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身份与创业行为的人力资源关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15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加速,“创业”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李时椿和刘冠,2007)1。创业者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McMullen,2011),他们利用最有利的商业机会来实施创业行为(Hébert& Link,1988),在持续的变化中对商业机会做出反应,共同努力来保证经济系统平衡(Kirzner,2015)。据不完全统计,从 2013 年初至 2015 年底,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在 3 年时间内密集颁布 63 份政策性文件,其中国务院出台的文件 20 件,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 43 件2。从现实情况来看,“双创”政策确实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许多创业者积极投身到创业洪流之中。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 2013 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指出,在参与全球创业观察的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创业排名位居第 2。因此,为了理解个体做出这种选择的心理因素,我们需要对创业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目前研究创业的许多学者仍然坚持传统的创业理论,认为创业者开办企业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润,而学者 Fauchart 和 Gruber(2011)通过研究指出,创业者并不全是为了追逐经济利润,他们还可能是出于对创业者身份的强烈认同而选择创业。有的创业者旨在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头羊,不断寻求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方法,通过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也有一部分创业者出于维持个人生存和增加物质财富的动机,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有市场上的产品类型、服务方式或者销售渠道进行些许改进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利润是一个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和价值创造,创业者的使命和目标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带动一个产业和领域的发展,对创业者身份认同的个体才最有可能不断地推陈出新,通过创新活动来保证新企业生存和发展。因此,为了理解创业者行为选择的差异性我们有必要探寻创业者的身份认同,但是目前关于创业者身份认同对创业行为选择的差异性影响以及创业者身份的实现路径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研究,探寻创业实践中导致创业者行为选择差异性的心理机制,旨在为理解创业者身份认同与行为选择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关于创业者身份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创业者行为选择的理解。社会认同理论作为构建创业者身份的基础理论,丰富了个体对自我概念的理解,从基本社会动机、自我评估基础和行为参考框架三个方面解释了创业者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为创业者实现创业目标提供了途径。角色认同理论作为解释创业者身份差异的基础理论,认为不同身份类型的创业者通过实施与自我身份相符的行为来体现身份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贯穿了企业创办、经营和管理的不同阶段。因此,本文主要完成了两个目标:第一,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我们在中国情境下测量了创业者身份这一构念,并且发现新企业创始人确实拥有不同类型的创业者身份,证实了创业者身份并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构念,不同类型的创业者身份对创始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始人通过实施创新行为来体现个体的身份。第二,以角色认同理论为基础,我们探讨了创业者身份是如何影响新企业创办的,阐明了创业者身份和创新行为的关系,我们发现创业者身份和创业行为是一果多因的关系,具有较高身份认同的个体为了获得创新结果,会通过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这两种方式来创造知识。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创业者身份的理论内涵以及探索创业者行为选择的内在心理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创业者身份

创业者身份是创业者一系列自我概念的集合,对于创业者自我和周围其他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Ibarra & Barbulescu,2010)。创业者身份代表个体想成为怎样的人的心理愿望,是个体持久的目标、愿望、动机的认知显现(Stryker & Burke,2000)。按照 Murnieks(2014)的解释,创业者身份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组成自我概念的身份维度有中心性(Centrality)和显著性(Salience)之分。中心性指的是与其他身份相比,焦点身份对于创业者的相对重要性;突出性是指创业者表达焦点身份的意愿强度。由于意愿是预测行为的最直接的指标,因此,创业者对自我身份越是认同,通过行为来表达身份的可能性就越大。早在 2004 年,我国学者贾良定就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的企业家(23 位成功的创业者)进行过研究3,他的研究识别出愿景型领导的三个维度:灵感主义、产品主义和市场主义,并且根据 23 位成功的创业者所具有的不同领导特质将他们归结为易变者、创造者和改进者。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创业者拥有的社会身份包括政党身份、政治身份和商业身份(熊琪等,2015)。而且创业者拥有的这些社会身份确实对创业者的行为选择存在较大的影响,在雇佣员工以及企业福利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社会身份的企业家可能做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雇佣行为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企业经济发展。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很多创业者在创业成功以后都希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为社会做贡献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拥有某种社会身份,而在中国,拥有人大代表或者政协代表的政治身份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源,因而在商业成功以后可能会追求政治身份。研究发现,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获得商业成功以后对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身份的追求存在非常大的差异(li & liang,2015),这种身份差异的产生主要跟他们的内在动机有关。亲自我动机型的企业家不太愿意追求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身份,因为拥有这种社会身份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亲社会动机型的企业家中拥有人大代表或政协代表身份的比例较大,他们愿意通过让渡部分股息来回馈社会(主要是公司股东)。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创业者都追逐与其身份相符的行为。

..........

二、创业者身份的相关研究

创业者身份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我概念的理解,二是个体兴趣的发展导致身份的形成,三是个体以身份为参考点实施创业行为。Ka perová 和Kitching(2014)认为关于创业者身份的文献提出了大量假设性问题,但是我们对创业者身份的意义,形成以及身份对行为的影响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个体选择创业。为了理解个体做出这种选择的心理因素,我们需要对创业者进行更多的研究。最近关于创业者身份的研究也许能够为我们理解这种现象提供一个思路(潘清泉和韦慧民,2014)4。例如,Hoang 和 Gimeno(2010)认为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会增加个体转变为创业者的可能性。基于社会认同理论,Fauchart 和 Gruber(2011)认为创业者出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或者目标的动机而投身创业。他们以扎根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创始人的身份和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说明创业实践的不同意义以及在创业过程和创业结果方面异质性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确实存在三种类型的创始人身份,并揭示了个体如何理解这些身份以及在身份的指引下创业者如何系统地塑造新企业创办过程中的关键活动,因此印证了创业者不同自我概念的建立。研究结果显示创业者身份在新企业创办过程对创业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并且为了体现创始人身份的存在,在企业创办的过程和结果中会存在非常大的差异。Harrison(2013)通过单案例研究指出创业者身份的形成包含社会对创业者的认可度以及创业者的自我想象。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32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数据采集....32

第二节 变量测量.............34

第三节 分析方法.............35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36

第一节 信效度检验.........36

一、信度检验.............36

二、效度检验.............36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38

第三节 假设检验.............39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42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讨论............42

第二节 研究贡献与局限............44

一、研究贡献.............44

二、研究局限.............45

第三节 研究启示与展望............46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一节 信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 CronbachsAlpha 对各研究变量和整体量表进行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 4-1 所示。从表 4-1 中我们可以看到,在 237 份有效问卷中,创业者身份、创业学习以及创新行为的信度系数均在0.7以上,说明变量测量情况是可以接受的。在正式调研之前,分别请 1 位通过英语中级笔译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和 1 位通过大学英语 6 级的研究生(创业研究方向)对创业者身份的 18 个题目进行了回译,然后对比本人和导师的翻译确定预测试问卷,根据预测试的反馈意见和导师一起修正了题目,确立正式问卷,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本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创业者身份的结构效度,结果如表 4-2 所示。从表 4-2 中可以看出,创业者身份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较好,除了 C4(在经营公司时,对我非常重要的是支持和帮助我非常认同的一群人)这一条目没有旋转到第三个维度以外,其他条目的因子载荷均在 0.5 以上。因此,删除这一条目后重新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改进后的创业者身份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 4-3 所示。对比表 4-2 和表 4-3 可以看出,当去掉 C4这一条目后,创业者身份的信度为 0.887,效度得到改善。因此,在后续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时中采用改进后的 17 个题目的创业者身份量表。本文采用 Mplu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评定创业者身份的聚合效度和判别效度,结果如表 4-4 所示。

........

结论

个体会建构自己的创业者身份以满足自我概念的需要(陈建安等,2015)。Falck等(2012)将社会认同的概念与创业整合,认为创业认同的形成建立在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上。除了父母的看法会影响到创业认同的形成,同群效应也会影响创业认同。而且,同群效应对创业认同的影响还受到个体价值观(个人主义)的调节。和职业认同相类似,创业认同研究认为个体会把创业者当作一种职业,并且创业者身份的形成与年龄,阶层和民族有关。Gill(2014)进一步指出,创业者身份的形成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还与个体所处的地域有关。个体所处的地域在创业者身份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Donnellon(2014)对创业者能力的关注让我们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创办的新企业或者创业行为很少。这是因为我们在“什么成就了一个创业者”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分歧。研究认为除了具备实施创业行为的能力和技能以外,创业教育还应该把对创业者身份开发这一内容囊括进来。然而,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将这一任务纳入到学习内容中。通过整合与创业者身份相关的文献和创业学习理论,Donnellon(2014)开发了创业者身份建构的分类模型。在随后的案例研究中,他采用这个分类模型对学生创办的新企业进行了抽样和分析,研究结果也支持作者的观点。在新企业创办的模拟项目中,学生在克服挑战以后形成了创业认同。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如果教育的目标是学习创业实践,那么除了培养知识和技能,创业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创业身份的认同感。Newbery 等(2015)也认为个体将自己视为创业者以后就会对创业者身份形成认同感。但是,此时的创业者身份认同还未完全形成。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创业者身份。因此,可以通过创业教育来干预学生的创业者身份认同。关于创业者身份的研究是在融合了社会认同理论和角色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影响创业者身份认同的因素不仅包括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和人格特质),还包括与创业者相关的社会环境和与创业者存在亲密关系的个体(包括他们的家庭,朋友和其他对创业者有重要意义的个体),因此,怎样提高个体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而使具有潜在创业意向的人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也许是创业教育的第二春。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