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形势严峻,上海自贸区成立
经济全球化带动国家间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建立自贸区成为一国应对一体化、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如表 1-1 所示,三大自由贸易谈判接近尾声,世界贸易格局将会转变、国际投资规则面临重塑。新兴市场,其中包括种中国,都面临着国际贸易被边缘化的风险。
为融入国际贸易新规则,为下一步全国性的经济改革进行试点,如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还有对外资管制的放开,上海自贸区适时成立。虽然,我国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但却没有国内自贸区。2013 年 9 月 27 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成立。王新奎指出,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三大首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扩大服务业开放、便利贸易和投资。文件表示服务才是上海自贸区核心产业,未来自贸区将以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和高端制造产业为导向,提升园区服务业比重。上海自贸区服务业开放政策加速了上海服务业发展步伐。
最初服务业的扩大开放领域包括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以及社会服务六大领域。在 2015 年 5 月 21 日的亚峰会上,据公开消息表示除有限牌照银行外,自贸区扩大服务业开放的 22 项措施均已落地。
截至 2014 年 9 月 15 日,自贸区内新设外资企业中以商贸服务和专业服务为主,企业数量占比各为 56.6%和 33.8%。新设外商投资前十大中,以港资居多,美国和台湾和新加坡分列第二、三、四位。
..........................
1.2 研究意义
上海自贸区自 2013 年下半年获批开办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学者就在新的贸易与投入准则下,如何加快上海自贸区建设,并使其成为中国改革和提高开放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 可推广的经验,以及对于国内其他区域和众多企业如何积极承接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促进其自身转型升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1.2.1 理论意义
总的来说,国内目前的研究还主要是集中在上海自贸区的开放、监管等其自身发展方面,同时围绕自贸区密切相关的 TPP、TISA 等新的贸易与投入国际准则、我国的服务业投资准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审批便利、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与金融开放及政府服务与监管制度创新等热点专题,国内学者都给与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最基本的上海自贸区实体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不足;对于国内经济实体如何积极主动的利用好自贸区改革红利以促进自身发展的研究不足;对于自贸区如何积极利用好国内已有的人力、物力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自身改革步伐的研究不足。
本文在对上海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解读的基础上,通篇通松江过与浦东的对比,在对比中认清自身不足和问题根源,同时,借鉴浦东对接自贸区服务业改革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松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松江捕捉自贸区外部发展机遇,对接自贸区现代服务业,加速自身产业升级,最终实现经济转型进行分析。丰富了当前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为相关后续研究提供案例支持。
1.2.2 实践意义
上海自贸区肩负着为国内经济参与服务经济全球化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责任,充分发掘上海当地的潜力和可能,需要在自贸区与全国联动的视野、机制中推进。松江自金融危机以来,受到外部需求萎缩和内部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处在经济转型期的困境之中。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以提高城市功能已成为松江的工作重点和当务之急。本文对松江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对松江与浦东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以及松江对接上海自贸区现代服务业的优劣势和机遇、威胁做了分析,最终提出针对性建议。这样,一方面为松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建议对策,另一方面,对我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积极对接自贸区,提供有益的参考。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产业对接理论基础
现代服务业对接是产业对接的一种。产业对接从宏观上讲,一是基于国际区域合作的角度,探讨中国与国际产业对接;二是基于国内区域合作的角度,探讨中国各省份之间以及东中西部之间的产业对接。从微观上讲,主要是微观产业层面,具体产业的对接。本文所讨论的产业对接主要是针对微观层面。在明确产业对接层面的基础上分析产业对接对于国家、区域、省份等原有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而上升到对其经济发展正负效应的讨论,最后提出对接建议。
从对接环节考察,产业对接包括“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两个双向环节。对接能否发生以及对接产生的效果,既取决于产业转出区的愿望和利益,也取决于产业转入区的技术消化能力、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同产业的整合和不同产业的融合考察,产业对接既包括同产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也包括为形成科学有效的产业链而实施的不同产业的有效分工。另外,对接又可分为扩散、连锁和互补对接三种形式。 “扩散对接”指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向除本身之外产业发展不完善、不先进的国家或区域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一种行为;“连锁对接”指第二、三产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将产业链下游产业,转移给有经济基础但总体产业发展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互补对接”指具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国家、省份和地区利用自身发展优势在承接较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和产品转移的同时,与较发达和地区实现错位发展,以达到提升自身发展目的的一种行为。
目前对于产业对接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比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价值链和产业链理论。这些理论都从一定程度上总结了产业对接的动因、路径和效应问题。
2.1.1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在《富国论》一书中提出来。他将从工场手工业分工中看到的利益联系到整个社会,论证了地域分工的合理性。推而广之,斯密认为国家之间也应该形成这种以绝对利益为原则的地域分工。他主张一个国家要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成本的商品,而从别国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又有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自然优势,二是获得性优势(如资金、技术等)。一个地区或国家,若在生产和输出上具有自然或获得优势,也就具有成本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主要从地区之间条件差异出发来解释地域分工,对解释当时国家间和地区间的地域分工,促进国际、国内贸易等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该理论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即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存在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那么是否就要认定这个国家不应该参与任何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易,这样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发生地域分工。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与最初的概念、特征、分类等研究不同,现在更多的集中在现代服务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经济转型等方面作用的研究上,同时专业领域对于现代服务业集聚、现代服务业效益等问题上也给与了更多的关注。
2.2.1 国外研究现状
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看,服务业起源于国外,因此服务业研究中,国外学者对于早期的服务业发展研究也更具权威性。
由于服务自身复杂行为的属性,对其进行严格定义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即使是在服务业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的西方学术界,对服务的定义也不一而足。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之中,学者们对服务定义的角度也不断变化。“为销售产品而提供的,或是与销售产品有关的活动、好处或满意”,此定义曾一度被广泛认可,它由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在 1960 年提出。但由于定义中销售的产品仅指“有形产品”,而忽略了自身为“无形产品”的服务,因而服务范围被缩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无形产品的产品形态越来越突出,其他关于服务的定义不断推出。
美国学者 W. 里根认为判定一个活动是否属于服务的关键是要看其能不能带来满足感,而不管这种满足感是直接获得还是这类活动的附加品。
著名的营销学大师 P.科特勒认为服务的产生与物质产品无关,他强调服务的无形性,服务活动的实现不会造成所有权的转移。
希尔所提出的服务概念曾一度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他认为服务具有不可存储性,即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服务具有同一性。
对于服务业与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的关系,Singelmann(1978)在其论述中认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因为,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发展速度越快,就越有可能为一个行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拓展该行业的发展空间。
.......................
第三章 松江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 20
3.1 松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20
3.1.1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20
第四章 松江与浦东对接上海自贸区现代服务业区域差异分析 ...34
4.1 选取浦东为比较分析对象的理由 ................... 34
4.2 上海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 ................. 35
第五章 松江对接上海自贸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定量分析 ........ 51
5.1 松江与浦东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 ............... 51
第六章 松江对接上海自贸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建议
6.1 松江区对接上海自贸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前面章节对于松江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可突破政策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于与浦东的对比,对松江对接自贸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本章旨在运用 SWOT 分析法,对松江对接上海自贸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对接建议。SWOT 分析法最早在 1971 年《公司战略概念》中被提出。准确的 SWOT 分析将有利于松江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捕捉外部机遇,并有针对性的弥补自身劣势,免于外部威胁,加速与自贸区对接,错位发展,实现自身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6.1.1 优势分析(S)
1.区位优势
松江与上海有着便利的交通优势。航空:上海虹桥机场车行 20 分钟,距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车行 45 分钟。沪昆高速、沈海高速、沪渝高速、上海绕城高速贯穿;铁路:沪杭铁路、沪杭高铁贯穿松江工业园区,设有大型编组站;轨道交通:建设完成的轨道交通 9 号线直达上海市中心城区。港口:距上海港车行 45 分钟,距建设中的上海洋山深水港车行 60 分钟。
2.雄厚的基础产业支持
上海共有 18 个区 1 个镇。其划分市郊的依据通常是外环线以内为市区,外环线以外是郊区。其中上海市全部在外环线以内的区有:黄埔、静安、卢湾、徐汇、闸北、虹口、杨浦;跨外环线内外的区有:长宁,普陀、浦东、宝山、闵行、嘉定、南汇;而全部在外环以外的有:奉贤、金山、青浦、松江和崇明县。在下一步的自贸区经验推广、复制中必将从郊区入手。松江产业基础雄厚,包括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规模优势等,松江以电子信息、现代装备、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为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近年来,松江经济稳健增长,2014 年生产总值达 969.4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上年增长 5.5%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效益质量持续提高,第三产业迅速成长,增加值比重比上年增长 1.5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达到 40%以上长历史新高。而上海自贸区的成立给松江发展带来新的平台。因此,松江可借势自贸区发展优势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同时加快对传统制造业优化步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总结全文,文章首先分析了松江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松江正面临着经济转型的瓶颈问题,自主回升内在动力不足、新的产业增长点欠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突出。现状分析中,着重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在对松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例如批发、零售业等占比过大,而以金融业和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且进步缓慢;另一方面,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不足,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基于问题的呈现,采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与浦东的对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下来通过对上海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进行梳理,并引用浦东对接上海自贸区服务业发展的典型案例——陆家嘴金融城和临港新城,对松江可突破的自贸区政策进行预测。同时展开了对松江和浦东现代服务业区域差异和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基本的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在这些方面松江与浦东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距。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在未来对接上海自贸区过程中,松江在制度衔接、配套设施和产业鸿沟等方面存在问题。
定量分析部分主要从松江对接上海自贸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进行论证。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包括松江在内的 6 个上海郊区城市和具有代表性的江浙两省的 6 个城市与浦东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松江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在众多城市中排名很靠后,没有竞争力,与浦东新区的差距很大,接着运用同样的方法对所选目标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条件进行测度,通过比较结果可以看出,松江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条件方面有很大优势,在与浦东的比较中,个别主成分也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松江在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服务业发展方面既迫切又被动,但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其次,通过松江与浦东产业比较优势和要素互补的分析进一步说明松江对接自贸区发展的可行性。运用产业区位熵来分析松江、浦东新区以及上海市的产业比较优势,结果发现松江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在与浦东的比较中并不占有优势甚至赶不上上海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而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业方面,松江占有绝对优势。产业差异是产业对接、产业转移的前提,因此在浦东新区定位高端资本市场,着力金融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松江应明确发展目标,找准定位利用人力资本要素在专业和价格上的优势,为上海自贸区内的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服务,降低成本,为上海自贸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松江与浦东进行要素互补性分析,结果发现两地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固定资产投入,不同的是,浦东新区技术要素贡献率大于松江,松江尽管劳动投入较多但由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基于两地要素上的互补性,松江与浦东可以实现要素资源上的互补,各自定位,在不同方面对接自贸区服务业。这样,一方面使得自贸区的投资业务很好的向上海内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推动松江产业转型升级。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 SWOT 分析法对于松江对接自贸区现代服务业的路径选择进行剖析,并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