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民生”的形成
(一)“关注民生”的形成
1、人民的愿望、要求和实践是邓小平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源泉和根据邓小平指出:“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需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①针对1957年以后,不顾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农村人民公社、违背人民意愿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做法,邓小平勇敢地指出:‘性产关系究竟采取何种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②归根到底还是“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③这充分表明了邓小平相信群众,把人民的愿望、要求和实践作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源泉和根据,体现了以人民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
2、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为了人民是“关注民生”的又一具体体现
长期以来,思维的惯性和僵化使我们在公有制问题上,一味地搞“一大二公”、单一国有制经济,排斥其它所有制成分,结果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背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他指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①“在社会主义国际,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又说:“看一个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③进而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所有这些路线、方针、措施和要求,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正因为如此,人民对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才取得了高度的认同。邓小平把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作为“关注民生”的又一具体体现,其特点不象过去那样空谈人民利益,把人民利益置于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或以虚幻的人民利益来取代实实在在的人民利益,而是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群众得实惠的东西”④作为人民利益的落实处和兑现处。........................
................................
二“关注民生”的伦理价值内涵
邓小平“关注民生”伦理价值内核是属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价值观的范畴,他不仅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人民主体价值观”和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的价值思想。“关注民生”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伦理价值内核,也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念的典范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是价值主体
价值主体指直接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现实的人,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客体的改造满足自己需要和利益,从而对客体和主体自身做出评价的人。人民作为价值的主体,即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自己创造的价值的享用者,还是党的工作的价值的评价者。“关注民生”极其鲜明地突出了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
1、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邓小平历来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他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①“中国共产党的含意和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②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他强调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
三、“关注民生”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18
(一)“关注民生”决定了邓小平理论的产生.....................................18
(二)“关注民生”决定了邓小平理论的性质.................................... 19
(三)“关注民生”决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20
(四)“关注民生”决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威力..............................21
四、“关注民生”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22
咬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23
(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24
(三)经济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25
(四)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26
五、“关注民生”理论生命力的延伸和影响......................................27
(一)“关注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导向.........................27
(二)“关注民生”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涵.......................29
(三)“关注民生”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构建..................30
(四)“关注民生”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32
............................
结论
要推进社会公平,当前,重点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公平是社会主义的应有含义,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社会是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更加公平的社会。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确实还存在某些不公平的现象。努力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提升社会公平程度,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舒畅,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因此,《决定》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②在公平问题上,目前社会各界尤其关注的还是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4.《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
5.《回忆邓小平》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6.《三中全会以来的重大决策》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1998年
7.《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
8.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9.肖前、陈志良主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金羽主编《邓小平思想宝库》红旗出版社1993年
11.翟泰丰主编《邓小平生平著作思想研究集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关注民生——邓小平理论的伦理价值内核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关注民生,邓小平理论,伦理价值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