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用户的日渐增多,表明新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与早期的媒介形式相比,信息传播媒介的形态和种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的不断创新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的重构,智能新媒介的层出不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社交活动以及对信息获取的期盼不在受时间、地点、环境的影响,而使这一现象达到顶峰的是自媒体的出现。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刺激了自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手机的智能化打破了人们之前对信息获取的方式依赖,并且自媒体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界限使人们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当下时效性最强的内容。自媒体是一个真正实现平等、开放的互联网平台,自媒体在中国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技术革新也使自媒体形态迈开前进的步伐。
2005 年,Blog 开始进入中国大众的认知视野,正式开启了中国自媒体的先河,2008 年时,中国的博客用户破亿,这是中国博客的全盛时期。2009 年,新浪微博走上自媒体平台,并跻身于彼时互联网应用的前列,2011 年是微博的巅峰状态,它是继博客之后的又一个自媒体应用。在这之后,腾讯在新浪微博发展的辉煌时期推出了微信这一新的自媒体产品,受到不少用户的青睐,微信之所以对微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是因为微信作为新时代的自媒体产物它具有不同于博客和微博的自媒体特征,微信朋友圈、微信群以及公众号等场域属性使人们得到不同的用户体验。正是微信这种独特的自媒体属性使之占据中国的自媒体市场主流。现如今,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据《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日登陆用户(9 月)9.02 亿,较去年增长 17%;日发送消息次数 380 亿,较去年增长 25%;朋友圈日发表视频次数 6800 万,较去年增长22%;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 350 万,月活跃粉丝数 7.97 亿,这些数据无疑表明了微信已逐渐成为我国的第一社交媒体。
与此同时,自媒体平台的意见公开、信息共享表明一种虚拟化的公共网络的形成,移动互联网公共开放平台就代表着虚拟公共网络的出现,而自媒体技术就是提供这种公共网络的最好形式。网络媒体具有公共领域存在的空间,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是一种通过网络使公众表达意见的虚拟公共空间形式,总的来说,自媒体为虚拟公共网络提供了多层次化的网络载体,影响着虚拟公共网络领域的发展与变革,它不断深化为一个人们相互之间信息传播以及舆情交流的虚拟性质的公共场域。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而自媒体的发展更是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目前,微信是对舆情传播影响最大也是使用最广泛的自媒体平台。微信作为一种虚拟公共场域有其自身的自媒体特征,自媒体和虚拟公共场域是分析微信舆情传播的重要突破点。与本文相关的既有文献涉及如下。
一、虚拟公共场域与舆情传播之间的逻辑
(一)公共场域的理论溯源
顾名思义,虚拟公共领域是在公共领域的基础上延伸出的概念。公共领域的概念最早是在西方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也被翻译成公众领域或公共空间,最早由阿伦特提出。她最先为公共领域理论提供了思辨的资源与解释的基本架构 。在 1958 年出版的 《人的条件》(Human Condition)中,阿伦特将公共领域阐释为一个由人们透过言语及行动展现自我并进行互动与协力活动的领域。①她认为公共领域就是共同的空间,它首先指公共场合的东西能够为每个人所看见和听见,其次是指与私人领域相区别的、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却阻止他们争胜的共同世界。阿伦特所讲的公共领域实际上对应着一种独特的人类活动,即作为共同体而不是私人领域(家庭 、谋生等领域)的成员对公共事务进行公开的对话和讨论。②另一位研究公共领域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学者是哈贝马斯,他从阿伦特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延伸与探索。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个体来到一起,他们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对国家活动进行民主的控制”。③哈贝马斯讲到的公共领域也叫公共性, 他是指“我们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从阿伦特对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到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公共领域这一课题也逐渐走向成熟。后来,查尔斯·泰勒和托马斯·雅诺斯基于对公共领域概念的理解,同时受到哈贝马斯的影响,他们又有了一定的新发展。查尔斯·泰勒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公共空间,在这里,社会成员必定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相遇,通过印刷品 、电子技术产品,也包括面对面的会见,并就有关共同利益的事务进行讨论,从而能够就这些问题形成共识”④。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自媒体
自媒体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学者丹·吉尔默提出的“We Media”,国内解读为“个人媒体”或“公民媒体”,它是一种传播主体基于数字化、现代化、电子化的网络科技自由平等的向传播受体发送正式或非正式信息的媒体平台。2005年左右,中国学者开启了对博客的研究,至此打开了国内对自媒体研究的发展大门。自媒体目前在国内还尚未形成清晰的内涵界定,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引发的讨论声不断。最早对自媒体内涵作出较完整阐述的是国内学者张彬,当时他认为自媒体是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新技术进行自主信息发布的传播主体的总称。①纵观今日,这个定义显然已经过时,博客在多元化的自媒体时代已淡出媒体浪潮,取而代之的是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个人号、个人直播平台等正流行替代品,相应的,新趋势造就新要求,自媒体的概念势必要革故鼎新,我们要追溯最新的自媒体内涵就要把握最新的自媒体社会格局,因时而变。
自媒体作为新媒体中最新的发展阶段,时代变迁重新赋予自媒体新的含义。近几年,国内学者在社会学、传播学领域对自媒体的概念进行了厘定与分析。彭燕在《自媒体》一书中提到:“当下时代开始的自媒体实验,可以看做是一种独立的媒体。”②刘景东、孙岳③认为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利用现代的电子化手段传递他们自己信息的新媒体。吴潮④梳理了新媒体和自媒体之间的联系,把自媒体看成是新媒体的子概念或者是新媒体的衍生物。不同学者站在不同时代的角度就会形成新的看法。除此之外,要想理清自媒体的概念,就要区分自媒体与其他媒体概念之间的联系,以防进入概念混淆的误区。首先,自媒体和新媒体是最易产生曲解与误用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的概念比较宽泛,指的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或娱乐服务的电脑、手机终端媒体,而自媒体是属于自己的媒体,偏向于个人,个体开通自己的媒体号便可以自主发布以及获取信息,新媒体就比较偏向于官方,因为需要高成本的营销投入,致使个人企业的高门槛信息发布特征明显。其次是自媒体与社交媒体的概念区分,可以说社交媒体与自媒体是集合关系,它包含于自媒体当中,是用来人们彼此分享意见、观点与经验的平台和工具,是自媒体的子集和。最后,要对自媒体和他媒体进行区分,顾名思义,除自媒体之外的媒体都叫他媒体,这是宏观的说法,但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刘瑞琳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自媒体是大家都可以制作的媒体,而他媒体是指媒体从业者为他人制作的媒体。”这种说法笔者趋于认同,他媒体是一种专业化、正式化的官方媒体,区别于非正式的自媒体平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复杂适用系统理论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内涵概述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简称 CAS 理论)印证了二十世纪几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对复杂系统的全面理解与深入,是现在系统科学的继续与发展,最初是被应用于物理学和数学领域,后逐步向社会科学领域延伸与迈进。复杂一词源自拉丁词根 plectere,译为编制、缠绕。裴杰斯在《理性之梦》中说:“科学已经探索了微观和宏观世界,我们对所处的方位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亟待探索的前沿领域就是复杂性。”②在复杂性理论研究中心——美国的圣菲研究所,Holland 在出版的《隐序性——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一书中首次提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这一概念,霍兰教授在多年研究复杂系统的基础上对复杂适应系统作出详细的阐述,他提出该理论核心思想:个体的适应性造就了系统的复杂性,个体通过与环境以及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自身同时也影响着环境的改变,因此使系统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③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是由各个行业或者各个模式进行非线性相互关系的主体组成的动态系统,体现的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和复杂性导致主体自我组织能力不断优化的过程,而霍兰提出的理论核心不断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下得到验证。梅拉尼·米歇尔在《复杂》一书中将复杂适应系统定义为:“复杂系统是由大量组分组成的网络,不存在中央控制,通过简单运作规则产生出复杂的集体行为和复杂的信息处理,并通过学习和进化产生适应性”,“具有涌现和自组行为的系统。”④高红玲通过复杂适应理论研究网络舆情机制,将复杂适应系统看成是由大量智能性个体组成的系统,个体的行动相互影响,按一定的规则和模式进行非线性相互作用,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发展策略,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以取得生存和发展。①梅莉②讲到复杂适应系统中的主体是具有目的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特征的主体,正是他的这种主动性特征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才能使得系统成为事物进化的动因,并且适应性主体通过不断的学习或“积累经验”,会逐步改变自己的结构和行为模式。通过以上研究学者对理论的梳理与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复杂适应系统的内涵都是围绕霍兰的核心思想—适应产生复杂性来展开论述的,而个体与环境的反复交互正是主体在适应的过程。
............................
第三章 自媒体特质及其对微信虚拟公共场域舆情传播的影响机制 ........... 29
第一节 自媒体的舆情传播特质 ........................ 29第二节 微信虚拟公共场域的特质——基于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的分析..............33
第四章 自媒体条件下微信场域舆情传播现实表征与问题的个案分析 ........ 46
第一节 微信舆情传播主体的随机与行为随意 ......................... 49
第二节 微信舆情传播内容的失范与无序 ............................. 54
第五章 自媒体条件下微信场域舆情传播的治理策略 ...................... 66
第一节 建构微信场域舆情治理的制度体系 ........................... 66
第二节 提升微信场域舆情治理的技术体系 ........................... 68
第四章 自媒体条件下微信场域舆情传播现实表征与问题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微信舆情传播主体的随机与行为随意
一、自媒体通过内容消费主体导致微信主体对象不可控
基于虐童事件的爆点新闻价值,舆情在各大自媒体中都掀起了一股巨潮,自然引来了众多自媒体用户的关注且用户属性往往兼具多重媒体身份。红黄蓝一时之间燃爆各大自媒体平台,多重媒体身份的内容消费主体属性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在消费同一内容的同时,多种自媒体平台并驾齐驱的情况屡见不鲜,微时代下的微信用户主体来自于各大自媒体粉丝的转移,因此微信场域中舆情传播主体对象也具有复杂的身份特征。之前的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信息有一些是可以进行后台的数量统计,依据公众号订阅者的粉丝情况做系统化的数据分析,而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与微博等自媒体相比,信息传播的受众类型更具有多样性。在现在的微信圈子里,粉丝群体不是按照之前的“职业圈”、“兴趣圈”来划分的,除此之外更多的是由“朋友圈”、“同事圈”、“校友圈”这种强结构化的组织组成的主体用户,当前的微信圈和微信平台的传播受众都已经不单是局限于一个职业群体或者兴趣共同体,其主体属性涉及的范围更大,传播面更广。再者,微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化的网络系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主体在系统中不断适应并造就新的生态机制的出现,这也是主体呈现多样性的原因。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场域主体通过标识选择符合自己的圈层,经过不断地选择逐渐形成新的互动仪式,朋友圈和微信群陆续注入新鲜的成员也进一步使得主体呈现复杂多样的趋势,多样主体横向互动扩大了舆情信息纵向传播的范围。主体通过在微信中自组织的群体整合,由较小的、低层次个体演变成较大的、更高层次的个体,从而改变自己的功能和属性。正由于他们的主体层次复杂多样,才使得涵盖领域难以量化,主体属性难以区分。
.......................
第五章 自媒体条件下微信场域舆情传播的治理策略
第一节 建构微信场域舆情治理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