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开河流域基本概况
第一节 W嘎查基本概况
一、W 嘎查自然地理概况
据数据统计,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有西辽河及其小支流新开河、乌力吉木仁河(该河过去是无尾河,1985 年后,经过人工挖通,最终旗境内与新开河汇入西辽河)、等 3 条河流,均为辽河水系。新开河是西拉木伦河在台河口分出的支流,原称台根河,后改称为新开河,位于西辽河北侧,全长 376 千米,流经开鲁、科左中旗从西向东贯穿平原区北部呈弧形汇入西辽河,流域面积约为 1.89万平方公里,河道弯曲系数为 1.4。俗称新辽河、北老河、新河等。1新开河流径科左中旗希伯花、珠日河、舍伯吐、腰林毛都、宝龙山、架马吐等 20 个苏木(乡、镇)。在额伦苏克苏木谢家窑村南汇入西辽河。
W 嘎查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中部,东与旗所在地保康镇相邻接,有省道 304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W 嘎查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回暖快,夏季雨热同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秋季降温迅速,冬季较长,年平均气温 5 摄氏度, 年平均无霜期为 140 天左右,年有效积温为 3200度左右, 年降雨量 360—420 毫米。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新开河作为西拉木伦河的支流,位于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这里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辽阔的草牧场。新开河就当地水资源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河流。草场可大致分为平原干草原草场类、平原低地草甸草场类、平原沼泽草场类等三类。
....................
第二节 W 嘎查境内新开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
自古以来蒙古族热爱环境、视水如命般珍惜节约。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当生态地环境也受到了巨大的演变。在生态环境的巨大转变中,当地居民与新开河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作者通过考察发现,河水流域的自然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地的沙化、植被的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动物种类的减少、水系的萎缩或消失等。而新开河流域这类问题的引发不仅仅是天气气候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河水流域的人口数量更确切的说是汉族农业人口随着农业的向北迁移、随着时间推迟不断在增加,同时农业占用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这种人口及环境的变迁,与农业生活生产方式的引入有根本上的关联。由于农业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愈加渗透,导致河水及河水流域生态问题的频繁出现。河水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愈发紧张。下面将科左中旗游牧文化至农耕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当地居民对环境变迁的主观介绍相结合,从游牧时期、近现代时期及改革开放后等三个时间段为分割点,来介绍当地的环境历史发展情况。并以同样的三个时间段来剖析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当地居民之间微妙的关系的转变。
一、游牧时期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是影响社会、影响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如果离开了环境中的气象气候、土壤、动物、植物、水系以及矿产等,人类的一切社会经济文化等就会失去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别是造就人类创造性的区别的最主要原因,形成了不同的生计方式,从而导致生产力发展的不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别。而这也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文化方面。蒙古族世世代代都在这片草原上游牧生活,入清以前蒙古各部已存有小型的原始种植业,因此当地蒙古族始终是把农业当做牧业的补充,但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农业型人口。由于旗界的划分和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但同时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牧业经济的不稳定性,单一的牧业已经无法维持生活,因此对农业的需求量变大,但始终是以辅助、补充的形式存在。
W 嘎查位于科尔沁草原的中部,科尔沁草原作为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为河川众多、水草丰茂之地。据记载,公元 10 世纪时便称之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之地。由此可见游牧生产时期草场广阔、水草肥美,不仅是游牧生产的优选之地,还可以以小型的农耕种植有助于牧业的补充生产。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游牧文化是落后的,畜牧业会造成草原牧场的退化,会发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在科学的认证下,游牧文化被认定为最为科学、最为环保的一种生活、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是时节性的,因为游牧牧民在一个固定地点只会停留三至四个月的时间,并再也不会在原地重新扎包居住,给草场足够时间恢复原貌。游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并不高,因为没有对自然环境过多地探索和开发,本着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初心,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利用。
............................
第二章 W 嘎查境内新开河流域环境问题及其根源
第一节 W 嘎查新开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近现代时期还较好的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牧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虽与最为传统的游牧方式有些许的区别,由于蒙古族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在环境的利用、使用上远超出之前的模式。而随后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口的迁移、农业的逐渐引入等环境与当地居民的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新开河在早些年间径流还算充足,河流与附近居民的关系维持的相对友好并没有过多矛盾,但逐渐的河水、沿岸的生态环境系统发生了巨大改变。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居民与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新开河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对当地居民的访谈。
根据 B 老人(72 岁,农民,蒙古族,家中 5 口人)回忆,“新开河从村子的西边流过,建国前后时期河水还很深,平日里都有 4-5 米深,河水虽然不是很清澈但能看到下面有各种鱼游过。但家里大人为了不让我们进河水里玩,就会说如果进去玩水会把河水弄脏,河水脏了就会把河里的河神惊动了然后你们被抓走了等话吓唬我们。等长大一点我们才知道是为了保护河水、保护环境。那时候用水没有现在方便,每个村子里只有一两口水井,每天都会挑着扁担或者拎着水桶去打水。打出来的井水里什么东西都有见怪不怪了,有过动物的尸体、用旧的破布、穿过的旧鞋等。所以那时候生病的人很多,但是医疗条件又不好。但用水还是很节简,第一长辈们不让浪费水,第二是打水真的很不方便。”通过老人的叙述可以简单了解到 60、70 年代蒙古族对水的爱护和节约程度仍然不减。老人还说“说到发大水,从记事起,新开河第一次发大水好像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连着下了好几天的大雨根本没办法出门,之后就看到好几家土房子都倒啦!”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水资源的忌讳,老人回忆,小时候每天早晨起床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就能看到这一幕,父亲嘴里含上一口水,慢慢吐到手心里再拿手搓一搓脸就算是洗脸了。忌讳在河水里洗手、洗澡、乱扔脏东西、倒奶制品等;忌讳在河里洗衣服、洗脏东西;忌讳下河捕鱼等。H 老人说,那时候的人啊,虽然不识几个大字,但爱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方面的意识可比现在的孩子强多了。科技虽然不发达但用自身的绵薄之力能爱护、节约多少算多少。
............................
第二节 新开河流域环境问题的根源
在所有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成河水流域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生态失衡的主要因素一是缺水,二是植被,两者之间的变化引发了生态环境一系列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不管是来自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都是主要原因。但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同样很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说,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亦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公众的自觉参与是保护环境、克服生态危机的基础性力量。”洪大用在《我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中这样提到。1只有人们自发、自觉地为了改善自身生活的生态环境去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才可以真正意义上落实了生态环境保护。人们要时刻谨记保护身处的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许多人认为仅凭一己之力无法达到最终的环境保护目的,但如若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做好分内之事,在全国亿万万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就可以早一天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一、自然因素
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W 嘎查河水流域动植物相较单一,除了河道附近长出小乔木外,大多地方只可以生长出耐旱又短命的灌木和一些草本植物,植物的生长量小、生长速度慢,地表植物覆盖率低,而且由于降水量较少,气候干燥,河水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脆弱,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很困难,这也就推动了沙化的速度。水在任何地方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水更为重要,而可以影响水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气候,气温又和降水量、蒸发有着直接关系。近 50-60年是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时期。
环境社会学论文参考
第三章 新开河流域生态问题应对思考...................32
第一节 发展模式.....................................32
第二节 制度建设....................................33
第三节 科技与创新....................................35
第四节 本土知识的传承................................36
结语.............................38
第三章 新开河流域生态问题应对思考
第一节 发展模式
传统的社会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自然本身,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只起到辅助工具的作用。而环境社会学研究中则认为,自然与社会关系、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第一,环境社会学强调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第二,环境社会学强调社会原因的综合性;第三,环境社会学致力于推动缓解环境问题的社会变革与建设。”2而生态环境问题的引发往往是因为人类的行为造成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的基础在于高度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平衡机制中的种种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影响,探索生态失衡的原因,及重拾平衡的因素,科学合理的修复已经被人类行为破坏和正在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如果想要环境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就应该在保持原状的前提下,可否从西辽河或者就近调水补给新开河,制止乱用水现象;河水沿岸加强退耕还林措施,并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包括政府、企业、社区、校园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督促居民环境保护日常行为规范。
目前,全球所有国家都是以提高经济实力和科技技术水平作为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各国为了提高经济水平、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等,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可以说不择手段。在市场经济的促使下,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过度浪费日渐严峻,成为当今最为关注话题。所以一定要把经济发展的其中一个矛头指向生态环境保护,不再追求单一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启动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简而言之就是把农牧业过程中废弃的资源再利用起来,一种低投入、低消耗的循环利用方式。如农作物废弃物的再利用,现在大多数居民都会把农作物的秸秆、根茎等弃而不用,但农作物的秸秆可以饲养牛羊,培肥土壤,根茎可以当做燃料更加环保;同时动物的粪便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这样农牧并齐、种养结合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现如今在环境保护设施中投资的资金相对较少,无法得到方案与实践的统一,所以需要加大资金投资,确保治理方案得到实践。
环境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
结语
本论文根据新开河流域下游段 W 嘎查流域发生的生态灾变、环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将得到的结论与环境社会学理论相结合,对调查地造成水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行具体分析,并依据环境社会学的理论研究,简单探讨了相对的解决方案。
通过调研了解到调研地基本概况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以及民族文化与本土知识。当地水环境变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发现,调研地 W 嘎查河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出内蒙古蒙古族农牧地区普遍存在的河水面积萎缩或干枯、流域生态环境系统受损等水环境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从最初的的游牧时期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度不足人们自觉与自律地顺应、保护自然,人与环境和睦共处,到近现代的农业进入逐渐造成污染和破坏以及河水流域的盐碱化、沙化,再到现在的污染破坏环境导致当地居民受到不小的影响。虽然在治理过程中城市、工业、商业等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在 W 嘎查新开河以及新开河流域的环境治理问题上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进展,理应受到当地政府及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经济现代化进程中不应该忽略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同时要将社会各界人士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把传统社会中的蒙古族对环境保护概念特别是水环境保护及本土知识传承到现代化进程中来。
W 嘎查地阔、人口多,是典型的蒙古族农牧结合村落之一。在有关农牧区水环境变迁和生态环境问题的上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虽然在生态环境问题和水环境污染方面有很多的不足和缺失之处,但仍希望该地区可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该论文可以有参考、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