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俞褪生平及著述
俞秘(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清道光元年(1821年)十二月初二日生于浙江德清县城东门外乌牛山麓南棣纤(今德清县城关乡金星村)。他“幼具慧根。九岁戏为书。即自注其下”①。道光甲辰 (1844年)中举人。道光庚戌(1850年)成进士,保和殿复试时,他以一句“花落春仍在”,深受曾国藩的赏识,“必欲置第一”②。旋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壬子(1852年)授编修,举家迁北京南柳巷。咸丰乙卯(1855年)充国史馆协修,八月出任河南学政,次年(1856年)二月主考。咸丰丁巳(1857年)七月,因御史曹登庸弹勃他所出试题割裂经文,遭革职,遂无意仕途,乃一心一意治经。咸丰戊午(1858年)春南归,居苏州饮马桥,时与陈灸、宋翔凤相交,切磋经学,对经今文学有所认识。咸丰庚申(1860年)返德清,后辗转绍兴、上虞、宁波、上海等地。同治元年(1862年)春抵天津。同治乙丑(1865年)秋,经两江总督李鸿章推荐,任苏州紫阳书院主讲。同治丁卯(1867年)冬,任杭州话经精舍主讲。其间,先后至菱湖龙湖书院、上海话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长兴碧溪书院讲学。同治甲戌(1874年),在苏州马医科巷购得己故大学士潘世恩故宅,遂建庭院住宅,叠石凿池,栽种花木,屋旁余地成曲尺形,与篆书“曲”字相似,又念起《老子》书中有“曲则全”的句子,于是便给自己的宅子题名曲园。此后,往返于苏杭之间。光绪戊戌(1898年),因年老辞去沽经精舍讲席。光绪癸卯(1903年),乡举重逢(中举人满60周年),复任翰林院编修。光绪丙午(1906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907年2月5日)卒,寿八十有六,葬西湖三台山东麓。临终前作留别诗10首,代讣辞行。缪荃孙在《俞先生行状》中称赞道:“曲园之学,以高邮王氏为宗,发明故训,是正文字,而务为广博,旁及百家,著述阴富,同光之间蔚然为东南大师。”①
他一生兢兢业业,教书授学。据说,当时海内外慕名负岌来学者接踵而至,号称“门秀三千”,投其门下者有戴望、朱一新、黄以周、章太炎、吴昌硕、施新华等人,对后世特别是对江浙地区之学术影响颇大。在学术上他勤奋治学,对先秦经学和诸子百家学说,做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在史学、音韵、训话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时曾国藩戏称曰“李少荃(李鸿章)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②。他著述极丰,达五百余卷,堪称一代儒学宗师,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曲园杂纂》、《俞楼杂纂》、《茶香室丛钞》、《曲园自述诗》及《右台仙馆笔记》、《老圆》、《骊山传》、《梓童》、
《七侠五义》(改编本)等等。他的全部著作汇集为《春在堂全书》,凡500卷。
二、研究现状
关于俞棚学术的研究性文章较少,这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其恩宠有加的师长曾国藩,在政治上威震朝野,在学术上也有其一席之地,而其弟子章太炎,因一篇《谢本师》而与俞抛分道扬镰,在晚清的学术界闹得纷纷扬扬。章太炎不但在政治上是呼风唤雨的革命家,在学术也可谓传统文化的主要终结者,新文化的开创者之一、二人像两颗耀眼的明珠,将俞秘夹在中间,无形中掩盖了俞秘的光芒。二是俞抛本人的学术研究步乾嘉朴学的后尘,与近代社会现实的需要格格不入,其学术著作“碎义逃难”⑧、艰涩难读等等,这些客观上的因安区目由I了人们衬袖的杯蜘。
参考文献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平原、杜玲玲:《追忆章太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程树德:《论语集释》第二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黄侃:《尔雅略说》,《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李慈铭:《越组堂读书记》,由云龙辑,虞云国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风宇:《失落的荆棘冠—俞平伯家族文化史》,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散文集》,上海书店1991年版
孙治让:((}L违》,中华 书局1989年版
孙治让著,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卷四五,中华书局1987年版
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1989年版
王绍兰:《与伯申尚书》,《许郑学庐存稿》卷六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徐世昌纂:《清儒学案》,中国书店1990年版
徐世昌纂:《清儒学案小传》,台北明文书局民国74 (1985)年版
前言 6-10
一、 俞樾的生平及著述 6-7
二、 研究现状 7-10
第一章 俞樾的经学研究 10-29
一、 汉宋关系论 11-16
二、 经古今文学 16-22
三、 治经特点及其评价 22-29
第二章 俞樾的子学研究 29-44
一、 订正颠倒错乱,进行实证研究 29-32
二、 结合经义与西学,进行互证比较研究 32-37
三、 对诸子学研究的学术贡献与不足 37-40
四、 “郅为精博”的校勘之法 40-44
第三章 俞樾的小学研究 44-56
一、 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46-48
二、 主张有据改字,反对随意改字 48-51
三、 小学研究中的某些失误 51-53
四、 对音韵学有一定造诣 53-56
结语 56-58
附录: 俞樾学术编年 58-64
参考书目 64-65
参考论文 65-67
后记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