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一直是建筑遗产的“真实性”,而对其“完整性”有所忽视。这是因为对于建筑遗产而言,从结构上保存历史文化建筑的“完整性”并不现实,而恢复其在物质方面的“完整性”势必会影响其“真实性”。于是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忽略了从深层次、全方位理解建筑遗产“完整性”的重要意义,并因此过多的专注于单一的建筑遗产保护而忽视了它所在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周边环境。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提出:“保护一座文物建筑,要适当的保护它周围的环境”。①这使得建筑遗产、遗址的“周边环境”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之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约和建议中陆续出现了关于“周边环境”的概念。直至2005年通过的《西安宣言》,“周边环境”一词最终被明确的定义,并和古建筑、古遗址、历史区域的保护相联系。
《西安宣言》承认了周边环境对古迹遗址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贡献,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定义:“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指的是紧靠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和延伸的、影响其重要性和独特性或是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组成部分的周围环境。除了实体和视角方面的含义之外,还包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社会和精神实践、习俗、传统的认知或活动、创造并形成了周边环境空间中的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前活跃发展的文化、社会、经济氛围”。《西安宣言》还认为:“不同规模的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包括城市、陆地和海上自然景观、遗址线路以及考古遗址),其重要性和独特性在于它们在社会、精神、历史、艺术、审美、自然、科学等层面或其他文化层面存在的价值,也在于它们与物质的、视觉的、精神的以及其他文化层面的背景环境之间所产生的重要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一种有意识和有计划的创造性行为的结果,精神信念、历史事件、对古遗址利用的结果或者是随着时间和传统的影响日积月累形成的有机变化”。通过以上原则,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文化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己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
2.旬阳蜀河镇地理人文概况
地理环境是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通过物质生产及其技术系统等中介,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地理位置(经度、纬度)、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动植物、矿藏等因素,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尤其是对于早期人类的聚居、农村与城市的形成以及由此而推进文字的发明和应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进而作用于各类群体的性情、心理和气质等。
2.1旬阳区位及历史沿革
2.1.1旬阳县区位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汉水上游。地处东经1030 58’-1090 48'、北纬320 29’-33 0 13’之间。旬阳县东移仙河中下游与大南河(陨西县)分水岭为界,有北向南,依次同同湖北省的陨西县、陕西省的白河县毗邻;南以寒家山一一铜钱关一线及大神河与汝河、冠河(平利县)分水岭为界,由东向西,依次为湖北省竹山县、竹溪以及陕西省平利县接壤;西以王莽山—包家山一线为界,同陕西省安康市相邻;北由西向东,以下茅坪、洛架河沟口及蜀河与仙河上游(陨西县境)分水岭为界,分别同镇安县、湖北省郧西县相接。地图似不规则三角形。北宽南窄,南北长82公里、东西宽79公里,周长约390公里。故明代既有“八百里询阳”之称。
2.1.2旬阳县历史沿革
《元和郡县志》载:“询阳县因询水以为名”。旬阳地区,商周时期属古庸国,周匡王2年(公元前611年)楚人灭庸,归属楚国。楚怀王17年(公元前312年),秦国战胜楚国旬阳地区归于秦国。秦昭王3年(公元前304年),秦楚和好,旬阳地区复归楚国。楚项囊王19年(公元前280年),秦大败楚国,旬阳一带复归秦国有秦一代,在今旬阳县城设置旬关,西汉初期,始以旬关置旬阳县。旬阳县得名于旬水。
东汉建武6年<公元30年)省旬阳县入西城县<泊今安康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复置旬阳县,并于消溪口(今旬阳县蜀河镇)置兴晋县。两晋来年,旬阳地区归于成国(16国之一),不久即归属东晋。东晋时,旬阳地区一度归与于前秦(16国之一)。南北朝时,旬阳、兴晋二县初属宋、齐、梁朝,梁天监2年(公元503年)改归北魏,不久复归梁朝,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又改归西魏。同时,巴人首领杜清和曾在旬阳地区自称巴州刺史,朝廷先改巴州为询州,继之改淘州设询阳县。旬阳改为“询阳”盖从此始。............................
...................................
3.蜀河镇会馆建筑发展综述...................................................17
3. 1会馆概念......................................................................17
3. 2会馆产生的原因分析......................................................17
3.2.1科举制度的原因:.........................................................17
3.2.2社会经济原因:................................................................17
3.2.3社会政治原因:..............................................................18
3.2.4社会文化心理上的原因:................................................19
3. 3蜀河镇会馆概述.............................................................20
3.3.1蜀河镇会馆的兴起与衰落........................................................20
3.3.2蜀河镇会馆建筑功能作用.......................................................22
3.3.3现存会馆建筑在蜀河镇的地理位置...........................................24
4.蜀河镇会馆建筑艺术..................................................................26
4. 1会馆建筑基本平面型制.............................................................26
4.1.1蜀河镇会馆建筑的基本平面形式.............................................26
4.1.2特殊的蜀河镇回帮会馆—清真寺平面形式与功能分析................27
4. 2蜀河镇会馆建筑空间、造型艺术.............................................29
..........................
结论
国际上对建筑遗产的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文物建筑保护发展到对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从对开始关注于建筑遗址的周边环境到对周边环境的明确定义,并承认其独建筑遗产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贡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划分,但两者之间却相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人们为了使建筑遗产能够更全面更真实的传递给后世,就必须在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对与该建筑遗产发生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足够的重视。
本文将从建筑的角度入手,结合地区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社会文化背景将明清时期蜀河镇出现的会馆建筑的建筑艺术及其周围的民俗、曲艺等非物质文化作为对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专家观点与自身见解相结合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蜀河镇会馆建筑与和它发生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戏曲曲艺等)的关系在于,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托,互为彼此生存的文化环境和并为彼此提供继续发展的条件。会馆建筑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真实的历史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则可以使会馆建筑中的部分传统活动场景的得以延续,使这些建筑遗产作为建筑的文化意义得到发展而不是做为大型标本简单陈列在人们的面前,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都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是建筑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文章最后对于建筑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保护与利用,归纳了相应的原则;针对具体情况分析了蜀河镇会馆建筑及其民俗曲艺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和产生危机的原因;提出了几点保护措施。建筑遗产的利用是目前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国家还没有财力物力对所有建筑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保护,在不破坏建筑遗产的前提下利用无疑是解决保护资金紧张的有效手段。本文对保护作为利用的前提条件的重要性以及利用的原则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具体情况就会馆建筑及其民俗曲艺文化的利用提出了两点建议。 ..........
参考文献:
(1]戴志中,扬宇振著《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3](王世仁建筑历史理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4]《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清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1月第
[5]建筑艺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会馆建筑·祠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梁思成全集》第六卷《工程侧例》
[7]《古风—老会馆》,冯级才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2月
[87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9]王其钧主编《中国建筑图解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0]杜仙洲.《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十版
[11]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论旬阳古韵蜀河会馆建筑保护及民俗技艺文化的传承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蜀河镇,会馆建筑,艺术民俗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