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融资约束关系研究——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37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有两起事件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的震动,即中国的问题奶粉事件和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尽管两起事件发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国度,却再次向企业、也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再次成为全社会和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相互交织,逐渐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中央政府对转型期的经济提出了理性增长的要求,即要求经济增长既要保证“量”,又要追求“质”。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一系列的倡导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指导规范和指导建议被陆续发布,其中大部分条文是关于倡导和指引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如《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6),《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8)以及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地 2009 年相继出台的地方性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尽管国家在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是近年来仍有一些企业制造了一系列涉及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甚至呼吸的危害事件,如 2008 年的“三鹿问题奶粉”事件、2011 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2012 年的“速成鸡”事件、中国华北和华东地区的雾霾事件,这使得国家和人民在看到企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企业的“外部负效应”。中国的市场化经济改革导致了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特征的公司大量涌现。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资源所有者不能控制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源,出于资源的安全性考虑,资源所有者在投入资源时便对企业所筹资源的用途、保值增值情况、有无担保和能否到期偿还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这些附加条件便是企业融资约束的具体现实表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企业获取发展所需资源的重要来源,企业一系列的“外部负效应”会波及企业相关者的利益,这显然会加剧企业获取资源的困难程度(也包括提高融资约束程度)。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以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并与提供给企业发展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保持密切关系,进而降低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令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更加放心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门槛”。

.......................

1.2 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拟采用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等方法。

1.2.1.1 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

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融资约束二者关系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探讨二者关系的文献主要关注社会层面因素和企业层面因素对其的影响,很少涉及企业间层面因素的影响,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产品市场竞争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首先通过理论推导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相关假设是否成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2.1.2 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

企业社会责任和融资约束能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被感知,但是仅仅停留在概念或具体文字性表述上往往导致对该问题的研究受到限制。为了更深入和更精确的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就需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因此,本次研究拟使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2.1 研究思路

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能够降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并且已运用宏观环境作为调节变量进行了探究,但是产品市场竞争作为调节变量研究二者关系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次研究首先检验企业社会责任是否能够降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然后检验产品市场竞争是否具有调节二者关系的作用。

..........................

2.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2.1 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现实的市场并不是完美的,由此导致企业与投资者之间掌握的信息不一致称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按发生的时间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事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问题,事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比较典型的“逆向选择”现象是二手车交易市场,销售商了解汽车的破损程度,而消费者并不了​解,消费者担心会出现高价买次品的现象,便只会出一个介于优、次品价格之间的中间价格,此时销售商为了盈利,会频繁选择出售次品车,由此导致优品车被驱逐出市场的现象称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则表现为企业管理层没有按照筹资时宣称的资金用途使用资金,亦或者是将筹集来的资金进行高风险项目投资。基于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理解,管理层比投资者更加了解企业实际状况,正是由于投资者对企业的认知与企业管理者掌握的企业情况之间存在差异,投资者就会要求一个较高的风险补偿,由此导致外源融资成本高于内源融资成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与外界利益相关者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由此会使得企业与资金供给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从而降低资金供给者的风险补偿期望,降低外源融资的成本,从而实现融资约束的缓解。

2.1.2 委托代理理论

​自从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企业便存在了委托代理问题。企业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企业投资者负责出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企业管理层负责经营管理,其经营管理不仅仅是为股东实现利益最大化,经营过程中会为了自身利益构建自己的管理帝国,扩大管理层权力,享受更多的在职消费,二者经营目标不同导致的利益冲突便形成了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表现为三种,一种是企业管理层与企业投资者之间的代理问题,又分为企业管理层与股东、企业管理层与企业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第二种是企业股东与企业债权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第三种是企业大股东与企业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第一种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利益不一致,第二种代理问题是由于股东与债权人利益不一致导致,与债权人相比,股东是资金的使用者,股东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进行投资,投资时可能会改变预先约定的资金用途,而债权人的关注点是资金安全,即企业能否按时还本付息。第三种代理问题就是学者们常说的“隧道行为”,大股东掌握更多的决策权,会通过转移财产等手段攫取小股东的利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使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关注公司治理并参与公司治理,对企业管理层和所有者形成了一种监督机制,从而使企业管理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利益相关者在投资时也变得更加放心,进而降低了融资约束。

........................

2.2 企业社会责任对融资约束影响的假设

Wood 和 Jones(1995)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最为紧密”的理论分析框架。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与利益相关者进行直接沟通,利益相关者反映了诉求,企业则可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进行及时反馈,同时这种沟通与交流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形成一种监督。这种互动关系降低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企业的透明度,这增加了经理人的构建“管理帝国”的私人成本,从而督促经理人更加努力的去维系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更加了解,减少了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同时也降低了资源提供者风险补偿的要求,而且企业通过对政府的寻租活动与政府形成的隐性契约关系会迫使政府提供优惠政策,从而实现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因此,文章在这里提出假设 H1:

H1: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能够降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

​契约理论将企业看作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协商与合作的契约集合,企业成为显性契约与隐性契约的混合体,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会不断维持和增进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降低企业融资约束。交易双方订立的显性契约约定了各自双方的权利义务,法律督促双方履行约定。正如法律与显性契约之间的关系,如上述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产品市场竞争的信息作用和约束作用在公司治理方面与法律具有替代作用,产品市场竞争则督促隐性契约双方履行约定,从而保障了契约各方的利益。这种对契约关系的类似法律的保护作用,增强了资源供给者对企业的信任,使资源供给者更加放心的做出投资决策和行为,从而将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因而提出第二个假设:

​H2: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可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的缓解作用。

.........................

​3.研究设计 ............. 20

3.1 主要变量介绍 ........... 20

3.1.1 企业社会责任度量 ............... 20

3.1.2 融资约束度量 ............. 20

​4.实证分析 ................... 24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 24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4

5.结论及建议 ................. 40

5.1 研究结论及局限 .............. 40

5.2 建议和对策 .................... 41

4.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次实证研究选取 2010-2013 年间 A 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按照先前文献做法,对样本公司按以下标准进行了剔除处理:(1)剔除数据不完整的公司;(2)剔除金融行业的公司(3)剔除注册地为港、澳、台三地的公司;(4)剔除被证监会或沪、深交易所列为“ST”的公司;(5)为了消除奇异值对结果的影响,本次研究对连续变量在 1%的水平上对全样本做了 Winsorize(缩尾)处理。

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数的数据为通过对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进行逐条打分处理后手工收集,其他变量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其中,行业的分类标准采用国泰安数据库中的证监会 2012 年的行业分类标准。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处理软件为了 stata13.0。通过以上处理,共收集到有效样本公司为 1908 个。

......................

5.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及局限

文章选取了 2010-2013 年间 A 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按照已有文献和本次研究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合理化处理,旨在探究企业社会责任、融资约束和产品市场竞争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否起到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的作用;产品市场竞争能否起到增强这种缓解作用的调节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文章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从文献回顾部分可以得出,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观,这里借用张兆国(2008)的观点进行概括,即能够影响企业经营活动或者被企业经营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

第二,通过理论分析得知,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导致企业外源融资成本高于内源融资成本,面临融资约束。经过相关性检验,初步推断样本公司存在融资约束现象,进一步回归结果显示,样本公司确实存在融资约束现象,由此推知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融资约束。

​第三,全样本的回归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起到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的作用;产品市场竞争能够起到增强这种缓解作用的调节作用。具体来看:第一,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与利益相关者进行直接沟通,这种沟通与交流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流程形成一种监督,降低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企业的透明度,从而督促经理人更加努力的去维系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更加了解,减少了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降低了资源提供者风险补偿的要求,从而起到了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第二,契约理论将企业看成各种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混合体,产品市场竞争在公司治理方面与法律具有替代作用,会对这种契约关系形成保护作用,增强了资源供给者对企业的信任,使资源供给者更加放心的做出投资决策和行为,从而增强了企业社会责任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