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观视角下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路径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浙商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50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1.1研研究意义
1.1.1理论意义
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并且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迅速丰富和发展起来,成为世界范围内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话题,现如今已经涌现了大量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文献和理论模型。其中,比较典型的有Gersick的三环模型和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随时间的动态性而衍生出的三极模型;Longenecker&Schoen的七阶段父子接班模型;Stavrou等人提出的三层次代际传承模型;Churchill和Hatten的四阶段传承模型等。在中国,直到近一二十年来,家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中坚力量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才被逐渐认识,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尤其是代际传承方面的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表1-1是李亮统计的1994-2010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不同性质企业相关学术论文篇数:

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都集中在近十年,现在的我们可以说还只是小学生的水平。经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现阶段对代际传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承的影响因素、继承人的选择与培养、传承结果评价等内容,而对于传承的过程以及传承的具体路径的研究却很少,即使是研究路径的文献,大多数也只是在列举了子承父业、家族经理人以及两者结合三种传承模式之后再进行对比,分析优劣势然后给出一些理论上的建议,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我们也知道,现阶段的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已经不是发展,而是传承。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等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形态,如何在我国特有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实现企业的顺利传承和可持续的发展,是非常值得我国学者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中国的家族企业开始于民国初期,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饱经沉浮,在前进发展的年代飞速成长,它向世人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对于其的探究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学术意义。

1.2研究思路
由于现阶段我国职业经理人受到的经理人市场约束、法律约束以及自身职业道德约束都缺乏法律性和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根据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实例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家族企业传承最普遍也最符合现实状况的方式还是“家族成员承父辈业”。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己经到来的企业代际传承热潮,本文的研宄重点在“家族成员承父辈业”这一前提下,在系统的梳理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案例研究,从过程观的视角下提出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路径选择图”,同时通过实地预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的辅助,界定了影响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路径选择的因素并进行分类。具体内容:
(1)首先通过现有研究文献回顾,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相关文献研宄进行阐述和整理,借鉴现有研宄的亮点,并寻找不足,将之视为突破口。
(2)跨案例分析部分为了弥补二手数据资料的不足,在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选取十家以上家族企业,进行跨案例分析的定性研宄,探宄传承路径选择及影响因素。之所以选择浙商,首先是根据年发布的《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调查发现,家族企业分布有一定的区域特点,大部分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地方;其次是浙商的历史悠久,唐代以后,江浙一带就成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浙江商人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中坚力量之一,如今的浙商更加活跃的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有历史有文化才有传承。
(3)实证分析部分是根据跨案例分析阶段所得结果,对浙江家族企业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运用实证分析验证结论,确保理论、数据的紧密联系,提高其效度和普适性。

2研究回顾与文献综述

2.1家族企业概念界定

我国的家族企业是在中国五千年的“家”文化,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受到我国经济、法律、政治制度的影响,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国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界定显然不是很适合中国的家族企业。中国的学者们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也探究出一些界定方法。孙治本(认为当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由一个家族或者有着紧密关系的多个家族直接或间接掌控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潘必胜进一步提出在该概念的基础上还应加入由一个家族或者有着紧密关系的多个家族掌握企业全部或者部分所有权这一要求他还根据扩展后的概念将家族企业划分成了三类:(1)家族掌握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2)家族掌握着企业部分所有权和主要经营管理权;(3)家族掌握着企业部分所有权,但却不掌握经营管理权。这一概念综合考虑了所有权和经营权,比较符合中国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但并没有将“泛家族文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网络等华人家族企业明显具有的特点考虑其中。比较经典的还有台湾学者叶银华提出的家族企业临界持股比率这一观点。他认为可以称为家族企业的企业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企业中的家族持股比率须大于临界持股比率(2)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由家族成员或二等亲以内的亲属担任(3)企业超过一半的董事职位需由家族成员或三等亲以内的亲属担任。储小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范围的概念,即从企业两权全部由家族掌控到达到临界控制权,这一范围内均为可接受的家族企业控制范围,如若超出了临界控制权这一范围,该企业就成为了公众公司。

2.2家族企业传承研究综述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代际传承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传承对象的选择、传承过程的研究、传承模式影响因素的探讨等方面。现选取跟本文案例和实证研究相关的部分进行综述:首先是对继承人选择的研究;其次是对传承过程的研究,研究结果多为一些经典的传承模型;再次是对传承过程影响因素的探究最后是对继承结果的评价研究,由于结果评价部分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因此只做简要概述。
汉语中传承的解释是:传递,接续,承接,沿袭创新。由此可见传承不仅是有形资产的传递,还包括企业文化,默会知识,家族荣耀,梦想等无形资产的传递。所以笔者认为,严格来说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并不算是继承,而是一种变革,即使是在像杜邦、洛克菲勒、福特这些股权结构非常分散,历史非常悠久的已经完全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可以称之为“王朝”的家族企业里,家族成员还是牢牢掌握着企业的所有权和主要决策权。世界范围内,内部成员继承的代际传承是主流的传承模式。
继承人选择家族内部成员,这一点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中国几千的历史文化传统,发展出了一套由家文化”延伸而出的伦理规则与社会组织法则,它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国人文化的核心“家文化”以及所衍生出来的“泛家族文化”、中国人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序格局、中国社会的低信任度等因素,加上中国法律和政治制度的不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中国的家族企业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几乎都是“子承父业”这里的子现在不只包括直系的子女孙子女,还包括旁系兄弟姐妹的子女,儿媳女婿,以及由于地缘血缘等泛家族化了的非家族成员。

3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路径选择跨案例分析.......21
3.1案例选择标准..........21
3.2信息練集与分析........21
4模型构建及调研设计..........32
4.1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32
5结果餅分析............44
5.1问卷发放与回收.........44

5结果与统计分析

5.1问卷发放与回收
5.1.1研究样本选取
本次问卷发放的对象是浙江省的家族企业上文也提到本研究首先是借助导师的帮助,笔者在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时可以接触到一些符合本研宄要求的家族企业,进行实地访谈和预调研,较好的保证了调研的质量。此次正式问卷发放是委托舟山银监分局,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协助发放问卷,提高了发放问卷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
5.1.2问卷回收情况
(1)总体概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1份,回收率为87.3%。整理后去除无效回收问卷,如绝大部分选项相同以及关键项目答案缺失,最终计算有效问卷为116份,有效回收率为88.5%,总体来说,此次问卷调研有效回收率较高。
(2)问卷发放基本情况统计



6研究总结与展望

6.1研究工作总结
本文在系统的梳理国内外学者现有研宄的基础之上,结合案例研究,提出了‘‘过程观视角下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路径选择图”,同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辅助界定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类。由于现阶段我国职业经理人受到的经理人市场约束、法律约束以及自身道德约束都不规范、不完善,我国家族企业在现阶段最适应也最普遍的传承方式还是“家族成员承父辈业”,因此为了解决现阶段已经迫在眉睫的家族企业传承问题,本文的研究关注点在于家族成员承父辈业下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路径选择,为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做了以下工作:
(1)文献分析与梳理
本文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家族企业概念的界定,家族企业传承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了以往学者对家族企业传承模式以及影响传承模式选择的因素的研宄成果。将以往研宄成果同笔者案例研究归纳观点进行整合,最终构建代际传承路径选择图。在此基础之上,整理以往研究中测量影响代际传承路径的因素的各类指标和问项,并结合实地访谈,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测量指标进行了完善与修改。本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与归纳,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2)理论研究框架构建
本文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之上,构建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路径选择及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代际传承路後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讨论了代际传承中存在的路径选择,以及影响家族企业进行选择的因素。
(3)访谈与实证分析
本文在构建的理论研究框架基础之上,进行实证验证。主要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浙江省家族企业进行抽样调查,运用了SPSS19.0等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实证结果。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