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10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16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企业管理是尽可能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实现多、快、好、省的目标,取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率。今天该 网站为大家推荐一篇企业管理范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一:企业绿色增长政策环境分级模型构建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来,工业的迅速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也造成了许多问题,不仅有环境的恶化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资源的枯竭也成为了阻碍经济増长的拌脚石。二十世纪初,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对于农药DDT的研究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首次呼吁社会对环境问题加以关注。其后陆续爆发的洛衫机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雾霾事件、日本"水侯病"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等,引起了当时工业飞速发展的各国的法意。陆续出台的各类国际环保公约,也体现了各国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

自古,我国统治者就有保护环境的政治理念。据《管子.地数》记载,管仲提出了"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渔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的理念。然而建国来,物质严重匿乏的国内形势和列强环绕的国际局势,使经济发展成为首要任务,对自然的保护不得不为经济发展让路。但长期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其代价逐步显现。柴静通过一部《弯项之下》,深度解读雾靈现象,引发全民热议。受到污染的不止有空气,还有水、土壌等,资源的过度开采也使得地陷等事件屡见报端。

2008年,韩国李明博总统正式提出"绿色增长"主张,并亲自主导绿色国民运动在韩国的展开。这一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共同作为目标的国家发展思路,让世界各国耳目一新。经合姐织也针对这一理念组织了科研项目,进行深入探讨。

绿色增长理念将在指导未来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对于这一理念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理论基础方面,还是实证分析方面,都需要学者进行大量研究,探索这一理念的适用性和具体推行方式。

........................

1.2硏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将针对绿色增长政策中,企业绿色技术进步的政策激励情况,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政策与环境的互动情况,探索政策环境因素,并构建企业绿色增长政策环境分级模型,并设计应用流程、数据統计方式等,并对其进行检验。依据分级模型,为政府政策选择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针对绿色增长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案例研究、公共政策、拓展增长模型等方向。基于政府对于企业管理的非强制性,本文从政府激励角度出发,通过对企业绿色增长政策推行过程中,政府、企业得益进行博弈分析,为绿色增长政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参考,同时丰富了绿色增长政策研究内容。

本文将政策环境主题引入绿色增长政策研究,丰富了政策环境研究的内容。

国内外对于政策环境的研充较少,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政策网络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引入博弈论,为政策工具环境理论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现实意义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政策目标,倾向于强制性的手段,推动生产型企业进行转变,这必然导致政策执行困难。本文从政府激励的角度出发,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种新思路,通过平衡政府、企业利益,提高绿色增长政策可行性。

部分地区对于重污染企业的管理方式仍停留在政府检查后强制命令的方式,政府针对企业己有行为进行干预,执行成本高、效率低。若能针对政策环境,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将生产绿色化,可变被动为主动,降低行政成本。

我国的法制建设,也要求政府减少对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的直接干预,保持国有企业运营的独立性。用推行政策代替检查后提出命令的方式,顺应历史趋势,也有利于经济的顺利转型。

.......................

2基础理论和文献综述

2.1基础理论

2.1.1概念界定

(1)绿色增长

本文引用武春友教授的观点,将绿色增长定义为"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与制度安排,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创造出资源效率、环境友好、社会包容与和谐的经济增长与最大发展效益。"

(2)绿色增长政策

本文根据MCM的官方声明,将绿色增长政策定义为一种政策术语,包含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短期内绿色投资为代表,长期内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为代表。"

(3)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指政策生成、运行、产生作用的过程中一切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和国际环境等。

2.1.2政策工具环境理论

工具主义又称古典途径,认为工具效果是由政策工具的特性决定的。只要对各种工具进行研究,了解工具的属性和特点,可形成一系列工具理论和原则,指导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主义认为政策工具是在动态适应过程中的试探性地选择出来的,需强调的是这一过程的可重复性,而不是工具本身的特性,不支持任何脱离具体问题的政策工具。权变主义又称工具一背景研究途径,认为政策工具的作用既不是政策特点决定的,也不是环境决定的,而是政策工具与应用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的。应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对政策工具与应用环境进行分析,在政策问题和政策工具之间寻求匹配性。建构主义将政策工具选择理解为一个主观建构的过程,是协商的结果。建构主义强调制定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

.......................

2.2文献综述

2.2.1绿色增长文献综述

早在二十世纪初,国际上就有学者明确提出绿色增长概念。Murgai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几种污染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存在绿色增长的空间。caimcross提出,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必然会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只能通过技术进步、消费模式的转变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经合组织(OECD)对绿色增长定义是"绿色增长系指在确保自然资产能够继续为人类幸福提供各种资源和环境服务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更多地是从经济増长可持续性角度对绿色増长概念进行了定义。Stephane Hallegatte在2011年为世界银行进行的绿色增长进行的研究报告中对绿色增长的定义是"绿色增长指在增长的过程中,做到能源更节约,生产更清洁的同时,增长更有弹性而避免不必要放缓。"武春友教授对绿色增长的定义是"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与制度安排,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创造出资源效率、环境友好、社会包容与和谐的经济增长与最大发展效益。"

Stephane Halkgatte通过对经典增长理论进行补充,将环境作为一个因素引入增长函数中,讨论绿色增长的可能性。自然资源、污染和内生性技术进步引入拉姆齐模型,认为如果有好的替代、干净的支撑技术、自然资源生占GDP的一小部分、绿色技术变革中的一个或几个,绿色增长将是可能的。从企业角度出发,孟晓飞、刘洪等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给企业带来的强有力的竞争地位,进而获得绿色竞争优势。武春友等认为绿色化能力建设的框架共分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管理能力建设方面、制度动力建设方面、文化动力建设方面。这都说明,绿色增长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是可实现的。Grover从核能源角度分析绿色增长有效性,认为技术进步是增长绿色化的根本。

......................

3政策环境分级模型的基础分析............14

3.1本章脉络...............14

3.1.1研究思路............14

4政策环境分级模型的建立及应用..............29

4.1本章脉络..............29

4.1.1研究思路..............29

5结论与启示...............44

5.1过程总结..............44

4政策环境分级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4.1本章脉络

4.1.1研究思路

本章首先通过博弈均衡条件公式,进行了企业绿色增长政策环境因素的提取。并对提取出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计算方法。

在提取出关键政策环境因素后,构建了政策环境分级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图形化表达。进而,为了方便模型的应用,建构了建模型的应用流程,并对流程进行解读。最后以燃煤火电行业为例,对构建的企业绿色增长政策环境分级模型进行了检验。

4.1.2方法选择

本章在提取绿色增长政策环境因素过程中,应用了 Hans Bressers和Pieter-Jan Klo的政策环境模型,模型将政策工具环境因素区分为核心环境和外部环境,核心环境直接决定政策过程与结果,是直接影响;而其他环境因素为外部环境,居于核屯、环境周围,间接影响政策过程与结果。这一理论与前文对于政府激励的博弈分析相一致。根据企业绿色增长政策的具体情况,可以将企业利润作为核也环境因素,并据此分析居于利润这一核这环境周围的外部环境因素,作为企业绿色增长政策的政策环境因素。这一方法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数量和多样性,因此提取出的是政策环境因素不具全面性,但依据客观博弈方法获得,是直接影响政策效果的关键。

....................

5结论与启示

5.1过程总结

本文研究的具体过程如图5.1所示。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绿色增长、绿色增长理论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将企业绿色增长政策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对政策工具相关理论进行学习过程中,发现政策环境的重要性,将研究内容细化为企业绿色增长政策的政策环境。

其次,通过对政策工具选择环境因素分析理论的学习,将企业绿色增长政策的"核心、环境"因素确定为企业利润,作为分析"外部环境"因素的基拙。

再次,在分析环境因素过程中,政府激励为指导理论,应用强化理论分析这一激励过程,并应用博弈论对这一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博弈分析得出了正、负强化激励政策的特点,并得出博弈均衡条件,为分析环境因素提供理论基础。

然后,通过均衡条件提取出关键政策环境因素,分别为市场绿色激励强度和绿色技术进步成本,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方法的探索。

最后,综合博弈均衡条件和提取出的关键政策环境因素,将政策环境划分为四个级别,构建了企业绿色增长政策环境分级模型,并进行图形化表达。并针对模型的应用,设计了应用流程,进行了检验。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二: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负效应实证研究——网络嵌入性视角

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目前,在政策引导下我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深度融合国防创新系统和民用创新系统,完善军民融合的全面创新体系已被视作现今国家建设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国家十八届H中全会公报中明确规定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建设的目标;通过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致力于富国强军的目标。为早日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就应在国家主导下坚持以需求为引导,在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方面极力发展军民深度融合的格局。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精神指导下,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的发展正处在蒸蒸日上的进程中。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促进了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在军民融合和国家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焦点主要是其正效应。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协同发展,能保证关键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持续发展。张近乐和常宁花提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能够超越成员个体来强化经济效应(规模效应、知识溢出效应、资源集约和分工专业化),进而加快经济增长速度;董晓辉和黄朝峰等人指出军企与实力强大和对市场动态反应敏锐的民营企业合作,可大大节约技术研发创新时间,缩短转化周期,増加网络组织的外溢效应钱春丽和王永军认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能够通过产业的聚合效应与联动效应,来提高分工协作的专业化水平,融合国防创新系统和民用创新系统,实现军民融合技术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建立并深度发展军民融合战略,首先必须彻底理清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此外,要想通过制度改革来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创新进程,应该提前协调好制度改革与军民融合思想的适应。国内学者主要针对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

1.2硏究思路及方法

1.2.1研究思路

1)主要研究内容

首先,大量搜集整理网络嵌入性、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和网络负效应等方面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明确了网络嵌入性的定义和维度,及对绩效的影响,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和特性,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负效应的定义和表现,及网络嵌入性对网络负效应的影响;阐述网络嵌入性对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负效应的研究可行性,完成文献综述。其次,梳理网络嵌入性对网络负效应的影响机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最后,根据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模型,得出结论。

2)研究框架

本论文整体共分为五个章节,每一章节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第一章绪论。首先,通过论述分析本文选题的背景,提出具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其次,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后交代了论文的整体框架,接着又阐述了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最后,论述了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本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网络嵌入性相关研究。归纳总结了网络嵌入性的发展渊源和定义、主要维度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第二部分,围绕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特性,总结了其定文、特性、正效应表现和存在问题。第兰部分,什么是网络负效应?负效应的来源和表现有哪些?阅读整理相关文献后,归纳了相关定义研究并整理出网络负效应的来源和表现。最后,通过综合分析以上文献研究综述,初步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三章研究设计。首先,界定相关变量——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嵌入性和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负效应。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清楚理解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和特性后,再结合其实际情况,在普通网络负效应的研究基础上,界定了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负效应。同时,大量文献研究后,再结合对军民融合企业和研究所的访谈资料,界定了其网络嵌入性。第二,构建模型。交代清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嵌入性和其负效应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其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如何产生负效应。并提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嵌入性与其负效应之间是U型曲线关系。

...........................

2相关文献综述

2.1网络嵌入性

2.1.1网络嵌入性的定义

"嵌入性"概念最早是Polanyi在1954年《大变革》一书中提出的,当时主要用于研究经济理论。他认为"经济作为一个制度过程,是嵌入在经济与非经济制度中的,将非经济的制度包含在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嵌入性概念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直到巧85年,Granovctter重新阐述了"嵌入性"概念,将其定义为"具体的个人或组织间的关系及产生信任、预防社会不法行为的结构"。他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三点:第一,为嵌入理论研究打下基础;第二,认为个体是依靠其所处的网络组织来获利的;第直,提出将网络组织分析作为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因此,他认为"我们所研究的网络组织是处在化会关系中的,因此其生存发展行为势必会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制约,而把它们视为单独个体来隔离研究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一说法的提出将嵌入性研究引导向新的发展方向。此外,他在《美国化会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的重要论文,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成为了嵌入性观点的创新之作。此后,网络嵌入性的相关研究中对其定义一般都是借用Granovctter的观点,即"具体的个人或组织间的联系及催生信任、防范社会不法行为的结构"。

Granovctter(1985)认为经济行为不仅缠结于经济和非经济的制度中,而且也是嵌入在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网络中的。他对嵌入性的阐述和研究具有开创性,成为嵌入性研究的经典,后续大多数学者参考了他的观点。Granovctter将嵌入性划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是目前为止被学者引用最多的经典分析框架。国外学者Gulati和Khanna等(1994)认为网络结构性嵌入是一种网络成员间的非正式关系,关注的是企业在整个网络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并且其为企业间的信息传播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渠道;谢洪明和张颖等(2014)认为网络关系性嵌入是指交易双方对合作方的需求和目标的重视程度,及交易双方之间的相互信任、信赖和信息共享程度;陈莉平(2014)指出关系性嵌入是指网络中的成员个体彼此之间基于互惠预期而建立起来的双边关系,并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易往来和所建立的关系来获得社会资本,从而尽可能的掌握和利用网络组织中的优质资源。同时,她还认为结构性嵌入是指网络中的成员个体彼此之间基于互惠预期而建立起来的双边关系相互搭建、相互缠结,发展成为更广泛的网络结构,再凭借不同的网络结构及成员企业在网络组织中所处的位置结构来寻求企业社会资本,从而占据控制和分配优质资源的主导地位;樊钱涛(2015)认为关系性嵌入是一种非正式的治理机制,对于抑制合作伙伴之间的自利行为和促进合作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

2.2网络负效应

如今,网络组织概念被广泛用于研究个体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的理论界和实业界也已经开始重视这一概念。因为网络组织能产生"1+1>2"的正协同作用,即网络组织整体所产生的绩效是远远大于独立个体绩效的简单加和。大量的网络组织开始出现,其表现形式有多种,比如企业网络、社会网络、产业集群和战略联盟等。

2.2.1网络负效应的定义

综观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自从网络组织得到重视以来,学者们对其已经有了深入研究。不过,有关网络负效应的研究还是极少的。有些相关文献也只是简单罗列网络组织出现的负面现象,并未进行系统研究。因此,目前对于网络负效应定义尚未有公认观点。不过可明确的是,负效应概念是在正协同效应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借此,国内少数文献针对自身的研究内容对网络负效应给出了明确定义,如下:石海瑞(2008)借鉴"1+1>2"的正协同效应定义提出,网络负效应指"整体获利小于部分之和"。针对网络组织来说就是,成员企业彼此合作而组成的网络组织所发挥的整体价值小于单独成员企业所产价值的简单加总,即的效应;宋径澡(2011)提出网络组织中的成员企业在协作过程中由于过度信任而产生依赖,或者成员企业之间关系不紧密而缺乏信任、文化冲突及受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影响,而导致网络组织花费更大代价来降低成本,甚至出现竞争力减弱,更甚至市场出现行为混乱等现象,称之为网络负效应;鄭媛媛(2012)从与正协同效应对比的角度出发解释了"网络负效应"概念,认为在正协同效应发挥作用的同时,网络负效应也在产生作用,最终造成合作单位之间优势相互抵消。她认为"1+1<2"效应只是负效应中的一个特殊案例,"1+1>2"的正效应中其实也存在负效应,只不过是负效应的表现在总体上被正效应所掩盖。由于学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重点不同,因此目前现有的网络负效应定义也是各异。

.....................

3研究设计................16

3.1变量界定与度量.................16

3.1.1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嵌入性................16

4实证分析................26

4.1问卷设计.................26

4.1.12问卷开发.................26

5结论..................45

5.1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45

4实证分析

4.1问卷设计

4.1.1问卷开发

由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中的军工企业具有较强的保密意识,在对其进行相关合作伙伴关系调查时,很难得到其所处网络组织的成员信息。因此,本文采用量表的形式进行题项描述,被调查人员进行题项打分来完成数据捜集。量表形式既能保证本文后期的定量化分析,也能做到不涉及军工行业的机密。

正式问卷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即员工的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等基本个人信息。第二部分是本研究中相关变量的度量量表,包含军民强合技术创新网络嵌入性量表和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负效应量表。其中,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嵌入性量表一共包含19个测量题项,负效应量表共包含9个测量题项。评分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形式,即1表示完全不赞同,2表示不赞同,3表示比较不赞同,4表示一般,5表示比较赞同,6表示赞同,7表示完全赞同。具体问卷见附录。

.........................

5结论

5.1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本文在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从嵌入性角度来研究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负效应。参考嵌入性理论和网络负效应的相关研究观点,提出网络嵌入性能够显著影响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负效应,前者是后者的来源,并梳理验证了负效应的表现。设计了相关的量表来测量网络嵌入性和负效应的大小,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和验证两者之间的U型关系。在获取实证数据方面,本文选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陕西、沈阳和天津等地的军工企业、研究院所及合作高校和民营企业为调研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根据大量的调研数据,结合相关分析方法验证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嵌入度和其负效应之间的U型关系。经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后,现将研究所得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1)通过理论分析、因子分析和验证,得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负效应的外在表现主要有:锁定效应、路径依赖效应和认知趋同效应。

如今,军工系统企业仍然具有计划经济的影子,多多少少还受到政府的指挥,军工单位依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这就造成以军工企业为核也的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安于自己,被动接受上级领导指挥,不积极主动的与外界进行交流沟通。此外,再加上军工单位的特殊保密性,最终导致外界异质信息难流入网络组织内,网络组织内部的高新技术等信息难以推广到市场为民所用。这就是本文所界定的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的锁定效应。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与一般网络一样,往往由一个或者多个核也企业作为龙头企业来领导网络健康稳定发展。由于军工单位受到国家的重视,拥有丰富的资金和物资资源,及强大先进的技术资源,实力雄厚,往往成为核也企业。网络中的民营企业历来以利益为重,为节省创新和生产成本,趋向于依赖核也军工企业,这就形成了路径依赖负效应。

相对于外界而言,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整体内部关系紧密,结构紧凑。这种现状最终导致成员企业在面对市场或经济变化时,做出一致的判断,认知性主高度相同。这种认知趋同负效应不利于网络全面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难以及时做出反应。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三:中小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中小企业为例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促成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因素中,中小企业是一支活跃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5650多万家,在国内企业比重中占到了99%以上,创造了超过6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将近90%的就业岗位,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就业、革新生产和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又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和脆弱性,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生产规模及资本积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劣势,致使劳动生产率低下,成本费用高,产品多是高能耗、低附加值,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较弱,这就决定了该群体很难与那些技术成熟、资金充裕、管理先进的大企业同台竞技,加之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发展稳定性差,势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局面。据统计,我国每年有 15 万家新注册企业,同时又死亡 10 多万家,整体平均寿命不足 3 年。尤其是当前,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经营进入国际化大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更加恶化,对内要在各大企业的夹缝中求生存,对外又要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威胁。如何使中小企业拥有真正的高成长性和持续成长的能力,有序健康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引起了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1.1.2 研究意义

中小企业成长性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试从不断构建并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及企业社会关系,探讨这些方面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并通过数学分析方法,确定相关因素在影响中小企业发展时的相对作用,为如何给中小企业发展创造积极条件,以及中小企业如何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资源禀赋,构建实施适宜的发展战略以发挥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遇,保持持续成长状态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指导,以确保中小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既解决生存发展问题,又为社会经济的进步做出贡献。

.....................

1.2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广泛收集并研读国内外关于企业成长理论及影响中小企业成长因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本文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通过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获取研究所需信息的方法。本文基于中小企业成长理论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可能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各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对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抽样调研,得到研究所需的中小企业基本情况和成长影响因素的一手资料。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能够较好的总结归纳具有相似性的要素,定量分析使定性更加严谨规范,进而得出深入、精确的结论。定性分析主要体现在对中小企业成长各层次影响因素的理论论述上,定量分析主要体现在运用数学方法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效果分析上。

1.2.2研究内容

正文可以分为六部分,具体的逻辑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 绪论。阐明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及研究创新点;

第二部分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这部分对企业成长及成长性等概念和成长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奠定了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成长性影响因素。分析了中小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从不断构建并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出发,对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从企业内部、企业社会关系、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因素;

第四部分 中小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在该部分,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资料,运用统计软件SPSS19.O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具体研究各影响因素的作用;

第五部分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建议。该部分根据第四部分的实证结论,给出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对策;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文章的主要结论,并对照文章的研究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本文研究的框架图见图1-1。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小企业的内涵

国内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的概念在2011年7月之前,相对来说是比较模糊的,是指在人员规模、经营规模与资产规模等方面较同行业的佼佼者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其营运特点可以归纳为单个人或少数人出资,员工与营业额都不大,且直接由所有者经营管理等。

在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上,主要包括定性划分和定量划分。定性划分上,中小企业主要指所有权独立,经营自主并且所占市场份额很小的企业。这与欧美主要国家对中小企业独立所有、自主经营、不在任何行业中占据垄断地位特征的界定相似。在定量方面,国内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并不是很精确和全面,前五次划分主要是从职工人数、固定资产总额、年产量、销售收入这些指标进行界定,第六次从经常性员工数、资产总额、销售额等指标对中小企业进行了划分,但只涵盖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行业。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颁布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规定主要依据企业从业人员、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而制定,对企业的不同类型给出了量化的划分标准,并且首次提出了微型企业的概念(表2-1)。

...........................

2.2 企业成长相关理论

2.2.1 企业成长理论

在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方面,国外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理论发展也比较成熟,文章仅对部分国外企业成长理论进行论述,为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古典经济学家对于企业成长的研究开启了对企业成长理论的探索,亚当.斯密(1776)和马歇尔(1890)等从规模经济、劳动分工等方面讨论企业成长问题。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企业成长可以理解为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科斯(1937)提出了企业成长的交易费用理论,指出企业交易费用由市场的发达程度所决定,而企业交易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规模,能够帮助企业选择在何时扩大或缩小生产。这些早期成长理论为学者研究企业成长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众多学者分别基于不同视角,提出了多样化的企业成长理论。

(1)基于资源的企业成长理论

资源基础观成长理论提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异质性稀缺资源。该学派两位代表人物是Penrose 和Wernerfelt。Penrose(1959)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论述,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源是企业发展、成长的基础,企业的成长依赖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内部物质资源和管理资源,其中管理(知识)资源是企业更具价值的资源,企业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决于管理能力;Wernerfelt (1988) 在Penrose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的有价值稀缺资源不仅包括原材料、设备、资产、管理人员等生产性资源,更重要的是如品牌、管理思想、组织流程等无形资源,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变革来保持这些资源的稀缺和价值,以促进企业成长。

(2)基于战略的企业成长理论

Ansoff(1965)从战略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的成长问题,并对企业产品、战略决策过程、未来发展方向和涵盖范围等进行了阐述。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安索夫将企业成长战略分解为四个部分:确定产品市场范围;依据企业规划选择恰当的战略类型;充分发挥企业现有优势;灵活运用协同效应。因此,安索夫强调企业首先必须充分了解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协同关系”,综合能力是企业现有整体实力的反映,协同关系是企业新、旧业务之间的相关性与协调性,是企业未来实力的象征。

...........................

第 3 章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成长性影响因素.....................19

3.1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19

3.1.1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19

第 4 章 中小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29

4.1 研究设计........................29

4.1.1 研究方法及思路.......................29

第 5 章 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建议................48

5.1 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企业能力..................48

5.1.1 提高企业财务能力..............48

第 5 章 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建议

5.1 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企业能力

5.1.1 提高企业财务能力

提高企业财务能力,首先必须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财务管理流程及制度,进而形成完整的财务管理循环,包括财务预算、控制、财务监督及财务分析等环节,发挥好的流程制度防范风险和引导发展的作用。其次,在企业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手段,完善财务管理工具、软件,以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要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水平,可以通过招聘较高素质的人才或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来实现。

在具体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为提升企业财务能力,还需要建立起全面的资金流动管理和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切实监督每一项资金的使用和运转成效,最大限度降低流动资金的机会成本,这样有利于优化有限资金的配置,增加收益;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快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加大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保证共享信息准确、迅速地传达到各使用主体;最后,要在企业经营全过程中加强成本控制,制定目标成本,最大程度地节约生产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

人才是一个组织能够长盛不衰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人才对保持企业正常经营和稳步成长的作用就更加显著。与大型知名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还存在较明显的劣势。因此,这需要中小企业不断改善自身条件,完善成长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遇,吸引优秀的人才扎根企业。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以河南省375家样本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成长影响因素,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得到的样本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中小企业的成长主要受企业内部因素、企业社会关系和企业外部环境三个层次共九个因子的共同作用。

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企业内部因素包括财务能力、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和营销能力。其中财务能力、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因子对成长性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营销能力因子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不很显著。企业社会关系方面主要包括竞争状况和客户关系。客户关系对企业成长具有正向关系,而竞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成长性呈负相关性。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法律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经济市场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和融资环境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经济市场环境对成长性呈现正向关系,但影响效果不显著。对于实证结果,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强,以提升企业成长各影响因素对企业发展的支持性,包括不断从内部提升企业自身能力,构建有力的支持性企业社会关系和完善外部成长条件,为中小企业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等。这样,中小企业才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不断发挥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因素,但是鉴于自身能力及客观因素,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待改进。首先是样本的数据有限,文中有效的样本数只有375份,获得的数据并不很充分;其次研究样本企业的覆盖范围,鉴于调研问卷的发放地点,所收集样本企业的地域涉及范围不够广泛,更多的只局限于在河南省地区,对于其他地域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反映力度可能不足;最后所选取指标的合理性也可能有所欠缺,尽管所选取的指标综合了一部分先前研究中被认为具有较好代表性的因素,但也难免受作者知识有限及主观性影响,另外还有一些指标很难精确量化,如宏观经济市场环境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四:商帮文化、董事会结构对民营上市公司创新的影响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在我国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民营经济持续增长,民营经济占我国GDP的比重也逐步提高,伊然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为军。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随意,生产经营模式比较粗放,并且产品科技含量低。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不断加强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处于产业链上端的大多数民营企业受到严峻的挑战,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也因此受到了阻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増长方式变得迫在眉睫。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创新是增长的源泉。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对GDP贡献较大的民营企业必须扛起技术创新的重任,继续保持旺盛活为和发展潜力,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鼓励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増强我国国际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府的共识。然而,据调查显示虽然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大幅提高,但是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未得到显著加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民营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

企业进行创新关乎其长期的发展,但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并且创新投资活动具有风险性、收益不确定性、长期性等特点,使得其代理问题较为严重。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其企业管理层具有逃避责任及风险厌恶偏好等特征,出于任期及自利行为的考虑,倾向于投资收益短、回报率可靠的项目,这可能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阻碍。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得到长期发展并不断提升竞争力。肩负着对公司的终极控制及主导最终决策的责任,董事会不仅能够制定反映外部环境变化的战略决策,还发挥着监督管理层的作用,以维护股东的长期利益。董事会监督功能发挥的基础就在于董事会的结构,董事会结构的完善能够为上市公司有效治理做出贡献,对于解决企业决策的短视行为及改善企业长期绩效有促进作用。因此,要改善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关注其董事会结构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及在商帮文化影响下的董事会文化。回顾现有研究基本集中在董事会静态结构特征、人口统计学将征与创新战略或绩效的相互关系。然而,具有相似正式结构的董事会也会做出不同的战略决策,产生的治理效果甚至存在天壤之别,这说明董事会内部成员互动过程复杂,显性的结构外壳下可能蕴藏着一种隐性力量影响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

1.2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绪论、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如图1-1)。

第一部分为绪论。此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关键概念的界定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为理论依据与研究评述。本文在阐述委托代理理论、资源基础观、高阶梯队理论、关系契约理论、知识基础观的基础上,分别就董事会结构对创新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解析。之后从董事会结构到行为的范式、非正式结构研究、商帮文化的调节作用几方面进行理论梳理,并评述现有研究进展和成果。

第三部分为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依照相关理论和文献支撑,对董事会结构对创新的影响,及不同商帮文化的创新性起到的调节效应提出假设,并构建起相应的理论模型。

第四部分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在参考现有研究基础上给出了有关变量的衡量方法及理论模型架构。由于本研究涉及公司和商帮两个层面,并且致力于探索董事会结构对创新的影响,及商帮文化调节作用这两条因果链条,因此选择了适用于跨层研究的多层线性模型HLM来验证假设。

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未来研究启示及对策建议。首先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进而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创新和董事会人员构成等提出建议,同时指出本文的研究局限,展望今后研究方向。

...................

第2章理论依据与相关研究进展

2.1理论依据

2.1.1委托代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Berle和法学家Means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提出"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观点,之后在信息不对称影响下逐步发展成委托代理理论。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起源,其实质为代理成本问题,在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分离之后,股东失去对公司的管理权,将其委托于董事会,但最终董事会也需授权经营层对公司进行实际管理。Berle和Means(1991)认为在股东、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中间必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而在监督坑制缺失时,由于道德问题和决策短视,经理层将忽略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

决策团队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的知识和价值观,因为团队是由所有成员个体与其在组织整体中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构成的,换言之,个体的知识、价值观表现为成员不同的特质、成员间知识、价值观的交互作用又影响着团队整体的知识和价值观。充足的知识帮助高管团队提供更多的战略备选方案,并对所有选择可能的效果进行更清晰的剖析;而价值观影响着董事会成员审视问题的角度及计划方案的最终选择。因此,平衡好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差异性的价值观是保证高管团队有效发挥其战略功能的前提条件;成员的科学构成是决策团队(例如董事会、高管团队)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对整个组织的良性运作也起到重要作用。

高阶梯队理论将人口特征视为个体认知资本与团队认知资本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些动态作用过程都根植于个体年龄、性别、国籍、教育经历、职业背景等显性的人口特征。因此,利用高管人口统计量替代心理变量,数据获得更便利,降低数据收集的费用,解决了测量的难度,且逻揖关系更显简约和清晰。

...........................

2.2相关研究进展与评述

2.2.1董事会结构对创新的影响

(1)董事会正式结构特征与创新关系的相关研究

Yermack(1996)和Zahraetal.(2000)通过实证检验得到,董事会规模大小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关系。徐向艺、汤业国运用2007-2010年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数据,对董事会结构与技术创新水平的关联性进行实证检验得出,董事会规模与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均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但是国内一些学者应用实证方法,以专利申请数衡量我国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后得出董事会的规模和公司创新效率么间并不存在显著关联。相类似,利用江苏省内具备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上市公司的数据,杨勇,达庆利和周勤(2013)试图探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创新投资的关系时也提出:样本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对技术创新投资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在对银行业内公司治理与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刘皇和张建斌(2012)得出董事会规模与创新能力呈现正向相关关系的结论。

Yermack(1W6)对董事会规模进行研究得出,独立董事的引入可为企业带来许多创新建议,独立董事占有适当比例能增加企业做出科学创新决策的几率。陈昆玉等国内学者也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当董事会拥有较高比例的独立董事时,公司做出的技术创新投入决策明显多于那些独立董事比例偏低的公司。同样,基于代理理论框架,赵旭峰和温军对董事会结构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依据2004至2008年四年间中国50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还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困此对我国企业来说,内外部董事的比例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第3章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26

3.1研究假设..............26

3.2变量选取与测量...............31

第4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37

4.1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37

4.2描述统计与方差分析..............38

第5章主要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50

5.1主要结论..................50

5.2对策建议................52

第4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原始样本有4396个,来自2012至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的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董事部分个人特征数据、研发投入、财务数据和公司注册地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每个商帮内的创新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网站。按照以下原则筛选样本:

(1)剔除ST和ST*的公司;

(2)删除不属于五大新商帮范围的公司;

(3)删除金融上市公司和对研究结果不利的特殊值;

(4)删除董事会结构和创新的数据不能获得的公司。

其中第二条标准为根据公司注册地是否处于五大新商帮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首先,选择公司注册地作为衡量标准,是在参考美国部分研究将公司总部当作公司位置的基础上,借鉴杜兴强(2013)对于公司注册地的示意和应用;公司注册地通常是公司业务创立的起点,而民营企业从初创时期就带着更多的区域文化烙印(张媛,2014);对于高管人员来自注册地之外的商帮这种特殊情况,考虑到业务经营必然受到公司所处商帮文化的影响,要想"适者生存",异乡的高管人员也必须学会"入乡随俗"。因此,本文选择注册地处于五大新商帮内的民营上市公司作为对象符合研究目的。其次,新商帮是一种延续性改造的成果,它们的文化既汲取原有商帮精神的重要因子,又根植于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和市场特点,因此本文选择五大新商帮:山东商帮、苏南商帮、浙江商帮、闽南商帮和珠三角商帮进行研究。

....................

第5章主要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5.1主要结论

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民营上市公司董事年龄异质性与公司研发投入存在正向的线性关系,而董事平均年龄、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设则与公司创新呈负向线性关系。首先,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对于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既不可保守止步,又不可一味冒进,因此就需要发挥各年龄层董事各自的优势,既需要具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冒险精神,能更快地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年轻董事,又需要经验丰富严谨审慎的年长董事进行平衡;总体而言,年轻董事的创新意愿比较强,董事成员处于对现状的维持或担屯、风险的考虑,随年龄增长更趋向于采取保守的策略,不利于做出有利的创新决策。其次对于处在多变竞争环境下的民营上市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会降低沟通成本,减少代理风险,有利于迅速做出创新决策。

(2)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持股比例与创新呈正相关,公司规模和公司绩效则与研发投入之间则存在明思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当董事持有公司股份时,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会增强,因此更会舍弃决策短视行为,在面对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研发投入时将抓住机会,有利于公司的创新。当公司处于初创期,规模相对较小时,对于创新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当公司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公司决策者顾虑则会增多,可能会因重视营销而轻视创新,亦会害怕承担风险而不愿继续创新。

(3)商帮创新文化对董事会结构,尤其是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设、董事年龄异质性和民营上市公司创新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商帮整体具有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时,商帮内的个体和经济主体都会加强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因此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设对创新的负向影响减弱,年龄异质性对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也降低。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五:基于企业E化管理的现金流预测方法研究——以KST汽车零配件公司为例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现代经济的实质是货币化的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金融对经济的滲透为与影响力日趋显著,社会财富与经济发展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的通过金敲方式进行。在日常生活中,金融活动无处不在:政府的经济行为、企业的经济行为、个体的经济行为都与金融活动密切相关,并形成一个大的经济系统。

2007年初始于美国的次赞危机演变成为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跌及全球,并扩散到实体经济中,2009年全球的金敲危机己经演化成全球的经济危机,如欧债危机持续至今。各国政府汾纷采取积极的救市措施来扭转这一局面,美围政府实施宽松的经济政策,大量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流动性。同样,货币作为企业的核记,如果现金流管理不善,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带来经营困难,提高破产率和倒闭率。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逐渐向我国实体经济奠延,围内戎真或假的企业"倒闭潮"不绝于耳,其最主要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资金链断裂。在大环境不稳定、不明朗的情况下,就算中国高速发展的汽车行业化在2015年的7、8月突遇寒潮,企业要做到"冷暖自知",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升,而现金流预测管理是先行、是保障之举。根据阴晴不定的市场快速获得准确的中短期现金流预测结果,从而调整企业运营是企业决策者的目标。

众所周知,现金流就像企业的"血液"一样,只有让企业的"血液"顺畅循环,企业才能健康成长。现金流的有力地支撑着企业价值,可以说增进现金流就是创造价值。我们随处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一现金为王,这是一种卓越的财务理念。就企业而言,现金管理就是对广义现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本汇票、信用证存款、信用卡存款等内容)的流入、流出和净流量的历史分析、未来预测及统筹规划,在保证企业资金流动化的基础上,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它存在于企业的销售、生产、供应及内部管理的各环节,包括企业的收付款、资金集中管理、应付/应收管理及投、融资管理等现金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现金流预测的管理是难点,如何获得全面的、准确的、快速的预测结果是各个企业内部不断巧究的热点。然而,现行通用的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只停留在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各企业对于将来的现金流的预测的准确性分析效果不明显,无法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

1.2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2.1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KST国际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下简称KST公司)属于国际汽车零件制造行业,面对全球各国整车厂。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全珠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投资者和高层管理者都已意识到只有不断优化现金流的管理,将现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结合起来才能使企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充分使用集团标准化的数据处理信息系统(SAPR/3&BW),架构于SAPHANA云平台,结合企业外与企业内的大数据挖掘-分析、优化现金流的预测管理。

本文拟采用实证分析法,即遁过分析一个具体实际存在的企业,利用真实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研究实例找出现金流预测E化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此原理和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类企业。

1.2.2论文结构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文章引言,介绍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方法综述。

第二部分,回顾国内外现金流预测管理的发展与现状,阐明W提升企业价值为目标的现金流管理与当前时代大趋势下企业E化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然而相关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

第三部分,结合现金流量表编制中的现金收支法、借助ERP系统-SAPR/3&BW这个平台构建预测企业现金流入与流出的模型,并通过完整的实时数据收集处理实现现金流的预测。

第四部分,分析汽车行业大背景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KST公司的现金流量表,表明现金流预测E化管理的过程和监测预警的方法。

第五部分,总结分析对现金流预测E化管理前后的操作变化、实施效果及局限性。

........................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E化现金流预测管理的理论基础

在公司金融理论领域,经营和盈利状况一直是上市么司体现企业价值的关键性指标。但是,趋于自身激励,公司的经营和盈利波动或被掩盖,而现金流量的情况能更直观的体现企业的价值。现金流量的管理可划分为现金流量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报告和分析,互成一体。

根据时间的长短不同,现金流的预测可以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同时根据企业的规樸大小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束制定预测频率。长期的现金流预测需要较多的纵观企业整体,考虑企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投资机会与成本,相应的现金流上的预测与准备也必需充足,而且为了使企业现金预测更为准确和精确,企业通常毎年会要进行更新和检查,重新确定现金流的预期目标。通常预测频率越高,预测的准确性越高。中期的现金流预测和短期的现金流预测就更具有效性和时效性,毎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按月、按旬、按周,甚至按日进行短期的现金流预测,充分地掌握分析现金流的周期性和流动性,保证企业的偿付能力。当然频繁的进行短期预测化会耗用大量的人力,因此企业应当考虑到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情况,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快速准确的进行评算预测。

回顾企业E化/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计算机系统,其主要用途是打字、编辑文本,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了局域网,其中WMRPI为代表面向企业,把企业的各个子系统集成优化;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广域网系统,其中互联网是世界范围最大的广域网,开放式集成化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CMS系统;到了21世纪,数据爆炸时增长的时代,云计算的技术作为互联网的增加,成为快速、便捷处理大数据的平台,提升了资源共享、信息交互服务,如下表2.1;

.......................

2.2国外现金流预测管理研究综述

在西方国家,至19世纪60年起,现金流量表由最初的资金流量表逐步演变并得到运用。早在1962年,一些英国企业就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表。1987年11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第95号财务会计报告-现金流量表》,要宋从1988年7月15日后的会计年度起,所有企业将现金流量表作为一套完整财务报表的一部分。1991年,英国发布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准则原称为财务状况变动表,经19%年修订后改称为现金流量表。20世纪90年代初,现金流量表才得到广泛采用。

迈克尔波特创立的价值链与竞争优势理论,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描绘成一个价值链,这条价值链贯穿了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如销售流程、生产流程、采购流程等。这些业务流程体现形式为现金流、物流、信息流等。波特认为竞争不是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而是发生在企业各自的价值链之间,因此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行有效预测管理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瓦尔特首次将与现金流相关的指标用于财务分析与风险预警,这种分析方式促使了财务预警体系的创建,之后此类研究指标被广泛应用于财务分析中;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2012):大数据的核成、就是预测。大数据不是要教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相反,它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预测系统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它们是建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之上的。此外,随着系统接收到的数据越来越多,通过记录找到的最巧的预测与撰式,可以对系统进行改进。

....................

3现金流预测E化管理的模型构建.............9

3.1预测的E化模型需求分析——基于分解现金流量表...............9

3.2现金流预测的E化管理模型构建的平台...........10

4KST公司现金流E化管理的过程与效果............20

4.1汽车行业背景和KST简要介绍.........20

5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36

5.1研究结论..........36

4KST公司现金流E化管理的过程与效果

4.1汽车行业背景和KST简要介绍

4.1.1汽车行业背景

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链是汽车产业链的一部分,根据零部件类别可分为车身及零部件、底盘及零部件、汽车电子、发动机从及零部件和通用件。

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链的上游是原材料行业,涉及钢铁、塑料、橡胶、石油、布料等生产原材料,其中影响最大的行业为钢铁行业及合成橡胶行业。钢铁行业是一个较为成熟的行业,对于零部件行业来说,其供给量及价格情况直接影响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而合成橡胶行业的价格则决定了零部件利润空间的大小。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钢铁行业也随之发生新变化。2014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稍有缓和,企业效益稍有好转,节能减排进行中。但是,由于下游行业的需求减弱,钢材的价格大幅下跌,企业资金紧张凸显等,全行业仍处于转型升缀的"阵痛期’’,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趋势依然严峻。整体看来,2015年钢材供过于求的现状难经好转、出口将略有降低、钢材价格仍将在低位徘徊、钢厂盈利状况难言乐观,钢材市场将依然弱势运行。过去一段时期,钢材化格的下跌趋势,的确给以钢铁为主要原椅料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利好。从长远来看,钢铁等原椅料价格不会持续下跌,甚至很可能出现快速反弹。各家零部件企业更是谨慎应对原材料价格走势。

.....................

5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根据上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KST公司现金流预测E化管理后操作方式对比如表5.1。整体上,KST公司对现金流的预测是趋于谨慎的,利用SAP系统快速、细化到日、到周、到月、到季度进行现金流的监控。这正符合了公司的文化背景-德国家族企业寻求百年长远发展,不上市融资,集团内资金自己自足,极少贷款。这一特点就要求对现金流的管理做到比较细致,公司从上至下的E化管理给予了现金流预测的支撑。销售的需束预测部分的精准化程度比较高,但是应付账款的回款能为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监管;人事费用管理的预测的精细化程度高,但信怠的保密性要加强管理。

基于上文的现金流预测的E化管理模型平台的搭建,企业业务流程中的现金流入与流出的金额与时间点得到了有效的收集与预测一短期、中期与长期的快速运算,并结合企业的KPI值得到有效的监控。相比以下其它预测模型的特点,可以发现现金流预测的E化管理模型的优势。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六: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实征研究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的背泉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较快,欧洲国家开始追赶美国,但是发现差距没降反升,于是很多学者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最后发现是生产率尤其是全要素生产率比美国化,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开始发表相关文献:Doolar和Wol巧1988)-文指出生产率在工业化国家之间就有很大的差别,美国生产率最富,其他国家的生产率都比他低,之后在1993年又发表一篇,进一步研究生产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指出行业不同,工业化国家追赶美国生产率的速度也有巨大的差异,即使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小也可能导致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由此可见生产率如此之重要;至于各国都将生产率的提髙及企业的国际化模式选择作为政策研究的一个热点。之后企业层面生产率的研究层出不穷,开始为贸易领域文献研究注入新的思想。

(二)现实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国数据得到了很好的统计,特别是企业微观层面的数据不断得到完善,各国学者开始拿微观企业层面数据做实证,1995年Bernard发表文献中关注到了之前鲜有人关注的现象,那就是一国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出口企业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之前的文献都认为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都会选择出口,事实却是大部分企业都只在国内市场生产和销售,同时那一小部分出口企业的特征是规模大而且生产率也高。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异质性企业在国际化模式选择及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不同表现,并开始从企业层面去理解企业的贸易行为和选择。

(三)理论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原有贸易理论解释已经力不从也,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缺陷开始凸显。之前完善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及新古典经济学等贸易理论,对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问题研究的很少,之后又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结合构建了新的贸易理论体系,但是仍旧无法解释二战后贸易领域出现是新问题。总之,之前着眼于产业层面的贸易理论缺陷己经开始凸显,且己经无法解释来自于企业微观数据揭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现象。此时新新贸易理论开始应运而生。

........................

第二节研究内容和重点

一、研究内容

文章结构大致包含基础部分、理论部分、实证部分和结论部分。从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综述(第二章)开始是其基础部分,首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进行了简单的评述。接着探讨企业的异质性内涵,及企业异质性尤其是企业生产率与国际化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解释,理论部分从理论上分析企业生产率与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内在机理,即企业生产率与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之间的相关关系(第H章)。第四章以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微观企业数据,首先估算出企业生产率,通过对企业生产率的计算得出相关结果分析,结论显示了企业生产率水平与出口模式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又选择企业异质性最突出的几个特征变量,以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微观企业数据为主,由理论到实证,利用线性回归法、probit模型、logit模型和o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化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对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国家化模式选择的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实证分析得出:生产率越高,规模越大,拥有国外的公司或组织的份额越多,获得融资支持越容易和产能利用率越高的企业,采用间接出口模式的倾向越低,企业高管工作年限越久的企业采用间接出口模式的倾向越高,最后,第五章将基础部分、理论部分和实证部分的结论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并给出相关政策启示和建议。

二、重点与难点

根据研究框架及内容,研究重点与难点有两个方面;

(一)对出口模式进行细分测算企业生产率,验证企业国际化模式的选择

在生产率差异的情况,要着重估算企业的生产率,而生产率的计算及测算方法是其中的一个难点,是实证分析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接着用计算好的企业生产率,分析企业生产率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关系,为下文即将进行企业多项异质性因素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之间关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如何在异质性企业理论模型框架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生产率、企业规模、融资约束、创新、企业高管工作年限等异质性因素,并将这些异质性因素与企业国际化模式联系起来,充分考虑直接出口模式、间接出口模式及混合出口模式和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之间的转换关系,验证企业可能选择的国际化模式,以及对进入国际市场最优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影响等,是此文研究重点之一。

.........................

第二章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综述

第一节国外相关文献

随着企业层面的贸易调查数据可获得性的逐步提高,不断涌现出原有贸易理论难以解释的经济现象。其中国际化路径扶择作为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线索。在该线索中,企业要么退出市场,要么进入市场,进入市场又分为只在国内销售、出口到国外市场或者是对外直接投资三种方式。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基础

Melitz(2003)—文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而较低生产率的企业只能继续服务国内市场生产甚至被迫退出市场,且贸易自由化更有利于企业生产率的增长,在此文献中,MelitZ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并用此模型去解释国际贸易领域中企业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及企业的国际化决策行为,开创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先河。

Bemardetal.通过对李嘉图模型进行扩展,构建异质性贸易模型,最终得出和Melitz类似的结论,结论还得出,企业生产率和规模都会对企业的出口产生影响,如果贸易壁垒降低也就是成本降低将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出口,论文还用美国和其他46国贸易数据验证了这些结论。

上述几篇文献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其实就奠定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础,之后许多都是以为基础而进行的深入研究。新新贸易理论主要解释了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或是不从事出口贸易的原因,决定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等进行资源配置等的取决于因素,研究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决定因素。

..........................

第二节国内相关文献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新新贸易理论在我国适用性的经验研究

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是利用中国的企业数据来验证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新新贸易理论认为出口与内销企业彼此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并未说明出口的企业生产率是在出口前还是出口后才高于内销企业生产率的,原因又是什么?其实主要就是研究企业生产率和企业出口之间的关系,新新贸易理论关于内销企业的生产率低于出口企业的解释是;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企业出口会面临一个固定的进入成本又称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这个成本导致能顺利进入出口市场的是那些能负担得起高额成本的生产率水平高的企业,也就是企业成为哪种类型的企业一般是由企业自身生产率水平决定的。

目前我国学者对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它在我国实用性的经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关注生产力惇论是否存在,及为什么出现这种存在性。黄静波等(2011)验证了企业异质性对我国的出口决策的影响,它采用的异质性特征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率、金融约束、出口经验等;李春顶(2009,2010)还有汤二子等(2011)通过对我国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内在关系的验证,对惇论做出了解释;汤二子和刘海洋(2012)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基础上研究到底哪些因素对出口产生决定性影响,并以家具行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异质性企业贸易的基本结论;聂文星等(2013)依据演化经济学分析思路,并指出由于企业技术和制度的路径依赖导致了中国企业的"生产悖论。”

..........................

第三章企业异质性与国际化模式选择.............12

第一节企业异质性内涵...............12

一、企业异质性理论的形成..............12

第四章企业异质性与国际化模式选择实证硏究...............19

第一节企业生产率与国际化模式选择................19

一、企业生产率与国际化模式...........19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肩示..................37

第一节研究结论...................37

第二节主要结论的政策建议..................38

第四章企业异质性与国际化模式选择实证研究

第一节企业生产率与国际化模式选择

一、企业生产率与国际化模式

按照上章理论,影响质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企业的生产率水平。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去攫取高额利润,生产率居中的企业选择出口模式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生产供应,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会被市场所淘汰。在此,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库中的我国微观企业数据进行检验和分析。由于产品偏好、目标市场化及贸易成本等方方面面的千差万别,企业选择国际化模式时企业生产率阔值有可能重叠,有可能还存在混合出口模式。基于异质企业贸易理论我们可以测出,企业的生产率与间接出口倾向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产率高的企业直接出口到生产率低且无盈利的市场,或者直接在海外目标国进行直接投资,如果出现目标国市场难以进入的情况下,企业选择利用中间商间接出口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也存在生产率高的企业直接出口到生产率低的企业间接出口的市场上。

......................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研究结论

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可将企业生产率与其国际化模式的关系划分为四类:生产率低不生产退出市场;生产率居中的企业选择间接出口模式;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直接出口模式;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则选择混合出口模式或是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有部分学者已经证实了企业规模和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同向关系,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受到企业异质性因素的影响,企业规模特征产生的影响较大,如果固定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那么对于生产率较低且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间接出口模式是合理的选择;只有规模大且能致富高额成本的企业才会选择直接出口模式进入到国外市场,因此,企业规模越大,采用间接出口模式的倾向越低。运用世界银行公布的2012年我国的《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库》的数据实证后得出,规模越小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间接出口模式,反之则直接出口模式,且用不同规模衡量指标和不同模型估计后,仍旧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系。

将样本数据涵盖的三种规模的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规模较小的企业更倾向选择容易进入国际市场的间接出口模式,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直接出口到容易进入的国际市场,对于难以进入的国际市场很多企业选择间接出口模式,那么其直接出口的份额就可能会降低,因此在目标市场特征不定的情况下,会化估企业规模与间接出口模式的负向关系,因此相对于在目标市场特征确定情况下,即给定国际市场情况下,对企业规模与间接出口模式选择之间关系的回归是稳健的。

企业的生产率与间接出口模式选择关系显著为负,即生产率对间接出口贸易比例具有稳健的负向影响,同时企业规模与企业生产率的同向关系得证。这说明,在国际化模式选择中,企业生产率越高采用间接出口模式越低,企业生产率越低将采用间接出口模式,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将会被迫退出国内市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供应本国市场;生产率居于中游环节的企业选择间接出口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选择直接出口模式进入国际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且随着企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企业由退出市场逐渐转变为供应国内市场,接着开始尝试间接出口模式,随着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步开始采用由间接转向直接出口模式进入国际市场,为了降低成本,继续扩大销量,提高利涧,企业还可能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由第H章我们还可以得知,采用混合模式出口的企业生产率可能比直接出口的企业生产率更高,可能的解释就是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采用混合出口模式的企业能够更加灵活的选择国际化模式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和获取更高的利润,在收益提高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最终实现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致使企业混合出口的生产率高于仅间接出口和仅直接出口的企业。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七: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分祈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

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一,2014年工业增加值22.8万亿元,占世界GDP比重35.85%,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社会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増强,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8318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提升与落后产能淘汰均完成目标,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重点产业布局和企业兼并重组方面,推动优势企业、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虽然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全球制造业的格局正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等,如果不采取措施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那么将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地位。在高端制造领域,出现了发达国家"逆转移",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先后发布再工业化战略白皮书,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依靠比我国更廉价的资源、劳动力优势,逐渐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在国际贸易中我国成为遭受调查最严重的国家,面临的全球贸易规则也不断重构;在国内经济扩张中,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和要素成本对下一步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原来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将越来越窄。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2013年芯片进口占比例高达80%,制造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且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产品质量低劣,制造业每年直接损失超过2000亿元,2014年世界品牌500强中内地仅有29个品牌入选,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率低,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水平的1.9倍,环境污染严重,2013年全国平均雾靈天数35.9天;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滞后于发达国家,按照德国工业4.0的标准,我国整体处于王业2.0的水平,两化融合仍有巨大潜力;产业国际化程度低,缺乏大型投资管理和资本运作的全球经营能力。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本文系统整理总结了现有研究文献,梳理了制造业创新效率研究方法的脉络,发现较多学者选取行业数据进行效率研究,并且仅用单一方法进行效率测度,无法准确衡量上市公司的效率状况,因此本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弥补对其研究的不足。

(2)立足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运用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探讨创新投入转化为企业绩效过程中的创新效率问题,借鉴创新效率两阶段的观点,区分衡量了两类创新效率,为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提供参考。

(3)基于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的观点,探讨了实施创新过程前、创新过程中可能的影响因素,分别从财务状况、国际化经营、股权集中度、地域范围、资产规模、国有产权六个方面论证了导致创新效率差异的因素,弥补了现有研究中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研究的不足。

1.2.2实跋意义

(1)有助于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制造业是创新的主要战场,大力发展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能够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目前,我国虽己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屯、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不足以支撑制造业长远发展,伴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全面了解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因素,对于我国制造业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世界各国注重创新驱动的当下,在我国与发边国家技术差距最小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创新能力,重新塑造我国的竞争优势。另外,创新效率的研究还可为政府部门评估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变革进程、调整监管政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有助于他们全面指导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确保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

(2)有助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子公司判断与其他企业间创新效率的差距,优化资源配置。

........................

第2章文献综述

2.1创新投入与公司绩效

2.1.1资金投入与公司绩效

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重点从未离开资金投入的形式,作为最直接、最简单的投入方式,创新资金能够为购置新设备、开发新技术和招揽创新人才提供基础,并且促进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利润率的提高等。Deng等U999)研充得出技术创新与企业股票报酬显著相关。李宝新和岳亮(2008)、梁锐和王会芳(2010)经过实证研究,提出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资金投入促进了企业成长。朱乃平等(2014)以2009-2011年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投入正向促进了企业财务绩效。胡保亮(2012)研究创业板上市企业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对利润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

现有学者从资金投入角度探讨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由于资金使用途径的不同,并没有明确指出哪一类创新投入带来了更多的绩效提升,是渐进性创新还是突破式创新,进一步分类别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明确未来的创新方向;并且学者们大都选取了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业为样本,对其他行业的研究也较为缺乏。

2.1.2人员投入与公司绩效

通过归纳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很少有针对创新过程中人员投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探讨,他们大多认为加大科研人员或技术工人的比例,促进创新行为、创新结果的产生,就能够提高公司绩效。本文认为,相比于创新人员投入,创新思维更加重要,例如管理者的创新经验或科研背景必然会对创新决策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可以从怎样考察企业人员的创新思维、及不同群体的创新思维对公司绩效的贡献来开展。

.......................

2.2创新效率与前沿分析方法

2.2.1DEA分析方法与创新效率

现有学者采用DEA分析方法主要应用在区域层面和行业层面两个角度。从区域视角出发,Nasierowski和Arcelus(1999,2000,2003)用两阶段DEA法分析了45个国家的创新效率。Chen等(2004)实证分析了台湾科技园计算机企业的研发效率。池仁勇和唐根年(2004)、池仁勇等(2004)、虞晓芬等(2005)、吴延兵(2008)较早运用DEA法测算浙江地区、我国各省市的技术创新效率水平。白俊红等(2009)运用DEA方法研究2004-2006年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结论为创新效率较低,资源投入过剩且规模报酬递减。匡爱民(2010)应用2000-2007年区域数据指出,东部地区创新投入过剩而中西部地区投入不足。近几年里,采用DEA方法的文献也保持较高数量,肖仁桥(2012)、余永泽和刘大勇(2013)、陈伟等(2013)、陈凯华等(2013)、肖仁桥等(2014)、宇文晶等(2015)、刘树林等(2015)、钱丽等(2015)都运用DEA两阶段、兰阶段模型或网络DEA模型研充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或省级区域的效率差异;张惠琴和尚甜甜(2015)则对高校科研创新进行省级层面的效率测度。

从行业视角出发,罗亚非和焦玉灿(2007)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巧结果总体较为乐观,但也仍存在产出不足的情况,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唐清泉等(2009)对我国1999-2006年33个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DEA效率分析,表明高投入并不一定就具备效率优势,且行业间差距显著。夏维力等(2009)的结果也表明我国制造业创新投入产出不均衡,高科技制造业尤为严重。王鹏等(2009)分析了湖南省27个制造业行业2006年的创新效率状况,其无效程度居然高达70%。车维汉和张琳(2010)则对上海市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虽然研发效率还有待提高,但良好的产学研体系能够促进效率的增长。余永泽等(2010)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水平在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都较低,主要来自于纯技术无效。赵树宽等(2013)、刘伟(2015)、刘志春和陈向东(2015)实证研究高科技产业样本的创新效率状况,并试图分析影响创新的因素;而刘秉嫌等(2013)对医药制造业的研究发现资本效率明显低于人员效率,规模无效是造成创新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

第3章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分析——基于DEA法.............18

3.1指标体系的建立................18

3.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1

第4章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分析——基于SFA法..............41

4.1指标体系的建立..............41

4.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42

第5章不同方法的创新效率对比及影响因素................49

5.IDEA与SFA结果的对比...............49

第5章不同方法的创新效率对比及影响因素

5.1DEA与SFA结果的对比

由于DEA与SFA分析方法各具优劣,DEA不需预先设定函数形式,但没有考虑随机因素导致的效率偏差;SFA考虑了随机因素,但需要对预先设定的函数形式有较准确的把握;部分学者对效率的研究也都采用了两种方法。因此,前文采用了上述两种方法对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以期得到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表5-1列出了两种方法下专利产出指标和总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产出指标相对于四项投入指标的效率计算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5-1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发展状况一般,其中SFA2计算结果最高,均值为化402,仍有60%左右的上升空间。从标准差来看,SFA计算的标准差低于DEA方法,说明SFA方法计算结果更具有稳定性。

....................

第6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章对数据包络分析、随机前沿分析和回归分析的主要结果进行总结,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基于本文对创新效率内涵的理解,建立了两类创新效率的评价体系,第一类是以专利申请数量(Y)为产出的评价体系,第二类是以营业收入(YI)和总资产收益率(Y2)为产出的评价体系,进行滞后期2年的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分化根据软件DEAP2.1和软件FRONT圧民4.1的计算结果,得到的结果为:

215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低下,DEA1、DEA2效率均值分别为0.169和0.283,SFA1、SFA2效率均值分别为0.236、0.402;179家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更加注重创新投入,DEA1、DEA2效率均值分别为0.163、0.252,SFA1、SFA2效率均值分别为0.240、0.399;低端制造业上市公司DEA1、DEA2效率均值分别为0.199、0.436,SFA1、SFA2效率均值分别为0.219、0.416。但进行对比检验发现,高、低端二者分组间仅DEA2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配对检验后,DEA与SFA方法下的效率值具有高度相关性,均值差异显著,各行业效率排序具有一致性:DEA1、SFA1效率显著低于DEA2、SFA2效率。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财务状况、国际化经营、股权集中度、地域范围、资产规模、国有产权六个方面做指标,考察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根据软件STATA12.0的回归结果,得到的结论为:财务状况与创新效率始终正相关,但仅与DEA2、SFA2的回归系数显著:国有产权哑变量始终与SFA1、DEA1显著正相关,与SFA2、DEA2显著负相关;国际化哑变量与SFAKDEA1显著正相关,与SFA2、DEA2负相关;股权集中度与SFA1、DEA1负相关,与SFA2、DEA2正相关;地域哑变量与创新效率基本正相关,但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资产规模的影响效应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八:军工企业LT集团采购管理中元器件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意味着企业会有较高的生命力和经济效益水平。同样,对于军工企业和国防建设来说,其采购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提高我国的军力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必须加快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并对其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其关键所在就是通过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来控制军品的质量水平,使军品质量达到零缺陷。

不管是从过去的实践经验、现实环境条件还是我国周边的形势分析,我国军工企业必须提高军品的采购管理水平。与民品相比,军品存在很多特殊性。基于情和国情的前提,即长期以来军品的生产、科研一直具有浓厚的指令性和计划性,传统的军品采购采用计划指导下的合同制。在生产和管理上,军品与民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目前的制度和国情下,国防部是军品唯一的买家。在有关地区,国防部和各军种的采购部门均设立有专门的代表机构,并由其对签订合同进行管理,同时向有关军品生产商派出相关军事代表(简称军代表)来监督、控制、指导军品的研制、设计和生产。另外,由于军工产品的特殊性,军品生产企业所采用的质量标准包括了军品标准和民品标准两类。军品质量标准需要严格执行 GJB9001A—2001 的要求来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其内容更多,要求更严。军工产品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其质量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战斗力和威慑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质量就是军品的核心,与国家、民族的安危和未来战争中的胜负有直接的关系。“以质量保成功、以成功保节点”是军品研制和生产中的基本原则,军品质量工作要从源头抓起,从基础工作做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做好采购的相关工作。

1.1.2 研究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军品的构成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军品制造都不可能由一个生产商独立完成,所有军品的构成均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元器件,因此元器件质量高低已经成为制约军品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元器件生产厂家众多,技术条件和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保证元器件的采购水平是保证军品质量零缺陷的关键。因此,对元器件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管理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随着非公有制经济陆续进入军品生产领域,将促使我国的整个军工行业也发生变化,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转变,随之带来的军品生产的市场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竞争范围扩展全社会竞争。军工科研单位作为军事工业的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会要求进行改革变化。同时,由于竞争参与者的增加,军品用户(顾客)对所需产品无论在质量、价格及交付时限上都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要同时从企业内外抓起,做好元器件的控制管理,对元器件供应商的管理要做到在采购前对元器件供应商进行评价、筛选,采购后通过检验元器件的质量来对相应的供应商进行评估。即加强对采购元器件的基础工作的管理、验收控制、不合格品控制,加强对元器件供应商的选择、控制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军用元器件的采购水平。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采购管理研究现状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采购作为企业生产活动的的首要工作,对树立企业形象,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可以直接减少企业的存货成本,同时企业对于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需求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研究显示在制造行业中,直接采购成本是主要的问题,占到了总成本一半以上(50%一 80%)。而在供应商方面,比较大的影响因素是准时交货所占比例(80%),另外还有其他影响如供应货物的质量(占 30%)。随着中国加入 WTO 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和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从而迫使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减少供应循环时间。国外采购管理理论文献将采购管理分为:基于库存理论的采购管理、供应链协调的及时采购理论。

(1)基于库存理论的企业采购管理。采购是企业产品增值过程的起点,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为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根据现实的市场情况,通过付出相应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最终从外界获得原材料和服务的行为。企业的采购活动是根据其具体的生产需要而开展的,即依据企业生产计划的要求来制订采购计划,并以此来进行外购活动。现在整个市场环境都是以生产为导向,所以企业的采购目的就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库存水平。库存理论是早期涉及采购管理的理论,它从企业的视角出发,把采购价格作为外生变量,再次基础上来研究企业的最优订购量和最佳订货周期,使得企业的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都尽可能达到最小值。1915 年 Harris得出了著名的经济订购批量公式(EOQ 公式),他以企业商业活动的批量订购为研究对象,以最低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为目标,以优订购量作为决策变量,从而探讨了具有稳定需求率商品的采购问题,但在当时这一结论并未引起重视。直到 Wilson在 1934 年再次推出了 EOQ公式,因此 EOQ 公式也被称为 Wilson 公式。他构建了报童(newsboy)模型,以需求具有不确定情况下的经济订购批量问题为研究对象。EOQ 模型和报童模型建立的前提都是在严格假定条件下研究的采购问题,而后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经过众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才不断放松假设限制,研究的意义也更接近企业采购的现实问题。

.......................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采购管理的定义

对于采购的定义,在学术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些学者从狭义的角度,将采购直接定义为“以交换的方式,由买方与卖方进行等价交换的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这种笼统的定义方式,单纯的将企业采购视为普通的购买行为;还有的学者站在企业的角度,将采购定义为企业的一种过程行为,涵盖了企业采购的全范围。将其定义为“可以有多种形式来满足企业的要求,即泛指企业从外部引入所需要各类物资的活动”。

对于采购管理,不同的学者也是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种定义。

基于传统采购管理目标的一个定义是“5R”管理,即企业事先制定生产或销售计划,然后在确保合适的品质下,以最优的方案从符合条件的供应商那里及时、准确的采购需要的物资所采取的管理活动。

有的学者以其他目标为研究对象,如以消费者需求为研究中心,给出如下的定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达到满足终端消费者需求之一目标,企业通过改善自身的硬件及软件设施为前提,来积极迎合、创造各种条件来达到这一目标,进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制定和执行合理管理方案;或将目标定位在供应商管理上:通过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考核,来优化采购基础,提升、挖掘供应商潜力。

此外,有的定义主要是研究 企业采购的运作流程:即采购管理是采购计划单的下达、执行、购入货物、检验入库、收集发票及结算等活动的全过程。此定义要求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严密跟踪、监督采购过程的各环节状态。这种定义与传统的采购管理相比,只是简单的罗列出采购活动,不能从战略层面体现出来采购与企业的融合。

为了从战略的高度来理解采购管理,有学者提出了如下的定义:采购管理的实质是一种过程管理,即计划、执行、评价和控制的过程,企业按照在这个过程的程序,找出在企业能力范围内存在的机会,有利于企业制定长期目标。从而实现企业采购战略与企业战略的融合。

........................

2.2 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及其特点

2.2.1 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

(1)供应链管理。所谓供应链管理(SCM)是指企业采购活动的前提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产品的市场份额,从而满足客户需求并最终使企业利润实现最大化,但就企业而言是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在整个加工生产环节,通过控制企业的信息、人员以及物资的流动,最终把产品交付给用户的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供应链上,任何一个成员作出的决策都会对供应链上其他成员的相关决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也就是说,企业在作决策时,要从供应链的整体考虑,更要优化内部的业务流程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优化控制库存,从而对企业进行全面的优化控制。当然要真正做到从源头上消灭变化在现实中不可能的,只有 “软”、“硬”兼施,来实现“以不变应万变”,以此来加强系统的整体抗震能力。协同战略即企业之间的战略性合作问题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只有供应链成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构建完整的 SCM 系统,达到所谓双赢(Win-Win)的效果。即企业之间通过建立互信、良好的合作关系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成本降到最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可预见的风险[20]。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要紧密合作,协调好企业生产链的所有环节,使顾客实现最大附加价值,同时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作出管理;强调速度与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

(2)采购管理与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供应链中,采购管理是企业采购与加工方面的纽带桥梁,承载着企业的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因此要实现供应链系统无缝连接,提高各成员的工作效率,必须加强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工作要做到五个正确:正确的数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价格、正确的来源。对于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其研究内容还涉及到很多方面,有研究人员指出在供应链业务流程中,供应合同是最关键的法律文件,详细的合同信息分析能很好地减少不确定性,降低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各相关数据来构建供应商和购货商选择模型。更有研究者针对企业先进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中小企业采购流程提出有益的指导,即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 ERP(企业资源计划)相结合运用到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中,做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吻合。还有学者通过分析制造业中传统采购流程的弊端,并且制定了再造企业采购流程的策略,提出以再造采购流程为目标,使企业最终实现优化采购运作模式,采购成本最低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也有人指出在再造采购流程时,首先要先设计业务流程,而后再依流构建企业组织,这样可以尽量减化业务流程,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资源避免在过程中产生无价值的活动,彻底消除概念上的中层“领导”。另外还有研究者对采购外包的管理模型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管理采购外包流程的方法以及所用到的相关决策工具,如高标定位、多标准决策辅助方法、成本分析和其他的流程管理方法。

综上所述,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的实际意义是,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物资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实行系统的管理,同时在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最终最大程度上的满足顾客需求,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3 LT 集团军用元器件采购前的选择 .................. 19

3.1 LT 集团概况及采购管理现状 ......... 19

3.1.1 LT 集团概况 ............ 19

4 LT 集团元器件采购后的评价及相应措施 ................. 35

4.1 严格执行 GJB9001A—2001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 35

4.2 对所采购的元器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 ........... 35

5.总结 ................. 51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51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1

4 LT 集团元器件采购后的评价及相应措施

4.1 严格执行 GJB9001A—2001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在国家标准 GB/T19001—2000 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军用产品的质量管理要求,进一步形成了 GJB9001A—2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该质量管理体系是根据国家重点工程、重点型号和产品的技术新、任务急、难度大等特点,在原来国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军用产品的特殊性要求而形成的军用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全部贯彻于该标准之中,在该标准中系统论、控制论和决策论等现代管理思想得到了体现。该标准兼顾了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及服务,突出了软硬件;兼顾了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安装及服务,突出了开发和设计;同时,该标准也兼顾了产品生产的各个过程,并突出了关键的生产过程。该标准是军用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对军用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认证的依据,同时也是武器装备管理部门对军品或军用原材料的供应和生产单位提出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依据。

依据 GJB9001A—2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从两个方面进行质量管理工作。一是以新的标准为中心,以其标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将人们的活动统一进行标准化,使人们根据其标准完成质量管理活动;二是以人为中心,通过质量控制小组活动、技术质量改进项目攻关活动或者在工序活动等等活动形式,使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发挥,自觉的参与到持续的质量改进活动中。GJB9001A—2001 标准对规范管理的强调,使工作目标更具体,操作性更强;以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重视培养人的质量意识,能够更好的促进产品质量的改进。通过管理规范和以人为中心的二者的结合和相互促进,进一步深化军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不断完善、优化军工企业的组织结构,规范化科学化其质量控制程序,使军用产品的生产的所有过程可以得到严格的控制,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把军用元器件的质量水平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也可以上弥补企业采购管理中的缺陷,从根本上提高 LT 的采购管理水平。

.......................

5.总结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军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军工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采购管理在军工行业也逐步得到重视。因此将供应链管理引入军品生产势在必行。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环节是连接供应商与企业的桥梁,因而运用采购理论对军工科研单位的供应商进行选择、评价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具有相当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方面。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元器件采购为研究对象,基于采购管理及供应链的相关理论,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军用元器件采购中供应商的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军用元器件采购管理概况介绍的基础上,对目前军用元器件采购管理与后续控制程序进行了简单介绍,进而分析军用元器件的采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 LT 集团为例,分别对元器件采购前和采购后的管理进行了研究。采购前期的核心工作是制定元器件的优选标准和详细的采购计划;制定相关的指标体系,并运用 AHP 层次分析法对元器件供应商进行选择来确定合格的供应商。采购后的管理工作则主要是由质检部门来做,通过严格执行 GJB9001A-2001 的标准,对采购元器件进行质量检验,并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此来对元器件供应厂商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本论文得出,选择供应商的指标因素众多,权重各异。AHP 层次分析方法可以做到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分析,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做到了向量化。因而,用 AHP 层次分析法来选择指标体系是可行的。

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本文中以 LT 集团为例,选取一套军品采购管理中供应商的筛选指标体系,并用 AHP 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进行客观分析、科学计算并得出结论,更加体现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同类单位也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九:内部服务质量对青年知识型员工敬业度的影响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研究背景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如火如茶地展开,人类就此从工业社会走入信息社会,同时也步入了一个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正逐渐取代传统产业工人的重要地位,逐渐成为决定组织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

21世纪初期,自第一批80后知识型员王初入职场己有十多年,十多年间,新一代知识型员王逐渐构成了知识型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此时,人们也意识到了"80后"这一群体与"80前"的巨大差别。在中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萌芽,西方文化的渗透,计划生育的重视,高等院校的恢复与扩招,这些都使"80后"的成长环境与上一代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与上一代知识型员工相比,新一代的思维更加活跃,价值观念更强调公平与自由;但同时也存在自我意识强烈、缺乏敬业精神、离职率常年居高不下等组织中领导们头疼的问题。年度薪酬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度相较其它年龄层员王,"80后"的离职率高达30%以上,比平均水平高出5%。但该项调查同时显示,该年度涨薪的企业高达六成,而受访的毕业生起薪也均有所增长,其中专科和硕士的起薪增长得最快,分别达到9.6%和n.7%。薪酬涨了,员工辞了,这一系列数据向我们表明:薪酬福利己不是青年知识型员工的唯一需求,那么,"他们的动机需求是什么"、"他们期望怎样的管理方式"、"如何激励这一群体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行为"已是现代组织管理者头痛费解的新问题。

1.1.2问题提出

“80"后知识型员工日渐成长为组织发展的主力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提高青年知识型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对工作的敬业度,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从而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成为关系组织未来发展,已成为组织管理者们的重大课题。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文献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探究领导-员工层面ISQ、青年知识型员工的组织内信任及敬业度之间的关系;探索领导-员工层面ISQ对青年知识型员工的组织内信任及敬业度的影响作用,并尝试验证员工态度变量"组织内信任"在领导-员工层面ISQ与青年知识型员工的敬业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总结来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方面:

首先,明确领导-员工层面ISQ量表,区分提取领导-员工层面ISQ的维度。目前有关内部服务质量的研究大多将关注点聚焦于组织-员工间的内部服务质量,因此内部服务质量的测量量表测量的服务主体就是组织,而本研究的服务主体是团队领导,二者主体具有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在使用前人开发的量表时,在内容主体上作出了相应改动,而在改动后,本研究通过小范围的预调查对改动后量表效度进行进一步检验,最后才能形成本研究前因变量——领导-员工层面ISQ的有效测量工具。

接下来,探索领导-员工层面ISQ对青年知识型员工敬业度的殼响机制,并尝试验证组织内信任的中介作用。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证实了ISQ对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组织公民行为等员工态度、工作行为的积极影响,但ISQ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作用尚未有相关实证研究,更没有学者关注到领导-员工层面ISQ的各个维度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化制。本研究基于领导-员工交换理论和心理契约理论,探究领导-员工层面ISQ对青年知识型员工的组织内信任、敬业度的影响作用,检验组织内信任的中介作用,并探索领导-员工层面ISQ的各个维度对员工敬业度的作用机制。

最后,本研究关注青年知识型员工的个体特征,分析这一群体的个体特征对领导-员工层面ISQ与组织内信任、敬业度关系的调节作用。这里根据统计局对于"青年"的定义,将"青年知识型员工"定义为"15-34岁的知识型工作者",这一群体主要W"80后"为主体构成,"90后"正在不断增加,他们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与老一代知识型员工相比,呈现出显著的代际差异。本研究尝试从青年知识型员工个体特征的角度去分析领导-员工层面ISQ与组织内信任、敬业度关系的调节作用,为提髙青年知识型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度,对工作的敬业度提供方向指导。

..........................

2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回顾

2.1理论基础

本研究旨在探索领导-员工层面ISQ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这就涉及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领导与其成员。这组关系的微妙之处就在于既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又因为上下级关系存在于组织中,于员工而言,领导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组织,因此,这么中又包含了组织与员工的关系。本研究选择了社会交换理论及也理契约理论作为的理论基础。

2.1.1社会交换理论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1)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Homans于1961年创立,他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社会个体行为关系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从本质上而言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所有个体之间的接触互动都以有价资源的等值给予与回报为基础,而整个社会即是个人行动与行为交换的产物。Blau等学者(1964)进一步补充了社会交换理论,提出等价交换的有价资源不仅包括看得见的显性物质报酬,也包括看不见的必理报酬,并由此将交换分成两类: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经济交换,指个体间只以经济上的等价为衡量标准的利益价值交换,一般通过货币来衡量;社会交换,指交换主体不以获取物质利益为唯一目的,同时看重价值观、文化等社会性因素的交换行为,这也体现了社会交换与经济学领域的交换行为的根本差别。

随着社会交换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送种交换关系的持续还需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互惠原则,互惠原则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成为保证交换双方自愿持续交换的基本原则。Gouldner在I960年时就提出,个体应回报曾帮助过自己的人,至少不能伤害这些人。但受惠一方若没有回报,也不代表交换关系立即破裂,Blau(1964)在他的研究中对互惠原则又进行了补充,提出了信任的概念,社会交换关系一旦形成,即使受惠一方没能立即回馈,但若双方彼此信任,回报行为就可以推后,这并不违反互惠原则。自社会交换理论提出以来,很多学者用其解释组织中雇主与雇员的行为关系,在互惠的原则下,员工用努力工作换取雇主薪酬福利等物质报酬及关怀尊重等也理报酬。

.......................

2.2ISQ相关研究回顾

2.2.1ISQ的概念

20世纪中期,西方管理学领域的两种思想——全面质量管理和内部营销带来了一个新名词"内部服务质量"。为了更好地认知ISQ的概念,我们先定义一下"内部服务"。根据德国学者Stauss1995年的文章《内部服务;分类和质量管理》,我们可将"内部服务"定义为组织内的部门或个人提供给其它部门或个人的支持和帮助从服务的给予者和接受者的角度,内部服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流程上的内部服务,即上游部门对下游部门或支持部门对一线部门的服务;另一类就是组织内不同个体之间的支持和帮助,具体可分为三种:上级给予下级的服务:同级之间的服务:下级提供给上级的服务。

早在1976年,Sasser和Arbeit就提出了"将雇员当作顾客来服务"的理念,但首次对内部服务质量进行明确定义的是Parasuraman等学者(1985),他们明确指出内部服务质量就是组织流程中的上下游部口之间的或者功能支持部门与前线部门之间的服务传递程度和效率。这个定义属于Stauss对内部服务的第一类工作流程上定义,比较狭义。而美国营销协会前主席、服务营销领域权威学者Berry和Parasuraman在1991年共同完善了内部服务质量定义"内部服务质量是雇主以创造令员工满意的工作的方式来吸引优秀员工、激发员工积极性并培育发展留住高质量员工",这就将内部服务质量上升为一种管理的哲学,把员工当作顾客,满足多种需求,达到激励效果的服务管理方式。Helman和Payne(1992)也赞同这个观点,并对内部服务质量的作用效果进行了补充说明"内部服务质量以增强组织内部关系的方式提高员工服务外部顾客的质量,从而来提高组织绩效,最终组织获利"。

......................

3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29

3.1理论模型的构建...................29

3.2研究假设的提出................30

4问卷设计和预调查.................34

4.1初始问卷编制..................34

4.1.1内部服务质量的测量项目.................34

5数据处理与实证结果................42

5.1数据筛选与分析...............43

5数据处理与实证结果

5.1数据筛选与分析

本研究的正式调研共收集了302份有效问卷,正式调查收集来的数据,我们采用以下分析步骤:

1)数据筛选及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被调查者状况描述及信度分析;

2)个体测量模型检验,全部数据随机分半,用其中一半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一半进行确定性因子分析;

3)总体结构模型检验,使用全部数据检验总体结构测量模型;

4)结构模型检验,使用全部数据进行结构模型的检验。

其中,描述性分析、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及探索性分析使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17.0,而确定性因子分析、结构模型检验则使用AMOS17.进行的分析处理。

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我们先对数据进行了缺失值、异常值的剔除与数据分布情况的检验。

...........................

6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6.1研究的主要结论

本研究通过测量模型结构检验、总体模型检验及结构模型检验分析的定量研究验证,最终的出以下主要结论:

(1)管理支持、有效的培训、沟通与关怀、工具支持及奖励与机会构成了领导-员工层面ISQ的五个维度,累积方差解释达到79.31%,总体信度a值达到0.94,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2)领导-员工层面ISQ对敬业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管理支持、有效的培训、沟通与关怀、工具支持及奖励与机会各个维度都显示对员王敬业度的正向影响,其中沟通与关怀对员工敬业度影响的路径系数最大,之后依次为奖励与机会、管理支持、有效的培训和工具支持。

(3)领导-员工层面ISQ对组织内信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有效的培训和工具支持维度对组织内信任影响的显著性并未得到验证,而在ISQ的其余维度中,沟通与关怀维度对组织内信任影响的路径系数最大,达到0.56,管理支持和奖励与机会维度对组织内信任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3、0.27。

(4)组织内信任对员工敬业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5)在领导-员工层面的内部服务质量、组织内信任、员工敬业度构成的结构1中,组织内信任在领导-员工层面的内部服务质量与员工敬业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在领导-员工层面的内部服务质量的五个维度、组织内信任、员工敬业度构成的结构2中,组织内信任在管理支持、沟通与关怀、奖励与机会和员工敬业度之间的中介作用均补证明。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十: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以工作环境为中间变量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企业管理发展来看,其核心已从当初的想通过管理获得短期高利润的目标发到如今的想通过管理达到对“人”的有效管理的目标。企业最珍贵的财富、最能体现其价值的是人力资源的质量。通过总结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可知有效、快速推动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美国吸引着世界各国的顶尖人才聚集于此,从而保证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另外,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比其他地方的经济越来越差,而得不到有效发展时,必定是因为这里的人才大量出走、流失,或是吸引不到优秀人才前往,进而导致该资源利用不充分。因此,只有充分利用人才并调动其积极性,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不断发展。因此,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管理者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投入度,进而使企业更具有核心价值。

企业管理者不仅要不断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投入度以及提供相关的培训,而且要做到能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企业战略部署。企业的核心价值以及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关系上。

在日常工作中,企业领导与员工建立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需要领导者和员工都保持一个较好的心理状态进行交流,以期达到统一的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最终到达提高企业的核心价值的目的。有些学者认为这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包括两者间对物质利益的和心理感受的动态交换。西方在领导理论研究方面的尖端领域是:“领导-成员交换理论”是通过研究领导与成员的心理交换过程而得到发展的。

国内关于领导-成员关系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因此,此项研究仍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内文献中关于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员工工作投入的直接影响的研究很少。正因为此,本文以外国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国特有的经济社会为背景,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员工工作投入受到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影响程度。

........................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相关研究

Schriesheim, Castro & Cogliser, (1999)等人研究发现个体单位常常被一些学者作为研究领导-成员交换(Leader-Member Exchange,以下简称 LXM)的研究对象,这导致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具有差异性。到了 21 世纪初期,学者研究科尼亚克 、卡斯特罗等人发现 LXM 出现了多层影响,且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下,领导和员工的关系会影响 LXM 后,丹吉尔等(2007)探究了组织支持与认同感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中介作用。

员工的工作绩效受到 LMX 正向积极的影响的结果是来自于 Dunegan(1990)与 Gerstner 与 Day(1997)研究。通过引入一些中间变量,可以验证 LMX 和员工绩效正向相关的关系。经过几年的探究,在 2003 年 Kacma 等人发现了交流次数会显著影响 LMX 与员工个人工作效率的相关性;Boies &Howell (2006)为了研究组织团结精神是否对 LMX 造成影响,研究表明组织团结与 LMX 质量正向相关,而如果组织内部发生矛盾则会降低 LMX 质量。同时,他们探究了以 LMX 中间变量的作用。Aryee 和 Chen (2006)认为 LMX 质量、工作效率、消极心理、工作满意度的都可以通过心理授权进行调节。Bauer, Erdogan, Liden & Wayne, (2006)证实了个体的人格特质会显著影响 LMX 与员工个人工作效率的相关性;Ford 和 Seers(2006)研究表明群体氛围一致性正向受到工作团队内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影响。Erdogan & Enders,(2007)研究结果表明领导的组织支持感会显著影响 LMX 与员工个人工作效率的相关性。Harris (2011)等学者的研究中指出员工工作嵌入有工作内嵌入和工作外嵌入两个维度,领导-成员交换与它们均成正向关系。并且研究指出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是工作嵌入的联结维度中的一种。领导者通常认为上司和组织本身会更多的得到交换关系质量高的下属员工的注意。另一方面,员工投入的工作、对组织的忠诚、离职的意向和行为也主要取决于 LXM 的质量。

我国学者对 LXM 进行了初步研究。2002 年,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理论在实践运用中作用和未来前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而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王重鸣和杜红两位学者,同时他们对其相关概念、研究过程、维度、测量方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同年,俞达与梁钧平对 LXM 与组织绩效方面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研究模型进行了改善。一年后,钟建安、谢萍等学者对有关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相关实验结论进行了系统归纳 ,内容有:LXM 与组织公平之间的关系、LXM与绩效之间关系、LXM 与组织支持之间的关系、LXM 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2005 年,王辉与刘雪峰对上面两位学者归纳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实证研究。同年,周明建与宝贡敏等人研究结果是在国内特殊人文环境背景下,验证了 LMX 在群体层次的公民行为和离职意图的调节作用机制,在个体层次的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部分的调节作用机制。在组织研究领域中发现,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可以通过个体认知作为中介影响结果变量。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概念

虽然传统的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对待不同下属的方式是相同的,但在是实践过程中,差异性显然存在于领导者对待不同下属员工的方式中的。

格雷恩(1995)指出每个人花在工作上是时间以及可用于工作方面的精力都是一定的,而作为领导更是。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领导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他自己认为值得的员工身上,从而造成了领导的对员工管理的多样性,导致了领导与不同的员工建立了不同的关系。我们把那些领导认为值得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培养的员工划分为 “圈内人”;反之,则是“圈外人”,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这两类人与领导之间的交换关系必然有区别的。

Liden , Sparrowe & Wayne ( 1997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领 导 - 成 员 交 换(Leader-Member Exchange,以下简称 LMX)是指是指领导与成员之间交换的关系的质量。在上文提出的领导与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具有差异性基础上,可得出领导与成员之间具体交换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他们之间关系的质量,即 LXM。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学者俞达&梁钧平(2002)认为领导与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是伴随着聘请与被聘请而出现的。同时指出,所谓的圈内人实际上是指在组织工作中因努力工作所得到表扬、奖励等所代表的总价值要多于因努力工作而付出的心血、精力等所代表的总价值的那类员工;反之,则是圈外人。

综上所述, Liden,Sparrowe & Wayne(1997)是对领导与员工的交换关系质量决定交换内容进行阐述,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且较全面。因此本文采用此定义。

纵观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领导-成员交换的结构维度与测量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不同的研究者对 LMX 交换有着不同的认识、理解和分析角度,必然也会出现不同的研究结果。通过大量文献总结分析,发现大量学者认为其主要分为单维度与多维度的测量。

......................

2.2 相关理论

2.2.1 角色扮演理论

在戏剧作品中,演员们对不同的人物形象的演绎,表达不同的任务特征,我们称之为“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理论源于 1935 年,外国社会学家米德在1935 年提出了角色扮演理论,第一次把“角色”一次运用到社会学中。人们通过对他人在生活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等观察了解,然后进行角色模仿。以角色扮演的模型为基础,通常我们有几种解释:可认可他人举止行为、并能扮演角色的职能;在平常的工作中明白他人习惯性行为的职能;也能够完满的完成其他人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的事;有想替代他人的欲望和实力。同时发现,是个人社会化成就了这种职能,是个人通过社会工作而逐渐形成与发展的,不是与生俱来的。通常我们把员工对岗位的熟悉,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适应其岗位的过程称为员工角色扮演过程。

为了适应工作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使在不同的社会分工和工作环境下,员工都会不断地努力学习以期达到领导或社会认可的技能。因而可知,角色扮演是为了遵循社会的客观规律,而社会期望是角色扮演的不竭动力,这些的前提都是员工各自的社会地位。同时,个人的社会地位以及组织公平感取决于角色扮演的精准性。

角色扮演理论可以作为理论基础用以解释本研究所探索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1975 年,Graell 等学者把 LXM 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个人认可所需扮演的角色,领导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员工的个性特征以及行为;领导与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深入了解对方的过程,并总结对方的优势、劣势、行为特点等,即角色发展过程;角色规范过程,即领导与成员对各自角色的已有初步的完整的认识,并且角色不再发生大的变化。

经历了以上必要过程,如果领导与成员之间是良性互动,一般都会建立高质量的领导-员交换关系;相反,则他们之间关系的质量会相对比较低。

............................

3 理论研究 .......................... 17

3.1 研究假设 .................. 17

3.2 各变量的测量方法 ......... 19

4 实证研究 ....................... 24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4

4.1.1 领导-成员交换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4

5 管理建议 ............................ 47

5.1 改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质量 .......... 47

5.1.1 建立积极的领导层形象 .................. 47

4 实证研究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领导-成员交换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利用 SPSS21.0 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领导-成员交换关系问卷采用的是五等计分法,中等水平的分值为 3。如下表 4-1 所示结果可知,领导-成员交换的均值是 3.342。统计结果说明所参与统计的企业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属于良好。

........................

5 管理建议

本文的结论说明,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工作投入程度有显著的影响,工作环境在二者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快速的工作节奏和高负荷的工作内容,使得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大幅度降低,且这已成为普遍现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管理层尤其是员工的直接主管领导,他们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技巧对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有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领导-成员交换对工作投入的积极影响。根据本研究的相关数据与结论,对企业管理提供一下建议:

5.1 改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质量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不仅要有量,相互之间频繁互动,增进认识和了解。更要有质,互动之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每个企业的创立背景、管理层风格、企业文化、面临的外部环境等等是千差万别的,这也造就了不同企业的不同风格,也导致了交换关系的不同形式、不同的效率。三一集团的早餐会、华为集团的谈心模式等,都是在寻求不断提高和改善交换关系质量。从效果和企业效益来看,成效不错。这也提醒我们,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不同的企业文化,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谋求交换关系质量的改善。对此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和模式。

5.1.1 建立积极的领导层形象

狮子领导的羊群能打败羊领导的狮群。站在作为一个整体的企业外部来说,领导者作为企业的领航员是企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南辕北辙的故事不断警醒我们正确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从企业管理系统的内部关系来说,领导者站在管理系统的顶端,上行下效,领导者的综合素养、专业素质、为人出事风格、做事态度等各方面都会对员工产生深刻影响。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领导层团结一致、勠力同心,员工也会深受感染,就会进入众人拾柴火焰高、万人划桨大船移的良性循环。反之,管理层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中饱私囊、沆瀣一气,就会使员工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跳槽离职,这样的企业前途也就无亮了。

5.1.2 领导赢得员工信任

这和上文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只有精诚团结的领导层,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从而带领企业披荆斩浪、扬帆远航。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及 21 世纪之交出生的员工受互联网影响深刻,普遍崇尚自由、主张张扬个性,坦白率直,爱憎分明。当由一位或业务精湛、或热情洋溢、或体贴入微、或才高八斗的管理者组成的领导每一位都散发着熠熠生辉的魅力光环时,新时代的员工更容易会对企业充满信心和期待,也更愿意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样就会上下一心,管理层和全体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企业也会进入良性循环。只有当领导真正以企业、以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竭尽全力为提升企业效益、改善员工福利而努力时,才能真正留住员工们的心。当企业为员工制订了明确的薪资前景、可见的晋升空间、并创造了良好的人际沟通平台和渠道,领导想不受员工爱戴都很困难。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