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一:变革背景下组织学习与行动策略的关系研究——高科技企业为例
1导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蜡起、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完善的环境下,一大批优秀企业得以迅速成长。但是,回顾中国企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虽然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而活跃的因子,它的发展道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辉惶一时的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后劲不足,如同勿勿过客般县花一现甚至已销声匿迹。
企业的发展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步伐加快,意味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全新的外部环境下,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对越来越多的外部挑战,不确定性日益增强。企业的生存死亡与企业对外部变化的适应性息息相关。摆在企业面前最迫切的问题是要么变革,要么死亡。企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企业通过快速反应与更有效率的学习,适应不断变革的外部环境,不断创新以构建竞争优势,则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生存和发展。因此,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面对组织变革的课题。
在其所处内外部环境出现变化的情形下,企业往往会进行组织变革,对组织的方方面面进行优化和调整。这一系列应对措施涉及到组织的多个层次,从改变组织的结构到改变个体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受到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组织变革必定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面临着夏多的不确定性。从实践结果来看,企业实施组织变革往往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在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下,企业不变革就无法生存;另一方面,组织变革的实施会导致各利益相关方的抵触和反对,导致变革阻力和变革风险。
.....................
1.2研究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存环境、竞争规则和竞争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运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不断发生变革。知识作为企业生产要素之一,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有活力、发展最强劲的产业之一,科技企业拥有离度的知识密集和资金密集特征,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快速发展能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但从总体上来排,与国外的先进企业相比,我国的科技企业还处于规模相对偏小、实力较弱、管理和经营相对落后的状态。
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要把发展高技术产业摆到优先位畳,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塑造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具有较大规模、掌握知识产权的企业歲企业集团,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而在具体实践中,高科技企业的技术革新、流程再造、架构重组乃至并购等组织变革行为已是屡见不鲜、愈演愈烈。本文希望从实证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科技企业在变革背景下组织学习与组织变革行动策略的关系,以指导企业成功实施组织变革。因此,本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本研究共包括六章内容,论文总体结构安排如图1.1所示。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为本研究的研究准备阶段,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本研究的研究开展阶段,第六章为本研究的总结阶段,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
2以往研究进展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2.1组织变革相关研究
2.1.1组织的内涵和组织理论的发展
2.1.1.1组织的内涵
在西方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过程中,March和Simon(1958)认为,具有共同的目标是形成组织的前提条件,个体结成组织进行协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织则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协作的人群活动系统。
Coase(1937,1960)则将交易费用视为关键的因素,认为随着经济组织规模的发展,市场交易的外部成本化逐渐谱大,直到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柿,企业组织便有了产生的必要性。企业实际上是将市场内部化而产生的一种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形式中,一些人组织起来,为了共同目标而进行了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的过程。
卡斯特和罗寐茨韦克(2000)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外部环境系统和内部的系统共同构成的。其中内部分系统包括了技术、管理、社会记理、目标与价值及组织结构几个分系统;这几个分系统相对独立却又互有联系。在实际运作中,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怠的交换与转变。
Robbins(1974)对组织的定义较为综合,他从组织界限存在的角度出发,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实体,在其中,人们为了达到某一既定的目标时进行合理的组织协调,并且,这个实体具备相对可识别的边界。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组织就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目标的个体发起、并集合一群为此目标而努力的个体的人群活动系统,人们在其中通过分工与协调政从事有目的的合作活动,而企业组织则是企业从事管理活动经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协作系统。
......................
3研究构思和研究设计.............37
3.1研究目的..............37
3.2研究思路..............37
3.3.研究构思框架.............37
4访谈研究和案例分析...........47
4.1访谈研究目的............47
4.2访谈研究方法............47
5问卷调查............73
5.1研究目的............73
5.2研究方法...........73
5问卷调查
5.1研究目的
通过前期的文献研究,本研究分析了组织变革特征、组织学习及变革行动的基本概念,并通过访谈研究和案例分析,初步验证了不同变革背景下组织学习、变革权责认知、记理安全、变革行动与绩效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假设。
在问卷调查中,将对这些不同的假设进行验证。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结构化的测量量表,对组织变革特征与组织学习之间的关系、组织学习作用于变革行动的过程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上述诸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对前文提出的组织变革特征、组织学习、变革权责认知、心理安全及变革行动间的影响关系的研究假设,进行逐一验证,最终检验和完善此前的研究构思,并给出更全面、更客观的研究结论。
......................
6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主要探讨组织变革醬景下科技企业的组织学习与变革行动间的关系。研究中首先通过回顾文献从而提出问题及理论构思框架,然后通过巧谈研究、案例研究及问卷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假设一一进行检验。接下来将结合研究的背景因素和访谈研究的情况,对实证研究结果做出进一步深入和细致的分析与讨论。
6.1研究结果讨论
6.1.1组织变革的特征和类型
本研究测量了变革背景下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的广度和深度等两种类型及组织变革特征的维度,并结合理论层面、访谈成果及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效度分析。
1、特征维度
而本研究在文献回顾部分,将组织变革定义为;组织为响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作出一系列变化及改革的动志过程;透过变革,组织不断优化自身结构、制度、人员和技术等方面,进而达到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目标。企业所处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要求企业旣需具备识别组织变革的能力,化需具备组织和实施变革的能力。
从理论上看,首先,组织变革特征中的五个维度都呼应了组织变革定义中"组织为响应变化而对自身作出变化及改革"这一描述。机遇识别、保持沟通、信息共享、敢于尝试、接纳认错等都是组织为了响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对自身作出的一系列调整。其次,三个维度的含义均与组织变革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说法相匹配。无论是资源整合或是加强人员互动,都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它们贯穿于整个变革过程当中。
从访谈收集信息来看,不难发现在我们巧问的若干高科技企业中,以上所述三个维度的内容也其体表现在各企业的变革过程中。例如A公司在应对新产品生产的变革过程中,完善了人员培训、考核与薪酬体系,对工艺、工序与生产布局进行调整优化,这与动态整合性这一维度相契合。又例如B公司在组织架构调整过程中,减少了部门间的沟通环节和成本,提升了沟通效率,这与网络互动性这一维度相匹酷。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二:多恩房地产居住岛二期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分析
首先,回顾中国房地产发展的 30 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紧密相连,从 1978 年土地法规颁布算起,中国房地产业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经历了 30 年的风风雨雨,纵观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78 年~1991 年,初始萌芽期,这一阶段房地产理论初步形成,土地法、规划法制定并实施,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标志性事件为深圳罗湖区房地产示范区成功,奠定了这一阶段的基础。
1991 年~1995 年,遭遇挫折期,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南方掀起房地产开发高潮,其中炒作最为严重的包括海南、大亚湾、北海等地,而随后急速的“硬着陆”,使这些地区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漫长的低迷期,我们看到海南许多“烂尾楼”就是这一阶段的产物,这一阶段全国房地产处于低迷期。
1995 年~2003 年,稳健发展期,相对稳定的协调发展阶段,整体说来,这一阶段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整体表现稳健,市场价格与销售量平稳增长,各地市场全面稳步成长,中国房地产业进入稳步上升通道,但是这阶段,南北方差异比较明显,南方发展明显好于北方。随着中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弊端越来越明显,政府需要全新的政策取代福利分房,商品房市场化被推向前台。2000 年初,中国福利分房制度终止,货币化分房方案全面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并稳步发展,直接刺激了商品房市场发展。
其次,研究中国房地产,一定要了解中国政策,中国房地产一直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房地产,几次大的变革也是在相关政策调整基础上进行的。中国房地产进程比较晚,在发展中借鉴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教训,中国大陆更多借鉴了香港的成熟经验。当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解决 13 亿人口住房的成熟经验,所以中国房地产发展一直在波折中快速前行。房地产项目的特点是开发周期长、资金密集、市场风险高,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总处在动荡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开发商对市场准确把握、成本预算要准确、销售节点控制要好,如果某一个环节出现漏洞或问题,可能导致风险危机和全盘成本问题。因此,风险视角下的房地产成本管理仍然居于核心地位。我国房地产业经过长期发展,日趋成熟,但与国外发达国家房地产业相比,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尤其是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方式受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经营模式多采用粗放型,虽然成本管理日趋受到重视,但其管理方式及方法滞后,属于“事后管理”。随着我国房地产业逐步成熟,政府管理日益规范,节能减排要求日益严格,同行业企业竞争加剧,老百姓要求越来越高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日益提高,利润缩小。房地产企业已经意识到必须要改变旧的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才能够在行业中长久发展。房地产企业普遍意识到只有通过降低自身项目成本、加强自身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及生存能力。所以,房地产业如何提高自身项目成本管理水平,已成当务之急。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多恩居住岛项目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一期项目成本分析和总结,确定二期项目成本控制方法,通过对比法和定量分析法等方法着重研究以下内容:
(1)分析国内外相关房地产发展状况,分析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发展状况,结合房地产专家相关理论,确立全流程成本控制相关概念。并从风险角度提出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识别、分析并控制项目成本。
(2)全面介绍案例公司背景和经营理念,深入介绍案例项目具体情况,对案例项目进行 SWTO 分析,确定成本控制是项目成败关键点;对居住岛一期成本进行分析总结;明确居住岛二期项目控制目标为 4418 元/平方米。
(3)按照全流程成本控制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全流程成本控制精髓是明确重点,注意细节,全员参与,部门协同,严格控制;本项目的重点问题在规划设计阶段和现场控制阶段成本控制工作以及对营销和财务部门的成本控制;另外利用对比的方法,找出两期成本差异,最终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4)通过全流程成本控制,顺利完成控制目标,制订全流程成本控制模板,明确全流程成本控制模板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全流程成本控制,公司全体员工明确了成本控制目标,明确了成本控制重要节点,为公司低成本发展提供保障。
.........................
第 2 章 项目总体概况分析
2.1 公司介绍
本文的实际案例是长春市多恩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恩地产)正在开发建设的多恩居住岛项目,多恩地产在 1999 年开始房地产开发,是本市最早的一批房地产开发企业,成功开发“同欣花园”、“青川嘉园”、“兴顺花园”和“多恩虹郡”等精品社区。荣获多项荣誉。
多恩地产的项目都在汽车产业开发区内,是典型的区域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多恩地产一直以质量为上,追求高性价比的项目开发。经过多年耕耘,多恩地产培养了成熟的房地产开发、建设、销售、物业团队,同时培育了一批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合作商,更培育了一批忠实的业主。
多恩地产已经开始多元化发展,在做好居住型房地产开发的同时,正在向养老地产和旅游地产领域进军。
.....................
2.2 项目概况分析
多恩居住岛项目位于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内,位于东风大街以南,甲二街以西,属于城市的西端,地理位置较偏。该项目总占地 30 万平方米左右,计划分四期实施完成,一期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期的一区正在建设中,接近尾声。该项目目标人群为汽车厂的产业工人和周边个体从业者,目标定位为中、低收入人群,产品定位为刚需产品,满足一次置业、婚房等刚性需求。该项目一期销售情况非常好,原因在于周边没有其他楼盘,并且定价较低,迎合了周边消费群体。该项目二期销售遇到了困难,原因在于周边万达、保利、中铁等大盘相继进入争夺了一部分客户,另外因为大环境不好,影响了整体销售。由于储备地块,公司现在资金比较紧张,回款压力较大。
居住岛一期项目为已经完工项目,各项成本指标已经统计完成,主要指标如下表:
........................
第 3 章 影响项目成本控制的因素分析 ......... 11
3.1 影响土地阶段成本控制的因素分析 ............. 11
3.2 影响规划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因素分析 .................. 11
第 4 章 各阶段全流程成本控制方法 ................. 15
4.1 土地阶段成本控制方法 ................... 15
4.1.1 控制容积率 ..................... 15
第 5 章 各阶段全流程成本控制结果 ............ 29
5.1 土地阶段成本控制的成果 ...... 29
5.2 规划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结果 ............ 29
第 5 章 各阶段全流程成本控制结果
5.1 土地阶段成本控制的成果
1.一期项目楼面地价为 1187.02 元/平方米,二期项目楼面地价为 1219.46 元/平方米,二期项目比一期项目楼面地价高 32.44 元/平方米,意味着成本控制难度加大;
2.二期容积率比一期容积率高,说明做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容积率低的优势,做出好产品,争取提升销售价格;
3.二期土地面积较大,市场不好,应分期实施,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
.......................
第 6 章 结论
通过对居住岛二期一区项目全流程成本控制和公司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成功完成了公司项目初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4418 元/平方米,最终控制到 4390 元/平方米;在销售方面,由于合理的户型设计,针对性强的营销策略,使得销售圆满的完成了既定销售均价 4800 元/平方米,达到销售均价 4835 元/平方米。成本控制成功,销售均价喜人,项目整体利润比项目初估算要高很多。通过全流程成本控制方法,出色完成了成本控制任务,同时提升了公司人员整体成本控制意识,全流程成本控制方法已经初见成效。
通过对居住岛二期项目的全流程成本控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成本控制方法,整理出来一系列基础数据,附表一将作为公司后续拿地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依据,也作为公司进行成本分析的模板。公司明确要求,此模板不可以做大的调整,只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微调时应明确调整原因,以及对成本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多恩居住岛二期项目系统研究,使公司真正掌握了成本控制的方法,明确了在开发过程中控制重点。这些重点,不仅仅是关于成本控制的,还关系到前期运作、规划设计、现场管理、配套工程、销售策划和财务控制等公司所有部门。通过本次研究,让公司各个部门人员都明确了部门职责,同时也明确了部门工作和公司利润的关系。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越来越成熟,地产商将结束暴利时代,这个行业将回归正常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控制住成本,就是控制住了房价,就能让普通老百姓花最少的钱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就能够早日实现国家提出的人人有房住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三:股权激励方案与激励效果实证分析——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经验数据
第一章 股权激励概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股权激励作为一项长效激励机制,其实施有助于建立员工和股东的利益共享机制,改善劳资关系,减少代理成本,强化公司治理,提高员工积极性,提升公司竞争力,从而提高公司绩效,并因员工和股东利益的一致性而达到二者的双赢。在境外成熟资本市场,股权激励是一项常见的、为大众所熟知并接受的一项制度设计。然而在国内资本市场,虽然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尝试,但总体来说,股权激励仍处于推广阶段。2006 年,证监会和国资委先后发布了相关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这些办法的发布使得股权激励的设计和实施真正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股权激励已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所接受,截止到 2014年 12 月 31 日,我国共有近千家上市公司陆续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近年来,每年发布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保持着平稳增长。中国证监会于 2014 年 6 月 20 日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掀起了新的一轮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发展的新高潮。
经过国内外实践的检验,股权激励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然而,在我国企业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疑问,比如,股权激励到底能不能提高公司绩效?除了行业环境等外部因素以外,股权激励方案设计本身是否会影响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哪些方案要素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影响较大?如何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成为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关注的问题。
1.1.2 研究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相关因素,并进一步剖析这些因素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基于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角度,为提高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股权激励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产生于美国,到 20 世纪 90 年代,股权激励在美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受到了美国多数上市公司的认可。在美国,几乎全部高科技公司和超过九成以上的上市公司都采用了股权激励这一激励方式,员工股权激励收入占其薪酬收入的 1/3 以上。因此,国外学者对股权激励的研究开始较早,尤其是 20 世纪 70 年代股权激励在法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兴起以后,对股权激励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1)股权激励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Jensen 和 Mecking(1976)研究分析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管理层持股能将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联系在一起,能有效降低代理成本,增加公司绩效,即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出现了众多不同的观点。
部分学者研究证实了 Jensen 和 Mecking(1976)研究结论。Leonard(1990)就在实证分析了美国 439 家大公司从 1981-1985 年五年间的经验数据进后,认为股权激励确实对提升公司绩效有积极作用。他比较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样本公司和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样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发现前者确实增加明显。
而且部分学者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做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提出了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曾在区间关系,如 Morck,Shlefer,Vishny(1988)研究了董事股权与托宾 Q 值(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发现当董事持股比例在0-5%区间时,托宾 Q 值与董事股权正相关,5%-25%期间时,托宾 Q 值与董事股权负相关,而>25%时,托宾 Q 值与董事股权可能负相关。
还有学者研究认为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没有影响,Demsetz 和 Lehn(1985)以 511 家美国大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公司内部人持股和经营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Himmmelberg、Hubbard 和 Palia(1999)对 1982-1992 年十年间 600 家美国公司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营者持股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呈现出多样性。如果在设计解释变量时考虑了不同公司的特征属性,将无法得公司业绩会因为经营者持股而有所提高的结论。
.......................
第二章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2.1 委托代理理论
股权激励作为对企业高管和核心员工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指导。与股权激励相关的理论有很多,本文主要分析其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对高管的股权激励之所以产生是基于企业高管和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基于这点,可以说委托代理理论是股权激励的最基本的理论。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两权分离成为必然,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由此产生了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1976 年,Michael Jensen 和William.H.Meckling 在《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及所有权结构》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和代理人从其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代理人在履行其代理职责的过程中,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各自追求的利益目标有所不同,代理人在考虑问题和做出决策时并不一定能以委托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且由于利益趋向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这导致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对待风险时所持有的态度也不同。由于代理方在进行委托代理活动过程中掌握着许多被委托方所不知的信息,在双方签订委托代理的契约时,契约中又不可能列示出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关心的全部事项,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的矛盾始终存在于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也导致“道德风险”始终贯穿于委托代理契约履行的全过程。委托人想要降低道德风险,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监督和控制代理人的行为,而这种监督和控制是需要一定成本的,即为“代理成本”。
股权激励通过授予高管股权或期权,使得高管拥有的管理者和股东或潜在股东的双重身份,从而把其个人利益与股东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鼓励高管更多的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只关注短期财务指标。高管个人利益和公司股东利益目标的一致,只有当双方利益趋向一致时,才可能有效克服高管们在履行其作为代理人职责时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降低代理成本。
.....................
2.2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研究的激励机制是指借助某些特定的方法和管理体系,把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激励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除了管理学家,还有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关注并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包括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等。
马斯洛于 1943 年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一理论后来又被马斯洛自己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这就是马斯洛 1954 年在《激励与个性》一书提出的七层次的“需求层次”论。在这本书中,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的划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即在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之间加入了求知、求美两个层次的需求。但是后人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可度最高的仍然是五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各层次之家的需求满足是有一定的先后次序的,生理需求为最低层次,由低到高,最高层次的需求为自我实现需求。需求满足的过程中,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是上一级层次的需要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的前提条件,只有这一前提条件满足时,追求上一级层次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是,这种次序并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正常的情况下,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就会追求上级层次的需求。马斯洛提出激发人的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是其最迫切的需要,所以,在股权激励设计的时候需要了解股权激励授予对象的最迫切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股权激励方案,以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赫茨伯格认为,“满意”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他把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叫激励因素,使职工感到不满的因素叫保健因素。而且激励因素通常都是工作内容或工作本身方面的,而保健因素通常都是工作关系或工作环境方面的。当具备保健因素时,员工不会觉得满意,只是不会不满意,当保健因素缺乏时,员工会非常不满意。当具备激励因素时,员工会感到满意,而当激励因素缺乏时,员工不会感到不满意,只是没有满意。股权激励正是希望股权持有成为激励因素,以此提高高管或核心员工的满意度,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改善公司绩效的目标。
........................
第三章 股权激励方案的构成要素 .............. 12
3.1 定目的 .............. 13
3.2 定对象 ........ 14
3.3 定模式 .................... 14
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分析 ........................ 21
4.1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 21
4.2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数量逐年增加 ............ 22
4.3 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越来越多样化 ............... 24
第五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与激励效果关系分析 ............... 27
5.1 样本选择 ....................... 27
5.2 研究变量 ............................. 27
第五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与激励效果关系分析
5.1 样本选择
从现状分析可以看出,2010 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的家数稳重有升,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时期。因此,本文选择 2010 年至 2013 年之间首次公布股权激励方案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分析股权激励方案与激励效果的关系。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CSMAR 数据库。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本文剔除了以下几部分数据:1)公布后又取消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2)数据库中数据不全或 ST 的公司;3)剔除计算得到异常值的公司。剔除以上三类公司以后有 206 家公司,其中有 11 家公司采取了混合模式(期权加股票或期权加股票增值权),其余 195 家公司均采取了单一模式,其中限制性股票模式 106 家,期权模式 89 家。因为采用混合模式进行股权激励的公司,很难分析出到底是那种激励模式更有效果,因此本文最终选定采取单一模式的 195 家公司作为样本。
本文主要研究股权激励方案与激励效果的关系,因此本文的因变量选定为公司激励效果,而激励效果主要体现在公司绩效。在对各上市公司公布的激励草案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公司都选择净资产收益率(或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或净利润(或净利润增长率)作为行权考核指标。净资产收益率 ROE 既是杜邦分析系统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但是,各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之前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有高有低,为了分析激励效果,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即将实施股权激励的当年及下一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较实施股权激励前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ROE’=(净资产收益率后-净资产收益率前)/净资产收益率前)作为评价激励效果的指标。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来说,其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主要受公司发展能力的影响,而股权激励方案要素本身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较小,如股权激励数量、股权激励模式、股权激励有效期等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本文假设认为股权激励方案要素应该会对股权激励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经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样本公司股权激励效果受股权激励方案要素的影响很小。深入分析导致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种:
其一,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设计的股权激励方案缺乏针对性,各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之间差异较小。比如激励有效期集中在 5 年上下,195 个样本公司中,有 185 家公司发布的股权激励方案中的有效期在 4 年-5.5 年。
其二,股权激励方案对激励对象的义务规定过于严格,比如行权条件,很多公司规定的净利润增长率都在 20%以上,要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都保持大幅度的增幅是很困难的,尤其近几年我国经济处于调整阶段。当激励对象对达到激励方案所设定的条件信心不足时,就大大降低了股权激励对激励对象的激励作用。
其三,净资产收益率受宏观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 2012 年的 44 个样本中,有 30 个样本的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为负数。
其四,制造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而且很多股权激励的制造业上市公司都属于成熟期,很难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公司业绩。制造业上市公司要想快速提升公司绩效,提高净利润增长率或净收益增长率需要在方方面面下功夫,打出多重组合拳方能见效。
其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还存在许多制约股权激励发展的方面。
其六,被激励对象存在短视现象,更加注重当前的利益,而对股权激励这种在未来可能会带来的高收益缺乏兴趣。
最后,导致这种现场的产生还有可能是本文在进行变量选择的问题。由于股权激励的效果可以用净资产收益率之类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也有可能需要用非财务指标来衡量,如高管流动性。不同的激励目的,其激励效果的的体现也不同。如果公司的目的是为了留住人才,降低高管的流动性等其他非财务目标,那么用财务指标去衡量其股权激励方案的效果就可能出现反常现象。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四:顾客视角的网络品牌资产影响因素研究——以服装行业为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自 1987 年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以来,我国互联网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由此发生了巨大改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 2013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增至 6.18 亿人,相较于 2012 年底增加了 5358 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增至 5 亿,占总网民规模的 81.06%。与此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3 年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 568845 亿元,比 2012 年增长了 7.7%。宏观经济稳中有升保证了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促使了我国网民规模的快速提升。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的数量随着网民规模的提升而随之上升。根据《报告》显示,截止 2013 年 12 月 31 日,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 3.02 亿人,相较于 2012 年末增长了 6%,其中团购用户规模达到 1.41 亿人,相较于 2012 年年末增长了 8%。购物平台对网络购物诚信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网上支付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网上支付和物流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同时,中国 3G 手机时代向4G 手机时代的过渡,导致通信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移动通信技术在此过程中逐渐成熟,网购 APP 软件由此应运而生。通过手机 APP 客户端进行网购为顾客网购带来了最大程度的便利。顾客对网络购物信任度有较大提升,网络购物的便利性增加了顾客对网购的依赖程度。截止 2013 年 12 月底,我国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 2.6亿人,用户年增长 3955 万,增长率为 17.9%。网上支付率的提升促使了更多企业进入互联网时代。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得以快速发展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状况的良好。2010 年,国家为促进互联网企业发展,刺激网络消费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规范网购支付、网购物流的相关文件,为互联网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支持。市场方面,许多传统企业营销渠道由单纯的线下销售模式逐渐向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模式转换。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营销渠道的完善,成为了网购用户高速增长的有效助推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互联网环境下,顾客的购物理念和方式有了重大改变,因此企业网络品牌资产的建设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根据 CNNIC 所发布的第 33 次报告中我国网民年龄构成来看,网络购物的消费人群大多集中在 18-35 岁之间,他们具有接受能力强,消费冲动高的特点。所以将这类人群视为企业重要顾客,可以快速找准企业定位,确定有效的网络营销模式,提升企业网络品牌资产。本文参考国内外关于网络品牌资产的相关研究,结合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研究基于顾客视角下的网络品牌资产影响因素。
因此本文主要目的为:归纳并构建网络品牌资产影响因素的模型。目前,很多学者对于品牌资产有一定研究,但是对于网络品牌资产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希望在有限的研究基础上,对网络品牌资产构成维度进行划分,从而找出影响网络品牌资产的影响因素,构建顾客视角下网络品牌资产影响因素模型,并讨论这些影响因素是否对网络品牌资产构成维度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最后可以为企业网络品牌资产管理者制定出提升网络品牌资产策略提供参考。
1.2.2 研究意义
品牌资产自提出以来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在交易成本、信息成本、企业组织结构以及营销方式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传统经济下的品牌资产理论研究不能完全适用于网络经济下企业网络品牌资产研究。由于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成长和大规模应用,互联网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网络企业应运而生,但网络品牌资产理论研究较为滞后。网民对网络购物接受程度大幅提高,越来越多顾客将网络购物作为首选的购物方式,网购市场由此得到快速发展,网购平台更是呈现几何级数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顾客已经成为企业长远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因此,基于顾客视角研究企业网络品牌资产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研究方面,丰富了网络品牌资产理论的研究。通过对网络品牌资产的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关于网络品牌资产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尚不成熟,且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结论差异很大。本文在传统品牌资产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顾客视角对网络品牌资产的构成维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对品牌资产的理论研究有所延伸。因此,本文基于顾客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品牌资产影响因素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2 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品牌资产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品牌资产可以影响甚至决定顾客的购买决策,使企业获得巨大利润空间,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受到营销界广泛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一家广告公司最先提出品牌资产(Brand Equity)这一概念后,便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对其概念界定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视角:财务视角、市场视角以及顾客视角。
(1) 财务视角。品牌资产财务视角定义的核心是将品牌视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或者商誉,可以用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三种方法对品牌资产加以评估,其价值可以体现在公司财务报表上。运用收益法核算企业品牌资产是从品牌可以为企业创造出高于产品成本价值的收益角度考虑的;运用成本法核算企业品牌资产主要核算企业为拥有该品牌而付出的人工成本、开发成本、广告宣传费用等相关成本费用;运用市场法核算企业品牌资产考虑了品牌时间价值,其金额等同于企业拥有该品牌期间内所产生收益值总和的折现值。由于企业品牌资产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三种方法都不能完全体现企业的品牌价值,而且单纯从财务视角核算品牌资产往往会忽略非财务因素对品牌资产的影响。
(2) 市场视角。从市场视角定义品牌资产的学者认为,企业品牌市场地位高低、与竞争者相比是否具有优势以及从企业核心品牌所延伸出品牌数量体现了企业的品牌资产价值,因此该品牌的产品在市场中的绩效可以反映品牌资产高低,通常可以采用市场份额、附加值、溢价能力、品牌延伸数量等指标来衡量。此角度界定品牌资产比较重视品牌的成长能力,拓宽了品牌决策者的管理思路。
(3) 顾客视角。从顾客视角定义品牌资产的学者认为,在商业活动中,顾客掌握了较大的主动权,因此在产品交易过程中,品牌资产价值的高低体现了顾客对品牌的认可程度。市场经济强调交易的公平性,顾客对企业品牌价值认可程度越高,企业的品牌资产就越高。在此视角下,学者认同 4Cs 营销理论,认为企业是面向顾客的,顾客对企业品牌的认同程度标志着企业品牌资产的高低。
综上所述,学者对不同视角下品牌资产概念界定归纳总结见表 2-1。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查阅关于网络品牌资产相关资料,得知网络品牌资产的研究建立在品牌资产的研究基础之上。因而,本文主要梳理品牌资产影响因素和网络品牌资产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品牌资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基于相关文献查阅,与品牌资产概念界定视角相同,国外学者分别从财务视角、市场视角以及顾客视角三种角度来研究品牌资产影响因素。
(1) 财务视角。基于财务视角研究品牌资产影响因素是早期的一种研究角度,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公司的并购潮,企业需要运用有关财务指标和方法来评估自己企业或利益相关企业的品牌资产价值,它也是目前国际上品牌评估公司进行品牌资产评估的依据。
Bonner&Nelson(1985)在《Product attributes and perceived quality: Foods》一文中提出,品牌资产是企业拥有的高于同行业一般水平的获利能力,可以作为商誉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企业所拥有品牌价值的大小与企业盈利能力的潜力密切相关,企业经营活动对品牌资产有决定性影响。
而Stobart(1989)虽然认同Bonner&Nelson从财务视角测量企业品牌资产这一观点,但认为企业品牌资产不应计入商誉,而应计入成本。他将品牌资产视为一种现行成本,即重置成本。企业品牌资产会随着市场变化而波动,企业竞争者之间相互模仿的品牌资产策略会根据市场状况不同而有所差距,因此企业市场价值是影响品牌资产的最主要因素。
Simon&Sullivan则认为品牌资产类似于库存商品,价值等同于企业拥有品牌资产期间产生现金流的折现值总和。基于此观点,广告促销对品牌资产影响最为显著。由于企业品牌资产与企业产品性质相同,企业可以通过一切传播媒体进行品牌宣传,提升顾客品牌认同度,最终提高该品牌产品的定价水平,获得更大利润空间。
综上可知,财务视角下品牌资产影响因素的研究侧重点在于对品牌资产的会计核算,将品牌资产形成的过程类比于企业产品从原材料到商品的过程,其价值或计入无形资产中,或计入商誉中。因此,在此研究视角下,企业的市场价值、各类促销活动、广告宣传效果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品牌资产。
........................
3 模型的建立与研究假设的提出....................23
3.1 概念模型的理论基础.........................23
3.1.1 网络品牌资产构成维度选取...........................23
4 研究设计.............................33
4.1 行业的选取..............33
4.2 变量的设计.............................33
5 实证分析..........................43
5.1 调研样本概况分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43
5.1.1 调研样本概况分析..........................43
5 实证分析
5.1 调研样本概况分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调研样本概况分析
根据样本回收情况,分别就样本的基本特征情况以及顾客网购服装情况两大部分进行分析。其中样本的基本情况分别对样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构成、个人收入水平、网购服装年数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顾客网购服装情况分别对顾客网购次数、每次购买件数、每周浏览时间、每次购买服装金额的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 样本基本特征情况分析
1) 性别分布情况分析
由表 5-1 可以看出,网购服装中男女比例分别是 44.92%和 55.08%,女性略多于男性,这与女性对服装购买的动机强于男性相吻合。随着网络营销的日益完善,对于都市上班族而言,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在网上购买服装,使得男性成为线上消费不容小觑的群体。
2) 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由表 5-2 可以看出,网购服装的年龄群体集中在 25—30 岁,占总人数的 42.21%,其次是 18—24 岁顾客,占总人数的 34.71%,两类群体占到了样本总数的 76.92%。处于这两个年龄层的人生活节奏快,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比较强,因此对网购服装的购物形式接受程度较高。
.......................
6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品牌资产可以帮助网络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较多的利润空间,本文在对国内外网络品牌资产理论梳理基础上,构建了顾客视角下网络品牌资产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首先对网络品牌资产进行划分,然后基于顾客视角选取前置影响因素,最后研究前置影响因素对网络品牌资产各个维度的影响程度。通过对经常网购服装的顾客进行问卷调查,取得样本数据,并采用 SPSS 17.0 和 AMOS 7.0等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得到最终结论,提出管理建议。
1) 网络品牌资产影响因素对各维度网络品牌资产的影响及管理建议。网络广告对网络品牌影响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网络品牌认知度,再次是网络品牌忠诚度,最后是网络品牌联想和网络品牌价值。相应策略:第一,企业应选择具备良好品牌形象,能提供优质服务的网络媒介作为公司的广告宣传窗口,广告内容应准确传达产品信息和品牌精神,提升网络品牌影响力;第二,寻找形象与企业品牌文化相符的明星代言该品牌产品,快速提升该企业网络品牌认知度;第三,在广告宣传过程中,邀请企业忠诚顾客和潜在忠诚顾客进行参与,重视参与者对产品使用感受,进一步提高网络品牌忠诚度;第四,在广告宣传过程中,增加公司同质性品牌宣传力度,加大顾客的品牌联想程度。
网站设计对网络品牌联想和网络品牌认知度有显著影响。相应策略:一方面,企业网站应以拓展品牌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为设计原则,增加顾客对品牌联想程度。以服装行业为例,若顾客可以通过该品牌官网中模特身上的图片获得对服装的整体外观感受,通过三维图片获得该服装的立体感受,通过该品牌服装模特的各种跑跳动作获得对该服装的适应性感受,那么这种网站设计会引起顾客产生丰富的品牌联想;另一方面,当顾客点击进入产品详情描述时,设计成由浅入深的介绍该产品的设计理念与该品牌的经营理念,提升顾客对该品牌的认知度。
产品特征对网络品牌忠诚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网络品牌价值,再次是网络品牌影响力,最后是网络品牌认知度和网络品牌联想。相应策略:企业在设计该品牌新一季产品时,应融入该品牌忠诚顾客的想法。不仅应对产品细节的处理更加考究,而且产品的设计理念也应体现于广告之中。从顾客需求出发,处理好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流程中每一个细节,通过增加对网络品牌资产各个维度正向影响,最终提升网络品牌资产。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五:环境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行为关系研究——以陕西城乡居民为例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我国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涉及到消费领域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方式的变化,由传统消费模式逐渐转变为绿色消费模式,这是解除生态危机的最好选择;二是对消费方式有影响的价值观的变化,从传统的环境价值观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观转变,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消费领域的这两方面的变化,把学术界从研究传统的消费行为领域引到了研究一种全新的消费行为即绿色消费行为领域上。价值观指导着个体行为或活动,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必定会引起对价值观的关注。目前与价值观有关的研究,主要是从集体主义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物质主义价值观、环境价值观等方面着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很多学者开始着手于对环境价值观的探讨与研究。学者王国猛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他指出,从环境价值观、态度以及绿色消费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发现环境行为发生与改变规律,尤其是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今天,关注人类资源再生利用和对环境的治理,就必须注重环境价值观。以往学者常常把环境价值观等同于环境态度或是其一个方面,但实质上两者是有区别的。王国猛指出,价值观和态度并不等同,价值观对整个个体内部起作用,影响或支配着特定态度和特定行为。这句话表明区分清楚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态度是对我们研究消费行为至关重要。就我国目前已有的研究而言,有部分学者在借鉴国外学者对环境价值观的界定基础上对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态度进行了区分,但并没有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来本土化环境价值观的概念。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的不一样,各国消费行为呈现不同的特点,既然目前环境价值观没有本土化就很难有效的指导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其次,目前国内研究中,环境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很少涉及到,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基于心理特征、生活方式、情景方式等方面来研究绿色消费行为。因此本文主要就是探讨环境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哪些变量作为他们关系中的传导变量,为以后建立合理的绿色消费行为预测模型及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并推广绿色消费行为提供理论参考,这是本文选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
1.2 问题的提出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人类开始了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却严重的破坏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给地球增加了额外负荷。而且进入 21 世纪之后,这些生态问题带来的危害已经严重制约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构建绿色消费模式成为人们的共识。自从上一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率先发起的“绿色消费者运动”,在英国的带领下很快在欧美各国得到了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是一场由消费者影响生产者对世界影响深远的环境保护运动。1987 年英国在《绿色消费指南》中明确提出了“绿色消费”的概念。1994 年,联合国将该思想纳入到自己的政策方针中,并就此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进一步拓展了绿色消费的定义和社会意义,以绿色为主题的消费方式是解决现在、未来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有效的消费模式。此后,欧美学者从消费者心理活动的特征出发,对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指出在极大程度上环境知识、环境情感与意图影响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在此基础上还有学者构建了影响绿色消费的 CLA 分析框架和 TPB 模型,绿色消费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丰富了绿色消费的理论体系。这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有助于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但是绿色消费不是仅通过经济路径就可以得到真正顺利实现,也不是靠技术革新就可以得到顺利推广,而是需要树立正确环境价值观,绿色消费行为才有可能有效的发展并得到推广。纵观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对环境价值观的界定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研究环境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少之有少,大部分的研究还处于对国外研究的借鉴,但由于不同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文化各不相同,国外的研究成果也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基于以上背景及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基于我国具体情况,对环境价值观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行为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
2.文献综述
伴随社会经济各领域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消费行为的滞后导致了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增多。绿色消费行为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行为,已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价值观指导着个体的行为,因此,学术界一些学者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研究个体消费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价值观能显著的影响个体行为。如潘煜、杨智、董学兵等研究表明价值观影响绿色消费行为。基于此,考虑到绿色消费行为是一种与环保直接相关的消费行为,环境价值观作为一种与环保行为直接相关的价值观,必然会对绿色消费产生影响。目前,国外学者已经对环境价值观以及绿色消费行为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而国内处于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阶段。本章主要是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
2.1 绿色消费概念的界定
斯里达斯·拉夫尔在《我们的家园-地球》一书中指出:“环境危机的关键是消费问题,人类影响生物圈的同时也给环境的带来压力,这导致了地球孕育生命的能力受到威胁,归根到底,这种威胁是由于人类毫无节制的使用或消耗各类资源。”这段话深刻的反映了人类的消费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了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节约型的社会,我们需要转变人类的消费行为,把人们的消费行为引导到“另一条路”上。在此基础上,绿色消费应时而生。英国在《绿色消费者指南》中明确了绿色消费观的思想。该书将绿色消费行为定义为避免使用特定商品的一种消费行为,这些特定商品主要是指威胁人类的日常生活、不必要的消费商品、对自然环境有害的产品。在我国,绿色工作室是这样定义绿色消费:绿色消费行为是在遵循生态学的规律下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达到环境保护这一目标的一种生活消费新思想。这个概念将绿色消费行为定义为一种消费观念、一种消费指导思想,揭示了绿色消费的本质意义,但是对其绿色消费的内容界定比较抽象不够具体。中国消费者协会从消费观念、内容、过程三个角度将绿色消费的内容具体化,在消费观念上,注重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除了要满足当前的需要,还要维持后续的发展动力。在消费内容上,鼓励消费者选择有助于身体健康或未被污染的绿色食品进行消费;在消费过程中,科学处置废旧物品以及垃圾,尽量减少污染。绿色消费主张将人类持续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消费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提高了人们消费水平、消费质量。
综上所述,无论是组织还是学术界,对绿色消费的定义大多是从微观视角出发,认为绿色消费是健康、环保的消费,是选择无污染,有利于身体健康、环境保护的产品。基于本文研究主体为城乡居民,因此,本文对绿色消费的定义也是从微观视角出发,即绿色消费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绿色消费,表现为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购买绿色产品等具体方面的消费。
........................
2.2 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自“绿色消费行为”被学者提出以后,各学者纷纷开始从不同的方面以绿色消费影响因素为主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有了一定的成果,本研究对近些年国外与绿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有关的学术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具体的绿色消费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如表 2-1 所示。
目前,国内以绿色消费行为为出发点的研究大多都基于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以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如王勃琳等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影响绿色消费行为。李茜等认为,消费者的价值观、环境知识、环境意识、感知效果、绿色消费态度和绿色消费意愿等心理特征影响绿色消费行为。张根林从心理特征方面出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对购买绿色食品的态度有影响,而积极的购买态度显著的正向影响积极的绿色消费行为。其二,以生活方式为出发点,陈晓洁研究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时,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关联关系。其三,以情景因素为出发点,黎建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情景因素、社会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有影响。
从上述国内外关于绿色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探讨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已经识别了很多绿色消费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有绿色消费态度、价值观、绿色消费感知行为控制、绿色消费主观规范、生活方式、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等。但目前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直接关系,而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中介变量的研究很少涉及到。
..........................
3.概念模型及其假设.........................17
3.1 研究变量界定...............17
3.2 研究模型的建立....................17
4.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23
4.1 问卷设计......................23
4.2 问卷的收集...............26
5.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31
5.1 描述性统计..........31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33
5.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550 份,回收 500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 395 份,回收率与问卷有效率分别为 90.91%与 79%,这基本上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本研究采用SPSS17.0 软件分别从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居住地、职业等 6 个控制变量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样本的基本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
1).性别分布。从调查样本的性别分布看,男性的样本数为 197,占总调查样本人数的 49.9%,女性的样本数为 198,占总调查样本人数的 50.1%,可知调查样本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相接近,这与第四章所述的配额选取样本相符合。具体的性别分布如表 5-1 所示。
2).年龄分布。从对调研样本的年龄分布表 5-2 可以看出,20-29 岁之间的城乡居民的人数最多,为 142 人,占总人数的 35.9%,30-39 岁的城乡居民人数为 115人,占总人数的 29.1%,40 以上岁的城乡居民人数占 25.1%,而 20 岁以下的人数则更少,仅为 9.9%。由此可知,调研的样本以成年人为主,尤其是 20 岁以上 40 岁以下的城乡居民。具体年龄分布如表 5-2。
.............................
6.结论与展望
1)结论。本文选取陕西省城乡居民作为调研对象,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概念模型以及相关的假设。通过引用和借鉴前人研究的量表,同时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删减与调整,形成了本研究的调研问卷。好量表对搜集数据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 SPSS 17.0 软件以及统计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假设进行了验证,通过实证分析以及最终得出各变量间的影响系数,然后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与说明。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通过对参考文献的阅读与归纳,本文构建了环境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行为的关系的概念模型,以及相关假设,在环境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行为的关系中加入中介变量绿色消费的态度、绿色消费的主观规范、绿色消费的感知行为控制,构建了环境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行为的关系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八条假设。
二是,根据信度和效度的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本研究所设计环境价值观、绿色消费的态度、绿色消费的主观规范、绿色消费的感知行为控制、绿色消费行为的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是,通过运用 SPSS17.0 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差异分析数据结果发现,陕西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无差异。因此假设八不成立。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了环境价值观直接正向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环境价值观正向影响绿色消费的态度、绿色消费的主观规范、绿色消费的感知行为控制,绿色消费的态度、绿色消费的主观规范、绿色消费的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绿色消费行为。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相关性分析的结论,同时也验证绿色消费的态度、绿色消费的主观规范、绿色消费的感知行为控制对环境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中介作用,使得本研究的前七个假设均得到了验证。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六: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问题的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自 2004 年至 2009 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薪酬与其他单位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在 2008 年,国有企业人员的薪酬与工资分别比其他单位高了 13.3%和 17.1%,比社会平均水平高了 12%和 13.7%。同时,垄断行业国有企业职工的平均薪酬水平与一般性国有企业职工的平均薪酬水平的差距也逐年增长。国资委统计评价局 2006 年 7 月的一份统计年报显示,通信、石油石化、煤炭、电力、交通运输等 12 家企业的职工平均薪酬水平,在 2005 年就达到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 3~4 倍。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同期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薪酬水平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薪酬水平的 5~10 倍。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薪酬水平相较于其它类型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内部企业来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2009年,中央企业的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平均年薪达 31.3 万元,比民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高出 61%,比地方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高出 37.3%。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 2009 年发布了“限薪令”,将接受联邦政府金融救助款的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上限规定为 50 万美元。其实在美国发布 “限薪令”之前,以金融证券行业为首的高管人员的畸高薪酬已暴露出我国薪酬激励问题的严重性,我国政府也给予了充分关注与重视。在 2009 年 1 月 24 日与 2009 年 2月 9 日,财政部接连下发了《关于金融类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与《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两个“红头文件”。文件中一再强调,薪酬的发放要结合我国国情、当前的经济形势、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自身实际,并规定将金融类高管人员的年薪控制在 280 万元内,同时将高管人员的平均薪酬水平与一般职工的平均薪酬水平的差距控制在 10~12 倍。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到底是多少才是合理的,目前也是众说纷纭。可不管如何,一边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逐年增长,一边是某些企业的巨额亏损,这怎么说也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可见,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人们更关注的是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决定的依据是什么?与其的业绩、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否相关联、相挂钩。
......................
1.2 研究目的
基于理论上的需要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逐步解决以下问题:
(1)通过 2010 年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 HHI 指数和 CRn指数的运算,界定垄断行业的范围;
(2)通过理论推导模型,运用 2010 年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经验检验,分析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合理性;
(3)通过研究垄断行业的特征与国有企业的目标与性质,分析垄断行业国有企业薪酬决定的特殊性;
(4)从理论上探索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5)提出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模型,并通过相关实证,得出结论并讨论;
(6)提出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设计对策,以提高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深化国企改革。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论文将根据社会现象、公众争议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相关文献梳理,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寻求论文的研究视角;接着,对我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再次,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将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规范研究,归纳总结出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影响因素;第五,建立模型,提出假设,运用相关实证分析,寻求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因素,并对结论进行讨论;第六,根据实证的相关结论,进行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设计;最后,从宏观控制上,提出政策建议。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
垄断指的是一种状态或行为,即通过经济领域中的独占或排斥、限制市场中的竞争者来获得超过市场一般水平的收益。垄断按市场进入障碍可以分为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和市场垄断。自然垄断是指一个企业生产全行业产品的成本更低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分别生产该产品的总成本。通常自然垄断行业的初始投资相当大,若政府不加以适当规制,而全依靠市场竞争机制,那就可能产生不利于社会福利改进以及最优的资源配置的结果。如自来水、电信、煤气、电力、铁路等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等。行政性垄断指的是特权垄断,依赖行政权力在某一经济领域形成垄断。如银行、保险、军工、烟草(专卖)和食盐(专营)等行业。市场垄断即纯经济垄断,是指因市场力量或技术原因导致的,企业以自身竞争优势形成的垄断地位或寡头合谋状态。
这里采用行业集中率(CRn 指数)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指数)作为衡量垄断行业的判断标准。CRn 指数决定了市场的垄断和竞争程度,指的是该行业内的相关市场上前 N 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例如,CR6是指行业内前六个最大的企业所占有的相关市场份额之和。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对行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进行了研究,将行业市场结构划分为寡占型(CR8≥40)和竞争型(CR8<40%);又将寡占型分为极高寡占型(CR8≥70%)与低集中寡占型(40% ≤CR8<70%)两类,竞争型分为低集中竞争型(20% ≤ CR8<40%)和分散竞争型(CR8<20%)两类。HHI 指数是指产业内相关市场上的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HHI 越大,说明产业内竞争性越差,垄断性越强。通常由于 HHI 指数值比较小,所以在实际应用时,需要乘上 10000。如果 HHI≥1800,该市场被视为高度集中的市场,即垄断行业;1000<HHI<1800 之间,市场属于适度集中的市场;HHI≤1000,市场属于集中程度较低的市场。相比而言,CRn反映了一个行业中的市场结构,但它没有指出行业相关市场中企业的总数。HHI 指数反映了一个市场的竞争强度,考虑到了企业总数以及企业的规模。所以,HHI 指数是一个较好的衡量垄断程度的指标。
.......................
2.2 国外对高管薪酬决定问题的研究综述
企业高管薪酬制度的研究产生于西方,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企业发展与企业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管薪酬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漫长过程。随着人们对高级管理人员作用的认识的不断加深,高管薪酬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现在高管薪酬制度已成为一项保障企业长期平稳发展的重要的制度安排。目前,国外文献中,没有与垄断行业收入问题直接相关的研究,一般是对垄断行业收入的间接分析,并且主要是通过经济学分析规制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行业利润率)的影响与作用。主要是因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相关规制体系完善,规制机构在“事前”严格控制垄断(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利润率,在“事后”根据技术条件、需求条件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事前”的控制标准。所以,在同等技术条件下,垄断行业的利润率或者员工的收入不存在明显高于其它行业的收入分配问题。
国外的规制经济学和产业组织文献对于我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规范和规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正是因为缺乏“事前”和“事后”的规制制度设计的保障,所以在中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才得以产生。但由于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决定问题,这是具有我国特色的问题。所以,在缺乏国外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相关文献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国外高管薪酬决定问题进行研究。
2.2.1 高管薪酬决定的理论研究综述
在企业高管人员薪酬理论的研究中,西方主流的观点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绩效来决定高管人员的薪酬。而企业绩效和规模是两个被广泛讨论的影响变量。一部分研究者(Holmstrom,1979;Jensen 和 Meckling,1976;e.g.)认为,高管薪酬应当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即薪酬是由他们的贡献决定的。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根据规模最大化假说,是企业规模决定了代理人的薪酬(Mull,1969; e.g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报酬——绩效敏感性之间无高度相关性,同时尝试证明经营者是以公司规模而不是以绩效为基础来决定其薪酬的。但是,大量关于绩效和规模的实证研究却得到了矛盾的、混合的、边缘的结论(Finkcstlein 和Hambriek,1996;Gomez-Mejia 和 Balkin,1990)。研究者们开始置疑主流的薪酬理论,于是出现了高管薪酬决定的多元化研究,人们尝试用多种理论来解释高管薪酬。
.......................
第 3 章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现状与问题...............23
3.1 中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沿革与现状 .............23
3.1.1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沿革 ...........23
3.1.2 中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现状 .........30
第 4 章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48
4.1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特殊性 ................48
4.2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外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51
4.2.1 制度因素 ...................52
第 5 章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实证分析............78
5.1 研究设计 ...............78
5.1.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78
5.1.2 影响因素与模型构建 .................78
第 6 章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设计:原则、内容、再决定与制度性出路
通过前面几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因素众多,所以为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确定一个合理而明确的薪酬,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也要看到,随着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其高管薪酬的决定(与再决定)也在不断地调整,也在不断地借鉴先进理论与有效的做法,目的就是为了寻求符合帕累托最优的薪酬决定对策。
6.1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原则
(1)价值取向原则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应本着资本取向、市场取向与业绩取向相结合的原则。
资本取向要求要把出资人的意见放在第一位。出资人与代理人要处理好委托代理关系。作为出资人的政府要主动推动高管薪酬决定的设计,并创造出有利于该设计实施的良好环境与制定出相关政策与制度。只有将国有资产的责权利最大限度量化、法律化为高管人员和相关产权代表的责权利,建立高管人员与国有资本导向的利益共同体,使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部门、监管部门负责人的个人权益与国有资产的利益真正统一起来,资本的意志也才能发挥作用,高管薪酬决定的主体也才能真正到位。
既然是企业,走向市场是必然。所以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也要强调市场取向。只有在高管人员的选聘市场化、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建设、高管人员薪酬的市场化等多方面市场取向后,高管薪酬决定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若没有职业经理人市场,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人员完全由政府行政任命,那高管人员就没有竞争意识,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很难出成绩,高管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付出的努力与投入就不能正确估量,高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很难发挥出来。
一个有效的高管薪酬决定设计应该使高管人员努力工作,积极提高企业效益。这只有在业绩取向下才可能实现。将高管薪酬看作是高管人员努力程度与公司业绩的函数。
..........................
第 7 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1)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企业业绩主要来源于其拥有的垄断资源,而与其高管付出的努力是不相关的,且垄断程度越强,其企业业绩就越好。同时,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不仅相关性不显著,甚至往往是背离的。说明了我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不合理性。
(2)我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在强大的国有资产作为资本来源,同时拥有垄断特权的背景下,其高管薪酬决定较其他企业有以下特殊性:①垄断寻租性;②垄断利润的独享性。
(3)采用 2010 年中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从基本因素、治理因素和绩效因素三个方面对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基本特征对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具有显著性影响;治理结构总体对高管薪酬影响不大,但薪酬委员会存在正向且显著的影响,这完全与假设不符,不得不考虑到薪酬委员会的组成,及其通过相关制衡杜绝“合谋”的可能。绩效因素对高管薪酬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4)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应遵循的五个原则,即价值取向原则、利益制衡原则、业绩与薪酬挂钩原则、多元化原则、社会公平原则。
(5)垄断行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设计要结合高管人员的各种非货币性动机的隐性激励作用,才能在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中较好地运用。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七:省属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以CDUT为例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1 世纪,人类社会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机遇、压力并存,高节奏工作生活方式促使快餐式生活愈加凸显,这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质量,高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也不例外。省属高校是指除教育部以及其他中央各部委主管以外的高校,它们主要隶属于各省、市、自治区等地方单位,其作为区域经济和人才发展的关键,在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致力于缩小各地区间的教学水平和人才素质差异,但由于其学校属性、国家扶优保重政策的发展以及学校发展战略定位等原因,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组织环境的改变,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综合型毕业生需求的加剧,教师作为其关键资源,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多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心理健康、工作幸福感、职业倦怠、工作家庭冲突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工作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濮宁镇、蒋春雷(2002)结合随机抽样与个别访谈的方法,采用 SCL-90 自评量表,对高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抽样检测,结果发现高校教师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远高出我国普通人群,其主要的心理健康障碍表现在躯体化、紧张、焦虑、强迫和不安。林贵东(2009)对其所在高校 271 名在职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目前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现状,结果发现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指数”为 2.87(0-5 分值),工作幸福感水平较低,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有近一半以上的高校教师感觉到较大的工作压力。蔡晓武,廖传景(2013)以高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职业倦怠与工作生活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负向影响其工作生活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性。邓子鹃(2013)也通过对 268 名高校女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工作家庭冲突能抑制工作效能感的积极作用,并与工作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合各种研究数据可以发现,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现状不佳,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发生,而这些问题又会反作用于工作生活质量,使其互为因果,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和科研实验的质量,严重阻碍其自身以及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平衡高校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使其达到更高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目前,国内关于工作生活质量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大多集中在企业员工、知识员工等方面,关于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的文章只有 149 篇,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学教师、高中、高职教师的研究以及关于教师工作生活质量概念界定方面,而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仅占 22 篇,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策略提升等方面。同时,由于近几年关于高校教师的负面新闻逐渐增多,学术不端,师德、职业道德缺乏,更有一些教师由于工作压力、薪酬福利、职称、心理健康等问题引发出一系列偏激行为,严重损害了自身和他人健康、利益及学校声誉,因此,如何提升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研究其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笔者通过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对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和组织公民行为进行内容定义、维度划分,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测量量表编制。
其次,通过预测问卷调查,以及专业人士访谈结果,对测量问卷进行修订。
然后,发放正式问卷,以 CDUT 作为个案研究,获取省属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及组织公民行为现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模型的拟合程度和适配度,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性和预测性探讨,对假设进行检验。
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的研究结果,为省属高校教师师资开发和管理提出建议,提升和改善省属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水平。
..........................
第 2 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综述
2.1.1 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综述
(一)工作生活质量的起源和发展
工作生活质量是社会以人为本发展的产物,它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被提出,在此之前,许多企业管理者和学者已经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改善员工组织行为和工作环境等的措施,如一些企业与工人分享利润,以现今的观点来看,这对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再如雨果·芒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曾在其书中强烈呼吁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强调将心理学应用到组织管理中去,他认为通过改善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工作效率,是组织和员工达到共赢的结果,它一方面能够保证组织的利益和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它能通过缩短员工正常工作需要的工作时间,使其工作效率得到提升,进而提高其工作生活水平。除此以外,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的霍桑实验进一步质疑了泰勒“经济理性人”的假设,将人性化理论引入了管理科学的研究领域,奠定了组织行为理论的发展。
由于组织行为理论的发展,从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开始,许多欧洲国家发现现有的工作形式和环境已经不能适应人性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了相应的环境优化和工作规划活动,美国也紧随其后,进行了相关改革并感受到前了所未有的压力。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工作生活质量(QWL)的概念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工会领导人欧文·布鲁斯通第一次提出,并对其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工作生活质量的改进,有利于组织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以及组织效率的提高。这一概念在美国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972 年 9 月 24 日到 29 日,工作生活质量国际会议在纽约会议厅举行的,这对工作生活质量理论发展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会议呼吁把学者们对工作生活质量的研究进行整合并形成稳定的理论体系,并促使国际工作生活质量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简称 ICQWL )在 1973 年 8 月正式成立,目的在于加强工作生活质量的研究和信息交流。
(二)工作生活质量的概念和定义
关于工作生活质量的概念和定义,随其发展不断完善,本文笔者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总结。首先国外学者对其概念的阐释,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时段进行归纳: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研究者们多从“员工对工作的反应”、“工作生活质量的改善方式与途径”、“员工与组织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解释工作生活质量。如 Delamotte & Walker(1974)认为,工作生活质量是一种员工参与决策的需求,员工希望能够参与和自己工作特性及影响工作地位等相关的决策制定,如工作满意度和意义性等; Thorsrud(1976)认为工作生活质量是一种方法和途径,如优化工作环境和改善工作场所等,使其具有民主监督机制,管理民主化; Robert(1979)指出工作生活质量是一种组织成员能够决定其自身工作生活方式与做法的过程,目的在于最大发挥组织成员的潜能。
..........................
2.2 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综述
2.2.1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综述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提出
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简称 OCB),是员工个体自愿的行为,它不在组织内部正式奖励机制直接或间接规定的行为之内,但其整合之后能够实现组织效益的提升,促进组织内部的长期稳定发展,提升组织绩效和员工利益等。关于其起源发展,学术界普遍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学者们均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出源于 Barnard(1938)“想要合作的意愿”这一概念,Barnard 认为组织中员工的合作意愿是不可或缺的,是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在正式组织中已经存在员工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合作,但这种合作还不足以支撑组织预期目标顺利高效的完成,员工“想要合作的意愿”作为一种内驱动力,能够使员工为了达到组织和个人目标而采取一系列积极的行为举措,这些行为既可能是组织规定的,也可能是员工自发的,因此这一观点成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雏形。古典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中的大部分人员均不具有自觉合作的个性和倾向,组织只能通过硬性的管理规定以及正式结构进行管理和控制。
其次,是 Katz & Kahn 关于“组织公民”这一概念在 1996 年的提出。这一概念分析了员工为了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提升组织绩效所应有的行为。一是员工自愿加入组织并对组织产生认同长久效力,二是员工在组织内必须担任相应职务并完成该职位角色的职能和任务,三是必须主动创新,并自愿完成一些超越角色外的行为。这其中的第三种行为便是后期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内涵。
之后也有不少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如 Smith(1983)在 Katz 和 Kahn 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试图找出更多企业管理者所希望的员工自发性的超越角色行为,而他们不需要为此支付更多薪酬等。
最终,Organ 和 Bateman 结合他人研究成果和结论,于 1983 年正式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自主的行为,是一种角色外行为和姿态,它有利于组织发展,能提高组织绩效,但不在组织正式的奖励制度范围类。这标志着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正式进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了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但之后不少学者对其 OCB 概念提出了质疑,主要表现在对组织规定内行为和超角色行为的认识和确定,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对该定义的认知差异。如Morrison(1994)的研究证实员工所感知和认为的部分角色内行为与他们定义的组织公民行为的许多内容重合。樊景立(1997)结合许多跨文化实证研究的结论,指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对组织公民行为有不同的认识。同时还有研究表明,一些管理人员将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作为其绩效考核的标准,影响其奖金分配、培训和晋升等管理决策(Podsakoff et al.,2000)。
...........................
第 3 章 研究设计............. 24
3.1 整体概念模型.............. 24
3.2 相关变量解释................ 24
3.2.1 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 24
3.2.2 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 25
第 4 章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34
4.1 问卷说明.................. 34
4.1.1 被试对象说明............34
4.1.2 验证性因素分析............... 36
第 5 章 管理建议............ 51
5.1 合理配置工作任务,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 51
5.2 重视教师身心健康,加强相关设施建设.............. 51
第 5 章 管理建议
5.1 合理配置工作任务,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
通过统计结论分析可知,工作任务维度在 CDUT 教师工作生活质量各维度中得分最低,且能够很好的预测省属高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因此应当予以重视,工作任务维度主要包括工作自主性、工作负荷、工作和非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应给与教师充分的工作自主性,使其能够进行自主教学改革、参与各种教学实践交流、拥有发表与教学事务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的言论自由等,提升其教学科研积极性,实现自我发展。
其次,应该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任务量,完善各岗位职责,细化岗位说明书,重组和优化不同教师岗位任务,节约人力资本,使其能够积极高效的完成相应任务,并不会影响其正常休息时间,能够很好的兼顾家庭、休闲和工作的平衡,正常履行家庭职责,达到高的生活满意度。
最后,从上文分析发现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工作生活质量的工作任务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教师得分较低,这一现象表明当前省属高校教师中硕士、博士学历教师基本上属于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其工作负荷较重,严重影响工作家庭平衡,因此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如学校对其提供科研帮助,包括资金、人力等,缓解其科研压力,使其拥有时间参与其他活动,提高其工作生活质量水平。
.......................
结论
基于省属高校在学校背景、财政支持、教师发展、行政化等方面不同于985/211 等国家重点扶持和建设高校,其高校教师面临更多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的压力,本文以四川省属高校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结合工作生活质量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省属高校教师份工作生活质量和组织公民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整体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以 CDUT 作为个案,验证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和预测作用,为其教师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个发面的结论。
在理论方面,通过文献分析和综述,研究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和组织公民行为,对二者的概念和维度进行定义和界定,编制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和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量表,通过访谈、预测问卷统计结果,对其内容维度进行修正和确定,最终得出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和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维度。工作生活质量主要包括组织环境、工作任务、业余休闲和身心健康四个维度,其中组织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氛围、沟通交流平台、管理民主化、决策参与、意见表达等方面的内容,工作任务维度包括工作自主性、工作负荷和工作与非工作生活的关系三个方面。组织公民行为由榜样树立、人际利他、学习帮助和学校认同四个维度组成。榜样树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师风和师德建设与培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心得和经历等。人际利他,指积极与同事交流沟通,促进彼此人际和谐,帮助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难题,如帮助同事分担繁重的工作任务等。学习帮助的主体为学生,包括教学实践的指导、就业帮助和学生活动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认同,是指教师对学校的认可和喜爱程度,如愿意为学校发展牺牲个人利益,主动为学校拓展校企关系等等。
在实证分析方面,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人口统计学差异检验发现,目前省属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组织公民行为还有待进行一步的提升。个体特征变量中,除年龄、入职前毕业院校性质和教龄对组织公民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外,性别、婚姻情况、职称、学历、事业编制、入职以后海外留学经历和兼任行政职务等变量均对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和组织公民行为某些维度产生影响。如高校男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榜样树立维度得分高于女教师,学习帮助维度得分低于女教师;51 岁及以上年龄的教师组织环境维度得分低于其他几个年龄阶段的教师;婚姻情况对身心健康和学校认同存在显著影响;助教在组织环境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讲师和副教授,在学习帮助维度得分助教和副教授均高于讲师;学历也会影响教师在工作任务和帮助同事两个维度上的感知水平,本科学历的教师在工作任务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硕士和博士,博士学历教师在人际利他维度上的得分低于本科和硕士学历的教师;拥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在组织环境、人际利他、学校认同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无行政职务的教师等。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八:论石化企业项目中的施工进度优化管理——焦化干气制氢工艺
第 1 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来源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本课题的来源背景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狭隘的理解是 GDP 增长速度,我国在实现人均 GDP 翻一番后,计划在 2020 年再翻一番。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无法避免的是,这个阶段将持续一段时间。世界各国把产业类型划分为三大产业,虽然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呈上升状态,但像中国这类发展中国家仍然在第一第二产业占得比重较大。石油作为第二产业的代表分类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当今社会,石油行业的重要作用慢慢的凸现出来。一方面来看,燃料油和汽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最多的一次能源,作为燃油和汽油主要来源的石油,其作用已经被很多人发现;另一方面,石油也是许多化业产品的前体,例如杀虫剂,化肥。在交通运输业的逐渐成熟下,成品油的需求量增加的让人咂舌,在这种情况下,石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显激烈,在相同的条件和资源下,谁能能好的将其充分利用,不仅是从能源利用率,甚至是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谁便能获得更加可观世纪七十年代,CM 承包模式的出现,虽然在当时对于这个问题稍有改善,但现在看来并未从本质上真正的解决问题。目前 EPC 总承包模式的出现,使得人们眼前一亮这个模式在投资方面便节省了很多,并且整体工期短,技术与设备的水平高,换句话说就是业主承担的投资和风险小,但它也不是完美的,由于中国在石油产业上并不是十分发的,所以在国际间的竞争并不占优势,而且企业内部对于高素质人才也是十分紧缺。
在过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所采取的传统方法对于石油能源的利用率并不算高。上个解却慢慢积累了起来,人们发现了改善项目进度的重要性。但是过去的人们科学性,系统性可以说是很薄弱,不能很好地从企业整体结构上分析影响项目进度的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越来越发达,与此同时互联网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单方面的使人们可以更整体化的去研究企业项目管理,并尝试着去更改,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虽然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并不彻底。总结的来说人们还是犯着经验主义,缺乏独立思考,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严重的导致项目管理制度的片面性,使得一些措施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
1.2 研究内容
本文分析了抚顺石化制氢装置项目中施工管理方法的基本背景,同时结合对该项目施工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的衡量,并从设备技术、内部组织、网络信息、现场调度协调、能源资源等方面对进度管理做深层次的解剖,建立起一个可行的可靠的施工进度优化管理措施模型。该模型对该企业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项目管理人员职务分配、项目管理部门下发任务、质量保证机制的强化、产品质量最终审核等方面,对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各个细节进行优化,保证项目在施工周期不会过长,并且在达到最高效益的同时,环境因素也是关键。最后采取安全可靠的科学的态度,规范化的使各种施工生产要素都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进而达到项目优化的预期目的。
........................
第 2 章 焦化干气制氢项目介绍及工期目标
2.1 项目简介
2.1.1 项目背景
在石化企业制氢项目的发展史中,对于原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已有的资源所带来的成果已不足以满足人们,其自身的很多缺点也被慢慢的发现。
最一开始采用的天然气,虽然它的产物十分环保,一度是非常理想的原料,但正是由于它的这一特点,导致它的价格十分的昂贵,并且它的资源供应也不是很大,目前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也只是很小的范围;之后轻石脑油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后来也因为单价太高被淘汰,它和天然气一样,所需要的成本颇高;后来人们发现了催化干气,这种资源成分中作为制氢原料的烯烃占有量为10%~20%,但从整体看,其他部分里氢气占了 30%~40%的体积分数,这极大地干扰了烯烃饱和反应的发生,经研究发现,会有将近 20%的氢气白白浪费,另外,利用催化干气,对于项目流程中的实验条件要求十分的严格,最主要的是非常复杂,不好控制,温度,压强控制的不好可能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损失;现阶段,焦化干气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之前那些原料所具有的缺陷,在焦化干气中,烯烃的占有量虽然没有催化干气的多,只有 8%~15%,但其使用时的条件简单,在低温催化剂的成功研制后,成本低,产氢率高并且可开采利用的资源也十分丰富的焦化干气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理想的原材料。
2.1.2 项目介绍
现阶段,高含硫原油加工量日益增加,炼油厂的数目大大增加,因此对于成品油的精致技术被人们迫切需要,而加氢技术脱颖而出,被广大企业利用。技术针对于原料,有了加氢技术,对于制氢装置的原料需求也是人们研究的问题,焦化干气成本低,产氢率高,资源丰富的特点使得它在国内外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并且成果的表明,焦化干气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颇为巨大,更大效率的利用了原料,节约了有限的石油资源,对于石油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得第二产业又上历史新高,并伴随着跨时代的意义。
抚顺石化企业在焦化干气方向走的比较早,很早便已经开始使用了焦化装置,在 1963 年,该企业全年的总产值达到 30 万吨。根据抚顺石化企业现有资源开采使用情况,以及利用率的把握,其石油二厂的原油加工量见大幅度增加,达到 1150 万吨/每年。分析总流程,不难发现,提高焦化装置的加工能力,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是抚顺石化企业所面临的一个挑战。而对于这个挑战的应对方式,抚顺石化采用了两个途径:一个是对装置的革新,系统化的改善装置,使其更具规模,更加适宜原料的深加工,对含硫渣油进行更深的加工;另一种便是从企业,技术管理等方向进行提高,针对现有的项目及资源,优化项目进度,发展炼油技术,完善设备装置。力求实现“大规模,低投入,高技术短流程,低成本,高回报”。
........................
2.2 施工进度部署原则
一个项目的开始,必须先了解为什么进行这个项目,怎么进行这个项目,对于项目施工进度为什么是这个步骤要有着深刻的了解。
2.2.1 项目施工进度总工期目标
一个项目确定后,在对其进行全方面部署之前,需要对这个项目理论上可能会经历的时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结合现实情况,是否有能力采取相应的时间去完成这个项目,这种概念性的认识不是准确的基础知识,而是初步的了解。这种事先对项目统筹的思考方式是必须的,它包括考虑到项目中的各个细节,比如各个项目所需的时间以及什么时候开工合适,有了这种初步的规划,可以让我们对这个项目有了一定明确的界定,心里对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总工期要有初步的设定。
2.2.2 准确设计出项目总体的和各个部分的开工及投入时间
一个项目不应该只计算出理论的总工期,而是连每个部分,及单项工程,不论是主要的还是辅助的,都要算出其投入时间,只有这些都确定了下来,才能在实际施工中起到约束性的作用,因为这些时间不是随便就给出来的,而是经过科学的,系统的计算而得到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根据性,这些小的数据是为后续的一系列工作奠定的基础,只有单项工程能够按照计划,不产生太大波动的完成,才能保重最后总工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因此说只有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才能成就最后的成功。
一般情况下,当单项工程的具体时间定下来后,其表现形式在书面上通常白用表格或者横道图。
2.2.3 分阶段工作部署
之所以在整体部署之后还要进行分阶段部署,是因为从整个项目来看,如果把大的项目拆分成一个个晓得项目之后,对于其不同的工作性质及时间段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时候可以采用归纳整理的思想,把一些在同一时间段需要完成的,工程性质相似的阶段工作进行分析,设计出一个最合适的控制节点,相似的任务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和探讨。而相关人员也可以对一些比较主要的工作进行标注,在实施过程中重视起来,将项目的建设原料主要运用在其中,而不是无头无脑的浪费所拥有的资源。划分好了之后,对于不同性质的工作,企业还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制定单独的施工措施,有的是后不一定要最好的措施,而是要最合适的。
..........................
第 3 章 焦化干气制氢项目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 21
3.1 施工进度计划及目标 ................... 21
3.1.1 施工进度计划 ............... 21
3.1.2 施工进度管理目标 ................ 21
第 4 章 焦化干气制氢项目施工进度管理计划方法 ............. 37
4.1 项目进度管理的含义 .............. 37
4.1.1 项目进度控制与工程项目管理 ..................... 37
第5章 焦化干气制氢项目施工进度优化方法......................40
5.1 系统控制 ................... 40
5.2 动态控制 ................ 40
第5章 焦化干气制氢项目施工进度优化方法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总结全过程的目标与流程,纵观可用的资源以及利用程度,各部分项目工程及工序间的应接情况以及之间的逻辑关系,看其是否与计划的相符合,通过对比,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实施对工期的保障措施,并且考虑到各种自然与非自然因素。
5.1 系统控制
项目是一个整体,而作为一个整体,必须要有制度的管理,而这个管理的最重要部分便是系统控制,只有系统化的控制,才能使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能连贯起来。对于一个项目来说,无论是从时间上,对象上,内容上,都是项目内部重要的因素,层层分解,层层递进,合理的控制,才能达到统筹兼顾的目的。时间上,项目所经历的时期是有所不同的,通常分为,季度项目,月项目,旬项目,不同类型的项目所设计的计划也会有所不同。对于项目组织上的系统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最高负责人到参与项目的每一名员工,只有分配的任务合理,各个职能都能最大效率的发挥。在项目的最后,一定会有审核阶段,这个阶段尤为重要,系统性的层层把关,才能将整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检查出来,及时汇报,分析整理,能及时改正最好,如若不能,也要记录,以备以后进行类似项目时可以尽量避免,而不是不管不顾。系统控制贯穿在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将每一个细节串联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带来可观的效果。
.......................
结论
本文针对石化企业项目中的施工进度优化管理,对其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充分具备项目进度管理的知识,从而可以快速分析其是如何优化的。
本项目针对抚顺石化公司利用焦化干气建设一套 6×104Nm3/h 制氢系统,对其进度管理进行分析,了解焦化干气的工艺流程,进度计划,工期规定,施工准备及部署与在进行项目过程的各种风险和潜在的微小偏差。提出解决措施以及优化方法。从组织上,信息上,现场调配上,人员上,资源上,技术上优化项目,保证工期。
虽然尽快完成项目,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缩短工期是一个目标,但是项目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预期的一些产品,如果只注重速度,而忽略了质量问题,那么从一定意义上这个项目进度也是失败的。
因此抚顺石化企业所进行的焦化干气制氢项目管理必须有相应的,明确的,清晰的质量保障措施,制定一系列的目标,原则,策略,严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优化手段来提高项目的整体进度。
本文以抚顺石化制氢装置项目中施工管理方法为基本背景,同时结合对该项目施工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的衡量,对进度管理做深层次的解剖,建立起一个可行的可靠的施工进度优化管理措施模型。该模型对该企业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项目管理人员职务分配、项目管理部门下发任务、质量保证机制的强化、产品质量最终审核等方面,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细节需要合理的调整,以维持整体的动工周期不会过长。工期保障措施的考虑包括预案的设立,工程的测量(监测、检查)-,数据的纠偏,还应该充分考虑受天气、质量、事故及突发事件的影响。最后采取安全可靠的科学的态度,规范化的使各种施工生产要素都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进而达到项目优化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九:三星及华为手机品牌竞争力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这21世纪的新经济时代,品牌资产己经成为企业价值的提升和经济推动的无形价值,一个企业拥有品牌,不仅表明经济实力和市场能力,还表明其持续不断发展的重要能力。
现代市场的竞争焦点也逐渐成为品牌竞争,企业价值的源泉也转为品牌的价值,在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的成长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尤其在中国的智能手机行业,经过近凡年的飞速发展,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智能手机品牌也发展的越来越快。首先是国外智能手机品牌发展壮大,然而中国国产手机品牌起步较晚,在各方面的品牌竞争力上仍处于弱势。国产手机凭借低成本和本±优势与凭借技术和品牌取胜的外国品牌手机展开激烈的竞争,如今在外国品牌手机和山寨机的竞争下,遭受挑战及重重打击,市场竞争力缺乏问题明显。
然而,近两年的时间里,中国智能手机品牌的成长及发展迅猛,市场上的中国品牌智能手机适而易见。比如,华为、小米、联想、金立、步步局等品牌,比国外品牌智能手机更讨消费者喜欢。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最新报告《2015年中国手机市场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7月中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总数达到4491万部,同比增长6.1%。其中,4G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904万部,同比増长153%。上市的新机型有187款,4G新机型上145款,同比分别增长43%和93%。7月的国内智能手机品牌占总手机出货量的能%,同比增长4.2%。1月到7月的国内手机总出货量达到2.8亿部,上市的新机型手机有965款。由此可看出,国产品牌的出货量增长迅速,品牌竞争力也迅速提高,同时诸多国外品牌智能手机的占比逐渐下降,现在只有呈星和苹果手机品牌占有率是明显看得到。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必须具备特殊而独有的竞争能力。本文的研巧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品牌厂商的内外因素,分析其竞争力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本研巧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评价模型对品牌厂商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手机品牌厂商増强竞争为和加强市场能力的相关战略制定和策略的依据。通过手机厂商竞争为评价的研究与分析,手机厂商不仅可采取战略提高品牌竞争力,还可以促进行业的发展,最终提升我国手机品牌的整体竞争力,相应的国际竞争力也提高和增强。
1.2.2研究意义
本文设计了评价品牌竞争力的一套有效模型及指标体系,不管在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列出了具体实际意义的方法和分析模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归纳了有价值的分析方法。
理论意义可从体现在以下方面。
品牌建设及竞争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品牌理论的构建和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在现代经济时期,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全面的视角去研究品牌竞争力。通过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研究品牌的本质、內涵、价值、竞争力,特别是提高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和全面正确评价的理论。并且由此出发研究品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深入分析品牌评价指标的构成体系,揭示品牌竞争力的形成理论。
本研究有利于品牌及其竞争力理论的完善和补充。本研究理论基于品牌竞争力和竞争力评价模型理论,不仅在研究方法,在内容和体系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扩展和补充。尤其将系统分析方法应用到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是有意义的理论发展和尝试,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的品牌理论。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品牌及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2.1.1品牌
刘建堤(2012)认为:品牌是一个名称或者是标志,也可以是符号或设计,是用以识别一个品牌厂商的产品或服务,使之与市场上同类产品或服务相区分开来的产品或服务。
徐文晶(2014)表示,品牌是销售者长期提供的一组产品、利益、服务,不仅是一个名称或标记,也传达了企业可长期提供的质量的保证。因此,品牌可以包含几层内容,及品牌的属性、品牌的利益、品牌的价值、品牌的文化、品牌的个性和品牌的使用者。
品牌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在法律的角度品牌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注册商标,从市场来看,品牌是销售者给购买者提供的产品、利益、文化和这些的联想总和,而在企业的视角来看,品牌代表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综上所述,品牌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品牌是市场属性和产品属性结合的系统,市场属性是一系列产品持性、利益、文化和价值等因素的总和,而产品属性是企业的产品质量、技术、企业规模、形象等因素。因此,品牌是市场属性和产品属性的综合系统,企业与顾客关系的契约。品牌对市场上的不同主体有各自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的竞争有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本文结合李杰(2007)的肉容,总结企业在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资本及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属于非价格竞争。品牌竞争是以品牌为主的市场上竞争,包括价格和非价格的竞争。品牌竞争是企业在社会法律和习惯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产品、服务、技术质量扩大品牌的优势,并打压竞争者品牌的过程,最终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多的市场利润。所品牌竞争是企业中全方位的综合竞争。
.....................
2.2品牌黃争力的相关理论
2.2.1品牌竞争力的内涵
张建彬(2014)认为,品牌竞争力是一个组织或组织为了长期的发展,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比竞争者更好的为消费者和客户提供价值,并保持和增长价值,最终获得收益和盈利的能力。
吕艳玲、王兴元(2012)表示品牌竞争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体系,一般把品牌竞争力划分为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竞争力。显性品牌竞争力主要衡量和评价品牌的市场表现及成果,主要从市场和消费者层面的评价。因此作者认为品牌竞争是抢占消费者的必智趋向的特殊竞争力,在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方面的反映性指标。隐性品牌竞争力是反映品牌的差别化优势与顾客感知优势的本源竞争力。
企业要获取并提高品牌竞争力就得在品牌差异性方面制造差别优势,而这种差别优势是有一个品牌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系。品牌优势的形成及大小取决于企业拥有的能力、资源及品牌的综合运用效果。
通过以上解释,可以总结品牌竞争力可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取得更多利润,在市场上产生品牌优势及竞争能为。
品牌竞争力可以使企业长久的获取市场利润,甚至可以凭借自身独特的品牌。竞争力赚取更多的收益和市场份额,因此是超越竞争者的差别化能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获得持续、稳定、长期利润的重要资产及能力。品牌竞争力可以统领其他的竞争能力,处于核心地位的主要能力,也是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中积累和积淀的重要能力。
........................
第三章手机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结构的构建.............17
3.1手机品牌竞争力指标模型的确定...........17
3.1.1品牌竞争力的来源..............17
第四章二星及华为手机品牌竟争力现状及问题的比较分析...........30
4.1手机品牌的介绍.............30
4.2数据调研过程介绍............30
第五章手机品牌竟争力提升战略及建议............54
5.1巩固品牌基础能力.............54
第五章手机品牌竟争力提升战略及建议
通过前文的研究可以判断,华为手机和三星手机的品牌竞争力都处在中上等的地位,三星手机的品牌竞争力稍微高一点。在企业的品牌经营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反映在品牌基础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品牌市场能力相关的各方面,为此,在参照吕艳玲2012(3)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品牌基础能力,品牌营理能力,品牌市场能力,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5.1巩固品牌基础能力
品牌基础能力是手机品牌企业发展的基石,针对目前华为和三星手机公司的各种基础能力问题,需要手机品牌厂商持续改进企业自身,强化其人力资本要素的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
5.1.1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持续改进
目前华为和三星手机厂商的工作环境还可以,但是他们工厂的工作环境不是很理想。工厂的员工对制造手机产品是很重要的人力资本,如果不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会很大程度的影响生产和销售,因此而拖累手机的出货,最终对手机整体销售给予直接的影晌。具体来说,需要给员工在工作上给予极大的帮助、关也日常生活、提供带薪假期、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和福利水平等等。华为手机和三星手机厂商要在财力和物力,精神方面给予支持,加大对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的投入,使员工在的环境中奋斗,为自身企业做出更多贡献。
.......................
第六章研究讨论
6.1结论
手机品牌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是相对复杂的研究课题,其涉及到的学科知识是多方面的,既要在微观层面,而且在宏观层面采取适当措施,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出品牌竞争力的战略。
本文针对华为手机和三星手机的品牌竞争力分析,结合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建立了手机品牌竞争为评价指标模型,全面评估三星手机和华为手机的品牌竞争为程度,进行了科学而准确的综合评价,并得到手机品牌企业在战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取得了以下的结论及实践意义。
本文建立的手机品牌竞争为评价模型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分析判断手机品牌竞争为时,尝试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品牌竞争为综合模型E=SQiPi,并制定了包括不同级别的品牌竞争力评价标准。此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统能够为评价手机品牌竞争力的高低水平,反映了手机品牌的竞争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可以为今后的手机品牌厂商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实践的价值。
本文建立的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性。三星手机的品牌竞争力最终得分三82分,具有上等的竞争为水平。其品牌基础能力得分值最高,说明三星手机平时在基本的业务建设中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在人力资本和质量技术方面。华为手机的品牌竞争力最后得分是78分,虽然比三星手机稍微低一点,但是其晶牌竞争力水平也是相当的。华为手机也在品牌基础能力中得了最高分,也说明平时的基本工作建设做的很好,为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这些总竞争力指标基本与其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经营现状相符,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优秀范文十:基于提升核心能力的汽车企业BPO评价模型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至今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经济年均増长率基本在9.8%以上。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在中国现阶段"新常态"化遇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成为重要的任务,这是首次使用"新常态"一词对我国新周期经济进行描述。
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能够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也是推动整个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一百三千多家,经过大规模扩张后,2015年进入缓慢增长阶段。相比较国外汽车企业,我国车企竞争优势不足,以往的市场换技术"己经不能适应我国汽车行业发展需求。因此在"放缓期"的背景下,为我国汽车企业提供重新思考提升核也能力的机会。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汽车行业内的外包服务也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专业化,例如,1.多项目外包。汽车企业同时将第三方物流,总成分装,研发外包,财务外包等业务活动外包。2.部分外包。根据具体的需求,为了降低风险而选择某一项业务外包服务,仅选择第H方物流外包,其他业务仍由企业自制。3.低层次业务外包,或髙层次业务外包。比如仓储功能,企业将一般辅助零配件(螺丝,螺母,批头,磨具等)仓库外包给服务商,而把涉及企业核也能力的关键零配件(发动机,变速箱等)的仓储工作仍由企业自制。
.........................
1.2研究主要内容
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思路。
第二章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即核也能力的概念和相关研究。对汽车企业,业务流程外包做出了概念的界定,并对核也能力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类总结和分析。最后介绍了评价核也能力的方法和研究现状。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三章作为评价模型的来源和基础,主要分析了影响汽车企业实施BPO外包的动因,阐明汽车企业选挥BPO的重要原因是为了提升企业核也能力,同时BPO外包项目也要体现自身的核也能力。核心能力的内涵是构成要素,一方面论证BPO通过提离关键构成要素的能力,进而提升汽车企业核也能为的路径;一方面基于三个关键要素,构建BPO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主要内容是BPO能够提升核心能力,即是汽车企业选择外包战略的根本原因。为使BPO充分发挥作用机制,因此介绍了评价BPO核也能力的研究方法,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构建对于汽车企业BPO具有普遍意义的,评估外包项目核心能力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论文第五章选择一家汽车企业为案例,根据该公司BPO外包现状,改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认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公司的外包业务进行评估,分析评价结果,对BPO外包项目做出建议。
第六章总结了研究结论,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
第二章概念和研究综述
2.1BPO概念及相关研究
2.1.1外包的概念和类型
《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中,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这样写到"十年或十五年之后,组织可能会把一些职能交给组织以外的单位去做,这部分职能的特点是具有支持性和不产生收入性的特点,并且这部分职能没有升入高级管理层的职业化会。当今外包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及发展,恰恰验证了这一观点。
报告显示,2011年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300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BPO占到服务外包总量的21%,如图2-1。至2014年7月,在我国有26587家服务外包企业,员工数量达到581.4万人口。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外包范围扩大,外包程度加深,市场细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几乎涵盖社会各个行业的业务流程。因此,根据不同的行业要求,外包的概念及特征不尽相同。
........................
2.2核心能力定义及相关研究
2.2.1核心能力的理论和特征
核心能力也称作核心竞争力,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本文认为,二者存在不同,核心竞争力体现的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比较优势,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需要强调标杆对比。而核屯、能力是对企业内部关键资源或关键业务的提炼,是企业的内核,强调内外部因素共同产生影响力。
早期的研究并没有严格区分送两个词的含义,因此本文在综述时,会采用包含两种表达的文献。其他章节论述时,本文选择核心能力一词。
(一)20世纪90年代核心能力的概念开始活跃起来。这一阶段是理论基础形成时期,主要研究核心、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识别方法,建立理论体系。给世界范围内的学者提供了稳固的理论基石。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美国的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理论,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内部本身所拥有的技术和能力,这部分技术和能力经过整合,共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在竞争环境下,具有差异性,难以被复制和模仿。"以二者的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李学荣,文小利(2008)从权变的角度,阐述核也能力的识别和构建。观点是,通过持续创新,培育和更新企业核必竞争力,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其次是将部分职能外包给服务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第三,应该清楚自身资源优势劣势,确定战略目标,形成关键技术优势,从而构建核心能力。
.....................
第三章BPO提升汽车企业核心能力的作用机制分析................22
3.1汽车企业BPO外包动因.............22
3.1.1BPO外包的外部因素............22
第四章汽车企业BPO评价体系和模型...........38
4.1模糊综合评价模型..........38
4.1.1层次分析法确认权重............38
第五章汽车企业BPO模型的实证分析.................50
5.1选取样本介绍............50
第五章汽车企业BPO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5.1选取样本介绍
5.1.1基本思路
首先,针对样本企业概况,改进第四章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层次分析法确认各级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第三,邀请专家根据定量和定性数据打分。
第四,分析评价结果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
本文认为,成功的外包模式,能够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通过对现有外包项目的评估,衡量BPO项目是否达到客户企业标准,满足客户企业要求,保障客户企业核心业务。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是核心能力理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汽车企业评估BPO项目提供参考。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第一,使用改进的波特五力分析,说明汽车企业选择外包是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的结果。
第二,分析汽车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阐述业务流程外包能够通过关键要素路径提升核也能力。这两点也是评估BPO外包的原因。
第三:介绍评价BPO能力研究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
第四,改进评价模型,并验证模型可行性。结论,核心能力较强的业务外包建议保留,优化或推广;一般的业务外包进行整改;较差的业务外包整改,更换供应商或自营。
第五,分析评价结果,并对BPO项目提出建议。
本文希望通过建立评价模型,提高汽车企业BPO的管理能力,加深业务流程外包对汽车企业核也能力发挥作用的程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