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8 年 2 月,国家统计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 年末,65 周岁及以上年龄人口 15,831 万人,在总人口中占比 11.4%;2016 年末人口为 15,003 万人,占比 10.8%。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 10%以上的人口都是年龄超过 60 岁的老人,或年龄超过 65岁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那么基本可以认定为该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分如下三种: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 7%为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达到 20%为超级老龄化。据官方组织预测,预计到 2050 年,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 35%,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生活中根深蒂固的家庭养老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使得我国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不断下降,形成了独特的“4-2-1”的家庭模式。面临一对夫妇要供养 4 位老人的局面,子女们特别是独生子女的负担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无法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机构养老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养老机构在数量、质量上参差不齐,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专业化程度低、供需不平衡,无法填补家庭养老服务的欠缺,该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
与老年人生活密切联系的社区作为养老的最佳平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社区养老是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有很大区别的全新的养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势相结合,让老年人在不用脱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在养老方式不断更替的过程中,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在不断探索、实践各种新型社区养老战略,很多社区养老实践案例具有实际复制、推广意义。这种既能减轻社会和子女负担,又能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社区养老方式,在未来发展中必将成为主流的养老方式。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社区在注重理论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探索,注重研究老年人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既有理论方面的指导性内容,也有实操经验,聚焦社区养老的供需双方。格诺兰德斯伯格介绍了美国“居家援助式”老年公寓的经验,用于弥补公办养老社区数量不足,这种公寓是为年龄在 75 岁以上的自理能力尚可的老年人而设计的住所,配有专业的服务人员提供上门养老服务,该种方式弥补了公办养老机构的不足。安德鲁介绍了英国的一种类似于企业化运营的社区养老模式,经理人、工作人员、照顾人员组成该组织架构,分工明确。经理人负责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具体照顾社区老年人,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问题,发放养老福利待遇等。在这种养老模式中,照顾人员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来讲,照顾人员由老年人熟悉的亲人、邻居承担,主要负责慰劳社区老人,政府给予照顾人员一定的补贴。卡佳介绍了美国的“退休社区”,是老年人退休后的一种新选择,也是住房方式的一种创新。美国退休社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健全的法律体系。美国很早就出台了很多法律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公共援助、老年伤残保险以及孕妇和残疾儿童补助这六个方面是 1935 年国会发布的《社会保障法》提供的服务内容,资金累积是该保障法的重点。美国联邦政府在 1968 年出台了《住房和城市发展法》,该法使得养老地产的开发得到了更多私人资本的支持,养老社区的建设向前更迈近了一步。另一方面是养老模式多层次。美国的五种退休社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退休新镇、退休营地、退休村三种,第二类包括继续照顾退休社区和老人照顾中心两种。前三种适合于身体康健、具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后面两种主要针对年纪较大、身体不好的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退休社区的选择完全由老人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个人意愿进行决定。P.S chopfin 认为,社区照顾就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庭打扫、健康护理、饮食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照顾等,是一种非制度性的方式。
........................
第 2 章 概念阐述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阐述
2.1.1 家庭养老
从过去来看,家庭养老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是一种文化体系,包括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孝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构建了养老文化体系。在本质上,家庭养老又呈现出代际间的互动模式,我国社会推崇家庭利益,反映在养老问题上就体现出家庭对于养老强烈的责任。“家庭养老”实际上又是“子女养老”,是代际之间的反哺式资源流和财富流。如今家庭养老的基本形式包括共居式家庭养老、分居式家庭养老。分居式家庭养老主要是出于避免代际矛盾的考虑,既分户又互助的格局使不少老人过得很舒心。但是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弱,老年人子女数量越来越少、代际之间以分居居住取代了同居居住,使养老支持力越来越弱、养老资源越来越少。同时,社会竞争因素的加入、劳动力社会参与率的提升使许多年轻人无法兼顾家庭和事业。
2.1.2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一种主要依托于当地的社会机构,且养老资源来自于国家、亲人或老年人自己的养老方式。通常来讲,养老院、福利院等专业养老机构负责在生活、精神层面给予老年人统一的帮助,确保老年人安度晚年。老年人统一在养老机构内居住,由养老机构统一安排、照顾。机构养老模式有其优点:一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分担子女的养老压力;二是能够避免老年人和子女之间的不必要冲突。机构养老在居住形式上又分为公立养老机构和私立养老机构两种形式,公立养老机构在大城市床位都比较紧张,许多老人要提前几个月甚至几年预约。而私立养老机构配备、环境相对完善,但是收费价格比较高,不能与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条件相适应,入住、推广程度不高。
...........................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943 年,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又名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对人类的需求情况进行了划分。五种需要又可以分为两个等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完全是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需要寻找一种养老模式既要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经济层面上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和社会需要(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
2.2.2 社会角色理论
伴随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角色理论产生了。G.H.米德在社会心理学中引入了角色概念,社会角色理论正式出现,然而没有明确定义角色,仅仅使用比喻手法表示类似情景中的人们往往会做出的类似行为。R.林顿总有这样的观点:当个体依照自身社会地位履行义务、行使权力,这个人就在扮演相应的角色。我们对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应当把角色行为的主观方面与客观社会关系密切联系起来。社会角色是社会职能,是在特定社会中形成的一定类型活动和相应行为方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归根到底决定于个体在社会
关系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社会给某一社会角色的执行者提出一般的行为方式或标准,每个人具体扮演这个角色时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与此同时,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生经历的变化也对角色的变化有所影响。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节奏和活动空间。所以老年人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学会接受并实行社会角色的转变。
.....................
第3 章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的主要问题..............................13
3.1 法律不健全不完善,政策的操作性不强........................ 13
3.1.1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相关的法律不健全不完善.....................13
3.1.2 养老服务政策的操作性不强.........................13
第 4 章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19
4.1 认识不到位,职责定位不清.......................... 19
4.1.1 对社区养老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19
4.1.2 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职责定位不清......................19
第 5 章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养老实践案例分析.................23
5.1 生态城社区养老现状........................... 23
5.1.1 日间照料中心服务模式....................... 23
5.1.2 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对象........................ 24
第 5 章 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养老实践案例分析
5.1 生态城社区养老现状
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是由新加坡和中国政府成立的合作项目。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按照绿色发展要求,生态城不断优化生活布局,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活动设施、办事指南、医疗服务和商业服务等多种类别的服务项目。社区实现了一站式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社区居民生活服务圈,实现集医疗、休闲、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的多元化社会服务。“社区中心”是生态城借鉴新加坡经验,在每一个生态社区层面规划建设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场所,是生态城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的平台,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城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采用公建民营的形式,凭借其专业化的经营管理,精准的服务定位,完善的项目设计,真正贴合了辖区老年的养老实际需求,成为滨海新区日间照料中心改革试点。本章节以生态城第二社区中心的日间照料中心为例进行分析。
....................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