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是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重要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此同时,在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就我国目前的创新资源分布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学历、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和优质的研发设备资源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学研方。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一方面要面临着多元化、开放化和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方面要应对技术市场的多变性、风险性和技术升级换代节奏加快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难以依靠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经营的需求。由于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合作主体在创新价值链的分工和定位不同,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对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学研方而言,可以借助企业在资金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在实践中实现对自身研究成果的检验和不断改进;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可以借助学研方的科研人员,引进和吸收学研方在基础研究阶段的成果,压缩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周期,以便于更快更有效的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和顾客多元化需求,从而尽可能达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而言,可以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等实现社会资源、创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对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本文立足于我国目前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以及国家、省市地方有关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实践,按照首先发现研究问题、然后剖析问题、最后解析问题的逻辑和思路,将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 6 个部分,分别对应本文的六个章节,各章节的内容如下所示。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的现实背景和理论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并根据问题导向以及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
确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梳理和归纳目前国内外关于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类型相关的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产学研合作模式、科技成果类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现有的文献研究进行述评。
第三章: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基于激励理论、收益分配、公平理论等,分别从产学研合作贡献、产学研合作收益、产学研合作风险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科技成果类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三个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并基于机理分析和研究假设,构建了本文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第四章: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设计与预调查。结合现有相关研究以及本文的研究重点和思路,对本文的三个研究变量进行了操作化定义和测量;其次,结合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实践现状,设计预试问卷并进行小样本的调研,通过对预试问卷进行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等,对预试问卷进行修正和完善,形成正式问卷。 第五章: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首先进行正式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的收集、筛选和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采用 SPSS24.0 软件和 AMOS20.0 软件对收集到的统计数据进行数据的质量检验,以验证研究数据是否符合实证研究的要求,包括正态分布检验、相关性检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进而针对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和检验,以检验控制变量在主要研究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接着分别通过回归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对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对检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讨论。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主要结论,同时结合现有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相关建议,并探讨和展望本文的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2 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
2.1 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研究综述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学研方”与生产企业按照“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资源能力和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在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优势,共同承担和分享产学研合作所需投入的各种资源,通过参与和开展合作项目进行技术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活动。国内外现有学者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等方面。
2.1.1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为了保障和增强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各利益主体之间需要依靠一定的契约制度和合作组织架构来进行协调和制约,同时还需要明确在合作项目中,各主体承担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因此,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反映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合作行为和合作关系。具体来说,产学研合作模式通常是指参与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主体通过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式,即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具体组织形式,同时还包括了参与合作项目的单位、人员、资金、仪器设备等的分配和调度方案,合作过程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及合作转化成果的收益分配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机制。国内外学者关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和特征等角度,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已有研究形成的认知已经比较全面比较成熟。
根据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主导主体的不同,周静珍等(2005)将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高等院校作为主导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部门进行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生产企业作为主导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虚拟型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型、政府部门实现驱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各主体协同创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1];霍妍等(2008)将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以政府部门作为主导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生产企业方作为主导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高等院校作为主导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科研机构作为主导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多方共同参与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戚盠和朱姝(2018)基于三螺旋分析模型,指出金融机构的参与对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影响,提出了由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组成的产学研金合作创新模式[3];吴洁等(2019)通过仿真分析法构建了以政府部门为导向、高校院所主导、生产企业参与的产学研合作三主体博弈演进模型,并指出政府引导设置的激励机制对于高校院所和生产企业的激励效果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
2.2 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相关研究综述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常表现为针对一定的技术成果的创新问题而开展的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并且能够带来现实生产力的创新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是对完成商品化及产业化阶段的科技成果效率和效果的综合评价。现有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构成维度两个方面。
2.2.1 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因素
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主要基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角度、宏观政策环境的角度、相关的体制机制等角度,分别对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根据科技成果转化利益相关主体的角度研究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因素,王华统等(2003)运用主成分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企业内部的角度、科技成果本身的角度等多种层面提取和归纳了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因素,指出生产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生产企业的领导者风格、生产企业的产品工业化进程等内部因素会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绩效[56];Giuliani等(2009)的研究发现,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知识和资源的存储量会对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产生显著影响[57];柴国荣等(2010)通过研究指出,生产企业对于科技成果的学习消化和吸收能力会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成显著的影响[58];董洁和黄付杰(2011)通过研究认为,科技成果的特质会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造成显著的影响,当成果的成熟度符合经济和技术市场要求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会正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绩效[59];Cardozo 等(2011)通过对德国的制造生产企业进行研究,指出生产企业内部对研发创新的投入与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研发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60];郭强等(2012)基于参加产学研合作的高等院校的角度,指出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研发观念、科研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层次、科技成果本身的特质会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产生较为主要的影响[61];Kim(2013)通过研究发现,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生产企业自身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能力,是影响科技成果的产出的重要因素[62];张权(2014)通过研究指出,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各主体对于成果转化目标的关注重点会对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如果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仅关注基础理论成果,会造成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和现实生产力不强,难以达到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要求[63];姚潇颖等(2017)通过构建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七个省市战略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实践现状进行比较,归纳了影响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技术因素、结构因素和环境因素[64]。
........................... 3 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 21
3.1 机理分析 .................................. 21
3.1.1 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关系的机理分析 ........................ 21
3.1.2 科技成果类型调节作用的机理分析 .......................... 22
4 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设计与预调查 ..................................... 31
4.1 变量测量 ............................................. 31
4.1.1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测量 ...................................... 31
4.1.2 科技成果类型的测量 ............................. 33
5 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43
5.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 43
5.1.1 数据收集 .............................. 43
5.1.2 样本描述 ................................ 43
5 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5.1.1 数据收集
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验证产学研合作模式、科技成果类型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的调研对象应为通过产学研合作的途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主体,包括企业的科技人员、相关管理人员、核心业务骨干等,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团队、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参与者等。调查问卷发放途径和发放形式的合理性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数据收集的数量和质量,选择适合、有效的问卷发放形式和数据收集途径,是进行实证研究的关键。本文在正式问卷的数据收集过程中,采用电子版问卷和纸质版问卷结合的形式,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途径一,主要采用在网络发放电子版问卷的方式,通过问卷星、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方式,将调研问卷发放给在相关企业工作的亲友、师兄师姐等,以及与导师和科研团队有合作来往的企业,并邀请他们代为转发;途径二,依托笔者所在科研团队的相关课题,借助研究课题的调研活动,进行本文调查问卷的发放,具体来说,通过与导师、科研团队成员深入走访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实地调研,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放纸质版问卷和电子版问卷,同时,依托研究课题的支撑,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讲座和学术研讨会议,在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议的同时发放调研问卷。本次问卷发放和调研活动历时约两个月,发放范围较广,涉及到陕西、浙江、广东、北京、山东等多个省份,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446 份(包括纸质版问卷114 份,电子版问卷 332 份),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仔细核对、筛选和检查,剔除掉了部分填写信息不完整、前后信息矛盾、作答内容明显不真实、规律性答题的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 324 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 72.6%。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维度也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4)不同的科技成果类型,采用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最终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不同;(5)对于新技术类型的科技成果,采用技术转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时,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更显著;(6)对于新产品类型的科技成果,采用合作研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时,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更显著。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从现有理论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践出发,研究基于科技成果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对于丰富、完善和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同时,对于产学研合作个主体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在产学研合作的实际过程中,选择有效的合作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具有现实的实践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