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社会日益和谐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即便成果显著,然而横向或纵向客观比较分析后,“我国仍然为一个具备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此经济结构不可避免的产生地域间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合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等社会矛盾”。要想彻底解决上述社会矛盾,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二元制经济结构,构建现代经济结构。身处复杂的社会转型期,青年农民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面临困境,出现一系列价值观扭曲问题如盲目拜金、信仰空虚、价值取向不明、善恶混淆、义利不清等,上述问题会导致青年农民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妨碍青年农民成长以及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影响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因此,在经济转型背景下,青年农民的价值观问题是必须着力解决与直接面对的课题。
1.1.2 研究意义
青年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深入探讨青年农民价值观发展以及变化具备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年价值观变迁体现了社会转型特征,客观反映了社会存在,它不仅可以折射社会转型期间青年农民的得失利弊,同时还为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制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客观上来讲,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青年农民的价值观必然会因为复杂的社会转型背景而发生变迁。本文将黑龙江省青年农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转变的详细过程以及掌握变迁特征,同时有针对性的引导青年农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随着黑龙江农村的快速发展,农村呈现不均衡发展特点,有些地区经济市场化水平较高,青年农民接受更多现代化新鲜事物,思想观念更现代化,更新较快;另外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环境相对封闭,青年农民仍然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思想、心态和素质。本文致力于了解社会转型期间黑龙江省青年农民的价值观研究,青年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同时也是青年农民对社会转型的反馈。本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澄清黑龙江省青年农民的价值观状况,为引导黑龙江省青年农民形成正确价值观提供参考,并力图对当前国内青年农民价值观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所贡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对青年农民价值观进行研究: 第一,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中国农民价值观形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主要包括个人权威崇拜、小农自然崇拜、祖宗传统崇拜等现象。有大量文献将中国传统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对比研究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农民价值观。袁银传在论文《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探析》写到,自给自主的自然经济背景下,农民不具备主体性能力,使得小农的价值观也必然是一种非主体性的价值观。此价值观主要以小农在社会、自然、主体自身等方面的取向展现。“面对人与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小农展现出崇拜个人权威、崇拜祖宗传统、崇拜自然;面对主体自身,小农倾向于牺牲主我,扮演客我。”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发展,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开始转变。伴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以及农村角色分化和社会流动的加剧,一系列现代价值观如平等观念、市场观念、契约观念、交换观念等不断渗透人心,冲击着农民传统价值观以及农村传统运行规则。农民的价值理念不再只是以传统劳动观、干劲、良知为基础,农民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依据以及从事经营管理的标准不再是传统伦理道德价值。
第二,对农民群众价值观发展历程的分析。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农民价值观变化历程。康来云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价值观变迁的历史轨迹和未来走向》中提到,自改革开放后,农村全方面投入改革,群众理性思维崛起,农民的价值观受到影响不断发展变化。在我国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农民群众思想经改革开放产生变化,探索农民群众的价值观发展历程,总结农民群众价值观的发展特色,并预测农民群众未来的价值观走向,可以提升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新农村建设的契合度。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同时,农民群众的价值观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康来云对此投入研究,以社会改革开放为标准将农民群众的价值观变化分成五类,分别是:处于动荡的传统价值观阶段、充满冲突的多种价值观阶段、市场主导的农民价值观阶段、无所适从的农民价值观阶段以及更新阶段。李伦与王义芳在《农民价值观念变迁与新农村社会价值规范建设》一书中对农民群众的价值观转变历程进行描述,文中写道,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不断转变,农村价值观的复杂性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尤为突出,重点表现在:传统价值观念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现代先进的价值观必须存在,主导价值观存在滞后缺陷,西方价值观不断渗入我国,落后的价值观难以完全消除。以上多种类型价值观互相影响渗透,共同影响着农村群众社会价值观的变革。
第 2 章 青年农民价值观研究相关概念
2.1 价值观
“人的行为通常是基于心理基础而产生的,心理基础包括价值观与价值观体系,所谓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对于一些内容的看法与评价,这些内容包括物、事、人等客观事物”。而“价值观体系就是对价值的评价与排序”。价值观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即持久性与稳定性。举例而言,人们在条件稳定时,对某事物的好坏程度的评价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而一旦其经济地位、世界观、人生观等发生了变化,那么他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波动。这就意味着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个人来说,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构成少不了价值观,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准则、精神趋势、需求、感情、愿望、行事态度、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对于社会而言,社会的成熟的文化内涵核心与意识形态都与价值观息息相关。价值观从出生起产生,并在以后的发展和环境影响下开始形成。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地位、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除此之外,父母、朋友、老师等身边人的观点也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此外,电视、报刊、广播宣传的观点同样会对人的价值观带来改变。价值观对个人与群体、组织的影响是同时存在的。当客观条件相同时,面对一件事物,人的行为会因为价值观念的区别而产生不同。在单位中,不同的人可能对金钱报酬、工作成就、地位权利等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正是因为价值观有着区别。在一个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当价值观存在分歧时,两个人所做出的行为也是相反的,这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以宏观角度来分析,“价值观包括核心价值观与一般价值观两种”。所谓的一般价值观,又可分为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自然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等,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应当遵守;而所谓的核心价值观,指的是社会主体一致推崇、共有的价值观。
2.2 青年农民价值观
价值观属于哲学范畴,重点探讨自身或主体的根本利益是否会因为客观对象或改造客观对象的活动而被触及。“在价值观中,处于中心的、本原地位的是核心价值观,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核心价值体系总结并归纳了整个时代的价值观,通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代称。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于价值观来说,核心价值观处于其中心地位,而为了提升核心价值的可教育性,可以对其进行延伸与拓展,最终得到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应该推动农村改革的步伐,遵循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促进现代化农村建设。在农村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新型农民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精神动力。所以,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建立的与现代农村发展相符的青年农民价值观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首先应具备民主、法制、平等的政治价值观。教育青年农民,使他们能够具备民主、法制、平等的价值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正确的政治价值观,这在青年农民新型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也对新一轮的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其次应具备公平正义、科学发展的经济价值观。这里的公平正义表示的是公民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参与到市场经济建设工作中的态度与方法,也代表了公民在面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利益与责任关系时的态度。而科学发展则是青年农民面对经济发展中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时所应持有的态度。
再次是养成幸福和谐和道德文明的生活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来源于公民的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培养这样的价值观需要青年农民能够摒弃以往一些消极的文化生活价值观念,认清市场经济环境中产生的部分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文化生活价值观。以树立幸福和谐、道德文明的优秀文化生活价值观,促进民风与乡风向健康、和谐、文明、积极的方向发展,使得这样的价值理念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促使农民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活价值观念。
最后要树立合理消费、科学节俭的消费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青年农民应遵循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要求,形成良好的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消费过程中遵循健康、合理、科学的原则,以此抵制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由于时尚与广告的引导而形成的竞争性与炫耀性的错误消费观。
第 3 章 黑龙江省青年农民价值观的变迁状况 ................14
3.1 黑龙江省青年农民价值观调查.................15
3.2 黑龙江省青年农民价值观的变化..................17
第 4 章 黑龙江青年农民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24
4.1 经济原因.........................24
4.2 政治原因......................25
第 5 章 培育黑龙江省青年农民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32
5.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32
5.1.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32
第 5 章 培育黑龙江省青年农民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5.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5.1.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党中央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上,尤其指出在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其中,并且使之成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如何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其内容、要求人人熟知、家喻户晓,关键是要根据农民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需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在教育总体规划中加入 “三个倡导”,对农民普及教育规划,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重点是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学习、实践、节庆、纪念等,加强农民的情感、理论和政治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民的思想认识,内化为农民的行为规范,从而帮助农民辨别是非,最终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要在全社会形成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使广大的农民群众可以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浸染,就需要在教育、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时刻贯穿这一原则,最终通过精神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以及传播各方面体现出来。要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农民群众,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汇集力量,用民族和时代精神鼓舞农民群众的士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潮流,富集社会共识,壮大主流舆论思潮,继续巩固农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宏观环境下,青年农民的价值观培育工作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这一现象必须引起相关部门与组织的广泛关注,虽然文章中只是采取了黑龙江青少年农民作为研究案例和分析对象,作为单独案例无法全面地反映社会整体问题。可是,这一研究对与东北地界相邻的广大农民地区而言,有很大的借鉴作用。通过调研得知,某些问题还处于抑制发展变化的状态中,对应结果也在发生变化。所以,针对转型期青年农民的价值观研究课题必须深入、持续地进行探讨,这样才可以得到更多有效研究成果,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推动作用。
无论如何,要培育转型期青年农民价值观,需要执行大量工作才能实现,同时也需要一定人力、物力和时间。我坚信在党的带领下,全社会动员起来,坚持广大农民群众的实践指导,以排除万难、群策群力、科学客观的精神,就一定能够达成伟大的目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