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游憩公共空间建设已成为城市更新重要内容
城市更新大背景下,城市空间正面临着空间转型,其中重要的是城市功能提升。生产型空间到消费型空间的让渡过程中,城市空间游憩化趋势不可逆。游憩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游憩功能实现的重要载体,其合理提供能够有效优化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城市空间活力和城市居民幸福感。基于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的提供,为城市空间、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的有效配置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
1.1.2 休闲时代来临使得游憩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游憩者活动场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游憩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一项重要的日常需求,由国务院办法颁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提出 2020 年基本实现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城市游憩公共空间作为市民和游客游憩活动中最易接近,高频使用且最为集中的区域,必然在满足国民游憩休闲需求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上海市并在 2016 年出台了地方标准《城市旅游休闲区规划与建设导引》,在此基础上,对上海游憩公共空间有效提供研究很有必要。
1.1.3 市场化进程有效推动了游憩公共空间的多元化提供
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唯一提供者,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的多样性、丰富性。随着传统经济体制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发展,为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多元提供主体、多样化提供方式、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可选择框架。2019 年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市场主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并再一次明确了政府角色和作用。在这样一种制度框架和市场条件下,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的提供机制研究成为迫切需要。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于不同类型城市游憩公共空间,谁来提供,如何提供等等一系列问题,尚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机制缺乏细致的探究、研究理论框架有待构建。文章希望将空间生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等引入到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机制研究当中,这有利于揭示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机制的本质与规律。建构一个良好的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机制,能够保证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在制度框架内有效提供。通过合理的机制安排,可以实现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对称与平衡,能够增强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公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1.2.2 实践意义
通过对上海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机制的实证分析,着力于通过不同类型典型城市游憩空间提供主体及其合作方式、提供方式、提供模式的创新性、局限性研究,为我国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有效配置提供合理决策建议,有助于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的科学性。
..........................
第 2 章 理论研究
2.1 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游憩的系统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以麦克默里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为代表,主要关注与旅游业发展相关联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1-3]。随后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日益增多,但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城市游憩空间研究在国际上才逐渐引起关注。英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世纪 80年代中期兴起的“游憩中心运动”对游憩地理学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图 2-1 所示)
目前对于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相关理论的研究
经历了从“单中心”供给理论向双主体联合供给理论,再到多元供给理论的研究;也就是从政府主导提供到政府与企业合作提供、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以及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第三方等多元主体的提供理论[4-6]。(如表 2-1 所示)
........................
2.2 基础理论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的有效提供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支撑。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经济学领域的公共物品理论以及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等都是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的重要基础和思想源泉。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的有效提供实践源源不断从这些理论当中吸取营养,在进一步印证了这些理论的有效性、科学性的同时,也在实践基础上对这些理论进行完善与发展.
2.2.1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对城市发展的重要解释理论。空间生产指的是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再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空间生产理论在空间作为物质存在(“场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释空间的社会属性,将空间视作是资本积累的过程、产物。列斐伏尔(Lefebvre)最早提出空间生产这一概念,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典的资本循环(circuit of capital)理论,即资本在生产领域的第一循环,在建成环境的第二循环以及在社会公共事业的第三循环,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城市空间的再构造。
2.2.2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学者是 P·萨缪尔森,他在年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归纳了公共物品在消费中的两个本质特征: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个归纳成为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
公共物品理论从消费特征角度将物品分为三类即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认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社会物品和服务的两个极端,而现实中大多数物品和服务是兼有两种物品特征的准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在市场经济中,私人物品可以通过市场由企业和公众提供,而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提供,根本原因在于纯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属性,会导致市场失灵。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一般不由消费者付费,而是通过税收支付,税收可以视为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成本。作为准公共物品则要由市场和政府混合提供。市场提供通过市场机制,政府提供则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和公共选择。公共物品的政府和私人独自供给尽管都存在最佳均衡,但均是在严格约束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因而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准公共物品较之纯公共物品和纯私人物品更为普遍,政府和私人均有供给责任,而准公共物品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有强弱之分,因此必须根据其特性采取不同的方式提供。至此,公共物品理论己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美、极具解释性的分析工具,成为政府公共职能的认识依据。
.................................
第 3 章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及其提供解析................................ 17
3.1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17
3.1.1 硬件要素 .......................... 17
3.1.2 软件要素 ............................. 17
第四章 上海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机制................................ 33
4.1 上海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过程 ............................... 33
4.2 上海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分析 ............................... 36
第五章 上海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机制评价及优化建议.................. 45
5.1 有效性及局限性分析........................... 45
5.2 优化建议................................ 47
第五章 上海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机制评价及优化建议
5.1 有效性及局限性分析
通过四个代表性案例可以看出,目前上海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模式具有多元化特征:从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提供模式(G-G,G-M)、市场主导、政府参与的提供模式(M-M,M-G),到社会第三方组织提供模式(S-G)多元动态提供模式;在具体提供方式上存在监督、补贴、竞标、合同外包、租赁、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几种类型。
从几种提供机制的实际分析来看存在以下有效性、局限性:
政府独立提供 政府独立提供的模式是其服务职能的一种体现,政府同时作为空间的生产者和提供者角色,由政府公共部门直接向公众提供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因此实际过程中具有以下优缺点:
有效性:政府服务职能,能够有效保证游憩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和城市居民的基本游憩需求,上海城市公园的数量(这里包括了星级公园、社区公园)从 1978年以来都取得了较为稳步的发展,能够保证城市居民的保障性游憩需求,体现了这种提供机制的有效性。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以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城市游憩公共空间自身特殊属性,确定了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基本概念、特征、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典型提供模式与方式展开理论分析,以上海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结合项目实例进行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案例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从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的“公共”、“游憩空间”两个视角对其概念特征予以定义归纳,将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定义为:它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由不同作用主体提供,由不同软硬件、流动要素构成,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游憩者多样化游憩需求的空间。一般而言具有:对于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机制概念,文章从生产、分配、提供三个维度将其定义为:不同提供主体之间、不同生产者及安排者之间,在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元化、稳定性、发展性的合作方式、提供模式的准则。因此,对于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提供机制的研究,就是对于其中各提供主体,及其之间的合作方式、提供模式等一揽子研究的过程。
第二:以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排他性、共用性特征、需求层次、政府提供的最小范围三个维度作为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分类依据,构建了一个二维分类体系,并将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具体分为了:公共池塘类—保障型(P-B 型)、俱乐部—保障型(C-B 型)、俱乐部—发展型(C-D 型)、公共池塘及俱乐部—保障型(P-C-B 型)、公共池塘及俱乐部—发展型(P-C-D 型)五种类型。
第三:通过对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给提供机制的探讨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市场、政府和社会都能达到对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有效提供。理性的做法是三种提供主体通过合作机制来共同提供城市游憩公共空间,这就形成了由政府、市场、社会第三方组织等多种主体采取多种方式提供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局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