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49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研究,本文以玉龙雪山及周边景点作为案例研究点,界定山地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等概念,并以生态位适宜度、山地垂直地带、RMP 等理论为研究依据,分析山地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之间的关系;立足玉龙雪山旅游发展情况,从旅游资源、山地环境、旅游市场、旅游开发条件四个方面分析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因素,以此构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来分析玉龙雪山旅游区是否适宜开发山地旅游产品。基于玉龙雪山适宜开发山地旅游产品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玉龙雪山旅游区最适宜的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和各类产品开发适宜程度比较。总结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山地旅游产品优化对策和实现路径,以期为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山地旅游发展的重视
山地旅游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兴突破口,更是推动山区经济发展、传播山地文明的新契机。2015 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指出:要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积极开发山地旅游、森林旅游、滑雪旅游、温泉旅游等市场需求旺盛的旅游产品。而结合山地开展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同年 10 月,贵州省省长陈敏尔在第一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产品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山地运动、健康养生、度假疗养、避暑休闲、修学旅行、科普探险、汽车露营等新兴业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强调:要不断促进山地、养生、温泉、森林、冰雪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发展,创新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鼓励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休闲旅游产品。2017 年 8 月发表的《国际山地旅游健康宣言》中明确指出要将山地旅游与健康产业融合,创新山地旅游健康产品体系,丰富山地旅游健康产品业态。相关政策以及多次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的召开,将山地旅游发展提议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为山地旅游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随着山地旅游发展热潮的形成,我国的山岳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管理保护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山地型旅游景区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A 级景区中超过半数。截至 2016 年 7 月,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共有50 处,其中山地型遗产地占比为 54%;已公布的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25处中,山地型风景名胜区占比为 61%;国家 5A 旅游风景区 249 处中,山地型旅游区占比为 50%,表明一大批高质量、高品位的山岳型旅游产品受到人们追捧。根据《2017 年山地旅游消费报告》数据表明:形态丰富的山地景观、特色多样的民俗文化,都会成为山地对游客最具吸引力的要素,而数据显示 2017 年购买山地旅游产品的人次相比以往增长 70%,足以可见,山地旅游发展前景美好,山地旅游产品受欢迎程度也与日俱增。因此,充分利用山地环境,深度挖掘山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促进山地旅游由浅层次开发向深层次、多元化、内涵化发展,是我国今后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山地旅游产品
1、山地旅游产品的概念
对山地旅游产品概念的梳理有利于开展山地旅游产品相关研究,Pomfret(2006)、陈君奇(2011)、缪寅佳(2012)等从旅游主体视角分别界定了山地探险旅游产品、山地度假旅游产品和高山地区山地旅游产品的概念,其主要观点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即旅游者开展山地旅游活动时所需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从旅游客体这一角度出发,Nepal(2002)、Geneletti(2009)分别从山地社区居民、山地环境对山地旅游产品做出定义,而国内学者唐利文(2009)、贾婷媛(2011)等分别从山地资源、经营商角度对山地度假旅游产品、山地生态旅游产品定义,

即山地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商依托山地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总和。

无论是从旅游主体角度还是从旅游客体角度界定山地旅游产品,其研究成果均具有共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山地旅游产品从属旅游产品大类,符合旅游产品的相关特性,即山地旅游产品离不开有形物质的支持,也离不开无形服务的保障;二是,山地旅游产品是围绕山地环境、山地资源、山地活动等展开的,离不开“山”的特征;三是,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几乎具备了除海洋旅游资源其他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王娟 等,2017),因此多数学者在研究山地旅游产品时,会从某一角度选取研究要点,如从山地度假、生态、探险、康养等角度对山地旅游产品进行实证研究。山地旅游产品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目前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普遍认可的概念,山地旅游产品整体概念性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多集中于某一单一概念的界定,山地旅游产品概念体系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在整个旅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开展旅游活动的核心。在旅游学的研究体系中,旅游产品研究在旅游产业及其活动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产品的概念进行界定。国外学者 Smith(1994)将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定为物质基础,其他部分分别由服务、接待业、选择自由、参与机会组成,并根据旅游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将其分成初级投入、中间投入、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Middleton(1998)认为旅游产品既可以是由设施和服务所组成的综合体,也可以是具有商业价值的某种物品。
国内学者对旅游产品的界定有从旅游经营者、游客、市场外部环境等方面考虑。林南枝(1995)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而提供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吴必虎(2001)认为旅游产品是由吸引物、设施和服务三要素构成。谢彦君(2004)则认为旅游产品是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特定区域被开发或生产出来的以供旅游者消费的物品和劳务的总和。还有学者从市场角度考虑,将旅游产品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旅游产品、形式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品(刘笑天,2002),主要从吸引程度、有形产品、服务设施进行设计。

综合上述学者观点,本研究认为:旅游产品是经营者依托旅游资源,结合旅游市场需求,为游客提供其旅游过程中所需的行、游、住、食、购、娱等有形产品和有偿服务。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RMP 模式理论
(一)昂普(RMP)模式内涵
昂普(RMP)模式最早由吴必虎教授提出。提出背景为 90 年代以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旅游产品的数量、种类供给愈发不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一些学者开始思考是否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结构性变革。同一时间以游客为主体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将问题转向到资源如何有效转为旅游产品或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服务的再创造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甚至是引领市场。在此背景下,基于相关旅游资源评价、产品理论、市场调查等研究基础,吴必虎教授(1999)提出了昂谱(RMP)模式,即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其核心是以旅游产品开发展开的,着重对该产品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环境的研究,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化效用价值;其分析方法主要强调资源、市场、产品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任何一方的变动均会引起其他两方变动,如图 2.1 所示。


........................

第三章 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开发现状分析.................................23
第一节 发展概况......................................23
一、旅游区概况....................................23
二、发展历程..................................25
第四章 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 45
第一节 适宜性评价原则和内容.....................45
一、适宜性评价原则..........................................45
二、适宜性评价内容.....................................46
第五章 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类型适宜性分析.................... 86
第一节 现有山地旅游产品分析.................................86
第二节 不同类型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87

第六章 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适宜性开发策略与路径

第一节 山地旅游产品开发思路与策略
一、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问题
基于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及不同类型山地旅游产品适宜程度结果,分析当前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问题:
(1)观光游憩类山地旅游产品仍是玉龙雪山旅游区(玉龙雪山景区及周边8 个景点)经营重心。玉龙雪山旅游区内游客能够进行旅游活动的最高海拔为4680m,而能进行游客中心、酒店、餐饮、娱乐等设施建设的选址需为低海拔、缓坡区、地质稳定区域,为保护雪山山地生态环境,山上旅游产品设施建设不宜过多。因此,旅游区内设施在规划中,选取在海拔低于 3000m 的甘海子区域,设置游客集散中心、“印象丽江”场地、冰川地质博物馆、度假酒店和高尔夫球场等,而冰川公园(4680m)、 牦牛坪(3600m)、云杉坪(3200m)等景点依托资源本身优势仅需设置辅助类的基础性设施,维持旅游区生态环境原貌,仅作为观光游览旅游活动开展。根据实地访谈可知,玉龙雪山景区内度假酒店和高尔夫球场针对的是小众高端游客市场,大部分游客不会选择去消费,因此玉龙雪山景区内仍以观光游憩为主打旅游产品,其他产品形式相辅。景区周边 8 个景点海拔均低于 3000m,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业态相较于玉龙雪山景区内丰富,但由于前来游客以团队游居多,仍以观光游览为主,即山脚周边景点虽拥有优越的地势环境、旅游资源等,但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知名度低、产品吸引力不够等原因,使得资源、环境等优势未能体现出来。
(2)人文类山地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玉龙雪山旅游区现以自然观光为山地旅游主打产品,而人文类旅游产品仅有玉龙雪山景区内《印象丽江》被大众熟知。相较自然景观对游客的吸引程度和认可度,玉龙雪山景区周边 8 个景点的人文景观吸引力显得薄弱。玉龙雪山旅游区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主要集中在玉龙雪山景区山脚一带,涵盖玉水寨、东巴万神园、东巴谷、东巴王国、玉柱擎天、玉湖村等 8 个景点,但各个景区内人文旅游产品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以导游讲解和自行游览偏多,游览时间不超过一小时,留不住游客。而具有足够吸引力和参与度的纳西节庆活动,仅为丽江本土居民参与,在走访中大多数游客并不知道当地节庆,当地政府也未能利用节庆优势创造旅游热度,打造节庆旅游产品。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玉龙雪山及周边景点作为案例研究点,界定山地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等概念,并以生态位适宜度、山地垂直地带、RMP 等理论为研究依据,分析山地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之间的关系;立足玉龙雪山旅游发展情况,从旅游资源、山地环境、旅游市场、旅游开发条件四个方面分析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因素,以此构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来分析玉龙雪山旅游区是否适宜开发山地旅游产品。基于玉龙雪山适宜开发山地旅游产品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玉龙雪山旅游区最适宜的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和各类产品开发适宜程度比较。总结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山地旅游产品优化对策和实现路径,以期为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分析玉龙雪山景区发展历程,将玉龙雪山景区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起步阶段(1984-1995 年)、提升阶段(1996-1998 年)、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4年)、整改整合阶段(2005-2008 年)、稳定跨越增长阶段(2009-2012)、旅游转型升级阶段(2013 年-至今)。景区内旅游设施建设由最初的零基础到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旅游服务性设施建设完备;旅游开发模式由纯观光游览向观光游览、休闲体验等多元旅游产品形式转变;旅游市场由景区景点自产自销的散点式经营模式向联合发展、互利共赢的整合营销转变。
第二,运用 RMP 理论、山地垂直地带理论从玉龙雪山旅游资源(R 性分析)、市场环境(M 性分析)、区域经济、交通条件、山地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阐述玉龙雪山开发山地旅游具有足够的资源优势和外部环境支撑,具备开发山地旅游产品的条件。
第三,运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从山地资源、山地环境、旅游市场、旅游开发条件四个方面,探讨玉龙雪山旅游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适宜性,采用专家打分法获取各指标权重,权重越高,重要程度越大,影响程度越大。结果显示山地资源适宜性权重最高(0.4670),山地环境和旅游市场次之且权重相同(0.1977),旅游开发条件权重最低(0.1376)。表明山地资源是玉龙雪山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产品的开发离不开山体本身,山地环境和旅游市场具有相同的权重,表明山地环境和旅游市场对产品开发同等重要,产品开发依托资源,又依存环境,同样也离不开市场产生效益,实现产品开发的价值。旅游开发条件权重最低,表明旅游发展顺应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交通、食宿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不再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因此对于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不会是主要的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