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交易中企业盈余管理的识别意愿、识别技术及经济后果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88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围绕“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识别行为”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在以往研究银行识别企业盈余管理的基础上引入了行为经济学,将银行的识别行为分离为识别意愿和识别技术,研究这两类因素如何指导银行的识别行为,并进一步研究了识别意愿强弱和识别技术不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研究银行识别意愿和识别技术,及不同行为经济后果的差异的问题,对银行信贷决策的行为模式的深入了解,

信贷风险的有效防范及资源配置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发挥着资金融通功能的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满足了跨时期、跨地域的资金需求,实现了不同主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中,资金融通以银行为主导,而信贷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融资渠道。信贷是为了赋予企业购买力而进行的购买力创造,但并不是单纯的现有购买力的转移,而是通过借款人的信誉给予其资金支持。这也决定了信贷交易中的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那么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是整个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保障。

信息不对称是交易风险的主要来源,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状况数字化的反映,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制定债务契约保护债权的重要依据。但由于信贷交易对会计信息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企业操控会计信息的动机。企业盈余信息是银行授信及贷后监控的重要指标,某些企业为获得信贷或获得更多、低成本、长期限的信贷资金而进行盈余管理,或在预期将要违约或已经违约时会通过盈余管理避免惩罚。大量证据也表明,我国上市企业在信贷交易中存在着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盈余管理。企业的盈余管理降低了可用于决策的盈余质量,又进一步导致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损害了会计信息对债务契约的有用性。

在信贷交易中,由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引发的银企之间的博弈,主要表现在企业基于能够获得或获得更优质信贷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银行出于风险防范的盈余管理识别行为。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识别行为是会计信息能否发挥信贷决策有用性的重要环节。关于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识别及识别行为的影响因素,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关于银行能否识别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分析,由于忽视了信贷人员识别行为的产生机理,仅是盈余管理的输入与信贷结果的输出,并没有深入分析银行是如何进行信贷决策的,并不能很好的解释银行的识别行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愿能为行为给出更好的预期与解释。故在分析银行能否识别企业盈余管理这一行为时,有必要将识别意愿纳入进来。除了主观识别意愿,客观识别技术不足也会对识别行为产生制约,从企业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对信贷融资影响的差异可以发现,银行的识别行为产生需掌握一定的识别技术。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分析,充分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在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中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本研究的意义,引出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其次,以本文研究涉及到的理论,在结合中国特定背景下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内容的相关假设,接着挑选出研究对象的相关变量列出变量模型,按照相关变量的特征,对数据进行筛选、处理。第三步,根据理论模型对数据处理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展望。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理论分析框架

上市公司在债务融资的驱动下,有盈余管理的行为动机;银行为了防范盈余管理带来的信息风险,会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根据文献梳理,结合行为经济学,将行为划分为识别意愿到识别技术两个环节。从识别意愿和识别技术两方面研究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识别行为,及不同意愿和技术下识别行为导致的经济后果的差异。
(2)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识别意愿的检验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感知风险的角度,分析不同风险感知下的银行识别意愿。本文的检验思路为:用非标准审计意见控制识别技术,信贷决策作为识别行为的结果。探究非标准审计意见前后信贷融资的差异,单独检验银行的识别意愿.
(3)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识别技术的检验
本部分筛选出具备识别意愿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以盈余管理的难易程度,对识别行为这一输出结果的影响,检验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识别技术。
(4)不同识别意愿和识别技术下经济后果检验
识别行为下的信贷决策,直接产生信贷违约率高低的后果。本文以主观识别意愿的影响与客观识别技术的限制,企业获得信贷融资后的违约率差异,检验不同识别意愿及是否具备识别技术的经济后果。
(5)结论与建议
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得出本文的结论,并根据经济后果的分析对我国信贷的信贷交易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盈余管理对信贷融资的影响文献综述

2.1.1 盈余管理对信贷融资规模的影响

马永强等(2014)在研究盈余管理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中发现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在应对银行识别行为时,盈余管理手段会存在区别: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调增利润越多,得到的信贷规模越大,而在上调方式的选择上,国有企业会选择应计盈余管理,非国有企业则是真实盈余管理[7]。张云等(2014)研究强借款动机下盈余管理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发现具备较强借款动机的被特别处理企业,盈余管理在信贷交易中是有利可图的,企业通过盈余管理获得信贷的这种现象在非国有组中效果更明显[8]。周德友(2015)研究发现:企业在贷款前,为了达到银行的指标要求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且盈余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9]。齐文等(2015)以货币政策、所有权性质研究企业盈余管理对信贷融资的影响,发现普遍存在以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美化的现象,且在货币紧缩时,由于信贷资源的稀缺,盈余管理行为会更频繁,在盈余管理方式上,企业通过操控性应计调节利润来争取紧缩时期的贷款更为普遍,且这种现象在产权性质为非国有的企业中进行的概率更高[10]。桂良军等(2016)以国有持股比例分析企业盈余管理动机强弱,分别以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考察盈余管理手段的差别对信贷融资的影响。结果发现,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为了信贷融资的便利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盈余管理方式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选择不同,国有调节应计盈余即可,而对民营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更适用[11]。王玉春等(2016)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以信贷融资动机、所有权性质和市场化程度考察企业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与信贷资源可获性的关系。发现企业虚增利润越高,获取的银行信贷额越大;在盈余管理手段选择上,国有企业会选择应计项目,非国有会选择调节真实盈余;金融市场化强度高的地区,企业采用真实盈余调节方法获取更多的信贷资源的偏多,而金融市场化强度低的地区,为获取信贷资源,更偏向于通过应计盈余管理[12]。

..........................

2.2 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识别的文献综述
盈余是银行信贷决策的价值信息,盈余管理使盈余的价值偏离,使信息风险增加,若不能有效识别会对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误导,按照盈余信息信贷决策有用性的思路分析,银行会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并根据识别后的得到质量保证的会计信息给予企业不同的信贷条件。Graham et al.(2008)认为财务报告重述的企业,需要银行更新已掌握的信息,企业的信贷风险也需要重新评估[21]。Bharath et al.(2008)发现会计信息质量越低的企业,在缔结债务契约时对借款利率、到期日、抵押物等条款的要求更高[22]。
2.2.1 银行能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

张洁(2011)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与信贷可获性之间的关系。得出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的企业,越不容易获得银行的信贷[23]。Beatty et al.(2002)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加了盈余的不确定性,使银行对违约的预测面临更大的风险波动,因而企业也会面临更高的债务成本[24]。Francis et al.(2005)研究表明应计盈余管理增加了企业获取信贷融资的难度:企业债务融资的可获性以及债务融资成本的门槛变高[25]。姚立杰等(2009)将债务成本区分为长期债务成本、信用借款成本、总债务成本,研究盈余质量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盈余质量反向影响三类借款的债务成本,证实了企业的盈余质量银行能够识别[26]。于静霞(2011)在验证银行是否有能力识别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以借款利息作为融资成本的衡量标准,分析盈余管理与借款利息两者的联系,得出盈余管理程度与融资成本呈正向关系的结论,接着又根据盈余管理方向对银行承担的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银行作为主要的债权人对提高盈余和降低盈余的利润操纵能否区别对待,得出应计项目负向调节的融资成本低于应计项目正向操纵的成本,说明银行有能力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会根据风险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信贷条件[27]。卢闯等(2010)研究借款企业的盈余质量银行是否会关注及市场化程度不同是否会存在差异, 得出盈余管理抬高了企业的贷款利率,说明银行会考虑企业的盈余质量并能识别,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 效果更明显[28]。李四海等(2015)发现公司的贷款成本会随着盈余管理严重性加大而变高,且私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加深会增加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29]。刘淑花等(2016)认为为获取贷款,需求方会采取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不同类型的公司,盈余管理范围及力度也会表现出差异,故控制了操控性应计和财务特征,单独研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银行是否会以融资成本差异予以防范,发现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显著为正,盈余操控意愿强,检验效果更明显[30]。刘文军等(2014)从债务契约中是否明确企业的借款担保的角度,研究银行是否会因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加自身的债权保障,检验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银行的应对能力。研究发现,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公司未来现金流较低等条件的影响下,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对银行借款需要担保的可能性有正向影响[31]。周德友(2015)从盈余管理对信贷规模、期限、成本、抵押四方面的影响研究银行基于经营压力和风险防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应对措施,发现银行基于互惠原则,在贷款前不会遏制企业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企业只要能提供更多的抵质押资产,在长期贷款成本及贷款金额方面都会获得便利,即银行能分辨盈余管理,但在业绩压力和信贷风险的权衡下,银行会选择要求企业提供足够优质的抵质押物或者担保[32]。以上研究表明,银行能识别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但出于自身收益的考虑,可能不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设置相应的债务契约,向外界传递了不能识别的信号,故不能仅从企业盈余管理与银行信贷决策的输出结果断定识别与否,应综合考虑影响银行信贷行为的因素,才能更好的解释银行的信贷行为。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3
3.1 相关理论 ........................ 13
3.2 研究假设 ........................... 17
第四章 研究设计........................... 21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1
4.2 变量选取 ............................ 21
4.3 模型设定 ..................... 25
第五章 实证检验.............................. 26
5.1 识别意愿的检验 .......................... 26
5.2 识别技术的检验 ............................ 32

第五章 实证检验

5.1 识别意愿的检验
本文选取明显存在信息问题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自变量,以前一年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且本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为样本,根据银行对被出具不同审计意见的企业进行信贷决策的差异,对识别意愿进行检验。即以企业获得的信贷融资情况作为可观测的行为结果,研究不需识别技术的识别行为,也就是识别意愿的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思路及数据筛选规则,在识别意愿阶段,本文共选取了 1022 个样本,其中非国有 438 个,国有企业 584 个,以筛选出的数据分布及数据处理情况,对比假设预期与结果是否相符。

.........................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识别是一个主观意愿与客观技术并存的行为过程。不同的识别意愿和识别技术的差距会造成信贷结果的差异。本文为研究银行信贷决策的行为过程,将识别行为细分为识别意愿和识别技术,以识别意愿到识别技术进而产生识别行为这一路径对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检验了识别行为的后果。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