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常德地区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82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民俗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常德地区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研究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专业民族学,方向是民俗学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普通大学,刚拿到硕士点3,4年
要求字数:3万 不包括参考文献,摘要。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是
补充要求和说明:1,参考文献需求60左右,外文献10个左右,有些参考文献的细节我这里说明一下,参考文献别转引,用一手的资料;如果是外文参考文献,要注明是哪个译本,谁翻译的;参考文献尽量选大众的,别太偏了,参考文献要注明是哪一页,还有注释是注释,参考文献是参考文献等,我就没有一一列明了,因为这些都是一个格式的最基本的问题,所以希望找个本专业经验丰富点的老师,不要在格式上都搞砸了; 2,第二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不能够抄袭,引用率为百分之20,因为学校不太好,制度很不齐全,所以只能严抓格式和抄袭率,至于内容,写作老师不一定非得按照开题报告的来写,到时候可以商量的,我也充分尊重写作老师的自主权,提纲也是可以修改的,到时候也可以商量;


民俗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常德地区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研究

摘 要

通过对湖南省桃源县回维村调查与研究,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民族散居地域维汉通婚这一社会现象。
民族散居地的婚姻状况有别于聚居地,因为聚居地所引发的思考性研究多从婚姻这一a单一的角度阐述,而极少从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散居地的民族通婚并不依存于强大的民族文化辐射,而是在一种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进行的。这种通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民族认同的问题,既包含散居居民对本民族的认同,也包含通婚双方对彼此民族的认同。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预设本论文的创新之处,通过视角的切换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来探寻维汉通婚研究的新思路。并且总结了国内外族际与族内通婚的研究现状,为论文的全面铺开奠定基础。
第一章,对回维村的族际通婚进行历史性回顾。涉及到湖南维吾尔族的来源,并以1949年为界,探讨建国前、后维汉通婚的状况;探讨建国前、后影响维汉通婚的经济因素与人文因素。
第二章,分析影响维汉通婚各种因素:宗教信仰、居住格局、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其他因素。
第三章,分析了维汉通婚所带来的影响: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人口的变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认同感,既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影响着民族的发展。

关键词:桃源县,回维村,维汉通婚,族际通婚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Huiwei Village Taoyuan County Hunan Province, the present study thoroughly discusses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the modern ethnic Diasporas regional Chinese marriage.
   Marital status of ethnic Diasporas is different from the settlement, because the study thinking triggered colonies on a single point of view from the marriage, and few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Diaspora ethnic intermarriage is not dependent on the national cultural radiation strong, but in a culture background. This kind of marriage,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s the ethnic identity issues, including both scattered residents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including marriage to each other ethnic identity.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preset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switching to explore new ideas of Chinese marriage.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oil and endogamy,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ll swing.
   The first chapter, in order to return the intermarriage of historical review. Related to the source of Hunan Uygur, and in 1949 for the sector, and of marriage before liberation, after the situation;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factors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Chinese marriage before liberation, after.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 all kinds of factors affecting Chinese Marriage: religion, living pattern, family factors, social factors, other factors.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hinese Marriage: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lations, ethnic population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identity, is the ethnic fusion result, als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Key words: Taoyuan County, back in order, Chinese marriage, intermarriage.

目录

摘 要I
绪 论5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5
(一)研究背景5
(二)研究意义6
(三)研究创新点6
二、文献综述6
(一)国外关于族际通婚研究6
(二)国内关于族际通婚的研究8
三、研究方法11
(一)文献研究法11
(二)田野调查法11
四、研究地点12
(一)桃源县枫树乡12
(二)回维村12
第一章 回维村维汉通婚的历史概况13
一、桃源维吾尔族溯源13
二、湖南维吾尔族的族际通婚历史15
(一)明朝时期15
(二)清朝和民国时期17
(三)建国后的民族通婚18
三、维汉通婚现状19
(一)回维村村民通婚以维汉通婚为主19
(二)50年代前后维汉通婚比较20
(三)5—7组的维汉通婚情况要少于其他村民小组21
(四)回维村的维吾尔族男子多娶汉族,维族妇女多为外村嫁入22
第二章 回维村维汉通婚的影响因素23
一、宗教信仰23
(一)对维汉通婚的正面影响因素23
(二)对维汉通婚的负面影响因素25
二、居住格局26
三、家庭因素27
四、社会因素28
五、其他因素30
(一)教育30
(二)收入31
(三)人口流动32
第三章 族际通婚所带来的影响33
一、对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影响33
二、对人口变动的影响35
(一)族际通婚有利于降低生育水平35
(二)族际通婚家庭子女的民族属性多为少数民族36
三、对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36
(一)维吾尔族语言使用萎缩,传承面临危机37
(二)风俗习惯的相互采纳38
四、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影响38
注释41
附录147
附录249
致 谢50



绪 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民族学当中,关于种群和种族的研究一直都是学界的重点。而在民族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中,一项最为核心的专题便是族际通婚。学者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族际通婚的研究,是因为在整个族群关系网络中,族际通婚是衡量和测定群族关系是否和谐的最重要的因子。

参考文献

[1] Thernstrom,Abigail and Stephan Thernstrom,eds,Beyond the Color Line: New Perspectives on 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M],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2002.
[2] Blau,Peter M,Terry C.Blum,and Schwartz.“Heterogeneity and Intermarriage”.American Sociologist.1982.
[3]Simpson ,G.E.and Yinger,J.M.1985.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An Analysi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 Fifth ).Plenum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p.p154.
[4]Gordon,Milton. M.1964.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80.
[5]马戎.民族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王桐龄.中国民族史[M].北京:文化学社,1934.
[7]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8]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凌纯声,林耀华.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0]戈登.同化的性质.载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4.
[11]王俊敏.青城民族——一个边疆城市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2]史蒂文•瓦戈着,王晓黎等译.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布卢姆•斯沃兹着,赵克非译.西方婚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1997.
[14]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邓伟志,徐榕着.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6]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7]柏贵喜.四——六世纪内迁胡人家族制度的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8]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9]张素绮.浅谈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吐鲁番族际通婚调查报告[J].昌吉学院学报,2005(01):24-27.
[20]张朴,李豫浔.从“民族内婚”到“族际通婚”的突破——关于凉山彝族族际通婚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08):94-98.
[21]杨成胜,李丽.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基于桃源枫树回维村的调查[J].民族论坛,2011,5(02):19-20.
[22]孙岿.维吾尔族亲属称谓制的类型[J].西北民族研究,2000,(04):103-107.
[23]红珊.文化移民与认同危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02):59-64.
[24]解黎晴.弯月照虚碧枫叶仍流丹——湖南桃源枫树乡清真寺[J].中国宗教,2005,(12):44-45.
[25]颜小华.维吾尔族传统宗法文化初探[J].见青海民族研究.2004,(04):42-46.
[26]姚维.新疆维吾尔民族文化心态走向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02):35-40.
[27]马戎.试论“族群”意识[J].西北民族研究,2003,(02):7-17.
[28]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02):17-21.
[29]马寿荣.都市回族社区文化变迁——以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例[J].回族研究.2003,04(52):33-38.
[30]李忠斌.论城市民族关系的特点、结构与功能[J].贵州民族研究,2003,(02):30-35.
[31]罗红.人类学语境下的族际通婚与族群认同研究[J].青海民族究,2008,(07):1-5.
[32]庄世恒.论现代化进程中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6,(04):95-98.
[33]贾学锋,钟梅燕.浅析现代化进程中影响裕固族族际通婚的因素[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6):155-158.
[34]彭兆荣.民族认同的语境变迁与多极化发展——从一个瑶族个案说起[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27-35.
[35]周大鸣.动荡中的客家族群与族群意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3-20.
[36]黄丽.湖南维吾尔族的历史源流及特点[J].青海社会科学,2008,(05):77-80.
[37]徐黎丽.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05,(02):28-32.
[38]李晓霞.中国各民族间族际婚姻的现状分析[J].人口研究,2004,(03):68-75.
[39]殷琼.90年代以来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关系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哲
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84-88.
[40]方燕,孙红.新疆族际通婚的形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0,(03):183-184.
[41]马忠才.族群认同的力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7):26-29.
[42]宋启元.汉族穆斯林群体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硕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09).
[43]罗红.人类学语境下的族际通婚与族群认同研究[J].青海民族究,2008,(7):20-27.
[44]虎有泽.东乡族习惯法概论[J].当代法学.2011,(06):14-18.
[45]张昕.赫哲族族际通婚的影响研究—以街津口赫哲族乡为例[J].经济与法,2009(8):90-95.
[46]房若愚.新疆族际通婚圈的文化成因[J].西北人口,2007(3):84-88.
[47]黄丽,刘清源.湖南维吾尔族村落的族际通婚调查[J].怀化学院学报,2010,(9):5-8.
[48]王平.从族际通婚看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17-21.
[49]周贤润.通婚圈研究综述—以社会学、人类学学科为视野的讨论[J].法制与社会,2009,(9):248
[50]李继萍.人口流动对族际通婚的影响—以白塔村为例[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11):67-70.
[51]新山.婚嫁格局变动与乡村发展——以康村通婚圈为例[J].人口学刊,2000,(01):32-36.
[52]周丽娜,王忠武.值得关注的农村通婚圈缩小现象[J].新疆社会科学,2006(05):105-108.
[53]蓝芸芝.宗教势力困扰村民自治[J].中国社会工作,1995(05):27-29.
[54]田丰韶.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06):130-134.
[55]李天雪.论民族主体文化在民族文化变迁中的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2004(03):30-32.
[56]饶旭鹏.民族文化变迁研究20年——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5(04):84-88.
[57]熊坤新,康基柱.维吾尔族伦理思想概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03):5-12.
[58]骆惠珍.解读维吾尔族宗教民俗[J].吉昌学院学报,2003(02):22-26.
[59]冯雪红.维吾尔族婚姻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2009(09):92-98.
[60]覃永晖,吴晓,张铁蕾.湖南常德委会村的门槛分析与整治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04-4306.
[61]王莉.浅析民族认同和民族偏见的关系[J].社科纵横,2010(06):140-143.
[62]覃庆贵.桃花源里的西域风情[J].民族论坛,2011(02):23.
[63]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析[J].民族研究,2004(06):60-69.
[64]贺金瑞,燕继荣.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5-12.
[64]马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J].2007(03):12-38.
[65]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4(02):21-28.
[66]王东明.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27):89-97.
[67]梁茂春.什么因素影响族际通婚——社会学研究视角评述[J].西北民族研究,2004(03):174-187.
[68]杨万明.回汉民族的族际通婚[J].民族学研究,2009(04):125-133.
[69]吉国秀.清原镇族际通婚的变迁[J].满族研究,2006(01):99-102.
[70]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06):8-16.
[71]热希丹.湖南维回(回维)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管理,2007(03):43-45.
[72]帅才,明星.和谐、幸福——生活在湖南桃源县的维吾尔族人[J].民族论坛,2011(02):12-13.
[73]王佩良.湖南翦氏源流[J].文史博览(理论),2008(08):84.

本文来自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