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从经济总量上看,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5933 亿元,比 1989 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 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均 GDP按汇率计算,约为 1000 美元左右,②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然而,另一方面,很多结构性转换指标都低于现在的经济水平应当达到的相应标准,③距离小康目标和现代化的要求还很远。从社会结构指数看,2001 年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程度仅为78.8%。结构性偏差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转型滞后,非农增加值占GDP 比重的小康目标是 90%,而 2001 年非农产值占 GDP 的比重为84.7%,实现程度为 94.1%;就业结构转型滞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数比重的小康目标是 35%,而 2001 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为 27.7%,实现程度为 79.1%;城乡社会结构转型滞后,城市化水平的小康目标是 45%,而 2001 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 37.7%,实现程度为 83.8%;④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社会阶层结构中,中间阶层的比例为 18%,距离小康社会的目标 38%还有很大差距。
.......................
二、 统筹城乡发展的界定和基本特征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界定
统筹,即统一筹划,相互兼顾,共同发展。统筹城乡意即城市与农村是一个系统中的两个连续统,应该以其异质性为基础建立起二者功能互补的有机联系,形成城乡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其内在动力来自于城乡市场的互为对接,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等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外在保障来自于城乡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和政策。统筹城乡发展是对“城市偏向”或“农村偏向”的修正,是对城市与农村各自为政、封闭发展的超越。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不是农村的消解,而是在城乡的有机联系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是通过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求得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追求城市与农村的优势互补之上的社会发展的更高质态。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特征
1、主辅结合的中心及运行机制:以市场和市场机制为主、国家和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网络中心即节点联系的中心和调节资源流动的中心,一个网络中可能会有几个中心节点分为不同层次。网络中心的性质和结构是网络结构驱动力的主轴,它决定资源流动的方向、流量及整个网络的运行机制,由此决定网络均衡性、开放度、紧密度乃至整个网络结构的活力。概而言之,网络中心及其结构所决定的运行机制实际上就是资源配置机制问题。
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下,应该以市场机制为基本的运行机制,即以市场为载体,以价值规律为内在机理,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为主要内容,调节各个层次主体的行为及系统运行,调节城乡各种资源的流动,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过去计划体制下城乡资源流动的渠道单一、流通不畅以及不能很好实现其价值的状况。但是同时必须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有效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失灵。因为单靠市场的作用是不可能达到城乡的均衡发展的,市场的逻辑是“胜者全得”,它只能使强者-城市更强,弱者-农村更弱,其结果可能是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马太效应”,而这个发展的不平衡会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和发展造成负效应。因此,市场机制的健全和整个系统的健康运行需要国家的带有折衷色彩甚至是济贫扶弱性质的宏观调控。而我国的现实是,国家的宏观调控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偏向”,不仅没有起到对市场机制缺陷的弥补,实际上加剧了市场机制的不平衡发展。....................
....................
三、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制度分析...............................................(11)
(一)相关制度改革与创新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的焦点.............(11)
(二)当前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重点.....................................................(12)
1、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13)
2、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15)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19)
4、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24)
四、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27)
(一)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滞后是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27)
1、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27)
2、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29)
(二)经济结构的转型......................................................................(32)
1、经济结构转型的基本内容.............................................................(34)
2、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的问题和障碍....................................................(34)
3、经济结构转型的对策分析..............................................................(36)
(三)城乡结构的转型......................................................................(39)
1、城乡结构转型的基本内容..............................................................(39)
2、城乡结构转型的意义.....................................................................(39)
3、城乡结构转型面临的问题和障碍........................................................(40)
4、城乡结构转型的对策分析..................................................................(42)
(四)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型....................................................................(43)
1、阶层结构分析的基本维度及其转型的基本界定...................................(43)
2、阶层结构转型的意义..................................................................(44)
3、阶层结构转型面临的问题和障碍.................................................(45)
4、阶层结构转型的对策分析............................................................(48)
...........................................................
结束语
从社会学理论来讲,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分析主要有三个基本维度:社会分层机制、社会阶层结构性质、社会阶层结构形态。社会分层机制并非简单取决于经济机制或经济-技术理性的功能要求,而是在社会和政治的过程中被形塑,是特定制度环境和转型过程的结果。
社会分层机制实质上就是一系列资源配置制度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资源分配和占有的模式,也即美国社会学家帕金(F.Parkin)所讲的社会屏蔽制度(social closure),例如:我国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迄今为止,存在着三种分层机制:计划型分层机制、市场型分层机制和混合型分层机制。
社会分层结构性质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反映的是分层属性或标准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把社会分层结构区分为弹性社会分层结构和刚性分层结构;第二个层面反映社会各个分层之间的流动性,可以把社会分层结构区分为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和封闭的分层结构。
费孝通先生曾言:“我们的学科应该致力于解决中国的具体的紧迫的问题。”而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便是中国的具体而紧迫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理论热点和重大的实践问题。本文的分析表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党和政府处理城乡关系的新的思路和战略决策,是一个创新,有自己的内在规定性。它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必须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建立起新的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形成外在的制度保障和内在的动力机制;必须推动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尤其是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型,以彻底化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由于结构性矛盾的存在而衍生的社会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扫清障碍,为顺利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2、《列宁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3、(法)雷蒙·阿隆著:《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 2000 年版。
4、(美)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 2001 年版。
5、(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 2000 年版。
6、(澳)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 2000 年版。
7、费孝通著:《学术自述与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版。
8、张琢、马福云著:《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9、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 1996 年版。
10、周长城著:《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1、陆学艺等著:《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2、李路路、孙志祥主编:《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基于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角度分析统筹城乡发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统筹,城乡发展,社会学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