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中,人口不断增长、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压力持续增加,因此核能成为当下极为重要的能源,近年来,世界主要工业国家把核作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在核技术应用和核产业发展中有长足的进步,例如美国、法国与英国等不断推进核产业现代化建设,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核技术发展,核产业体系较完整。核产业已成为造福人类、创造经济价值的主要产业领域和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核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其发展始终伴随着极大的风险,尤其是历来核事故的发生,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福岛核事故等,其本身所具有的风险性被夸张化地大肆传播,这给核产业的进程画上了“举足轻重”的一笔,冲击了其发展,在公众基础上反映显著。核产业一开始是作为军事工业发展的,受到严格保密,后来进入和平利用核能时期,但却一以贯之其保密性强的特点,没有真正实现核产业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开放、共享,没有让公众知晓太多相关信息以及充分参与其中。同时作为普通公众获取核知识的渠道又较为匮乏,缺乏对核科学技术全面、客观的认识,加之核事故的消息总是比核应用的消息传播更快,公众更容易对负面新闻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受到污名化、夸大化的谣言影响公众对核产业的态度往往呈现出不理智、片面化的特点,“恐核心理”在公众中多有存在,导致世界各国普遍出现“要建不要建在我家附近”的“邻避效应”以及“一建就闹,一闹就停”的现象,即公众对核设施建设的反抗导致其停建,甚至有反核组织开展大规模反核活动,严重影响着核产业的健康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可是核产业在资源紧缺和全球变暖的现状下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有必要的建设项目,公众与核产业之间存在的问题让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步履维艰,其中公众的不充分参与成为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世界上主要核产业国家也因此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避免或化解目前核产业发展中公众的冲突矛盾的问题。
我国核产业发展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牛振喜,2011)的方针无法实现,故核产业长期处于保密发展阶段。但进入新时代,和平利用核能惠及经济、民生、科技、生态等诸多领域,我国核产业发展处于由大变强、跨越式发展的阶段,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支撑点。在此基础上,习总书记提出“军民融合”道路,“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2017)。”军民融合在核产业中是指在和平利用核能的基础上将核产业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大力发展核产业,能为实现军民融合战略、产业发展目标以及提高工业科技发展水平提供推动力量。由此核产业作为国家重点产业,其发展关乎国家命运,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是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但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公众环境保护和安全健康的意识觉醒,我国核产业发展势将面临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的矛盾和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核产业发展背景以及主要问题的了解,发现以往保密和公众的不充分参与等背景下片面和消极的核产业相关信息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心理,导致公众与核产业的关系愈发紧张,公众参与不足成为公众“恐核情绪”形成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在核产业的建设和决策中公众没有有效地、充分地参与其中。所以为了奠定核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必须围绕核产业建立起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创造积极有利的社会环境条件,通过充分的公众参与过程有效实现公众对于核产业的理性思考和衡量。
故此公众参与作为核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成为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1.探析公众参与问题在核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阻碍;2.总结核产业中公众参与的变化及经验教训;3.对照我国现状,指出核产业公众参与的困境与出路;4.通过整体的把握和系统的分析旨在建立让相关主体都参与的,创新、开放、共享、协调的核产业公众参与机制;5.最后,通过根本性和可持续性的公众参与机制达到公众参与的理想状态,更好促进我国核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让核产业更好服务于人民,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不确定性已经撕裂社会共识,学术界也逐步意识到核产业的公众参与问题在社会稳定、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本研究以核产业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为逻辑起点,一方面通过核产业与公众参与的结合,选择与“社会角色理论”对话,寻找目前核产业公众参与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核产业公众参与中相关主体实现角色转换的角色适应的过程,探究公众参与经验教训及困境出路,丰富了公众参与理论在核产业上的应用。另一方面整合公众参与的理论、要素和社会角色的理论,建构出一套适合核产业的公众参与分析框架,利用此框架分析核产业发展阶段及我国现状,试图整合世界各国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变化,并应用于我国核产业公众参与现状的分析,创新了核产业在公众参与层面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梳理与理论建构
第一节 聚焦核产业相关问题研究
随着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的出现,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等发展的需要,能源的可持续性以及清洁性成为重要要求,其中核能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其发展成为各国重点考虑的对象,但是核产业相关设施却由于其存在的负外部性以及公众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往往容易遭到公众的反对和抵制,甚至开展一些非理性的行为,环境冲突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国内外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可以发现,国外核产业发展更为成熟,但国内外都出现了公众“恐核”的类似问题。随着问题的演化和影响加深,学术界对于核产业公众基础的关注度随之增加。具体来说,公众在核产业上的表现是有所变化的,主要特征是由“不安全”取代了“不平等”的社会价值体系,社会驱动力从“我饿”的需求共同性转变为“我害怕”的焦虑共同性(孙壮珍,宋伟,2014),公众对核产业的看法从清洁、低碳、高效到高风险、高成本,从关注能源的清洁性和对经济生活带来的的帮助,变为对安全和健康的威胁。大多数研究以重大核事故的发生为转折点,事故前由于核产业一直以来严格保密、排外的特点,所以公众未关注核产业、核产业也并未考虑公众。在重大核事故发生之前,各国公众尤其是核产业发展迅速的美国相对都是支持核能发展的,当美国和苏联核事故发生之后,公众对核能的支持度明显下降,但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核能和煤电资源比较而言的话(Greenberg M, Truelove H B, 2011),公众还是更加支持核能(Kazimi M, Moniz E J, Forsberg C W, et al, 2011),比如美国、英国、日本、瑞典和芬兰等国。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世界各国公众对核能的态度又发生了转变,尤其意大利、德国、法国和俄国的公众反对核能的态度明显,甚至一些正在大力发展核能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公众的态度也是持反对,比如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IPSOS, 2011)。至今为止,核能依然处在能源短缺、气候变暖的现实需求和其不确定的安全性、健康性的复杂矛盾之下。由此,世界各国公众整体上呈现出英国社会心理学家 Nick Pidgeon 等提出的“不情愿地接受(Reluctant Acceptance)”的状态(Parkhill K A, Henwood K L, Pidgeon N F, et al,2011)。
..............................
第二节 公众参与相关研究
对公众参与的概念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做了定义,但区分度不明显,同质性较强。“公众参与”起初是从西方引入政治学意义上的公民社会中的概念。进入国家环境问题的解决中是 20 世纪 70 年代,而 20 世纪 90 年代被作为“开门”式的方法在世界大多地区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中。
在对公众参与的定义中,主要包括 3 种。
1.公众参与作为工具:公众参与是为了提高政策有效性,使用透明、灵活、包容的方法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决策当中来处理问题的工具(Madero V, MorrisN, 2016)。
2.公众参与作为政治概念:当公众能够通过政治规范与法律制度更广泛的参与到政治、经济等决策中时,使各阶层公众的声音得到表达和展现,实现了资源公平、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任雪萍,刘婷,2018)。
3.公众参与作为行为:公众权力之外的个人或组织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直接参与政府等权力部门的立法、政策、公共事务、公众治理等决策中(张天杨,2017),这个过程中包含公众获取信息、听取意见、反馈互动等对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总和(张省,邓云峰,2016),其中,互动双方的沟通和交流非常重要(蔡定剑,2010)。
大多数研究中以“二分法”定义公众参与,即公众参与其中和公众未参与其中,忽视了公众参与的不同程度与过程。本文中公众参与是指在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从选址、建设到运行、发展等方面公众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包括公众获取信息、听取意见、反馈互动等一系列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的总和。
相关主体、范围、方式和制度等是构建公众参与机制的根本要素,故要实现相关主体与核产业之间的良好关系,把握核产业参与的主体、范围、方式和制度是关键。公众参与的主体面向社会,扩展至利益相关者,不限于参与的主体,将相关主体都囊括进来,能够全面掌握公众参与的整体面貌。公众参与的范围涉及法律、决策、信息等方面,有效的公众参与需要涉及项目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相关主体才能够信息对称、沟通顺畅。
发展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公众参与“嵌入”核产业发展................................24
第一节 公众参与的内涵与外延..................................24
一、目的与功能.................................24
二、表现与方式......................................25
第四章 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模式化.....................................44
第一节 模式化呈现.........................................44
一、“保密—陌生”模式..................................44
二、“泄露—恐慌”模式......................................46
第五章 我国核产业发展中的公众参与困境........................56
第一节 民用核产业中的困境..............................56
一、 核电项目“污名化”................................56
二、 核电建设“邻避效应”.............................57
第六章 核产业公众参与的出路
第一节 宏观——实现模式转换
从宏观上看,为解决公众基础的问题,保证核产业的健康发展,G 省核产业公众参与的出路就是解决政府控制过强而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在公众参与模式的层面,G 省处于“保密—陌生”的公众参与状态,由政府主导,相关主体没有在公众参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体现了“自上而下”的层级参与状态(见图 6.1),而要解决政府控制过强、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就要冲破现有模式,变固有的政府控制下的“层级参与”为各相关主体能够有效互动、平等沟通的“流动参与”状态(见图 6.2),通过顶层设计转化为适合核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最优公众参与模式——“沟通—参与”模式。
发展社会学论文参考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站在社会学的视角,社会现实的实质就是社会关系,离开社会关系的各种因素只能是观念中的抽象,只有在各种关系中发生复杂社会联系的社会因素才是真实的现实存在(肖瑛,2006)。核产业发展也是这样一个社会现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无法摆脱社会的控制,受到社会各个要素的制约,公众作为逐渐壮大的力量成为核产业发展的社会关系中关键的环节,影响了并将持续影响着核产业的发展。
核产业发展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也是“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的良好实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的协调发展,以及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左跃,2017)。在核产业 80 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公众与核产业的关系愈发紧密,重大核事故给公众带来的恐惧以及核产业在公众心目中的神秘色彩,致使社会中出现了“反核”声音,未来制约核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将是公众对核产业的态度问题(李光辉,2017),而公众有效参与是解决核产业困境的最关键方式,也是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探索,公众参与核产业的必要性逐渐显现。只有具备公众理解的社会基础,核产业才能行稳致远。与其他公众参与不同,由于核产业具有敏感、军工、专业性强等特点,历史上其公众参与就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形成了“难以接近”的形象。布迪厄认为,社会学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不能脱离历史,要在历史过程中把握现实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实质(谢立中,2019)。
历史上国内外核产业发展过程中,公众参与“嵌入”核产业的地位变化,从“用于军”到“用于民”的进程中出现过信息封闭、污名化、邻避效应等问题,核产业追求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目标不断博弈,核企业、政府、媒体与公众也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催生了“保密—陌生”“泄露—恐慌”“遮掩—质疑”“沟通—参与”的公众参与模式,其中,虽然前三种模式都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及相对的优势,但整体存在信息公开不足、舆论传播极端、公众情绪不稳等问题,影响了核产业的公众基础。在理论和现实的检验下,公众、政府、核企业、媒体等相关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沟通—参与”模式成为适合核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最优公众参与模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