争、边境旅游吸引力下降的挑战,因此提出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需采取增长型发展战略。
第三,对中老边(跨)境旅游相关旅游攻略、网络游记、旅游评论、政策文件、新闻报道、微信推送消息、研究文献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得出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了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影响因素理论框架。
第四,探讨了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动力机制,确定了各动力因子对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相对重要性,其中引力系统(0.3484)和支持系统(0.3680)是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主要驱动子系统,而旅游资源质量(0.0690)、地理区位(0.0420)、旅游服务设施质量(0.0501)和口岸建设(0.0579)、安全保障(0.0537)、政府支持力度(0.0486)、公共设施(0.0415)和合作区开放程度(0.0360)又分别是引力系统和支持系统的主要动力因素。并通过游客调查问卷,发现游客跨境旅游资源禀赋评价较高,表明中老跨境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对旅游服务态度、旅游交通、市场秩序等评价较低,表明需进一步加强旅游服务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和旅游市场整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