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过去的时间里,一则暖心的微博备受关注。匿名女子在感恩节当天点外卖送给在天桥下的流浪老人,老人年龄已有 70 多岁,没有儿子也没有女儿,11 月寒冷的天气里睡在天桥下,生活异常艰难。老来无依的状况引发社会公众的思考,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前婚姻挤压下面临成婚困难的农村大龄男性,如果长期保持单身未婚的状态,缺乏家庭、子女的支持和照料,未来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这一群体今后的生存、养老等问题何去何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以及 B 超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开始持续上升,继 1980 年出生性别比突破 107 的上限后,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为 116.90,2010 年普查的结果中出生性别比为 118.06,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性别比为 113.51。出生性别比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中国的性别结构失衡,而基于性别结构失衡背景下造成的男性婚姻挤压又使得农村大龄男性被迫遭受失婚。从 1980 到现在已经过去 30 余年,出生性别比的后果开始显现,社会公众对于农村大龄男性的关注度在逐步增加。如人民网(2016-02-24)关于农村“剩男”危机的报导中,出生队列在 1980 年以后的男性中,未来找不到或者不能在适龄阶段找到配偶的比例将占到 10%-15%,农村大龄男性中未婚群体数量将在 2035 年达到顶峰[1],在将来中国社会不得不面临持续几十年的“男性婚姻挤压”[2]。
婚姻挤压背景下,处于偏远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地位低、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男性无疑承受着最为严重的婚姻挤压。农村男性中有些可能艰难成婚,但有些却可能永远无法成婚,婚姻挤压使得部分农村男性失去建立家庭的条件,无法顺利构建家庭。而在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配偶和子女往往是农村男性老来依靠的对象,尤其是子女,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道德上子女都应尽到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无法组建自身家庭的农村男性一方面无法获得来自家庭内部的养老资源和生活保障,在自身养老问题上面临重重阻碍;另一方面,
随着婚姻挤压态势的加剧,无法成婚的农村大龄男性规模的日益扩大无疑会对当前的社会保障提出巨大挑战。
..........................
1.2 概念界定
1.2.1 婚姻挤压
婚姻挤压来源于英文中的“marriage squeeze”一词,除婚姻挤压之外,诸多学者在研究中也称为 “婚姻剥夺”、“婚姻排斥”、“婚姻拥挤”以及“婚姻紧缩”等。婚姻挤压是基于婚姻市场的概念下产生的。婚姻市场指的是适婚年龄阶段男性和女性的择偶关系的总和,其是经济分析方法引入社会学范畴的产物,婚姻市场表现为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适婚年龄的男性和女性择偶关系所组成的一种供需市场[5]。个人在婚龄时期将有意或者无意的进入到婚姻市场中,并于婚姻市场与供需关系中予以比较、选择与婚配[6]。而人口性别比的失调、年龄结构上的起伏都可能影响到婚姻市场的均衡,从短期来看均衡是相对的,而从长期来看失衡是绝对的。
国内较早的研究中指出婚姻挤压是适婚年龄男女比例失调,而这种失调可能会引发部分男性或者女性无法按照一定的要求来择偶,更有甚至将导致部分人毕生都无法成婚[7]。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中将婚姻挤压定义为一夫一妻制下,婚姻市场中供求不平衡,也就意味着在婚姻市场中适龄的、可以婚配的男性和女性在数量上存在较大差距、比例失衡,进而使得部分男性或女性无法按照普遍的标准择偶,婚姻行为产生较大改变,出现成婚困难[5,6]。婚姻挤压的类型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男性婚姻挤压和女性婚姻挤压。即男性过剩、女性短缺和女性过剩、男性短缺两种状况;第二,局部婚姻挤压和整体婚姻挤压。即区分婚姻市场中部分人还是所有人处于婚姻挤压之中;第三,静态婚姻挤压和动态婚姻挤压。静态婚姻挤压探究的是婚姻市场的潜在压力,即将某一出生队列人群婚姻挤压水平视为相对固定,不会因为年纪增长而改变;动态婚姻挤压探究的是婚姻市场的动态过程,即某一出生队列人群婚姻挤压水平会因为年纪增长而发生改变[6]。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出生性别比持续上升并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男性偏好文化和偏高的女孩死亡率影响,所以当前的婚姻挤压主要表现为男性婚姻挤压。故而,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婚姻挤压也指的是男性婚姻挤压。
..............................
2 文献综述
2.1 养老相关理论
2.1.1 反哺理论
反哺式家庭养老模式最早是由费孝通先生系统的提出,其系统阐释了反哺式家庭养老理论模式的核心观点及其经济和文化基础。在探讨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时,其反哺理论主张亲子关系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最为基本的关系。亲子关系包括抚养和赡养两个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父母具有对子女的抚养义务,这两者之间是一致的。但在中国子女对父母具有义不容辞的赡养义务,这一点在西方是没有的[16]。不同中西方文化下的代际间关系可以用以下的关系表示出来:
费孝通的研究中将西方文化中的养老模式称为“接力模式”,而把中国文化下的养老模式称为“反馈模式”。反哺模式在内容上行不仅包括经济上的赡养,还包括情感上的支持,在运行机制上,反哺既有经济上的基础,又有文化的支撑。在我国,反馈模式即是代际之间以均衡互惠为原则的“养儿防老”。人的一生要经历青年、壮年、老年三个时期,在壮年时期个人可以通过依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但在青年和老年时期则可能需要依靠别人养活,青年时期表现的是抚养关系,老年时期则表现的是赡养关系。一个社会共同体要能长期维持下去,那么成员间来往取予从总体和长线来看,必须是均衡互惠的,而反哺的家庭养老模式正体现了这种社会均衡互惠的原则[17]。
............................
2.2 养老意愿相关研究
2.2.1 养老意愿的研究进展
(1)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对于养老意愿的研究多是从研究地域和研究对象两方面进行讨论,在研究方法上为探究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多采用 logistic 回归方法。
1)研究地域上
学者基于不同地域的调查发现,形成较为的研究成果。李建新等(2004)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居住养老意愿的探讨中发现,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的养老意愿、养老观念以及养老方式仍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尽管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中国的养老方式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冲击,但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来说,其所受到的影响有限。此外,代际间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意愿出现较大差异[14]。 进一步地,学者对我国东南部地区的农民的养老意愿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状态等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显著。男性农民更倾向于自己储蓄养老,女性则更希望养育子女防老;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对养老子女防老的期待更低;此外,当前职业状态为务农的农民更倾向于子女养老。学者认为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情况下,社会养老将成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基本政策走向[21]。
此外,诸多的研究中也探讨到各地区人群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了养老意愿的研究。如学者对苏州城乡空巢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超过半数的苏州城乡空巢老年人不愿意与子女同住,而对于机构养老的意愿也不强。在考虑的诸多因素中,发现户籍因素、子女关系、房屋建筑面积等因素显著影响了空巢老年人是否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而文化程度、儿子数量以及养老补贴水平等因素在空巢老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中起到了重要影响[22]。田北海等(2012)对湖北省部分地市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偏好的研究发现尽管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意愿上表现出多元化趋势,但他们中大多数人仍具有家庭养老偏好[23].
.........................
3.1 压力应对理论.................... 19
3.1.1 压力与压力源.............................. 19
3.1.2 压力应对理论..................... 19
4 婚姻挤压下农村大龄男性的养老意愿...................................... 35
4.1 客观婚姻挤压下农村大龄男性的养老意愿............................ 35
4.1.1 研究框架........................... 35
4.1.2 客观婚姻挤压下养老意愿现状........................... 36
5 养老资源对养老意愿的影响-婚姻挤压的调节效应 ............................. 51
5.1 研究框架.................................. 51
5.2 养老资源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51
5 养老资源对养老意愿的影响-婚姻挤压的调节效应
5.1 研究框架
本章在上述对婚姻挤压下农村大龄男性的养老意愿探讨之外,尝试进一步就上述中涉及的婚姻挤压、养老资源以及养老意愿三者间的关系作深层次探讨,进一步分析婚姻挤压在养老资源和养老意愿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主要结论
6.1.1 论文主要工作
本文分析了婚姻挤压背景下农村大龄男性的养老意愿。基于压力应对理论介绍及其应用的阐释,针对农村大龄男性特征,明确其养老意愿应对资源。从客观婚姻状况和主观成婚困难感受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婚姻挤压、养老资源以及养老意愿的关系。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当前研究中主要存在两点不足:其一,目前研究中对于婚姻挤压的测度并不全面,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并不能代表婚姻挤压。所有未婚状况并不一定是“被迫未婚”,也可能是主观上不想结婚,而已婚并不代表没有遭受婚姻挤压。仅仅从客观婚姻状况测度婚姻挤压有失偏颇,其忽略了主观成婚困难感受可能带来的影响;其二,当前研究中已有学者指出,老龄化进程中,面临老龄化风险最大的群体并不是当前的老年人群体,而是即将迈入老年行列的中青年群体。而农村大龄男性显然属于中青年群体中的一类,并且由于身处农村地区遭受着最严重的婚姻挤压。无法成婚导致的大龄未婚事实,使得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在养老方面具有养老资源贫瘠和养老主体的失位、来自家庭内外部的社会支持来源不足等特征,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长期未婚状态并将迈入老年队伍,其面临的养老风险不可估量。未来这一群体如何养老的现实问题亟待探讨与解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