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贫困
贫困就是人们常说的贫穷,反义词是富裕,特指物质的匮乏而导致生活的困苦、难以为继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是收入往往小于支出,长时间的入不敷出累积过程中形成的。贫困可以是某些个人贫困,某些群体贫困,也可以是某些地区贫困,由于贫困导致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越发贫困,与富裕的人、群体、地区之间的差距就越来愈大,长期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贫困文化。想要改变贫困的状态,依靠本身动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力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贫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贫困指物质生活方面的贫困,广义贫困则是经济、社会、文化、精神追求等各个方面;狭义的贫困者生活水平低,广义贫困者生活在社会底层,无法通过自身发展来改变生活环境,所享有的权利可能被“剥夺”,遭受社会歧视和不尊重②;广义贫困更加强调精神文明的匮乏,难以用经济指标进行量化,人们更加关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的贫困最容易被忽视它比物质生活和肉体贫困更痛苦,同时也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贫困还有绝对与相对之分,绝对贫困是指缺乏生存的所必须的衣、食、住等必要品,相对贫困是通过与非贫困的人或地区的生活水平进行比较。本文对贫困内涵的界定更侧重的是相对的、狭义的贫困。
贫困的界定是通过划定贫困线标准,低于贫困线标准则被认定为贫困。贫困线是指维持人们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须花费的费用,贫困线标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变化着,1985 年的标准为 200 元,低于 200 元则为贫困,2009年的标准为 1196 元,2011 年提升至 2300 元,这一标准沿用至今。扶贫的目的就是使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超过 2300 元贫困线标准,按照这一标准线仍有贫困人口三千多万。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营规模与成本呈反比,扩大经营规模会导致平均成本的减少,使得收益的增加,一昧追求扩大生产规模以后,人力、物力、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难以得到统筹协调,反而会导致成本的增加、生产效率的降低,不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效益随着规模的变化而变动,规模扩大到合理界限内效益上升,继续扩大规模超出合理界限,规模效益则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所以,并不是经济组织的规模越大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越大①。实现规模效益的最佳途径是在适度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产品附加值,力图节约其他成本,使产业长期处于低成本地位,拥有规模优势。
二、罗尔斯社会公正理论
约翰·罗尔斯发表的《正义论》提出了“公平的正义”,正义是社会的基础,如果处在社会中的人在公平的环境下就社会制度原则达成公平的协议,那么意味着最终产生的结果也是公平的,即条件公平、契约公平、结果公平②。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应该是秉承公平正义,为最多数人谋取最大的幸福,社会资源、财富、机会都必须平等分配,通过调节社会制度,最大程度改善社会不平等的环境,解决社会不平等的问题。罗尔斯的公正理论对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来说,重新回顾与探讨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国家干预、公平与效率,对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实施有着积极的作用③。如今,贫富差距、三农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等社会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解决,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解决面临的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平等。本文中要极力寻求最佳办法来帮扶贫困户,解决贫困户切身存在的困境,目的是通过国家制度设计来改善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生存状态,增加他们的希望,缩小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即使制度的实施会给某些贫困人口带来某种不平等,但也会最大程度的保障群体的利益,这才是罗尔斯所倡导社会公正的最好体现。
...........................
第二章 大理州宾川县萂村葡萄产业扶贫模式形成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依靠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国内各阶层,不存在明显的贫困与富裕的差别。不过,家庭、身份不一的民众间,其生活水平依旧有着一定的差距。1953 年,毛主席首次发出了“共同富裕”的号召,他强调,要让农民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和其它人那样,能够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而后,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自此,我国开始研究脱贫致富的发展新模式。自 1978 年起,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国进行了大力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的做法,意味着农村扶贫正式开始。
从云南省来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上,主要可作如下概括:第一个时期,从 1979 年起到 1984 年,对人民公社进行改革,实施生产责任制,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以及实施双层经营体制,做到统分结合,让农民不断脱离贫困;第二个时期,即 1985 年之后,对农产品统购派购制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农村商品的发展,不断提升农副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各类产品大量增加,激发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热情。从大理州来看,萂村贫困程度较为严重,在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集体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个人的热情高涨,一方面可以实现较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可以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相适应,所以高效推动了劳动生产工作,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贫困者数量不断变少,不过,总体来说,贫困现象还是较为突出,贫困范围比较大,程度深。
.............................
第二节 针对贫困县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
在 1986 年至 1993 年期间,重点是对两项体制进行改革:一是对农村非农产业体制进行改革,二是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第二项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迅猛向前发展,该时段中还有一个突出的成就,即乡镇企业开始异军突起。我国刚开始的时候采取体制改革的方式进行扶贫,后来逐步走区域开发扶贫道路,因为那个时候国内贫困者数量较多,同时大多数集中性较高,分布于某个集中性区域当中,如此一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开展扶贫工作,在国内实施规模巨大、组织紧密、按计划推进的扶贫工作,
对某个特定区域实施扶持性政策,让贫困区域或阶层享受政策红利,实现脱贫致富,便可以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及让扶贫利益朝着贫困人口方向流动。首先,组建扶贫机构。1986 年,我国正式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围绕扶贫工作设立专项资金。其次,对贫困县标准予以明确,共确定数量为 331 个。再次,出台实施优惠性政策。全面变革以往实施的具有救助性特点的扶贫模式,明确提出“开发扶贫”的概念。1993 年 12 月,国内广大农村地区尚未达到温饱线的贫困者数量大幅减少,从原来的 1.25 亿人变成 8 千万人,占比从原来的 14.8%变为 8.7%。
从云南省来看,1986 年 3 月,该省正式设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其职责如下:制定扶贫开发政策,同时推进实施;与相关部门共同草拟扶贫资金使用办法,并指导、监督该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制定贫困片区、贫困县的综合开发、推进及边境等特殊区域,以及贫困群体项目的规划①。对宾川县而言,得到大理州政府的支持,将各类资源综合运用起来,依托劳力实现了温饱,将扶贫工作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推动市场经济商品生产的有机结合。1990 年,宾川县推进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在所有的村镇中逐步得到推广,不过,
因为萂村经济发展条件较差,国家政策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其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
第三章 公私合作视角下的宾川县萂村葡萄产业扶贫的现状描述......................28
第一节 宾川县萂村基本情况.............................. 28一、地理位置.................................28
二、气候条件..................................28
第四章 公私合作视角下的宾川县萂村葡萄产业扶贫模式运行面临困境及成因分析...............................54
第一节 宾川县萂村葡萄产业扶贫模式面临的困境..................................... 54
一、模式设计方面的困境.......................................... 54
二、实施过程中的困境.............................................. 56
第五章 基于公私合作的国内外产业扶贫实践的经验借鉴.............62
第一节 国内公私合作产业扶贫实践的经验借鉴....................... 62
一、湖北恩施大山顶村扶贫项目的经验借鉴....................................62
二、甘肃省成县草滩村电商扶贫的经验借鉴............................64
第六章 完善宾川县萂村葡萄产业扶贫模式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健全公私合作的产业扶贫运行机制
宾川县萂村“党支部+龙头企业+科技体系+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6+”葡萄产业扶贫新模式,为国内其他地方推行产业扶贫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但是也要看到其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宾川县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省级扶贫重点县的现实情况,认识到产业扶贫工作的繁重、艰难和持久。当前,必须立足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萂村葡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完善公私合作模式,切实推进贫困户脱贫。作者在此探讨的相关完善举措,主要是取宾川县萂村实践之精华,去宾川县萂村实践中存在的“糟粕”,同时借鉴吸收国内外关于产业扶贫方面取得的成就,为我国更好地推进产业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提供有益思考与对策建议。
一、完善多元沟通机制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类型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宾川县萂村葡萄产业扶贫主体宾川县天子农业专业合作社属于其中的一类。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起到规范指导基层创新产业化扶贫实践,保障各方利益的作用。萂村葡萄产业扶贫应因户制宜选择联结机制,借鉴其他地区利益联结机制的成功经验,着力解决存在的困境,强化合同约束力,使葡萄产业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户之间、龙头企业,贫困户与银行构建诚信体系。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