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性“产期忧郁”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山东省朱家塘村的调查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00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生育是女性特有的功能,是女性对人类延续、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及低体重儿等生育健康参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敏感指标。因此,女性的生育健康不仅是女性健康的一个关键指标,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显示器。然而,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 50 万妇女死于与妊娠和分娩有关的并发症,其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占 99%。我国大陆,每年有 10 万妇女患宫颈癌,其中因此而死亡的占 50%。此外,全世界因妊娠而丧失健康和生育能力的妇女更是不计其数。①究其原因,人们认识到妨碍女性健康的诸多因素,如:人们相关生育知识的贫乏,生育健康的信息与服务缺乏或质量较差,歧视性社会习俗,对妇女和女童的消极态度等。经过学者们的努力,这些妨碍女性健康的因素在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的《行动纲领》中得以体现。目前,健康已被公认为是人类生物性、个人生活方式、环境与保健这四者互动的结果。换言之,生物遗传因素、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影响了女性生育健康。因此,以妇女为中心,促进男女平等的生育健康已成为国际妇女健康运动的核心,以及国际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性生育健康包括女性从哺乳期、青春期、婚育期一直到更年期的整个生育生命周期的生育和性方面的健康。妊娠期和哺乳期作为整个生育生命周期的一部分也被纳入女性生育健康范围。从怀孕到分娩,女性随着身体和生理的变化,心理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恋爱期的甜蜜,到步入婚姻殿堂的幸福,再到为人母的手足无措或美好憧憬,作为女性,角色的瞬间转换使这一阶段的她们容易出现焦虑、困惑、悲伤等不良心理反应。本研究把这种现象称为“产期忧郁”。产期忧郁严重时可导致产后抑郁症。
目前,产后抑郁症问题是医学、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产后抑郁症一般表现为流泪悲伤、情绪低落,严重时可出现自杀或杀他观念与行为。它的发生率也相当高,我国报道的发生率为 5.36%~37.14%。产后抑郁症是难以预料的,而且常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它不仅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婴儿的身体发育,心理、行为的发展都有不利影响,还可影响夫妻关系和整个家庭及社会的和谐,甚至可导致产后精神病的发生。因此,从某种程度讲,本研究实则为产后抑郁症的前期研究。此外,产期忧郁不仅仅是女性易出现的一种现象,男性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和困惑:是否已做好了为人父的心理准备;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养育孩子;是否能够坦然接受妻子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等。男性同样也被社会定义好了性别角色,倘若这一时期没有较好地实现角色转换,成功完成性别社会化,则会导致角色失衡。..................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概念的具体化与操作化

概念操作化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起点。本研究是关于农村女性“产期忧郁”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操作“产期忧郁”,在界定“产期忧郁”之前,与之紧密相关的“产后抑郁”的概念化和操作化的相关介绍是非常必要的。

2.1.1 产后抑郁

作为妇产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产后抑郁是指发生于产褥期的抑郁,是介于产后精神病与产后忧郁之间的一种精神疾患。①具体指产后 6 周内第一次发病,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惹、烦躁,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
②关于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测量,目前医学界主要采用各种自评量表,表格由患者自行填写,以相应的评分结果来断定,主要有以下两种:一SDS,是采用 William W.K.Zung 等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对产褥期妇女抑郁症状进行评定,统计其总分,以总分<41 为正常,≥41 为有明显抑郁症状。二EPDS,它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筛选,其具有心理测验的特性。这种问卷易于实施,简明易懂,很容易被产后妇女接受,EPDS 总分 12 分为阴性,13 为阳性,即可诊断为产后抑郁症。将每题的总分相加为总分,总分≥13 分者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性疾病。本部分为产期忧郁量表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2.1.2 产期忧郁

如上所述,本研究中的“产期忧郁”不同于医学上所指的“产后抑郁”。它不是一种病症,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更广义上的研究,是一个社会学意义的研究。首先,医学上所指的“产期”一般为分娩期和产褥期。分娩期是一个较短的时期,一般为几个小时,指成熟的或接近成熟的胎儿自母体排出的整个过程。③产褥期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除乳腺外全身器官逐渐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一般为 6 周。④由此可知,医学上的产期指从孕妇开始有分娩征兆、娩出新生儿,一直到除乳腺外的全身生殖器官逐渐恢复健康状态的一段时期。
在文献查阅和初步分析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出于本研究的需要,本研究中的“产期”是包括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以及产后 1 年左右的一段时间。之所以选择这一时间段,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女性正处在一个为人妻与为人母的角色交替中,性别角色实现瞬间转换。女性由于各种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很多的不适应。这一时期是女性生命周期中的一个
重要时期。.......................
...............................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
1.2 研究现状述评 ...................................... 2
1.2.1 关于生育健康的研究.......................... 2
1.2.2 关于孕产妇的研究.............................. 3
1.2.3 关于产后抑郁症的研究..................... 3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5
1.3.1 研究目的......................................... 5
1.3.2 研究意义........................................ 5
第二章 研究设计 .....................................6
2.1 概念的具体化与操作化 ..................... 6
2.1.1 产后抑郁......................................... 6
2.1.2 产期忧郁......................................... 6
2.2 理论架构和研究假设 .............................................. 8
2.2.1 理论架构的形成.................................................... 8
2.2.2 可供检验的因果模型和研究假设.............................. 10
2.3 研究类型与研究方法 ................................................ 11
2.3.1 研究类型............................................................... 11
2.3.2 研究方法............................................................... 11
2.4 调查地的选择 .......................................................... 13
2.5 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 14
2.5.1 分析单位................................................................. 14
2.5.2 研究内容................................................................. 14
第三章 农村女性“产期忧郁”现象的现状分析 ......................16
3.1 居住方式 .................................................................... 16
3.2 择偶自主权 ................................................................ 17
3.3 家庭经济 .................................................................. 18
3.4 家庭决策 .................................................................. 19
3.5 家庭劳动分工 .......................................................... 21
3.6 家庭暴力 ................................................................. 24
3.7 情感交流 ................................................................ 25
3.8 社会支持.................................................................. 26
3.9 性别意识和性别社会化 ............................................ 27
3.10 小结 ...................................................................... 29
第四章 农村女性“产期忧郁”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31
4.1 因果模型检验结果 .................................................... 31
4.2 个案分析 .................................................................. 33
4.2.1 社会因素..................................... 34
4.2.2 经济因素..................................... 36
4.2.3 文化因素..................................... 38
4.2.4 人口因素..................................... 40
第五章 总结和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42
5.1 总结 .............................................................. 42
5.2 农村女性产期忧郁现象的进一步讨论 ............. 43
参考文献 ..............................................................45

总结

本研究将女性在产期由于受到各种刺激而容易出现负面心理反应和不良情绪的这种现象,称为产期忧郁。产期忧郁不同于医学上所界定的产后抑郁症。产期忧郁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和女性必然经历的性别社会化,决定了女性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在努力学习新的社会准则的同时,还要学习和适应自己的新角色,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或者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本文主要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对个案的细致分析,让我们较为清晰地看到生活于不同年代的女性的生活状况,以及纵向来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用初生育满意度作为产期忧郁现象的参考变量(因变量)。进一步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研究中所涉及的九个方面虽然都与初生育满意度存在相关关系,但并不是每一项都已达到显著水平,也并不都是正相关关系。从整体来看,家庭决策满意度、家庭分工满意度、家庭暴力和期望符合程度与初生育满意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家庭暴力则是九项中唯一一个呈负相关关系的变量。从相关程度来看,家庭决策满意度和家庭分工满意度的相关程度最高,两者可以解释 30%左右的初生育满意度。
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发现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行为准则,在女性社会化的道路上,犹如一丛丛的荆棘,给走过的女性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女性在初生育的时候,很多人还跨在娘家和婆家的门槛上,没有真正融入婆家社会,也还不太明白自己的角色,用她们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懂啥,那时候自家都还是个孩子”。.........

参考文献

[1]沈奕斐. 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4 月
[2]韩贺南,张健. 女性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 2 月
[3]王金玲. 女性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5 月
[4]佟新.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波普诺著,李强等译. 社会学(第十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 8 月
[6]孙立平,林彬,刘世定,郑也夫编. 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02-2003)
[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 1 月
[7](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译.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华夏出版社
[8]郑杭生,李强.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 1 月
[9]潘允康. 家庭社会学[M].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年 1 月
[10]邓伟志,徐榕. 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