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研究认为,分析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事故,厘清事故发生的特征与规律,探究安全问题的发生机理,构建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是强化和提升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加强高聚集游客群风险、安全事故发生机理方面的相关研究,加快构筑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保障网,管理好频繁出现的“爆棚”、“井喷”、“挤爆景区”、“人山人海”式的高聚集游客群体。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1.1 游客风险:威胁游客安全的重要因素
风险是永恒存在的,风险与人类共存,风险已成为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德国社会学家 Ulrich Beck(1986)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并指出人类面临风险正逐步加剧。随着人类活动频率、范围、类型等的显著变化,风险已逐渐“人化”,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为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童星,张海波(2007)指出人类社会自身的内生性风险逐步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旅游业也处于风险社会之中,其同样面临着多样化旅游风险的袭扰,尤其是“人化”风险的侵袭。由于旅游活动是以游客为主体的人为活动,这强化了旅游风险的内生性特征。由此可见,人为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已成为威胁游客安全的重要风险来源。随着旅游的发展,新型游客类型和新兴旅游业态的不断涌现,尤其是自驾客、背包客、驴友、高密集游客群等新游客类型增加了内生性的旅游风险。新游客类型,尤其是特殊游客群体的出现无形中增加了游客安全管理的难度。值得指出的是,类似于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中高密集的游客群体频繁出现在各大热门景区、景点。该类游客群体能够大大增加内生性旅游风险,威胁游客安全。随着游客类型的多样化、复杂化,风险类型逐渐呈现“人化”和多源化的特征,保障游客安全需要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游客安全保障,尤其是需要加强特定类型的游客群体的安全保障,强化其相关体质、机制、法制建设;二是要充分研究内生性的旅游风险,探究风险与安全事故间的内在联系,针对性提出风险防控策略。
随着旅游活动的大众化与常态化,热门景区景点、特定的游览场所频频出现游客“爆棚”、“井喷”、“挤爆景区”等现象,高聚集游客群体屡见不鲜。高聚集游客群由于聚集游客数量众多,密度极大,信息传递容易失真,人群难以有效控制,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如 2013 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九寨沟发生的游客滞留事件、2014 年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2015 年青岛极地海洋馆内的人群溃散事件等。高聚集游客群难控难疏,亟需针对性加强其安全管理。要想形成对高聚集游客群的有效安全管理,提升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构建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必须探究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的发生规律、事故发生机理、发展变化趋势及其所处的安全状态。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以高聚集游客群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问题。在梳理相关文献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搜集相关案例,进行相关调研,借助系统动力学,实现对高聚集游客群的全面仿真模拟。具体而言,本研究拟实现以下研究目的:
(1)立足案例,全面分析高聚集游客群安全问题的现象表征:分析高聚集游客群出现的诱发因素、出现的空间场所特征、高聚集游客群的高风险隐患和高聚集游客群的高危性表现。借助相关软件,重点进行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的时空特征分析,利用最优尺度分析方法确定时空因素与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关联影响;
(2)挖掘内涵,深入解析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理:以系统视角分析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问题。依托相关理论,借助社会网络分析高聚集游客群的系统构成,依托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案例,结合扎根理论分析,归纳提炼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引致因素,并结合系统动力学建模思路和 PSR 模型提出各影响因素在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处于不同状态下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抽象提炼出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机理以及安全路径、系统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理与事故应对机理;
(3)仿真模拟,构建仿真模型动态评析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状态:以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的引致因素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实证检验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要素,利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知识,构建仿真模型,全面模拟高聚集游客群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发展态势,并实现对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状态的动态评估,提出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实时动态预警方案;
(4)瞄准实践,构建科学高效的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借鉴国内外高聚集游客群体、密集人群的管理经验,结合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事故的特征、引致因素、运行机理以及高聚集游客群系统运行的动态评估结果,从内容架构、运行机制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入手,提出科学、高效的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借助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拟,动态模拟不同状态下保障体系中主要管理策略的管理效果,提出高聚集游客群安全保障体系的执行建议,强化对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管理。
..........................
第 2 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厘清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确定其边界,辨析其与相似概念的关系,是开展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相关研究的基础。本研究将对“密集”和“聚集”、“人员密集场所”和“密集人群”、“高聚集游客群”和“游客高聚集场所”、“高聚集游客群安全”、“高聚集游客群系统”以及“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等4组相近概念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2.1.1 密集与聚集
《辞海》中将“密集”定义为人或物会聚在一起,是人群经过“聚集”这一行为后产生的结果状态,属于结果形式表征。“聚集”在《辞海》中的定义为集合、凑在一起,其强调的是一种行为,指形成结果状态前的行为过程。从词语词性角度来看,“密集”往往作为形容词使用,强调被修饰物体的属性状态,即形容某类集合的密度状态很高。“聚集”往往作为动词使用,强调某类集合形成高密度状态需要一个“聚”的行为和过程。如人才聚集强调是人才按照特定的联系,向某一特定空间或行业聚拢的过程。由此可见,“密集”是强调一种某类集合密度高的状态,而“聚集”强调在受到某些特定因素作用下,某类集合通过“聚”这一行为形成的整体密度高这一状态,可以这么说,“聚集”强调的是“密集”这一结果状态是由于“聚”这一行为产生的,强调结果是由动态聚合形成的。本研究中的高聚集游客群同样也需要强调游客群体的动态变化。
2.1.2 人员密集场所和密集人群
2003年印发的《关于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专项治理的实施意见》以及2004年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实施意见》中均将“公共聚集场所”改为“人员密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GA654-2006)则将人员密集场所简单定义为人群聚集的室内场所。美国防火协会的NFPA101(2000)标准则规定人员密集场所主要包含两大类:(1)建筑物或局部聚集人数不少于50人的场所;(2)特殊性质的娱乐场所,这类场所不论人数多少,其认为朝拜、游艺、餐饮、娱乐、车站及类似功能的场所都属于人员密集场所。寇丽萍(2009)认为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各种商场、公共娱乐场所、学校、宾馆、饭店、医院、交通运输枢纽等局部聚集人员大于50人或人群密度大于2人/平方米的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是指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即指区域内聚集着密集人员的特殊场所类型。蒋骅(2014)则认为人员密集场所的范围包括商场、市场、宾馆、饭店、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娱乐场所、学校等。
...............................
2.2 文献回顾
2.2.1 游客安全研究
旅游业产业链长、涉及行业部门众多,旅游景区类型各异、环境复杂,旅游活动具有休闲性、娱乐性,游客娱乐、休闲、放松、安全意识薄弱等诸多原因致使旅游业成为全球最易受风险侵袭的行业之一。此外,旅游安全受到政治、经济、卫生、环境等方面风险的威胁。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旅游业、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关于旅游安全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旅游犯罪的相关研究。《旅游、犯罪和国际安全问题》则是其中的典型研究成果,它系统阐述了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犯罪、国际安全之间的关系。我国国内的旅游安全研究伴随着1999年“黄金周”假日制度的实行而逐步开展。2003年,学者郑向敏编著的《旅游安全学》出版,国内出现了首部关于旅游安全研究的著作,这标志着我国旅游安全系统化研究的开始。游客安全研究是旅游安全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研究属于游客安全研究范畴。基于此,梳理游客安全研究进展能够为开展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研究奠定基础。
近年来,关于旅游安全的相关研究较为系统,研究视角也较为开阔。关于游客安全的相关研究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按照研究内容划分,即主要是针对游客整个群体进行的安全研究,主要包括游客安全认识、游客安全感知、游客食品安全、游客安全行为、游客安全管理以及游客安全的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二是按照游客群体划分,可以分为大学生群体、青年旅游者、背包客、海洋旅游者、“驴友”、自驾游等群体的安全研究。本研究主要从游客安全管理以及游客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回顾:
一是游客安全管理研究。游客安全管理是旅游安全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是消除旅游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Choibamroong(2006)指出游客越发的关注旅游安全问题,而旅游目的地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是否能为游客提供安全的旅游环境。此外,随着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推广,游客安全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地变革。目前关于游客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方面,且以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为研究视角,如对自然景区、湖泊类目的地、山岳型景区、乡镇类旅游目的地开展的游客安全管理研究。此外,也有部分学者针对不同出游类型、出游形式开展游客安全管理的研究,如对自助游、出境游、自驾游游客的安全管理研究。
..............................
第 3 章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问题的现象分析:风险类型与事故特征 ................. 47
3.1 高聚集游客群的聚集特征 ...................... 47
3.1.1 数据来源 ................ 47
3.1.2 高聚集游客群的聚集因素分析 ................ 49
第 4 章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事故的原理解析:影响因素与发生机理 ......... 95
4.1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构成 ................... 95
4.1.1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的特征 ...................... 96
4.1.2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构成的理论分析 ............ 97
第 5 章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动态评析:仿真模拟与动态评估 ............... 141
5.1 影响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的因素验证 .......... 141
5.1.1 案例地选择原则 .................. 141
5.1.2 案例地选择 .................... 142
第 6 章 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控的策略研析:保障体系与实施建议
6.1 国内外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管理经验借鉴
6.1.1 国内外高聚集游客群客流管理经验
目前,国内外对高聚集游客群的安全管理侧重在预防性管理阶段,即防止高聚集游客群的形成或者将高聚集游客群控制在可管理范围内。国内外典型的高聚集游客群客流管理案例主要有:
6.1.1.1 秘鲁马丘比丘的门票预约制
秘鲁马丘比丘古城在经过一系列的保护开发后,已成为秘鲁最繁忙的旅游胜地,每年接待近60万游客。为缓解景区高聚集游客群形成的压力,2008年秘鲁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马丘比丘的日均游客量限制在2500人。因此,马丘比丘采用门票预约制控制客流。马丘比丘古城的门票在旺季时需要提前一周进行预约,在淡季时需要提前三天进行预约,这为有效管理游客群留足了时间,马丘比丘古城有充足的时间来分析将要到来的游客,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此外,为避免游客在古城内大量累积、集聚,预约的门票只能参观一上午或者一下午。马丘比丘古城通过延长预约时间、缩短参观游览时间来避免形成高聚集游客群,并能够形成有效的客流管理对策。
6.1.1.2 马来西亚双子塔的“双限制”制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塔是标志性城市景观之一,是世界上目前最高的双子楼,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群体前往双子塔天桥处参观。为避免造成高聚集游客群的出现,双子塔采用“双限制”制度。一方面,双子塔限制参观人数。游客在网络购票时,需要明确参观的日期,如游客要在24小时内参观,只能前往现场购票。一旦当天游客达到上限时,将无法购票。这种类似门票预约制的购票形式能够帮助其更好地控制游客人数。另一方面,双子塔限制参观时间。游客领取到的双子塔门票背后清楚地注明了参观时间。游客的参观时间是受限制的,每个人参观的时长都会限制在15分钟以内,这样能有效地避免了大量游客在双子塔内聚集。双子塔一方面限制参观人数,一方面限制参观时间,这样的“双限制”制度有效的避免了高聚集游客群的形成。
..........................
第 7 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1 高聚集游客群的风险和事故具有明显的特征
本研究通过百度新闻和新浪微博充分搜集高聚集游客群安全案例,利用聚类分析、最优尺度分析等方法,全面剖析高聚集游客群的风险类型与事故特征,研究发现:
(1)高聚集游客群是特定时空条件下出现的特殊密集人群。通过对高聚集游客群相关案例梳理发现:①资源吸引是高聚集游客群形成的主要刺激因素;②高聚集游客群多出现于山岳类场所、民俗风情类场所等 12 类场所,其中山岳类场所是高聚集游客群出现的主要场所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山岳型景区的所有区域都会出现高聚集游客群,而是在山岳型景区的某些特定区域容易出现和形成高聚集游客群;③关键节点(景区出入口、索道缆车站点、漂流码头、景区售票口、热门景点等)、关键路段(游步道、栈道、玻璃栈道、古镇街道、河提、参观通道、商品购物街等)以及重要区域(广场、停车场、古街区、庙会场所等)是高聚集游客群出现的主要节点类型;④综合来看,高聚集游客群的聚集场所具备场所类型多样性、聚集场所相对集中性以及场所安全管理困难性等特征。
参考文献(略)
高聚集游客群系统安全分析及其动态评估之旅游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旅游管理,高聚集游客群,动态评估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旅游管理文章
- 旅游地环境变迁对居民生计方式的影响研究--
- 武汉市乡村旅游发展管理研究
- 乌鲁木齐市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管理
- 旅游银行卡产品体系创新管理研究--以龙虎山
- 福建和平古镇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管理研究
- 基于实验法的微博信息属性对旅游地形象管理
- 海口市游艇旅游发展管理研究
- 基于增权理论的三亚西岛渔村旅游发展对策研
- 三亚海洋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管理研究--以蜈支
- 岚县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管理研究
- 旅游开发管理背景下琼中什寒村社会文化变迁
- 战略图式对旅游创业机会识别管理的影响机制
- 聊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 城市水生态空间游憩冲击感知与场所依恋之旅
- 新旧动能转换驱动下山东省特色小镇旅游发展
- 森林康养基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管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