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城市社会网络研究——以南京安德门地区的外来农民工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67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从进城农民工的角度看,大多数人对进城后的生活感到满意,表现出一定的适应度;也有着融入所在城市的强烈愿望。从原有城镇居民的角度看,对农民工的理解多于歧视。但是也有略高于10%的进城农民基本没有融入城市社会,对现有生活感到不满,如果处理不当,这可能会成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而原有城市居民虽然在理智上倾向于接纳农民工,有的人对农民工问题不感兴趣,甚至不希望他们的子女与农民工子女交往。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对农民工社会网的研究认为,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延续与再建构直接影响着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农民工整合和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庞大的人口流动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所造成的“某些传统观念的消亡”和“某些新观念的产生”都加速着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在他们眼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刨食是最坏的人生选择。于是,他们积极、主动地接近并试图融入、扎根于这座城市,却不可避免地被“农民工”这个外来身份所附带的某些标签给灼伤。
........

第二章相关研究与理论

一、西方研究综述
马汀.奇达夫、蔡文彬在关于网络演变的探讨中,导入了网络演变轨迹的概念。网络演变的每一个轨迹都包含了网络内部个体身份和外部关系的变更。他们针对组织层次上的网络演变,提出了一个理想化视角,集中讨论了两个迴然不同的演变过程:目标引导与偶得。这两个过程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网络演变轨迹,而且它们在运作和结构动力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目标引导下的网络演变轨迹是围绕网络成员共享的既定目标而展开的,是涉及到实现、规划、协调或决定等个体和集体活动的理性互动。偶得的网络演变过程中,行动者基于自身利益而构建联结关系或结成合作关系,不存在共享的目标,体现着偶然性和随意性。-可见,马汀.奇达夫和蔡文彬在网络演变的研究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他们的研究对我们很具有启发意义,然而他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组织层次网络演变,也就是沿着整体网络的研究路向。

二、国内研究综述
初级社会关系是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部分。这种社会支持网络是社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支持网是由具有相当密切关系和一定信任程度的人所组成,主要分为社会实际支持网和社会精神支持网。谋生遇到困难时,提供岗位信息、提供生活帮助等实际的支持,而社会精神支持则是指在农民工遇到挫折、困难时提供心理上的慰藉,释放压力等功能。因此,它是帮助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下来最为重要的维系力量。另外曹子玮还分析到,对农民工群体而言,社会关系比社会组织更加有效。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其关系结构仍然呈现出较为明显得差序格局。他们很少通过正式组织、社会机构来帮助自己获得职业。

第三章研究方法与路径.......15

一、研究范畴...........15

第四章城市关系网的初步确立方式:情感驱动的网络演变...........25

一、初入城市的结构性紧张与危机:构建新的关系网成为必然.........26

二、同质性群体:农民工:初入城市的主要交往群体........28

三、生存需求与情感支持:初级关系以老乡为主........31

第五章城市关系网的扩张:理性驱动的网络演变........35

一、主要内驱力: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积累社会资本..........35

第六章农民工关系网建构的困境

一、社会制度性因素
个人的社会支持网不仅有来自个人方面的支持,还有社会及组织方面的支持。农民工是一大弱势群体,其在城市社会的生活工作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单靠个人以及亲戚朋友的力量并不能完全解决,所以,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对农民工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企业中的各种组织并不完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会、妇联、共青团和同乡会在企业中的覆盖率也比较低,即使一些企业有这些组织,农民工的参与率也极其低下,农民工作为企业的成员之一,其主人翁的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各种组织的缺乏和不完善、农民工的低参与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城市社会网络的建立。

二、资本性因素
在弱关系发挥作用之前,此关系本身的建立就比较复杂。关系转化的过程存在着很多障碍。新构建的关系网络的过程可以表明,新关系的构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种关系的构建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偶然性。对于那些胆怯、老实本分的人而言,他们一般不会主动选择去构建新的关系网。其次,这种构建的尝试成功率并不高,而且很可能在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之后才能建立新关系,而这种新的关系发挥作用也并不具有必然性,很可能它始终都未能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这就要求农民工有着极强的构建新关系的驱动动机和面对挫折之后仍然不断地进行尝试。再者,它要求构建双方都认同这种构建,也就是要求他们都认为这种构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要求农民工尽自己的一切可能去让对方认识到这种构建的价值,构建才有了可能。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构建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这种关系是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也同样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

第七章小结与探讨

本研究中所提出的核心观点——“农民工社会网络的演变过程中首先发生的是情感驱动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的延续与再建构,然后是理性驱动的异质性社会关系网的建构”,是对农民工城市社会网络演变过程的高度概括。在这一动态历史发展过程中,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初级关系是农民工初入城市“留下来”并“走下去”的前提,也是农民工的重要精神支柱。当初级关系无法满足农民工在城市所需的社会资源时,农民工出于“工具理性”的驱使,尝试在城市中寻求异质性群体进行互动。虽然由“理性驱动”的社会关系网的扩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然而异质性社会网的建构却离不幵同质性关系的推动。在利益平衡的市场协调机制下,农民工城市关系网得到维持。但是,农民工城市社会网络的建构依旧受到社会制度性因素与资本性因素的制约。组织支持的缺乏、就业的压力、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社会资本、财富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有限性都阻碍了农民工关系网的确立。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