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角下茶马古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49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以文化线路为研究视角,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具体研究内容和目标,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为技术和方法支撑,在社区参与、点轴开发、文化资本等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科学地构建了文化线路视角下茶马古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并选取滇南段为案例区域,对该文化线路进行了评估和打分,揭示了其优势、不足和大体定位,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和改善措施。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文化线路上旅游发展优势的需要
文化线路的概念始于欧洲,最早由欧洲委员会于 1987 年提出,旨在以“时间范畴”与“空间范畴” 上的旅游为手段,向社会展示欧洲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是怎样构成一个共同的整体[1]。欧洲文化线路发展 30 多年的期间内,形成了 20 多条固定线路,且线路种类多样,辐射的地理位置广,参与的国家地区众多,线路上的旅游发展程度也相对成熟。综合分析现有文献成果显示,国外的研究多以具体线路上单一要素[2]或多要素的历史解读[3]为主,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线路的旅游发展[4]和理论分析[5]等方面。鲜有学者将文化线路与旅游发展作为整体进行研究,而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是很重要的环节.我国拥有多条文化线路,借鉴欧洲经验,以文化线路为视角发展旅游,可通过跨越时空的文化故事,增加旅游目的地的趣味性,同时将单独的景点景区、城镇聚落、物质和非物质吸引物联系起来形成线状、带状和网状的旅游目的地,而不仅仅停留在点状旅游景点的层面上。

运用文化线路的思想和理念,有助于将旅游资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整合,在更高的层次上对文化、旅游和环境的三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同时不局限于旅游资源实体,而是上升到动态的“线路精神”层面,并强调业态间的交流和互动。文化线路以它的整体观为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有利于形成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线路,有助于线路上的各类社会群体和利益主体合作,有助于持续地产生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在转化其使用价值的同时也保护和传承其内在的文化价值。
..........................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由以下步骤组成:首先对文化线路、文化旅游、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涉及的范围进行梳理和汇总,深度解读欧洲三大机构在文化线路的内涵和认证标准方面的内容,并总结了相关的先进经验;其次,借鉴可持续发展的三分量模型,并在文化资本、社区参与、点轴开发等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出文化线路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五分量评价模型,并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划分线路的等级类型。最后,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以茶马古道滇南段文化线路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线路的完善和旅游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同时试图指导沿线地区旅游资源、活动、社区、业态以及利益主体的标准化、持续化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利用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电子期刊等渠道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专著、调查,分析归纳文化线路、文化旅游评价指标、可持续旅游评价体系等研究重点的理论成果。
(二)德尔菲法
在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请专家填写调查问卷,判断评价体系中所有指标的重要程度,为构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收集更为科学全面的观点和意见。
(三)层次分析法(AHP)
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在本文中的具体做法是将本研究意图构建的评价体系作为目标,并将这个目标分解为多个准则层,再分解为多个项目层,形成若干层次,通过技术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进而得出权数和权重的一种定性与量化相结合的决策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文化线路相关研究
(一)欧洲文化线路的概念
研究文化线路的概念首先在欧洲提出,并得到成熟与完善。在文化线路的研究和推广过程中,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Europe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outes)、世界遗产委员会(UNESCO Word Heritage Center)、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三大机构肩负起了重要作用。
1.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EICR)的概念界定

该机构负责管理已评价的欧洲文化线路项目和评价新的线路项目。同时,还负责传播欧洲文化线路的相关思想和理念,建立文化线路信息库。 EICR 在 2014年的年度会上提出,文化线路应能促进贫富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此外,运用文化线路的思想,还应该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6]。因此,EICR 偏重于描述文化线路的宏观属性和整体功能,如每条线路要有特定的主题,从而表达出欧洲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等。
2.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概念界定
顾名思义,该机构的工作主要针对文化遗产地和考古遗迹的修复与保护,是该领域唯一的非政府机构。ICOMOS 在 2008 年发布了《文化线路宪章》,对文化线路的形式、识别、功能、特征等基本理念作了界定[7]。《宪章》首先从形式上规定了线路可以是陆地、水上、水陆混合甚至其它类型;其次从形成原因上规定线路的产生和维持需基于特定的功能和目标(可以是历史的或现代的)。此外,《宪章》认为文化线路必须包含时间、空间层面的动态性,必须反应人类长期以来的交流互动。ICOMOS 重视线路上古迹遗址的痕迹,还强调文化线路应包括多元化的交流、遗产文化碰撞、跨地区或跨领域、特定的历史功能、动态性等属性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文化资本理论
文化资本的概念强调文化是一种能创造价值、产生增值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某种活动或产品,也可以是某一种的文化特征。文化资本分为有形和无形或称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种,有形的文化资本,比如建筑物、地理位置、场地、艺术品等,由人类活动创造,有物质形态,能够保留一段时间。无形的文化资本比如观念、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是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产生,并且在某一群体中被普遍接受或共享。两种资本都有以下特点:首先,文化资本本身蕴藏着或者能提供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次,文化资本进入到消费环节后能够创造价值;再次,文化资本产生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能够成为新的文化资本,从而在下一期的生产中继续创造价值;最后,文化资本需要投入资源加以维持,否则文化资本会逐渐萎缩或消失。

目前我国旅游业一直在寻找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方法,文化资本的出现和使用让低投入的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和高产出的经济增长变为可能。现有的旅游资源很多本身就是文化资本,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发现文化资本,突显文化价值,当人们认识到文化价值的存在,原有资源的经济价值就会增加,这样就实现了产业的增长。而在这一增长过程中,不需要进一步的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投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就能实现增值。此外,旅游业已经意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很多地区逐渐由自然景观开发转向对当地文化的挖掘。规划者可以首先确定当地哪些资源蕴含和传达文化,而后判断其文化价值,再确定是否能成为文化资本,最终将文化价值呈现出来。


..............................


第三章 文化线路及茶马古道的评价要素特征分析.............................22
第一节 文化线路的评价要素特征分析................................22
一、 文化线路的要素特征与类型..................................... 22
二、 文化线路与旅游开发间的关系....................................... 23
第四章 评价体系框架确定和指标筛选..........................27
第一节 体系构建理念和原则.....................................27
一、 构建理念......................................27
二、 构建原则.......................................27
第五章 评价体系权重确定和等级划分...............................45
第一节 明确各层因子权重...............................45
一、 方法选择.....................................45
二、 数据处理..................................45

第六章 体系应用——以茶马古道滇南段文化线路为例

第一节 茶马古道滇南段文化线路概况
一、案例区段界定
广义的茶马古道,在地理空间上主线横跨滇、藏、川三大民族聚居区,横跨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其支线和外部区域向北可抵达新疆、青海等地,向东可至湖南、广西等地,继续向西延伸可跨入尼泊尔、不丹等国,向东南延伸可到缅甸、老挝等国。在众多学者对茶马古道线路的研究中,以及当地人对茶马古道的认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为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79]:一条是滇藏大道,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普洱等普洱茶原产地出发,向北经过大理、剑川、丽江、迪庆后再进入西藏抵达拉萨;二是川藏大道,从四川成都出发,经康定等地抵达拉萨;三是青藏大道,从青海西宁出发,经玉树等地抵达拉萨。

除了主线滇藏大道之外,茶马古道在云南还有支线,其空间分布呈现“一体两翼”的结构。主线由云南南部向西北部延伸,即上文所提到的由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剑川、丽江、迪庆后进藏,最终抵达拉萨,是目前开发最为成熟的一段,也是在游客心中最为熟知的一段;两翼分别是滇南官马大道和茶马古道滇南段,其中,滇南官马大道由云南南部通向东北部,即思茅、西双版纳、普洱、墨江、玉溪、昆明、曲靖、昭通转北京;而茶马古道滇南段,是以思茅、普洱为中心,继续向南延伸的分支。
...........................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文化线路为研究视角,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具体研究内容和目标,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为技术和方法支撑,在社区参与、点轴开发、文化资本等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科学地构建了文化线路视角下茶马古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并选取滇南段为案例区域,对该文化线路进行了评估和打分,揭示了其优势、不足和大体定位,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和改善措施。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在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环境”三分量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整个过程涉及到了整体特征、资源情况、多方价值、参与主体、以及社会环境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结合对现有文献所做的深度的理论分析,构建了五分量模型,即确定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应从五个方面入手:资源体系、社会体系、环境体系、价值体系和经济体系。并根据专家意见建议,确定了综合评价模型的四层结构,分别是第一层,目标层;第二层,准则层,也就是一级指标;第三层,项目层,也就是二级指标;第四层,指标层,也就是所有可待评价的具体指标的集合。
第二,考虑到指标的选取应综合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通过什么样的因子来反映文化线路的综合情况,以及这些指标在哪方面去反映。另一方面,应该添加怎样的指标,才能可以促进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文态和业态同时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两个问题的需要,结合文化线路已有的评价指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茶马古道自身的属性和文化线路的独有要求,选取了对本体系较为关键的指标因子,初步拟建了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