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减灾社区的构建和发展路径之MPA研究--基于我国台湾减灾社区的经验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41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MPA论文,本研究通过对西安市减灾社区工作的阐述与分析,更加清晰的审视了西安市减灾社区面临的现状及问题,并在对我国台湾地区减灾社区建设经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西安市减灾社区发展完善的路径,有助于丰富当前社区减灾的相关研究,也为更好的推动西安市减灾社区的建设提供一定借鉴与思考。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自然灾害风险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社会风险也不断加剧,人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风险之中。而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既是城市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灾害防治的基石。国际社会对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加强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实现端口前移、主动防范已经成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2005 年,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通过了《兵库行动纲领(2005-2015 年)》,会议提出要“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2013 年 5 月第四届全球减灾平台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再次号召世界各国采取紧急行动应对社区和国家正面临的不断增加的灾害风险。

在我国,日益频发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社区作为防灾减灾前沿阵地也日益受到政府重视,仅 2017 年一年,我国创建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就达到 1034 个,减灾社区建设推进速度不断加快。2017 年我国将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定为“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进一步突出社区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通过近些年减灾社区的建设,西安市社区的减灾、救灾、防灾等应急能力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城市居民的危机意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说,社区减灾、救灾、防灾等应急能力还很脆弱,减灾型社区应急能力建设还很不完善,正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国防灾减灾的新要求。与大陆地区相比,我国台湾地区所遭受的灾害频次更高、破坏性更强,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我国台湾地区已被列为全世界最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侵袭的地区,先后多次遭受重大灾害的侵袭,也正是在抗击灾害过程中我国台湾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减灾、防灾经验,其社区减灾工作以其科学的方法、严密的流程和突出的成效使其成为了我国台湾地区减灾、防灾体系的重要支柱。
........................

1.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推动减灾社区的构建是完善我国综合减灾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减灾工作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通过对西安市减灾社区工作的阐述与分析,更加清晰的审视了西安市减灾社区面临的现状及问题,并在对我国台湾地区减灾社区建设经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西安市减灾社区发展完善的路径,有助于丰富当前社区减灾的相关研究,也为更好的推动西安市减灾社区的建设提供一定借鉴与思考。
1.2.2 现实意义
陕西省西安市社区减灾防灾工作经过数年建设,建设规模和质量已经取得了很大地提升,初步发挥了在减灾、防灾中的基础性功能,但目前来看西安市的社区减灾建设仍然存在内容针对性不强、实际运转操作效果差等问题,难以发挥在防灾减灾中的基础性地位。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减灾社区工作中先进经验与做法的分析和总结并加以借鉴,从而能够更好的推动西安市减灾社区的建设,进而全面提升基层社区的防灾减灾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本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梳理,全面展现了关于减灾社区建设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首先对西安市减灾社区建设进行了政策的宏观考量。继而以西安市两个社区为例,对西安地区减灾社区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比并分别从基本概况、基本导向、主要方案、主体参与、资源保障、沟通协调、氛围塑造七个方面分析了西安市社区减灾的基本情况,而后对我国台湾减灾社区的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我国台湾减灾社区建设中的主要经验进行了客观总结,随后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西安市减灾社区发展的路径。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社区
丁元竹(2013)指出,研究社区的概念要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滕尼斯本人早年在乡村的生活和之后在城市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人口流动所导致的人际关系陌生化的状况感到无奈。因此在该基础之上,他将眼光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上,并将早年农村共同体的特质引入到城市生活中来,在他的眼中共同体应该包括地缘、血缘和亲缘,是一个多元因素的集合。
陈鹏(2013)指出,在滕尼斯之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者罗伯特·帕克将社区的概念引入到城市社区治理中来,也正是此人将社区的概念引入到中国。帕克同样强调社区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依赖性,这种依赖性的存在是基于一定的地域而产生的,应该将社区赋予更多地域性的含义。因此,现在多数学者认为,社区是一个以地域性为基础的社会。
周丹丹,李若晖(2016)指出在中国费孝通将英文 community 的概念进行中国本土化的解释,费孝通在研究西方理论并结合中国本土实际的基础上,认为社区是由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一群有社会关系的人组成的,他指出社区的类型应该是广泛的。小到一个村子、学校,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只要他们中的人是由社会关系组成的都可以称为一个社区。

雷晓明(2005)指出当前随着市场化、工业化的发展。个人与社会之间产生的疏离感越来越强,社区应该成为一个具备反现代性和具备社区互助性的地域性组织,在弥合个人和社会的分裂上发挥重大作用,刘江(2016)在对前人理论研究梳理的基础上认为,今天社区的作用与历史上的社区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改变过去用静态视角审视社区的行为,应更多地从动态视角出发重新认识社区,实现从“共同体”到“场域”的转变。他指出社区的“场域”实际上是社区中人群为了解决地域性下出现的集体问题,追求地域性的集体福利而产生的集体行动,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互动过程。
综上可以看出,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已经不单单限于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关系的集合,社区承担起了更多的任务,多向动态性转变。据此,我们认为社区是基于一定地域范围,由各种社会关系所组成,其成员能够采取集体行动的社会团体。
........................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社会理论
贝克(2010)认为现在的社会中,我们面临金融、信息、军事等各种各样的风险,而我们面对风险,却通常会持否认、漠视和转型三种态度。贝克认为第三种态度更能引发我们的讨论与思考。他认为现在社会中的风险是无法预测的,也是无法掌控的,面对风险我们并非完全无能为力。通过个人的行动、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以及让专业人士和政府官员参与决策可以对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范如国(2017)指出风险社会的概念是一个现代性的范畴,是科技的发展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的时候所展现出的“结构化”的形态,当前社会的风险要比传统社会的风险严重的多。现代社会中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多元化的风险,即存在在社会层面、空间层面、时间层面的各种风险。二是不可控及毁灭性的风险。三是人为制造的“人化风险”,即人们在力求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四是高度复合的系统性风险,即政治、经济、文化等风险结合在一起的产生更大影响的风险。五是具有平等性的风险。突出表现在全球化带来的身份、国家的认同。六是制度化的风险。即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不科学导致的风险。
张文霞,赵延东(2011)认为风险社会的核心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财富分配社会”向“风险分配社会”的转型,在风险社会中,人们更多的关注风险所带来的恐惧感,风险的产生、识别、避免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二是科学主义的消解与对科学化的反思。科学技术的过度发展使我们的社会面临了更大的风险,科技伦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三是反思现代化与技术—经济的民主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下的决策机制难以招架。四是社会结构的“个体化”。在个体化的条件下,人们将丧失原有社会的支持与依赖,不得不依靠自身力量去处理棘手的问题。
从风险社会的理论可以看出,在现在的条件下社会风险的范围、风险的程度都极大的被放大,对待风险的态度绝不能是消极的,必须要积极的对待、深刻的认识。减灾社区的构建同样要基于风险社会的理论从现代性的视角去审视减灾社区的构建,不能简单的将灾害定义为自然的、人为的灾害,更应关注现代性复合的、多元的、难以把控的灾害,同时依靠群体的力量积极的采取行动。
........................

第三章 减灾社区建设的宏观考量----基于政策追踪的分析........................ 16
3.1 减灾社区建设的初衷与宗旨......................................16
3.1.1 初衷:多灾多难的中国社会.............................16
3.1.2 宗旨:将灾害影响最小化...............................16
第四章 西安市减灾社区建设的微观分析----基于 H、G 社区的对比分析................21
4.1 社区基本概况...............................21
4.2 社区减灾建设的基本导向.............................22
第五章 我国台湾地区减灾社区的发展和运作........................36
5.1 我国台湾地区减灾社区的发展..............................36
5.2 我国台湾减灾社区的推动模式..........................37

第六章 推进西安市减灾社区建设的发展路径

6.1 减灾社区建设的逻辑起点:风险源的筛查
风险源的筛查是对社区内的各类风险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梳理的过程。不论是从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还是 H 社区的经验可以看出,其社区减灾建设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风险源的全面摸排。我国大陆有很多地区在近些年的减灾社区建设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要求建设过程中要有社区风险地图。但从实际调查状况看,社区居民对社区的风险状况认知并不清楚,多数居民均不了解可能遇到的灾害风险,一些社区工作者也表示在自己社区并不存在社区风险地图。诚然,不排除有一些社区多年不发生重大事故的情况,但风险存在的潜在性是谁都无法否认的,社区近些年屡屡发生的火灾、电梯事故都充分说明了社区的风险不是没有,而是根本没有被重视。缺少风险源筛查的减灾社区很难有针对性的发挥应有的作用。风险源的筛查既是减灾社区建设出发点,也是让民众全面认识风险、提升风险意识、积极主动采取相应行动的过程。
...........................

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