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管理背景下琼中什寒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71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笔者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旅游开发引致的什寒村社会文化变迁有良性的的也有负面的,但总体来看积极影响和正面效应是主流,旅游开发给什寒村黎族苗族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后在总结什寒村旅游开发经验基础上梳理了存在问题,就其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策略探讨。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随着中国逐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经济增长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一个典型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主导产业。中国是一个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曾经因地处偏远造成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欠佳,然而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和资源却保存较好并极具特色,很多地方经过开发逐渐成为极具潜力的旅游目的地。近年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大背景下,各地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得到快速发展,呈现繁荣局面。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旅游开发为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发生变迁。在民族旅游开发进程中,研究者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视角关注旅游开发给民族地区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问题。一般的讲,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分为良性变迁和负面变迁。良性变迁指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系统的正面影响,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它主要体现在旅游目的地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旅游目的地人际关系的改善、社会和家庭凝聚力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等。负面变迁指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比如旅游目的地贫富差距扩大、不良生活方式蔓延、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庸俗化和传统观念沦丧等等。
什寒村位于海南省琼中县境内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中,海拔 800米左右,因其森林茂密溪流缠绕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因此有“天上什寒”之称。除了原生态风光,什寒村黎族、苗族人民混居,两个民族融合度高,历来相处和谐。这里有黎族苗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黎锦、苗绣、黎族苗族美食、黎苗歌舞等丰富的特色民族文化。2012 年琼中县委、县政府将什寒列为第一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经过旅游开发,什寒村从一个交通闭塞、全县最边远最贫困的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原生态休闲旅游示范村。什寒村先后赢得“最美中国乡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最美乡村历史古村”、“中国最美乡愁旅游村寨”、“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

1.2.1 基本概念
1.2.1.1 旅游开发
目前,学者关于“旅游开发”的观点很多,有较多定义,如:李天元教授认为:旅游开发是“人们为了发掘、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致力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1];王德刚认为:“旅游开发是利用旅游资源,建设各种便利设施,提供各种服务,以期尽量满足人们的各种旅游需要,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2];郭康认为:“旅游开发是在一定国土范围内,为吸引和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培育等综合性的社会和技术经济活动”[3]。
综合以上定义,旅游开发应包括一下内容:(1)旅游开发主要目的是吸引和招徕游客,并满足其旅游需求;(2)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是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产品的开发、社会人文环境的培育优化、构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科学政策体系和有效的旅游业行业管理措施。
1.2.1.2 文化
文化,目前学术界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的是对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称;狭义上的文化则单指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和组织机构[4]。
1.2.1.3 文化变迁与社会文化变迁

沈姝君认为文化变迁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融合、移民、政治制度改革、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各种来自社会内部或者外部的环境变化、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引起人们生活或生存方式的变化,带来相应的文化的新变化[5]。由于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针对“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关系,岳天明对二者关系做了“凡是自然物理条件和人文价值环境的变化都能构成社会变迁,可以认为社会变迁为文化变迁设置了可能的范围,而文化变迁是社会变迁的最主要成分”的阐述[6]。李臣玲等认为社会文化变迁是文化内容与社会诸多参数和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所以,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人文现象中的文化内容和社会参数两者的变迁合为一体的综合研究[7]。

.........................

第 2 章 案例地概况

2.1 海南黎族苗族概况
2.1.1 黎族概况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著民族,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海南岛黎族人口数为 1463064 人,位居海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第一位。关于黎族族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专家学者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并结合大量的考古、语言、民族学资料和研究成果,多数认为黎族是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特别是和“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密切。
黎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方言有地域差异,分为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美孚方言、赛方言五大方言区。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曾帮助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等差异,分为哈黎(过去也称“侾黎”)、杞黎(也称“岐黎”)、润黎(过去汉族也称其“本地黎”)、美孚黎、赛黎(过去也称“德透黎”、“加茂黎”)5 个支系。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三亚市、五指山市、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等市县。本文研究的案例地琼中县什寒村黎族,属于杞黎、杞方言区黎族。
2.1.2 苗族概况
苗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之一,自称“金门”或者“金第门”,“苗”是他称,信仰原始宗教,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海南岛苗族人口总数为74482 人。海南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但没有本民族文字,海南苗族语言统一,无方言差异,但海南苗语与我国苗语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苗语方言区的苗语又有所不同。海南苗族,史志多称“苗黎”。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至万历年间,当时朝廷为镇压叛乱从广西、云南等地征调大量苗族士兵到海南岛,平叛后军队解散,一些苗族士兵落居海南,构成海南岛苗族主体。除征兵落籍海南外,也相当数量的苗族为了谋生而从广西、贵州、福建等地迁移至海南。海南的苗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五指山市、琼中县、保亭县等市县。
............................

2.2 什寒村概况
什寒村位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隶属红毛镇管辖,藏身在琼中县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中,地貌属山区盆地,海拔 800 多米,面积约 16 平方公里,是海南最偏远、海拔最高的黎族、苗族混居村庄,一直以来村庄黎苗民族相处融洽和谐。村庄周边森林茂密,溪流密布,生态环境保护好,负氧离子极高。在什寒,近可观神秘鹦哥岭,远可眺雄伟五指山,年均温度 19℃,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黎语:什是田,寒是冷。意含:山高水冷,什寒故名。什寒是古代驿站,又名打寒。因地处高山森林环抱,什寒的早晨、傍晚和冬天,寒冷都来得早,故亦称“早寒”。


什寒村委会由元也村、冲沙村、什托村 3 个黎村和 1 个新苗村共 4 个自然村组成,均为抗日战争老区村庄,其中元也、冲沙、什托为黎族聚居村庄,新苗村为苗族人聚居村庄。从空间上来看,元也村、冲沙村、苗村 3 个自然村集中分布,苗村又以河为界,分成河上和河下两部分,什托村则距离较远,处于什寒村靠近山林的边缘。什寒村总人口 108 户 522 人,其中黎族 47 户 195 人,苗族 61 户 327 人,全村土地总面积 3904.09 亩,其中林地 1893 亩,坡地 1607.66亩,耕地 403.43 亩。长期以来,受气候低寒、交通闭塞、生态开发限制等因素影响,什寒村曾经是海南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之一。

..........................

第 3 章 旅游开发背景下什寒村黎族苗族物质文化变迁分析 ............... 17
3.1 居民建筑 ........................... 17
3.1.1 传统居民建筑 ............................ 18
3.1.2 旅游开发后什寒村民居建筑的变迁 ........................... 19
第 4 章 旅游开发背景下什寒村黎族苗族精神文化变迁分析 ............... 33
4.1 传统节庆 ............................. 33
4.1.1 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 33
4.1.2 “三月三”节的变迁 ...................... 33
第 5 章 什寒村民族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探讨 ........................... 43
5.1 什寒村民族旅游开发经验与问题分析 ............................. 43
5.1.1 什寒村民族旅游开发经验 ................................... 43
5.1.2 什寒村旅游开发问题分析 ................................... 44

第 5 章 什寒村民族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探讨

5.1 什寒村民族旅游开发经验与问题分析
5.1.1 什寒村民族旅游开发经验
5.1.1.1 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开发模式
什寒村旅游开发突破传统单一的“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或者“村民自致主导型”,创新开发管理模式,构建了“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即通过政府总体把控、企业日常运营、合作社组织实施、农户出房出工出力的方式,将农户闲置的房屋等资源作为资产入股到企业,由企业负责改造成标准化驿站、客栈、民宿、露营地、茶吧,并携手农户统一运作管理,员工均从本村聘用,经营收入 60%归农户、35%归投资企业、5%归村集体。据统计,什寒村 100 多户家庭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到了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经营和管理中,不少家庭旅游经营管理收入占其家庭总收入的 50%以上。
什寒旅游开发,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始终坚持农民是最大收益者,充分激发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什寒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模式注重各方利益分配,各方积极参与旅游发展,合理分享旅游发展利益,实现了多方互利共赢、多方收益局面。

.......................

结论
在琼中县政府扶持下,什寒村旅游开发从无到有,再到逐渐繁荣,民族旅游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旅游开发促进了什寒村的经济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旅游经营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也引致什寒村发生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什寒村社会文化变迁发生和表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层面表现在民居建筑、民族传统服饰功能、饮食结构的多元化与商业化、交通通讯及支付方式等方面,精神文化的变迁表现在民族节庆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思想观念等方面。伴随民族旅游开发历程,什寒村村民民族认同感逐渐强化,文化自信心增强并一定程度表现出民族自豪感,很多方面都呈现出良性变迁的态势。不可否认,旅游开发给什寒社会文化也带来负面效应,主要是民族文化商品化和人群参与旅游开发不均衡带来的一些问题。针对此,本研究在最后部分总结了什寒村旅游开发的经验,重点聚焦存在问题,并就存在问题从旅游可持续发展视角探讨了应对策略: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并控制监督实施;严控制游客流量合理安排淡旺季经营;深入挖掘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发挥村民在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主动性;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提升旅游发展动力和质量;提高旅游商品开发水平,打造特色品牌体系。
因时间和研究能力等原因,本文对什寒村社会文化变迁的调查和研究还需要拓展,一些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未来笔者将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