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多元动力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02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本论文以安徽省返乡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整体把握安徽省农民工返乡群体特征和就业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推动农民工返乡就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公共服务和制度改革的动力体系,讨论个体层面的理性驱动、职业认同、情感归属的抉择机制,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转换的视角出发,探讨推动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动力机制,为安徽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本地化人力支撑提供参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伴随国内劳动力转移制度的放开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迫于生计,选择进城务工,逐渐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群体。但由于乡土情结和家庭牵挂等因素,农民工短期、季节性返乡成为常态之举。尤其是 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遭受沉重打击,劳动密集型企业首当其冲,致使大量农民工失业,由此掀起了一波农民工返乡寻找工作的高潮。新常态下,虽然外出务工仍是农民工的首选,但也有部分农民工选择返乡就近就业,他们选择返乡就业的具体动力是什么?与 2008 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被动返乡相比,新时期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动力问题成为学术界当下研究的热点。
安徽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尽管省外务工是农民工的首选,但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承接产业转移、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省内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显著提升,再加上一系列农民工返乡就业扶持政策的推行,使得返乡就业成为理性之举。那么,安徽省返乡农民工就业现状如何?农民工返乡的具体动力是什么?以及它们的运作机理如何?如何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撑值得探讨。
因此,本论文以安徽省返乡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整体把握安徽省农民工返乡群体特征和就业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推动农民工返乡就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公共服务和制度改革的动力体系,讨论个体层面的理性驱动、职业认同、情感归属的抉择机制,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转换的视角出发,探讨推动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动力机制,为安徽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的本地化人力支撑提供参考。
............................

1.2 研究目标
本论文以安徽省返乡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了解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现状;二是,构建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农民工返乡就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学术界目前有关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本文拟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推动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诸多动力因素,并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绘制因果关系图、系统流图,构建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具体阐释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动力机制;三是,提出构建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促进机制的对策建议。针对当前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现状,结合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多元动力模型,为促进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建言献策。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较早,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国内对于劳动力回流或是返乡就业现象的研究始于 20世纪 90 年代,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农民工返乡就业的主导动因不同,农民工返乡就业动因由早期的政策和经济主导向多元化趋势发展,且主动返乡就业成为学术界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与此同时,国内对于农民工返乡就业原因或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的归纳阶段,即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方法获取,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且较为完善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动因理论。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民工返乡就业基本概念
2.1.1 返乡农民工
“农民工”作为我国二元社会体制下的产物,对我国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学术界对于“农民工”一词的界定尚未统一。张雨林(1984)率先提出:“农民工是指脱离土地,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国务院研究课题组(2006)将“农民工”定义为:“农村有土地、有户籍,但以非农劳动和非农收入为主的劳动者。同时指出农民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农民工主要是指跨区域流动的劳动者,广义农民工还包括县域范围内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国家统计局(2014)认为:“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 6 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依据流动区域的不同分为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虽然不同学者的定义不同,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群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拥有农村户籍,具有农民身份;从事非农生产;跨区域流动。
农民工外出务工后,由于某种原因选择返乡,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就涉及到“返乡农民工”的界定。学者项继发等(2009)认为:“返乡农民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重新返回家乡的农村外出劳动力。”胡莹(2009)认为:“返乡农民工指的是在外务工时间至少长达 3 月,回到户籍所在地后,至少又有 3 个月没有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周璐璐(2014)则将外出务工时间延长至 6 月以上。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笔者发现关于“返乡农民工”概念的分歧主要集中于返乡空间(主要考虑户籍所在地的乡村或城镇)和时间(在家乡呆了 3 月、6 月或是更长时间)两方面,同时,研究对象的不同,定义也存在差异。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量农民工返乡后,由于户籍所在地的乡镇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不足,多数返乡农民工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并没有固定在户籍所在的乡镇,而是选择在省内流动,即“回省不回乡”。由此可见,农民工的返乡空间不仅包括从省外返回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或县城,还包括从省外转移到省内其他城市。
因此,基于现实与研究对象的考虑,笔者将“安徽省返乡农民工”定义为:拥有农村户口,曾经有省外务工经历的,后因某种原因,选择回归安徽省省内从事农业或非农业的 3 个月以上的劳动者。
...........................

2.2 农民工返乡就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外对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如推拉力理论、新劳动迁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等,单因素或是综合的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国内学者对农民工返乡现象的解释更多的是借用推拉力理论,从农村和城市两个视角具体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推拉力。因此本文亦是借助推拉理论探讨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动力,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动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2.2.1 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The Push and Pull Theory)是目前学术界解释劳动力流动原因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口在地区间的流动是因为地区间存在着两股力量;一股是流出地存在着推动人口流出的力量;一股是流入地存在着吸引人口流入的力量。两种力量的共同或单方作用会导致人口在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流动。
19 世纪末,雷文斯坦在《人口转移规律》一书中指出,受歧视、受压迫、压力大、气候不适、生活条件差等都是导致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博格于 20 世纪50 年代,提出完整的“推拉”理论模型,指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农村与城市共同推拉力作用下的结果,并具体分析了农村与城市的推拉力因素。1966 年,李(E.S.Lee)系统总结了“推拉”理论,他将推拉力因素归纳为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中间障碍以及个人因素四个方面。
当前国内学术界也普遍采用“推拉”理论解释农民工返乡就业现象,如学者成艾华(2007)具体分析了农民工回流的推拉力,其中推力主要有:城市工资收入偏低且缺乏保障、外出务工歧视严重、社会保障机制缺乏以及外地工作困难;拉力主要是农民工的传统观念、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吸附力等。张斐(2011)认为农民工返乡就业是农村推力和拉力、城市推力和拉力相互博弈的结果。并构建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模型:如果(农村推力-农村拉力+城市拉力-城市推力)>0 ,农村人口就会从农村流向城市;反过来,如果(农村推力-农村拉力+城市拉力-城市推力)<0,回流现象随之发生。新时期,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推拉力因素发生了变化,部分学者具体分析并重构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推拉力,如王炜和许幸莲(2011)以黑龙江省为例,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是城市推力和农村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城市的推力主要有工资收入的降低以及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农村的拉力主要有务农收入的增加以及支农惠农政策的吸引。
..........................
第 3 章 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现状及调研分析...................17
3.1 安徽省返乡农民工群体特征......................18
3.1.1 青壮年男性农民工构成返乡农民工的主体.......................18
3.1.2 返乡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偏低......................19
第 4 章 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多元动力因素分析................. 28
4.1 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多元动力结构.......................28
4.1.1 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多元动力...........................28
4.1.2 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多元动力结构.....................30
第 5 章 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动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37
5.1 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动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37
5.1.1 建模的目的.......................37
5.1.2 系统边界的确定.......................37

第 6 章 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促进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构建产业发展与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相匹配的战略机制
6.1.1 加快形成与农民工就业能力匹配的产业体系,增强就业吸纳力
当前,安徽省返乡农民工综合素质偏低,为保证返乡农民工“有事可做”,安徽省应选择合理的产业升级路径,继续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合理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保持适当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就业需求弹性高的服务业,形成与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相匹配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对返乡农民工的吸纳力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在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如本研究调查显示,无论是当前还是以后的选择中,都有一定的比例农民工选择务农。因此,安徽省政府应继续将农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重视农业发展。一方面,继续加大支农惠农扶持力度,降低务农成本,增加务农收益;另一方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首先,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契机,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那些有能力且有意愿的农业大户承包土地,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其次,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农业产业一体化,增加农业收益和提升农业对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吸纳力。
(2)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当前,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为主要特征的“双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安徽省毗邻“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应积极把握“双转移”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一方面加快推动安徽省产业园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给予优势产业税收、土地等支持,优化省内投资环境,更好地吸纳和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稳定的就业。与此同时,安徽省应立足自身,依靠省内资源,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此带来新的就业增长点并推动就业结构优化。
............................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动力,构建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动力的系统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二,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动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及分析。本文结合调查问卷,构建了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多元动力结构,在此基础上,具体阐释了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多元动力及其作用机制,绘制了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动力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并构建系统动力学方程,对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动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展开模拟分析,发现,政策、制度改革及公共服务水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民工返乡就业。
第三,构建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就业促进机制。结合前文返乡就业现状的调研及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以及就业质量等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安徽省产业发展与农民工就业能力相匹配的战略机制,增加返乡农民工就业机会和提升其就业能力;建立健全返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改善农民工返乡就业政策环境以及提升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以此吸引并留住返乡农民工,实现返乡农民工的稳定就业,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