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企业管理研究——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79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通过比较三类不断递进的指标,发现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德国与日本)在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差异:(1)出口份额及其增长:中国各产业规模在国际市场上是很有优势的,中国出口增长率一直都高于全球总出口增长率。从出口份额的量上来说,中国在高技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高技术服务业相对来说就要弱很多。尽管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但并不能完全说明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很强,还需要考虑出口额中增加值等情况。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与美国之间的各种摩擦不断升级,但其关键是技术差距所导致的摩擦。美国先后两次制裁中兴通讯,要求其支付十几亿美金的罚款,该要求之所以能够得逞无非是中兴通讯对美国技术的依赖;去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以及美国对华为公司的打压和围追堵截,其关键也是技术问题,美国担心中国在高新技术上超越自己。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不断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而国家的创新创造主要还是要高新技术企业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提出更多惠及于民的高新技术产品,减少对其他国家的技术依赖。

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指出,我们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没有获得优势,我们国家的出口主要是靠国外中间品加工出口拉动,各个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2014 年)、《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商务部等 7 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指导意见》(2016 年 12 月)等,强调我国国内增加值率偏低,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鼓励企业多进行技术创新,稳步提升中国单位出口增加值,逐步减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
一、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利用 2000-2014 年 WIOD 数据库,通过矩阵运算分析试图比较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德国与日本)在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差异。文章主要用三类不断递进的指标来比较各国间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差异:(1)出口份额及其增长;(2)出口中的增加值构成;(3)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增加值平均步长)及其“产业微笑曲线”。通过数据处理,得出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具体位置,根据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应该在全球价值链中如何调整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产业微笑曲线”是否具有普遍性的研究,得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论文结构
根据研究内容,论文的结构计划分为六部分:
第 1 章:引言。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国际贸易量日渐增多的经济环境下,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供给和需求中心,中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之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有不断减弱趋势。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成为本文的研究主题。最终根据论文研究主题确定论文结构,进而提出论文的创新点。
第 2 章:国内外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分为产业国际竞争力衡量和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两部分。首先,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衡量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给出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形成对产业竞争力衡量的整体概念;然后,对全球价值链分析的理论源泉和现有研究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关的叙述以及归纳总结,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确定了研究方法和主要指标,最后给出了通过本文研究想要达到的目的。

第 3 章:出口份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测度。这章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数据来源和高技术产业的确定,由于不同国家的产业分类是不同的,WIOD 数据库中的产业分类是国际行业标准分类(SITC)。将国际行业标准与我国行业分类标准进行对比,结合国家发改委认定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的具体产业,最终对应到 WIOD 数据中的行业,确定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总出口份额的比较,给出中国和美国、日本、德国全部产业在总出口份额和出口增长率的具体数据(2000-2014 年)。第三部分:高技术产业出口份额的比较,给出中国和美国、日本、德国高技术产业在总出口份额和出口增长率的具体数据(2000-2014年)。基于三部分的结果,形成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初步测度。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衡量
一、早期定性研究
(一)战略环境分析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最开始是由于企业要进行战略布局,就必须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详尽分析。学者们在分析过程中提出的研究方法,比如:PESTEL 分析(环境的政治(P)、经济(E)、社会文化(S)、技术(T)、环境(E)以及法律(L)因素)分析——研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和法律因素——为一般环境分析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着眼点。(详见:附表 A);再者,评估环境的动态性,在分析环境时,有必要先从环境紊乱程度的一般性分析入手。如果紊乱程度高,那么就很难做出预测,而且在发展战略中所使用的常规性方法也会受到影响。这里有两种紊乱程度衡量指标:可变性,也就是环境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可测性,也就是说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到变革。这两项指标都可以再进一步细分:可变性可以分解为复杂性和新奇性;可预测性可以分解为变化速度和未来的可预见性。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用于紊乱程度的研究。这些方法都包含在战略环境分析的九个基本阶段中。(详见:附表 B)
在开始进行环境分析的时候,有必要对市场定义和规模、市场增长和市场份额做出一个基本的估计。通常任何战略分析都会在初期对市场增长进行预计,因为这对于组织的增长目标来说相当重要。通过市场份额的基本估计,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组织在这个市场上是否占有相当的份额。这也是分析其战略意义的起点。
(二)生命周期理论
迈克尔?波特把行业生命周期描述为“预测行业演变的鼻祖”。它的基本假设就是,每一个行业或者行业内部的细分市场都遵循 4 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于战略都有特定的含义。这 4 个主要阶段可以简单描述为导入、成长、成熟和衰退。这个理论之所以那么重要,就是因为它详细讨论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产品特征、客户数量、市场特征和企业应该采取的战略措施。

..........................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
一、新贸易理论
自从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两个世纪前建立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从 Heckscher-Ohlin 到 Samuelson 的主流,已经有三个经典前提:第一,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生产商在规模上的回报是恒定的;第二,一个产业由同质生产者组成;第三,每一种产品都只使用出口国的生产要素。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当时出现了打破“市场竞争激烈,生产者以恒定的规模报酬运行”假设的新学派——新贸易理论。由克鲁格曼(1979,1980)首创,赫尔曼和克鲁格曼(1985)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考虑生产技术规模报酬递增(伴随着品种多样性)的理论范围。这些模型为具有相似技术和资源禀赋的国家之间普遍存在的产业内贸易提供了传统比较优势概念无法理解的合理解释。

我们知道理论框架的演变通常是由填补新发现的程式化事实与流行模型预测之间差距的需要推动的。正如关于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结果,特别是 Grubel和 Lloyd(1975)的研究结果,随之而来的是新贸易理论。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对假设“一个行业由同类生产者组成”的讨论,Bernard and Jensen’s (1995,1999)对企业级微观数据的详细审查表明,在某一特定行业中,出口商和非出口商之间的企业生产率存在着巨大异质性。梅利茨(2003)率先解释了这些观察结果,在后来被称为新-新贸易理论的探索中取得了进展。通过假设进入出口活动的固定成本,该模型考虑了企业在市场进入或退出过程中的内生选择机制,从而为异质性公司在行业内的共存提供了有力解释。

重建经典理论的第三次浪潮正在进行,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文献通常与这一发展联系在一起。当今研究的核心主题不仅是经典理论所关注的(第三个前提下)最终产品的运动,而且是任务的跨国转移,或这些任务所产生的附加值。因此,研究者根据这些关注点,进行全球价值链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和计算方法,做出了杰出贡献。

.........................

第三章 出口份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测度..........................16
第一节 数据来源和高技术产业的确定................................16
第二节 总出口份额的比较.................................17
第四章 增加值: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解测度.................................22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22
一、投入产出模型的简要介绍....................................... 22
(一)投入产出模型的种类.........................................22
(二)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23
第五章 微笑曲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测度..........................32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下的微笑曲线...................................32
第二节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位置变化.......................................34
第三节 产业“微笑曲线”的测度分析...............................36

第五章 微笑曲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测度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下的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的理论来源,最早是由一家总部位于台湾的科技公司创始人于1992 年提出(如图 5.1),以横轴表示企业产品生产链条的位置,纵轴表示产品中获取的附加值(或者利润率)绘制曲线图,可以得到一条“微笑”的曲线。微笑曲线表达的经济内涵是在研发-制造组装-销售的价值链条上,附加值(利润)在两端高中间低。
从微笑曲线概念提出以后,已经在企业各个层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讨论,但很少使用真实数据在国家和行业层面进行调查。“微笑曲线”现象在国家和行业层面是否存在?尤其是在产业部门的层面上能否描绘出“微笑曲线”?即使在某些特殊的产业部门层面具有“微笑曲线”的现象,是否就能说明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意义?

最近几年,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后,有部分研究者指出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不再重视加工制造产业,这样过分强调服务业的重要性,是否真的合理?而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一般是基于特定的产业而非是具体的企业来制定,所以本文旨在利用国际投入产出(IO)表的数据来尝试描绘产业层面的“微笑曲线”4,从更广阔的视角了解不同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和位置,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产业“微笑曲线”的背后逻辑是对产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度量。这方面的工作源于 Dietzenbacher et al.(2005, 2007)提出的新概念:平均扩展长(Average Propagation Length,简称 APL),APL 被用于测量生产网络中生产阶段的数量。之后,Fally(2011,2012)用距离指数来表示生产链条中的所处位置;Antras et al. (2012,2017)提出用上游指数来表示产品在最终消费前经过的生产阶段数量。Ye,Meng,& Wei(2015)在借鉴上述指标的条件下,分析前向产业联系和后向产业联系概念的差异,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数据,画出某些产业的微笑曲线,以更直观的方式反映国家间在相关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差异。本文采用倪红福(2016)中从增加值传递的角度,定义了从产业部门到产业部门(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面对面)的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VAPL,Value-added Average Propagation Length),作为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测度指标。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比较三类不断递进的指标,发现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德国与日本)在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差异:(1)出口份额及其增长:中国各产业规模在国际市场上是很有优势的,中国出口增长率一直都高于全球总出口增长率。从出口份额的量上来说,中国在高技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高技术服务业相对来说就要弱很多。尽管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但并不能完全说明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很强,还需要考虑出口额中增加值等情况。(2)出口中的增加值:在总出口增加值方面,第一,和美国、德国、日本相比较,中国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占比并不比它们低多少。第二,由于中国出口总额上升很快,而国内增加值比重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所以中国出口中国内增加值总额在全球所有国家国内增加值总额中的占比也不断提高,显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同时,中国出口总额中来自国外的增加值总额以更大的幅度在增长,这就意味着中国出口中存在一定量的加工贸易,很多出口品依赖于其他国家的中间品投入。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方面,我国的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依赖于进口中间品加工增加值出口,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高技术产品的中间环节,组装出口中间品,处于 GVC 的下游。(3)产业微笑曲线:中国整体的增加值平均步长最大,在全球价值体系中复杂程度最高。对 WIOD 数据中 56 个产业三个层面(3 个产业测度、5 个产业测度以及单个产业测度)测度的结果中,不同年份有不同产业显示出“微笑曲线”,表明“微笑曲线”在产业层面并不普遍,无法根据“微笑曲线”的经济含义来直接调整产业布局。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