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 2012 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由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并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得到了详细的描述,小城镇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社会建设的实践层面。我国城镇化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跃式提升,由 1978 年的 17.92%跃升至 2017 年的 58.52%,到 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0.9%,将约有 7.7 亿人生活在城市1,而乡村则面临宅地废弃、人口大规模转移等问题,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是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产业融合的重要举措。现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想实现伟大目标,最重要的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之下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畅通经济循环。而经济增长需要载体和平台支撑,特色小镇是一种空间布局比较高效,形态比较先进的经济体,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扩大、人民的增收、政府财力的增加,有望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提供有效砝码,也有望为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提供药方。特色小镇的建设对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 2014 年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以来,国家大力支持特色小镇的建设,全国各地纷纷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培育是长期的过程,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同质化和特色不明的问题。虽然不同的特色小镇拥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但其发展过程中的机制、路径、模式等亦具有共性规律。旅游特色小镇是全国各地申报和打造的重点,目前全国公布的两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单一共 403个,其中旅游特色小镇的数量高达 155 个,占特色小镇总数比例的 38.5%2,旅游特色小镇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因此旅游特色小镇的创新发展便成了特色小镇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运用共生理论来研究旅游特色小镇,将旅游特色小镇看做完整的共生系统,探究其发展过程中的共生机理。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我国在 2014 年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旅游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中占比最大的一类,近些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对旅游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与建设意义、成因与影响、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而将旅游特色小镇看做一个复杂的共生系统的研究比较匮乏。本研究用共生视角看待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问题,运用共生理论和生态学的演化模型揭示了旅游特色小镇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对共生机制和共生模式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旅游特色小镇多主体共生的演化模型,既可为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完善旅游特色小镇研究框架,丰富和发展小城镇建设理论,也能够丰富共生机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此外,本研究将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交叉运用到旅游特色小镇的研究中,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1.2.2 现实意义
在我国各省市旅游特色小镇建立如火如佘,但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导致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缓慢甚至失败,而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理解旅游特色小镇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本文基于共生的视角研究旅游特色小镇,探究其共生机理,可以科学的理解旅游特色小镇“在什么阶段怎么发展”的问题,对其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乌镇作为第二批公布的国家级特色小镇,其发展在全国旅游特色小镇中名列前茅,以乌镇作为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机理的实证研究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为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发展提供借鉴,进而提升小镇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特色小镇的概念
(1)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概念
国外没有明确的“特色小镇”的提法,研究主要是与小城镇相关。由于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城市居民开始向郊区转移,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转变为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外围地区两部分,即城市郊区化[1]。为了遏制过度郊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提出新城思想,认为新城建设要伴随工业区的扩散和劳动力的迁移[2]。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即在大城市范围之外的乡村中部建造一个全新的城镇,城镇外围被一个永久绿带所环绕,城镇边缘则会分布一个狭窄的工业带,还有一条环形铁路相伴[3],这种“绿带城镇”,也即田园城市,被认为是西方小城镇理论的开端。西方城镇研究的代表性理论有:刘易斯(W. Lewsi)、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H.Fei)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剩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造成了城乡空间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城镇化是促进人口转移分流的主要途径[4]。
我国最早对小城镇进行的研究是费孝通先生在 1983 年提出“小城镇,大问题”[5],随后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小城镇的问题。而特色小镇的概念是在 2014 年最早提出,2015 年浙江省率先提出创建特色小镇,2016 年特色小镇的建设上升至国家层面,同时特色小镇的研究也成为热潮。卫龙宝,史新杰(2016)认为特色小镇是一种现代化群落,它以某一特色产业为基础,集聚了相关组织、机构与人员,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与文化氛围[6];付晓东(2017)认为,特色小镇应摒弃以往的“增长主义”,围绕特色塑造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文化网络体系、自然生态经济[7];陈炎兵(2016)认为特色小镇是有明确产业特色、人文特色、风貌特色、管理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地理发展空间[8]。
.........................
2.2.1 旅游特色小镇的研究进展
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旅游特色小镇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文献 1682篇。国内旅游特色小镇最早出现在罗肇鸿在 1996 年发表的一则简讯中,提到龙谷是一个旅游特色小镇[11]。由中国知网(CNKI)的发文趋势来看,旅游特色小镇从 2015 年开始成为研究热点,发文量迅速增加。
目前对旅游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特色小镇的概念以及建设意义
关于旅游小镇的概念,陈可石等认为旅游特色小镇是指以优越的旅游资源条件为依托,以观光和休闲、旅游接待、等旅游服务为主要职能,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13]。石艳认为旅游特色小镇指的是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整合一、二、三产业,集聚各种旅游休闲要素,融合发展,具有一种或多种主题活动的小城镇[9]。结合文旅融合,罗明义认为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是依托文化作为核心资源,融合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建设的社会经济空间[14]。
关于特色小镇的分类,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特色小镇进行了分类。赵庆海从旅游体验的角度,将旅游小城镇划分为资源型旅游小城镇、参与型旅游小城镇和接待型旅游小城镇[15]。按照旅游资源类型不同,学者们的研究涉及的特色小镇类型有:遗产型旅游特色小镇[16]、古镇型旅游特色小镇[17]、医疗型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特色小镇[18]、影视旅游特色小镇[19]等旅游特色小镇。
.............................
第 3 章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机理的理论研究...................................15
3.1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单元.....................................15
3.2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环境.....................................16
第 4 章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机理模型构建................................26
4.1 Logistic 模型假设与构建................................27
4.1.1 模型假设................................27
4.1.2 两类共生单元独立生长的 Logistic 模型...................27
第 5 章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机理实证研究与模型检验....................................37
5.1 乌镇概况......................................37
5.2 乌镇共生系统的共生关系....................................37
第 5 章 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机理实证研究与模型检验
5.1 乌镇概况
乌镇是浙江的旅游特色小镇之一,是江南六大名镇之首,同时也是中国盈利能力最强、管理水平最高的旅游特色小镇。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部,镇域面积 71.19 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 2.5 平方公里。坐落于江苏、浙江、上海的金三角地带,地处京杭大运河西侧,距离高铁站、飞机场、京杭大运河码头很近,为其提供了便利的旅游地理优势。其发展定位是旅游+产业,在 2018 年中国特色小镇年度品牌影响力排名中,乌镇排名第一。
目前乌镇以互联网产业为主导,以会议会展、旅游业、医疗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智能化应用为体现7,与国内外大学、企业合作,共同建造具有水乡特色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的互联网小镇。乌镇以世界互联网大会为契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打造智慧应用小镇。乌镇的互联网产业并不仅限于乌镇,实际是包含南区个北区两个部分的大乌镇,南区是以互联网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园,北区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科技等智慧产业。乌镇目前的产业重点在南区,是我国互联网核心区域。
..........................
第 6 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旅游特色小镇是内生的创新思维,是产业集聚的新型空间组织模式,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对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浙江省在2014 年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提出时间较短,旅游特色小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运用共生理论的研究成果更是鲜有,因此本文从共生视角对旅游特色小镇进行研究,使用文献分析、实证分析、计量模型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主体间的共生关系,揭示了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核心机制、动力机制和辅助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特色小镇共生演化的多主体共生模型。并以乌镇作为旅游特色小镇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对乌镇创新主体的共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表现如下:
6.1.1 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三部分。结合旅游特色小镇的特征和共生理论,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单元即旅游特色小镇的创新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制定规划政策,强化空间监督;企业是最重要的共生单元,是创新活动和创新投入的主体,对共生系统的能量流动有着极大的影响;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环境,为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和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动力;科研机构为共生系统提供知识、技术与创新,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之一。共生环境分为内部共生环境和外部共生环境,外部共生环境包括经济、资源、政策等,内部共生环境包括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共生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环境的正向激励作用促使着旅游特色小镇向更高级的形势演化,反向的环境作用会阻碍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发展,因此旅游特色小镇应对环境变化及时应对,以达到理想的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的正向相互作用。共生模式分为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旅游特色小镇中主要存在非对称互惠间歇共生、非对称互惠连续共生和对称互惠连续共生这三种共生模式组合。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为旅游特色小镇共生单元之间最佳的共生模式。
6.1.2 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机制
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发展是以核心机制、动力机制和辅助机制为作用机理,进行自组织演化。核心机制为共生演化机制,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演化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经历萌芽期、成长期、繁荣期和衰退期;另一种是经历萌芽期、成长期、繁荣期和均衡稳定期。动力机制包括资源共享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和竞争与合作机制。企业之间在进行资源共享时获取的利益更高,可以更好的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共赢;协同创新是旅游特色小镇自组织演化的根本动力;竞争与合作机制推动系统的知识与能量更替,持续助力旅游特色小镇共生系统的发展成熟。辅助机制为共生伙伴选择机制,共生伙伴的选择影响因素有兼容性、创新能力,共生单元之间不断交流合作,进行共生伙伴的动态选择,提升共生单元间的共生度,促进旅游特色小镇的共生演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