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社会学论文,本论文在掌握较为详实的文本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南京绒花的历史发展、技艺特征、装饰特征与功能、艺术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南京绒花始于唐朝,历史悠久。旧时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皆是经营绒花的店铺,又被称为“花市大街”。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绒花作坊主要分布于马巷铜作坊、上浮桥等地段,全城约有四十多户。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绒花几经起落,在改革开放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0年第二届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世界青年大会上,南京绒花获得世界青年眼中最美中国手工艺的殊荣。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南京市绒花厂倒闭后,目前仅有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制作和设计能力。赵树宪是江苏省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也是南京惟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南京绒花的制作工艺繁杂,耗时耗工,收益周期长,生存压力大,使得对南京绒花的学习感兴趣的年轻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绒花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能否将这项古老的手工艺技术传承下去,成了目前绒花最大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古代,南京绒花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装饰物,品类有绒花、绒鸟,绒兽,绒凤冠等。因其制成品中数花类最为多,故民间又俗称“绒花”。绒花工艺始自于唐代,曾为皇室贡品,至明清到达鼎盛。它是南京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有专门的绒花作坊或店铺生产并出售。绒花的制作与销售,一般都为前店后作坊方式,工匠以家族的妇女为主。明清时期多聚集在三山街和夫子庙一带,店铺多为世代相传的传统老店,每家都有其各自特色的产品。因为绒花的造型和名字本身多有寓意,故南京的“一事三节”1有以绒花作为装饰的习俗。进入现代,由于人们的服饰和发型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不适应传统上的簪花服饰。南京绒花因成本高、式样老套、产值低等诸多因素被迫停产,制作工艺也面临着人绝艺亡的危境。自2008年以来,经过绒花艺人赵树宪2老人的努力,绒花已经开始在南京各大型活动中使用,多数是以胸花、头花的形式,借以代表南京当地的民俗文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想把这项南京本地古老的传统技艺从艺术方面到文化方面进行一个系统的研究,让这项传统手工艺被更多地人所了解,也希望借此能引起大家对绒花的关注,让南京这项传统手工艺在当代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
..........
第二章 南京绒花的历史沿革概述
2.1 绒花的概述
2.1.1 簪花习俗的出现
簪花习俗历史悠久,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簪花是指将花朵插戴在鬓边、发髻或冠帽上的一种装饰方式,它既丰富了自身形象,又增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生命气息。古人喜爱簪花,唐宋尤甚,所簪之花既有茱萸、梅花、杏花、茉莉等素雅、清丽之花,也有棠梨、玫瑰、牡丹等华贵、美艳之花。不管是诗词画作还是出土的文物,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簪花的这一民俗现象。在我国古代,也有男子簪戴鲜花的风俗,如每逢重阳节便有插戴茱萸避邪的风俗。宋朝是男子戴花的鼎盛时期,欧阳修的《牡丹记》中有记录,洛阳百姓的习俗,是大多喜欢花,一到春天,城里不分贵贱都要插画,即便是挑担子的脚夫也不例外。南宋张元干《菩萨蛮》就描写道,春来春去时光如飞催人老,我怎么肯轻易输给年轻人?酒醉后像少年一样狂放不羁,胡子白了也无妨。头上插着花起身狂舞,要尽情地享受时光。由此可见,男子簪花俨然成为一种时尚,不分老幼和贵贱。男子簪花也与礼制相关。《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唐玄宗携大臣春游设宴,命苏頲赋诗,苏卿诗中的“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让玄宗十分赞赏,便亲自将赐花插戴在苏頲的巾上。皇帝为大臣簪花始自唐代,发展到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5。据《宋史·舆服志》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6在宋朝,只有王亲贵族和当朝宰相才能享有皇帝赐花并亲自插戴的殊荣,而其他的人在皇帝赐花时只能自己插戴。古代人簪花不仅在诗词、正史中有记录,在明清小说中也有体现。《水浒传》中对西门庆、蔡庆等的描写,皆有头上簪花的形象(图 2.1、2.2)。在《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就描写了,贾母让刘姥姥一同来戴花,王熙凤将一盘子花在刘姥姥头上横三竖四地插了一头惹众人哄笑的场景。由上述记载中可见,中国簪花的习俗由来已久,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流传下来。簪花习俗的出现,对于探讨绒花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
2.2 南京绒花的发展史
2.2.1 南京绒花的源起与发展
南京绒花源起扬州绒花,最早发现于唐朝,在唐代周昉所绘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中,五位仕女分别头戴牡丹、芍药、海棠、团花和茉莉五种不同时令花,这五种时令花皆为绒花,通过绒花艺人造型的表达,使得四季花一齐绽放在发髻上。古时绒花又被称为宫花,在唐朝元稹的《古行宫》里就描写了头戴宫花的白发苍苍的宫女在行宫中闲说唐玄宗的场景。北宋词人张先在《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中就描写了李师师穿着精致的刺绣鞋子翩翩起舞,头上的宫花随着舞步不停颤动的画面。绒花是南京传统人造花品种,其主要原料是蚕丝,早在明朝已有了专门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绒花作坊。单体绒花的制作对蚕丝的需求量不高,南京云锦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边料便可满足绒花的生产,因此,繁盛的云锦业也带动了绒花工艺的兴起和发展。清代对于进贡朝廷所需绒花的生产更加规范和严格,广储司管制下的官府专门设有七作二房,专供朝廷的绒花皆由花作的工匠们所制。清廷曾特设江宁织造局,专办宫廷织物的采买事宜,所有向朝廷进贡的绒花皆出自花作技术拔尖的能工巧匠。曹雪芹《红楼梦》书中所谓的“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实际上就是七作二房做的堆丝花,也就是绒花。
..........
第三章 南京绒花的结构及技艺特征分析...........7
3.1 南京绒花的结构分析.............7
3.2 南京绒花的制作工艺及流程...........9
3.2.1 南京绒花制作工艺的发展............9
3.2.2 制作材料与工具........9
3.2.3 制作工艺及流程......11
3.3 南京绒花技艺特征的影响及发展...........13
第四章 南京绒花的装饰特征与功能分析........ 14
4.1 南京绒花的造型表现与色彩分析...........14
4.1.1 绒花的造型表现手法........14
4.1.2 绒花的色彩分析......16
4.2 南京绒花的类型形式...........16
4.2.1 绒花类型的发展......16
4.2.2 绒花的类型形式分析........17
4.3 南京绒花的社会功能分析.............19
4.4 南京绒花装饰性发展下的形式多样性...... 21
第五章 结语.........22
5.1 南京绒花的文化价值分析.............22
5.2 南京绒花的生存态势...........23
5.3 南京绒花发展的可行性分析.........24
5.4 南京绒花在当下的新尝试.............25
第四章 南京绒花的装饰特征与功能分析
4.1 南京绒花的造型表现与色彩分析
4.1.1 绒花的造型表现手法
旧时南京每逢年节,大街小巷的每个绒花作坊门口,来来往往的卖货郎们的货担曾是南京城里的一大景观,南京绒花作为与南京人息息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也反映了南京人民的社会生活。南京绒制鬓头花和装饰花的传统图案、寓意和内容,都具有浓烈的民间色彩,其常用表现手法为以下四种:绒花作为妆点打扮的首饰,其最初是因为人们喜爱簪花,但鲜花易逝难留存,所以绒花最原始的创作思路来源于对自然的写照。绒花艺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通过绒花工艺把自然界中的花卉表现出来。通常这样创作出来的绒花只是对自然界中花卉的模仿,并没有实际寓意。(图 4.1)绒花类型繁多,传统形式主要有头花、帽花、胸花、脚花、罩花、戏剧花等几大类。这些种类主要都采用吉祥、富有寓意的图案造型,如:龙、凤、蝙蝠、寿桃、金鱼等,颜色的使用则多为大红、粉,辅以绿、黄。时代不断发展,绒花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使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相继出现了、绒制凤冠、花鸟走兽、小说人物等绒制品。不但有圣诞老人、齐天大圣、武松打虎等人物形象,也有小鸡、老虎、熊猫、仙鹤、大雁等动物形象。此外,绒花的发展不仅只有单个的人物、动物或者花卉形式,也相继出现了有故事场景和吉祥寓意的绒花挂饰、挂屏和摆件。如赵树宪先生的绒制挂饰《期盼》(图 4.8),和周家凤先生的绒制摆件《松龄鹤寿》(图 4.9)。
.......
结语
文化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一个经久不衰的民族其文化的积淀也必然深厚凝重。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为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南京绒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化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旧时南京大街小巷布满了绒花作坊以及制作、出售绒花的店铺,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走街串巷的绒花艺人。解放前后,南京城中身背圆屉的绒花艺人一边行走一边敲击镗锣叫卖的场景是老一辈南京人心中所熟悉的记忆。这些绒花艺人每每遇到客户,便放下圆屉,拿出现成的绒制品供大家挑选,圆屉约有四五层,每层圆屉里摆放的绒制品各有不一,有现成绒制品,也有绒条,许多老道的绒花艺人练就了一套即兴创作的绝活,往往所成作品独一无二。在南京绒花的制作过程中,不同的制作方式及手法所表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短小的绒条可作花芯,纤细的长绒条可勾边,多个绒条平铺黏合形成绒面,在这些点线面的表现中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式美。南京绒花在色彩搭配上也极具风格,传统南京绒花的颜色多以纯色大块面出现,对比强烈、明快富丽,有着浓烈的中国民俗气息。绒花自唐朝一路流传至今,在古代盛极一时。绒花最初是以作为头面而被广泛制作和使用的,其背后反映出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这种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才会有“掷果盈车”“看杀卫玠”这样的故事。绒花的出现及繁盛,在其丰富的艺术性的背后,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中国人向往美好事物的精神追求,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对美的理念的表现。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