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力量。生活在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在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渴望子女留在身边生活。根据我国统计局 2016 年公布的关于2015 年的人口监测调查显示,从 2011 年开始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呈现不断增加趋势。从 2012 到 2015 年,我国外来务工人口增速分别为 0.5%、1.5%、0.5%、0.6%,2015 年外来务工人数为 27747 万人,比上年增加 352 万人,环比增长 1.3%,2014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为 27395 万人。根据我国中新网的发布,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为 9.3%,人数为 1277 万人,留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子女数量超过 6000 多万人。
外来务工人员基数庞大且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众多研究中发现外出务工的人员并不是举家搬迁到城市生活,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结构并不完整。部分城市出台的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制度相对来说不是很完善,从而导致其子女不得不留在家中。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留守儿童数量为 2443 万人,经过短短的十年,留守儿童数量增加为 6012.55 万,增速为 1.5倍。留守儿童基数大,增长快,我国城镇化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中,这一现状将持续存在。儿童是一个民族的未来,社会的希望,
但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这要求国家和社会增加对留守子女的关注与关爱。我国农村流动人数量高达 2.5 亿,其中有 6000 万人员的子女留守在家中,其数量与西方几个大国的人口数相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我国近十年留守儿童犯罪、自杀等事件频繁发生。留守儿童感情心理的缺失,对社会产生各种极端的认知,让大众不禁反思多年后的他们如何对待现在的社会。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孩子个人的问题,也与社会发展进步息息相关。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综述
“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一些观点在国外是不存在的,所以国外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教育的一些研究的文献较少。国外关于的“流动儿童教育”( migrantehildrenedueation)的研究与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研究在一个领域,同时也由于全世界对于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这个课题也成为了国际的一个热门研究对象,并且在研究方面,国外一般集中在流动儿童的研究较多,仅对这一问题进行描述与说明,并给出相关的建议。这一现状在美国学者的研究中更为突出,流动儿童按照国外学者的分类,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军人的子女、移民的子女、流浪儿童、别国务工人员的子女。其中别国务工子女与我国的流动人员的随迁子女含义相似,国外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来自于美国家庭从事流动性较大的畜牧业,因生活习性使得子女跟随父母流动。相对应的国际学术界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部分包含以下几点:首先在学生方面,由于家长的流动性较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于全班的学习成绩较低,从而造成留级现象,进而变为退学;其次频繁的流动容易造成子女心理障碍,负面情绪较大,身边玩伴较少。在学校和老师方面,由于学生的流动性较强,使得无法安排学生的年级。流动性强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补习功课,从而使学校老师会花更多的时间浪费在补习功课上。但是流动性强,使得老师每天都有新的学生补习功课,从而无法进行新课程的学习,课程进度较慢。使得学校接纳流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差。
此外,国外教育中存在不公平性,在澳大利亚,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收入多的上层社会所占用的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远远超过弱势群体儿童所能获得的教育资源。杰恩结果表明,收入、职业和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会选择让他们的孩子接受更好的的教育资源,接受的教育机会更多,相对来说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接受教育学习的机会较少。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进城务工人员
进城务工人员也为大家常说的“农民工”。在解放初期出现“农民工”这一词汇,在 1978 年改革开放后真正流行开来,我国进行土地改革后实行家庭承包制后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使得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从事建筑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产业的繁荣吸引了大批农民。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进城务工人员流动规模迅速扩大,人员急剧增长。进城务工人员迁移分为两类,一类是东西迁移,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和制造业的不断崛起,中西部的农民大量的短期或长期迁移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从事工商业和制造业。另一类是在同省、同市或同镇之间的迁移,即从农村迁移至城镇、市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在80 后和 90 后,年龄大部分在 18 到 38 岁之间,也为现在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力量,这批进城务工人员在农民工的总数中所占比例为 60%,孩童时期上学,成年后直接进城打工,对土地、农业的适应程度较小。他们渴望进入城市,融入城市。2006 年“农民工”概念首次被写入中央政府公文。之后“农民工”又被称为“进城务工人员”或“进城务工农民”。基于文献调查整合和此次研究具体需要,将进城务工人员定义为户籍在农村,长期在城市就业,个人生活在城市,举家或个人搬迁到城市的群体;即进城务工人员是从农村来城市工作的人。在本文的研究中,将进城务工人员界定为户籍在农村,为增加家庭收入而进入城市从事劳动的群体。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推-拉理论
目前学术界研究人口迁移问题的主要宏观理论为“推-拉理论”。首个对人口迁移行为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拉文斯坦(E.G.Ravenstien),在 19 世纪发表文章指出,经济因素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学者是巴格内(D.J.Bagne),他认为劳动力的迁移取决于两种相互作用的力量:一种是由于流出地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收入低等原因而形成的推理;另一种是由于流入地较好的生活条件,医疗设施完善等原因而形成的拉力。在此之后,迈德尔(G.Mydal)、索瓦尼(Sovani)、贝斯(Base)、特里瓦撒(Trewartha)分别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与修正。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人口学家李(E.S.Lee)发表“移民人口学之理论”对推-拉理论进行总结,指出城市与农村都存在推力与拉力,同时增加第三因素中间障碍因素:迁移距离、语言文化的差异等。
二 成本收益理论
成本-收益理论为劳动者是否迁移提供了经济学基础,在分析劳动者迁移与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认为人口迁移是一种投资行为,劳动者的迁移是为获取最大的个人利益,即成本与收益,其中迁移的成本包含两方面:一方面为迁移者衣食住行的费用和迁移者就业的费用等货币上的成本;另一方面为迁移者的时间成本和心理的成本,即非货币的成本;迁移收益与成本相似,一方面为迁移后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为生活设施的完善和心理上的满足。
迁移者在进行流动决策时,会将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与对比,当迁入城市后的收入大于成本时,迁移者更倾向从农村迁入城市,当收入足够高时,将会举家迁移或将子女带入城市学习;当迁移者的成本高于收入时,则更倾向留在农村。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收入对迁移者的流动与否的关键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假设提出....................................... 19
一 个人因素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入城有显著影响................ 19
二 家庭因素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入城有显著影响................ 21
第四章 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 36
第一节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决策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36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入城的个人影响现状分析.................... 36
二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与否的家庭因素分析............................ 40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5
第一节 研究结论................................ 55
一 子女年龄等因素对子女随迁与否影响显著................................ 55
二 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中对子女随迁与否影响显著.................... 55
第四章 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决策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一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入城的个人影响现状分析
个人因素分为子女个人因素和父母因素,其中子女因素分为子女的年龄、性别、受教育阶段、学习成绩,随迁意愿。父母因素分为父母的文化程度、年龄、工作类型、对教育环境的重视度、每天工作时长。
1、子女学习成绩
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为上等的比例为 20.6%,中上等的比例为 19.2%,中等比例为 24.7%,中下等为 22.3%,下等为 13.2%。随迁子女上等所占的比例为 18.2%,中上等所占比例为 23.4%,中等比例为 21.8%,中下等为 25.5%,下等为 11.1%。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明显好于随迁子女的学习成绩,孩子的学习成绩(T=-0.132 p=0.895>0.05)对于子女的随迁或留守无显著影响。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子女年龄等因素对子女随迁与否影响显著
子女的学习成绩、年龄及子女的教育阶段对子女随迁具有显著影响;子女的随迁意愿对子女留守还是随迁无显著影响。根据调查发现子女年龄越小,跟随父母随迁的可能性越大。现代进城务工人员普遍为 80、90 后,接受新时代的思想,对子女的教育较为重视,子女年龄小,学龄低,容易接受新环境,适应城市学校的学习节奏。子女年龄越大,一方面不利于子女适应学校环境,在班级跟不上学习,普通话的不流利与同学交流易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造成孩子学习压力大;另一方面由于当地政策的影响,虽然户籍制度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但外地户口仍然不可在当地上高中,使得学习阶段在初中的子女很少随父母进城学习。子女对学校的适应度也很大程度影响子女的随迁,较好的适应度有利于子女的随迁,适应能力较差的子女留守家中的可能性较大。子女学习成绩差,跟随父母随迁的可能性越大,为了让子女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是外来人员入城的主要原因。农村教育资源的稀缺,父母不在身边对子女的教导较少,使得留守在家中的子女学习成绩差,许多父母为提高子女成绩费心尽力,认为把孩子带到身边管教,在学习和成长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并给予更好的学习环境便可提高学习成绩。
二 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中对子女随迁与否影响显著
父母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工作类型,每天工作的时长对子女随迁具有显著影响。而父母年龄并无多大影响。在文化程度上,根据调查样本数据,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外出务工,且带子女随迁。父母的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随迁,父亲或母亲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于子女教育的培养有显著影响。父母文化高,看重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在文化水平上高过自己,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农村。文化越高,越有利于子女随迁。古有孟母三迁,今日子女的学习环境成为父母关注的重点,农村教育设备不完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学校的学习环境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会产生影响,家长重视现代化的教学水平,为子女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父母的外出工作时间越长,有一定的经济资本及人脉积累,对周边生活环境熟悉,为子女随迁提供强有力的后盾。而一天工作时间较长的父母则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学习,不能照顾到子女,从而使子女随迁入城学习的可能性较小。同样的父母工作越轻松工作时短,回家之后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陪伴子女的身上,增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使孩子感受到父母更多的疼爱,有利于子女的随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