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背后的“思想”
—解读《清代学术概论》的微言大义
一、被关注的《清代学术概论》
著成于1920年10月的《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仅用半月之余一挥而就的,这不免在彰显其“才情”美名的同时,又授人以“浅且芜”川的口实。暂且不论这本区区五六万言的小书有多少武断失实之处,但凭它在1932年即梁启超去世的第三年,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到第八版的事实〔幻,就足以显示其受欢迎的程度:而且它早己被后来的学者认定为研究清学史的必读书目。其中“以复古为解放”,的论断更是屡屡被称道。影响之巨,毋庸讳言。
然而正如张荫麟云“以言学术,世人于任公,毁誉参半”。这本原为“中国学术史第五种”的著作,不过是梁启超1920年公布欲在一年之内作成五部的 《中国学术史》写作计划之一。事实证明,那个庞大的写作计划不仅没有“一年内成”〔习,更在以后十年的岁月中只实现了其中的两部分,但是他仅以半月之余就拿出这本原计划“之五”的《清代学术概论》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对于早以“才思敏捷”著称的梁启超许不算什么困难,也不会令早在《时务报》时期就习惯了他“快手”的人们吃惊。只是,学术著作终不比当年仅“供一岁之遒铎”〔司的政论文,如此速成的结果不免留下许多“疏阔”的遗憾,据朱维铮先生说他在校注此书时就发现了诸多的错误失实之处‘}]。尽管如此,这本小书还是引起学者不约而同的关注,并达成了两个共识:其一认为总体上虽是一部史学著作,却是重论大于重史〔a];其二认为它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学术传统。
(一)两个共识与四种观点
对于第一点共识,拿《概论》与梁启超在1904年所撰之《近世之学术》及成于1925年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比较中就可以见出。有学者认为,(近世之学术》虽然已经能够在宏观的历史长河中鸟瞰清学变迁史,但还只是机械按照历史时序来叙述,“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行研究论评”〕,更加不能像《概论》那般对清学史的规律做尝试性归纳;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是《概论》向“考史”方向的拓展,重在“按学术门类总结清学成就”,是《概论》在“知识层面上”的细化。〔,”《概论》的观点虽与《近世之学术》并无大异,但是局部识见却准确得多;虽然不如《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材料丰富,却在宏观立论上胜其一筹。尤其《概论》中以佛家“生”、“住”、“异”、“灭”的万物流转相比喻清学史的变迁,更是开创了以“思潮”总结清代学术演变过程的先例。所以说这是一部“论”大于“史”、“思想”大于“学术”的著作。
对于第二点共识,则通常得自《概论》一书在清学史论著纵坐标上的定位。从黄宗羲《明儒学案》首开“学案体”,到章太炎的《馗书《清儒得失论》观点都来自于等,都是以人为中心论清学史。毫无疑问
·清儒》和刘师培的《概论》中的大部分《馗书》的((清儒》篇,在论述的深度上也不及章、刘二人,是这本书开始让学术史的写作从术从为学之人那里剥离出来”“以人为中心”过渡到了“以学为中心” 但正
“将学。到梁以后所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到再以后的钱穆、王国维、罗振玉等的著作,“学术史”逐渐实现了学术的独立。可以说,在《概论》中屡次被突出的“学术本位”要求,作者首先做到了身体力行。以上这两点共识奠定了《概论》在后来学者心中的经典地位。
但是,对《清代学术概论》总体定位上的共识并不代表学者在内容认识上没有差异和分歧,这种差异大概表现为四个层次。
首先,大多数学者认为《概论》的中心思想在于高扬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因为在对汉学家“无征不信”、“为学问而学问”(13,治学精神的褒扬及对今文学家“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而流于“稗贩、破碎、笼统、肤浅”[l4]的批评比较中,这种立场一目了然。也就是透过这种字面上的比较,进而认为《概论》是一部“客观胜于主观的学术史佳作’。
参考文献
相关专著
《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41年
《梁启超年谱长编》文江、赵丰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著、朱维铮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张颧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夏r}.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四库全书·经学部序言》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朱维铮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年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黄侃、刘师培卷》刘梦溪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19%年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年
一、 被关注的《清代学术概论》 5-9
(一) 两个共识与四种观点 5-8
(二) 对“共识”与“观点”的评价 8-9
二、 呼唤“思想解放” 9-13
(一) “生”、“住”、“异”、“火” 9-10
(二) “以复古为解放” 10-11
(三) 在“尊戴抑惠”之中 11-13
三、 “思想”的另一半--“经世致用” 13-18
(一) 被夸大的“排荀” 13-14
(二) 亦褒亦贬之“正统派” 14-16
(三) “凭籍经义以讥弹时政” 16-18
四、 “思想”背后的“经世救国” 18-31
(一) 兴学以救国 19-20
(二) 失意的政治家 20-26
1 “迷梦的”政治家生涯 21-23
2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23-26
(三) 体现危机意识的《心影录》 26-29
(四) “由思想革新到制度改良” 29-31
五、 作为旁证的补充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