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活的弗洛姆式解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64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1.2研究的意义
(1)在对原始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对其进行整合,透过研究个案的语言描述和行为选择解析其心理倾向,丰富了我们研究学术生活的理论视角。
(2)通过访谈和观察,从硕士研究生的生活场景中获取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有助十我们深入细致地理解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生活状态,理解当下学术行为失范中的个体需求和心理倾句。
(3)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一份子,论文的写作和思考过程也促使我进一步地剖析审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从} fiJ发掘出其中被忽略了的意义和乐趣,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1.3文献综述
本研究凭借口常观察和访谈法,深入到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生活场景中去,收集和梳理一手资料,并在此过程中生成理论,即质的研究中通常提到的“扎根理论”。质的研究遵循由下的研究路线,因此,此处研究背景及相关理论的介绍,不是为了提供一个预设的理论框架,进} fiJ筛选或肢解原始资料去佐证先在的理论,是“为了给本研究提供一个背景框架,标示本研究在所涉及的领域网络中的地位,同时帮助研究者深入分析原始资料,为在抽象层面建立“扎根理论”提供参考。”’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十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学术生活的研究、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笔者无意也不必要全面罗列和整理关十以上主题研究的全部内容,下面根据研究需要做有针对性的梳理。

1.3.1关于硕士研究生的研究
关十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数量上很多,研究主题也非常丰富。在中国知网的名”一栏里输入“硕士研究生”,2001-2011十年间便可搜索到2583项记录,“题其中硕士学位论文277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输入“硕士生”一词,可以搜索到数百条记录,除此之外,输入“研究生”一词更是可以找到千余项记录,其研究主题和内容也直接或间接与硕士研究生有关,从以上列举足见研究数量之庞大。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改革、培养质量、学生资助、招生考试、师生关系、就业服务、人际交往、学术能力、心理体验等诸多方面。如此庞杂的内容,面面俱到、穷尽罗列似乎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笔者根据需要,选择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本研究以高深知识为起点,围绕硕士研究生与高深知识的互动状况考察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生活,与硕士研究生的心理体验、思维品质、学术行为等几个主要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下面对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创造性、学术失范行为二个方面有关研究的代表性观点作一简要评述。
主观幸福感是硕士研究生对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是重要的心理体验,与本研究有一定的关联,需要对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做简要介绍。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与理论中值相比,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十中等偏上水平‘ 2.3,这个判断在多个研究中得到证实,但在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学科差异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土淑燕的研究表明,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高十男生,2肖听华则认为,不同性别的硕士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没有显著差异;5有研究者认为研究生幸福感随年级的升高下降,“另有研究结果显示,研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十研一和研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张宁的调查结果显示,文科生主观幸福感显著低十工科学生,2也有研究者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文科生的主观幸福感高十理工科学生。3关十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提到很多,一般认为有健康状况、爱情状况、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家庭氛围、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等,除此之外,有研究者认为,个体对专业的喜好和对专业发展的信心也会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5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存在正相关关系,“精神信仰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5简单梳理不难发现,硕士生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的具体体验和心理状态,同时也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和其它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也造成了量化研究在这个问题上的困难和局限,深入生活世界与当事人交流互动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英文文献
[1] ROE A. Patterns of productivity of scientists [3].Science, 1972,176:940-941.
[2] SIMONTON D. Biographical determinants of achieved eminence: A multivariate approach to the Cox data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6,33:218-226.
[3] WALLAS G. The art of thought [M].New York: Harcourt,Brace, 1926.
[4] ARIETI S. Creativity: the magic synthesis tM].New York: Basic Book,1976.
[5] Ng, Aik KWANG. A cultural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behavior [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1,2003,15(2/3):223-233.
[6] LUBART T I. Creativity across culture. In: STERNBERG R J, LUBART T I. (Eds.).Handbook of creativity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7] STERNBERG R J, LUBART T I.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J].American Psychologists, 1996,51 (7),677-688.
[8] Patton,M.Q.Quali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ed.).Newbury Park: sage,1990.
[9] Bogdan,R.C.,&Bickle,S.K.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2"} EDs.).Boston:Allyn&Bacon,1992.
[10] Patton,M.Q.Quali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ed.).Newbury Park: sage,1990.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7-22
1.1 问题的提出 7-8
1.2 研究的意义 8
1.3 文献综述 8-20
1.4 主要概念..................定义 20-22
2 研究过程 22-27
2.1 研究方法 22-23
2.2 抽样及样本来源 23-24
2.3 资料.................................... 24-27
3 学术生活中的性格取向 27-48
3.1 学术生活中的市场倾向 28-31
3.2 学术生.............................. 31-35
3.3 学术生活中的囤积倾向 35-39
3.4 学术生活中的剥削取向 39-43
3.5 学术生活.......................... 43-48
4 研究结论 48-51
.....................................................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