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董事会治理与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87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是能否有效规范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而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是董事会建设。由于国有企业的股东大会基本由大股东所把控,中小股东几乎没有话语权。同时,董事会建设滞后,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很难发挥董事会科学决策的作用。因此,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如何能够更好的完善董事会建设,通过引进非国有资本,尤其民营企业和战略性投资者,降低了国有股比例,一方面提高了股权制衡度,通过股权结构的变化,改善了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具有先天的市场属性,达到股权制衡的效果,能够更好的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企业绩效。随着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行,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都面临着比以往来说更大程度、更深层次的改革。而且从 2015 年开始,每年都会新增一些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试点,新增试点逐年增多,不论是数量上还是改革的层次上都超过了以往年份。单从央企的改革成效来看,2018 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创历史最高水平。地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毫不逊色,例如,作为能源大省的山西,国企在全省经济体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改变山西“一煤独大”的局面,逐步加大了对省属煤炭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改革成效较为显著。截至 2018 年9 月,山西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达到了全国第五位,负债率也有了明显的下降,降至 76.34%1。因此,不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国有企业的绩效,让企业焕发新的活力。

跟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步伐,专家学者也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方面进行选题研究,围绕着如何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绩效的问题进行研究。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股权结构和国有企业绩效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也有一些学者从董事会治理方面进行了研究,仅仅分析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或者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把三者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不能很好的揭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目的。本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回顾,认为公司治理中董事会治理在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了中介效应。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实际是通过股权结构的变化,规范了董事会的建设,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而促进企业绩效和市场价值的提升。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看,弥补了现有公司治理和国企改革理论的缺口。股东“互补性”理论认为,参股股东性质的多元化可以弥补单一控股股东的不足,各大股东相互制衡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因此,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引入异质性股东,能促进企业发展。但中间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呢?首先,国有企业一直以来“一股独大”问题的直接弊端是缺少制衡和监督,行政化管理现象严重,出现了所谓的“一把手负责制”、“一套班子”现象,对市场的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其次,我国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建设比较落后,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董事会,才能发挥科学的战略决策和有效监督的作用。
现有文献将董事会治理作为中介变量来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企绩效之间关系的文献很少。本文通过案例和实证分析,用董事会结构的四个变量拟合成了董事会治理,并研究了混合所有制、董事会治理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混合所有制企业研究视角。对评价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也更具有恰当性,也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这也是国企改革和公司治理领域不可忽视的研究范畴。
1.2.2 现实意义
从实践角度来看,本研究问题和结论均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领域也一直在探索通过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激活董事会治理,既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本研究认为董事会建设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关键,而云南白药正是通过董事会的建设,促进了企业市场化的运作。作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型案例,给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成功之处。股权结构的变化,

改善了云南控股集团的董事会治理水平,使得股权结构更加合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云南控股集团的经营现状。因此,本文的选题来源于实践,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线索。
...............................

第 2 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
第一类委托代理关系是股东与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经理人没有企业的所有权,所以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他们更注重的是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报酬、地位等。因此就会出现过高或者不正当的在职消费,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利益。如果经理人不作为,可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损失,给企业的所有者的利益造成了损失。第二类委托代理关系是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中,大股东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使小股东利益受损。

在国有企业中,两类委托代理问题都存在。首先,由于全民所有,造成股东主体的缺位,一般由国资委代理实行,国资委并不是真正的产权主体,就会造成对经理人监管不到位,甚至会出现两者合谋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曹正汉,1999),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使得国有企业的治理问题更加的复杂;其次,国有企业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如果有非国有资本作为异质性股东参股的情况下,两者会发生经济行为的博弈。

2.1.2 股东“互补性”理论

股东“互补性”理论认为,发挥不同性质股权的各自优势,有利于综合平衡各种股权不同的控制力,异质性股东可以弥补控股股东的不足,进而转换经营企业机制,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丁凯和黄卫平,2018)。国企管理层的薪酬多以行政级别来定,就会造成企业薪酬的激励对管理人员的激励不能发挥最大作用。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越多,行政指令越多,就会降低企业业绩(刘凤委等,2007;Maw&He,2011)。虽然国有股在融资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国有控股企业与政府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相应的社会成本就会增加(吴联生,2009)。然而民营企业的天性是以绩效为目标的,民营企业参股国有企业,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国有企业的社会成本,缓解国有企业僵化的弊端。同时引进异质性股东,更能发挥董事会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研究
杜媛(2015)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对不同资本进行融合的过程,有效的资本融合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刘仲仪(2017)通过对航空公司企业数据研究分析得出,国有航空的绩效要低于私营航空公司,而经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绩效高于国有航空公司但低于私有公司,国有航空公司经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绩效。何立胜,管仁勤(1999)研究表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市场适应性要高于国有企业,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V.Perontin(1991)认为导致国家控股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国有控股企业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而会导致公司治理效率的低下。
章懂宇(2018)认为,并非所有的国有企业都能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只能满足一定条件才可以混改。顾妍(2016)关于混合所有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和改革之前相比,企业绩效显著提高。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引入民营资本,必然会带来股权结构的变化,合理的股权结构会影响公司治理,国有资本和其他资本的相互监督能够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各大股东相互制衡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张凌(2016)认为混合所有制的融合不是资本的合作,是产权的合作,而产权保护是不同所有制合作的基础。赵斌斌等(2017)研究表明,股权所有制混合程度与企业绩效呈相关关系;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股权所有制混合程度对企业绩效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刘汉民等(2018)通过研究发现,降低前五大股东中国有股占比和提高非国有董事占比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但过多减少国有股占比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研究如下表 2.1 所示。

............................
第 3 章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度背景................................ 16

3.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程 ................................... 16
3.1.1 第一阶段(1993—2002 年)国企股份制改革开始 .................... 16
3.1.2 第二阶段(2003—2012 年)国企混改正式提出 ........................ 16
第 4 章 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23
4.1 模型框架........................................ 23
4.2 研究假设............................................ 23
第 5 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27
5.1 研究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27
5.2 变量设计................................ 27

第 5 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5.1 研究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是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董事会治理在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为了理清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拟取了我国主板上市的 A 股企业,选取了自 2012 年至 2017 年共五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同时,按以下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剔除:
(1)为了避免财务状况异常导致对研究造成影响,本文剔除了财务状况异常的 ST 和*ST 及其他交易状况非正常的公司。
(2)剔除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的数据。
(3)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 1 的企业。
(4)剔除了 2012-2017 年 5 年之间缺失和异常的数据。最后选取了 2740 家上市公司 2012-2017 年的数据,共计 12555 个数据样本。
本文利用国泰安数据库搜集了实证分析所需的各项公司财务数据,然后借助Excel 和 SPSS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且观察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实证结果。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降低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度。适度的股权集中度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可以降低第一类代理成本,但也不能过度的股权集中,会带来“一股独大”的弊病。如果股权过度分散,股东就存有“搭便车”的心思,所以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需要以国有股为第一大股东,国有企业进行相对控股,不仅可以对国有股东形成有效制衡,还可以发挥国有企业资金和政治优势,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能更快适应市场化环境。
(2)提高国有企业的股权制衡度。国有企业的股权制衡度较低,提高股权制衡度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同时股权制衡度的提升可以对第一大股东形成监督,同时有利于做出更加合理的决定,提高企业的绩效。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一方面,可以发挥彼此优势,整合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是天生以绩效为目标,市场化程度高于国有企业,通过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融合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以及增强市场的防御能力。
(3)董事会治理在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效应。董事会建设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良好的董事会治理可以推动企业市场化的运作,改善国有企业僵化的弊端,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首先,一定程度的股权集中度可以提高董事会治理效果,通过增加独立董事比例,减小董事会规模,大股东更加有强烈的意愿去监督企业的运作,能够降低第一类代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其次,股权制衡度的提高,改善“一股独大”国有控股模式,增强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绩效。通过本文实证研究,董事会治理在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