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古至今信息的产生与传播一直贯穿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互联网还未盛行的时代,人们获取与了解信息仅依赖传统媒体即杂志、报纸、收音机、电视等,然而传统媒体的输送能力有限,传播内容大都由各领域的专家和权威机构所表现,用户一般只需要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他们对信息的产生、信息的传播以及信息的评价产生的影响细微。但是,随 Web1.0 和 Web2.0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成为了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必要工具。特别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社会化新媒体极大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信息来源和传播限制,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与用户的想法,信息成为了任何人都可以享有的一种社会工具和技术能力。
2000 年 Naver Knowledge 的问世,让问答社区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随后国内外一些类似的问答类社区也都相继涌现,如 Yahoo!Answers、新浪爱问知识人、百度知道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 Web2.0 技术为基础的问答类社区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向着社会化的关系拓展与延伸。社会化问答社区作为这一时期广泛应用下的新兴产物,正在经历着飞速的发展。与传统基于单向搜索服务模式的问答社区不同的是,社会化问答社区是共享和社会化网络相融合的 UGC 形式,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协作与社会产生联系,为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提供可能。在这里平台通常利用群体的智慧,为相关用户的问题进行回答,实现用户与信息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还为互联网了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现如今人们寻求问题与答案,往往会使用网络而最先想到的就是社会化问答类社区,比如国外的 Quora、国内的知乎等。
2009 年第一个以 SNS 模式为基础的问答类社区——Quora 在美国出现。紧接着中国版的 Quora——知乎也在 2011 年上线,其利用严格的内测手段,吸引了许多专业用户的加入,并增填了许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答案。2013 年知乎面向全体用户开放,短短的时间内注册用户就由 40 万迅速上升至 400 万,参与人数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 2018年 11 月底,知乎注册用户数已高达 2.2 亿,相对上一年同比增长了 102%,因此可以认为知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成为目前众多用户解决问题、参与交流的首选渠道。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化问答社区作为联结社会关系,促进信息流动和知识共享的一种新崛起的平台,为企业与用户进行信息选择、获取、传播、共享等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尽管社会化问答社区发展迅猛,用户参与人数众多,但却由于问答社区中信息传播速度过快,信息数量巨大,导致各类问答平台五花八门,问答内容也良莠不齐。如何使用户放心采纳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的信息,成为了问答社区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找到影响问答平台发展的相关因素,如信息新颖性、信息丰富新、社会影响、信息态度等变量,建立社会化问答类社区用户信息采纳行为的双路径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探讨,第一,用户对问答社区中感知信息的态度是否能够影响其对信息的采纳;第二,信息质量与信源可信度两个视角去探讨信息是否会影响用户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影响用户对社会化问答平台中信息的采纳;第三,根据所得结论,为社会化虚拟问答社区的发展及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1.2.2 研究内容
本文以国内外社会化问答社区为研究基础,将国内最大的问答网站“知乎”中的注册用户当作研究对象,从中枢和边缘两条路径出发,分析影响用户进行信息采纳行为的变量,构建社会化问答社区信息采纳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最终为社会化问答类平台的运营与发展提出相对应指导建议。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1)根据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意义,对社会化问答类社区、信息采纳理论以及信息采纳行为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概述与总结。
(2)以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为研究视角,结合社会化问答虚拟社区的特征,对影响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信息采纳的变量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关于其的双路径理论模型。
(3)首先通过预调研对问卷的题项、题目顺序等进行优化改进,从而形成最终的正式问卷;其次以线上分享与线下填写两种形式结合的途径,将问卷进行回收;最后选择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本文概念模型中提出的假设进行处理、分析与验证,获得研究结论。
(4)借助研究结论为社会化问答社区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指出文章的局限性并指出今后的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社会问答社区概述
2.1.1 社会问答社区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问答社区经历了从数字咨询、专家咨询、搜索引擎问答社区到社会化问答社区发展演变。2002 年第一家问答社区——Naver 的上线,标志着问答社区的成立。紧接着美国也公布了 Answerbag 和 Yahoo Answer 两大问答社区。相对国外来说,2004 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个问答社区——“爱问知识人”,接下来便推出了百度知道、知乎、搜搜问问等多个问答社区。
而问答社区的发展主要历经了两个时代,在 Web1.0 时代在线问答类社区是依赖于网络平台而诞生的信息型服务社区,用户利用在线提问,热心网友或者平台中的专家来回复的方式来运作,主要分为论坛和搜索两大类问答社区。针对问答论坛型社区是以 BBS的形式出现,人们可以利用论坛社区对不同类型的话题进行分享与交流。但是论坛问答社区中关于信息获取的时间和查询的速率比较低,无形中让用户增加了使用成本,因此引出了另一种类型的问答社区——搜索引擎型问答社区。源于搜索引擎而诞生的问答类社区,通过用户提问其他用户生成知识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搜索型问答社区的出现不仅为提问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使其可以提出清晰准确的问题;同时也为用户知识获取、用户之间关系的交互增加了便利。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回答问题的用户不同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为其他用户解决相似或相同问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尽管如此搜索引擎型问答社区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信息或知识过载、获取和利用的成本提高、用户需求化与私人化的知识难以实现等,如何及时有效的获取高品质的答案成为了搜索型问答社区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背景下,以 Web2.0 技术为支撑的,把社区、用户、内容三者相融合的社交问答平台孕育而生。这一时期的问答平台引入“社会化”和“社交”的理念,将问答和社交结合起来,通过吸引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作答,获得较高质量水平的内容。2010 年 Quora 的问世,被称之为是第一个以“社交”关系为基础的问答社区的拓展与延伸。紧接着,国内第一家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的诞生,引领并推动了国内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发展。当前以社会化为基础的问答社区,学术界对其的称呼各有不同,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在这里本文认为社交类问答社区不仅具有社会化媒体中有关“社会化”的特征,同时还具备了问答社区的关键要素,故将其统一称之为“社会化问答社区”。
...........................
2.2 信息采纳理论
2.2.1 信息采纳内涵
“信息采纳”是学者们通过对信息技术采纳理论不断探索、研究与拓展而产生的。1990年,“信息采纳”的概念曾被提出过,但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也没有进行大量的研究。直到 2003 年,美国学者 Stephanie Watts Sussman 在其论文中首次将 “信息采纳”这一概念引入[43]。之后才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增加了有关“信息采纳”等方面的研究。如 Christy 在研究网络媒体社区中用户的口碑时,提出了“信息采纳”的定义。在他看来信息采纳是大众对信息接受与利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各自有着明确的目标与方向[41]。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宋雪雁也根据相关学者对信息采纳的含义展开了研究,她认为信息采纳是用户的一种主动行为,包含了对信息的选择、判断,评价,采纳与决策[42]。学者王伟则认为信息采纳强调的是信息的主动接受[39],此外,学者耿荣娜还将信息采纳定义为是在用户信息需求动机的驱动下进行的信息搜寻、整合、选择、评价、吸收与利用的一个过程[40]。
综上可见,学者们对“信息采纳”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信息采纳是用户对信息主动接受的一种行为;第二,信息采纳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行为;第三,信息采纳是由产生、传输、分析、评价、共享、接受等多阶段组成的一个过程。根据上述共同点,本文提出信息采纳的定义,认为其是用户为解决自身需求,自发的而有目的地对信息进行主动搜寻、筛选、采纳、持续采纳的一个过程。
信息采纳行为是技术采纳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产物,2003 年,“信息采纳行为”这个词出现在美国学者 Stephanie & Wendy 的论文中[43] ,正是这一篇论文将“信息采纳行为”的概念正式引入。2007 年An Nguyen & Mark Western 两位学者又在其论文中提到了这一概念。一直到 2008 年,信息采纳行为被具体描述在 Matthew K.O.等学者的论文中,并指出信息采纳是用户为了满足需求而接纳信息的一个过程,信息采纳行为是人们希望在网络环境下,使自己的信息选取行为可以得到有效的指导[41]。
...............................
3 研究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19
3.2 研究变量定义与测量维度 ....................... 20
4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29
4.1 问卷设计与前测 ........................... 29
4.1.1 问卷设计 ............................... 29
4.1.2 变量的测量 ........................... 29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35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5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37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从注册用户性别、年龄、接触教育背景、注册知乎时长、使用频率、每次使用时间、参与互动形式七方面对样本进行概况分析,如表 5-1。
(1)性别
样本数据中,男性占比 51.7%,女性占比 48.3%,男性受访者略多于女性受访者;根据我国 2018 年发布的第 42 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1],目前中国男女网民结构比例为 52.0:48.0,虽然与本研究统计数据稍有差距,但总体比例接近趋于平衡,在可接受范围内。
(2)年龄
我国网民主要由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组成。据《第 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大都集中在 10 到 39 岁之间,占总体网民的 70.8%[1]。从本文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 19—24 岁受访用户占比最高,达 42.8%,接近总量的一半,说明受访用户为在校大学生居为;25-35 岁占比次之,达 34.8%,其余年龄段的占比均未超过 15%。总体看来,本次受访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18-35 岁之间,符合我国网民年龄所占比率,目标用户多集在年轻群体。
(3)教育背景
样本数据显示接触的教育背景主要聚集在高等教育阶段,本科生学历占比最高,达52.5%;研究生学历占比达到 25.3%;博士、高中及大专学历占比较少,分别为 3%、3.4%、15.8%。因此可以得出受访者的科学素养整体较高的结论。
(4)注册知乎时长
通过本文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注册知乎社区半年以内的用户占 24.1%,半年至一年的占 30.6%,一年至三年的占 28.1%,三年以上的占 17.3%,故说明 75.9%的用户注册知乎已超过半年,且填写者对社会化问答社区基本熟悉和了解。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建议
6.1.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从双路径模型中信息质量(中枢路径)和信源可信度(边缘路径)两个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化问答类社区用户采纳行为与各变量间的关系,构建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信息采纳行为理论模型。在模型的设定中不但将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作为二阶潜变量,而且还将态度的二元结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当作是信息质量、信源可信度与采纳意愿的中介变量。同时利用调査问卷收集数据,并运用 SPSS 与 AMOS 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如信效度分析、共线性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分析等,以补充社会化问答虚拟社区的理论知识,主要的结论有:
(1)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信息采纳行为的研究中,技术接受模型与双路径模型的结合基本上符合研究要求。技术接受模型中将用户态度分为情感反应与认知反应,发现两者依旧对用户参与行为意向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双路径模型中,信息质量、信源可信度两个因素与用户采纳行为的关系依赖于中介变量——用户态度而形成。因此,说明用户态度对用户长期采纳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对其进行探讨。
(2)本文引入信息质量的一阶潜变量信息新颖性、信息准确性、信息解决力、信息丰富性,研究结果显示上述变量均可以正向影响信息质量继而间接的影响用户采纳行为。此外,还引入二阶变量——信源可信度的一阶潜变量社会影响、信息态度,研究结果显示信息态度与社会影响都能够影响信源可信度继而间接的影响用户采纳行为。社会化问答社区作为以“社交化”为基础的知识服务型平台,满足用户需求,节省用户时间,增强用户采纳意愿以确保平台的长远发展。
(3)本文的假设研究结果中,信源可信度与用户态度(情感反应与认知反应)之间的关系未能得到检验。试想其原因可能是:在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在进行优质信息的筛选时,往往会将大部分注意力聚集在平台信息的质量方面,对回答者的态度、以及周围人的影响只是付出一小部分时间与精力,但其并非没有影响,只是相较于前者来说程度不明显而已。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