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荀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战乱剥夺了儒家哲人所构想的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在荀子看来,人性为恶是当时社会矛盾与冲突的理论基础;同时荀子所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物质生活的匮乏而引起的争斗不断等等,导致坦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正是基于社会现实的矛盾与冲突,荀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传人,他以小康与大同社会的建构为己任,试图构想一种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因之,建构在这种等级差分基础之上、以礼之调适之内心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就这样拉幵了序幕。
1.1荀子时代和谐问题的凸显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11)出生于赵国,战国末人。荀子,又名孙卿。原因在于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为古代社会“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荀子系儒家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出生之时,此时距春秋中期的战火已经绵延了四百多年,在这种残船的战中己经有很多小的诸侯国亡国了,只剩下了一些比较大的国家,其中最为著名的七个就是齐、楚、燕、赵、韩、魏、秦,这也就是后来史学家所说的“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之间攻伐不断,先有秦赵战于长平又有楚灭鲁于曲阜等。连年战争破坏了人们的和谐生活,也超出了人民忍受的极限,下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不仅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诸侯国内部的贵族之间也相互攻击。智愚取代了智教愚,强凌弱代替了强扶弱,富辱贫替代了富济贫,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尔虞我诈,完全是一个人吃人的病态社会。战火不仅摧残着人类自身,也不断的破坏着自然,又引起了人和自然的矛盾。除了战火直接破坏之外还有一些诱发性破坏,比如说一些人为了躲避战火就进入一些偏远地区安家,不断地焚林造和捕兽取肉,破坏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式,知识分子纷纷探索止战促和的方法和途径,对社会和谐的追求成为了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1.1.1人性为恶:矛盾与冲突之基
荀子经过深入分析指出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理论基础是人性为恶。在荀子看来,人从生下来就是贪利的,诸侯王之间对土地的争夺和小孩子对玩具的争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反映了人性为恶的一面。因为个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土地,即使是最小的诸侯国所拥有的土地足以养活向己和本国的贵族,那么为什么还要去掠夺别国的土地呢?...............
..................
第二章化性起伪:礼定义分以利和的人性基础
荀子的人性为恶思想是荀子所独创的理论,这既不同于孔子提出的关于人性的理论,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又直接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但是荀子又通过对化性起伪的强调,人们一心向善,这与孟子的最终目的又是相同的,二者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荀子认识到人性的恶,但是并没有肯定人性恶的合理性,反而大力论证了人们向善的"能性和必要性,通过化性起伪的途径引导人们向善。
2.1荀子人性为恶思想
在荀子之前关于人性的问题己经是学术界和思想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告子曰:“生之谓性”。这代表了当时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看法,告子举例说人性就像水一样,“性犹端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也就是说人性就像是水那样,让它向西流它就向西流,让它向东流它就向东流,所以不能说水是向东还是向西,同样也不能明确说明人性是善还是恶。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③虽然不能确定地说水是向东流还是向西流,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水是向下流的,因之,我们可以确定地说人性都是善的,不善的人性是不存在的。荀子既没有接受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也不认可孟子的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荀子首先区分了 “性”和“伪”。荀子指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看来,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并且人之性趋恶,所谓的人性为善是后天人为的。孟子看到人们表现出善行其实是人们在经过圣人教化和礼义约束之后才具有的,比如说一个人很累了,特别想休息,但是他的兄长还在那里劳动,他就代替他兄长劳动,让他兄长休息;一个人觉得身上很冷,想穿家里那件最厚的衣服,但是他害怕自己的父亲会被冻着,就把那件衣服让给父亲穿;一个人觉得很渴了想喝水,但是他发现水不够了,他就忍着渴,把水让给父母先喝;一个人看到朋友穷困療倒,即使自己也很穷,还要拿出部分钱接济朋友,一个人发现朋友或亲人处在危险中,自己马上奋不顾身地前去解救,这些感天动地的善行经常出现,孟子从这些行为中发现人性天生就是善的。.................
.................
第三章外礼内乐:治气养心以利人心之和..............14
3.1治气养心之意义:调和性情以获心之................14
3.2治气养心之礼径:治气养心由礼则成................14
3.3、冶气养心之“乐”径:先制乐以善人心..........15
第四章身劳心安:以利身心之和..............................17
4.1君子轻物以不烦心.............................................17
4.2君广轻享乐以不惰身..........................................18
4. 3争公苦让饶乐以心安..........................................19
第五章礼定义分:以利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21
5.1荀子论义分............................................................21
5. 1. 1人唯群能胜万物治天下.......................................22
5. 1.2依等级名分则群立..............................................22
5. 1.3以礼义行名分.....................................................24
5.2以礼分级构建等级和谐..................................................25
5.3以礼止争构建秩序和谐..................................................27
5.4继承孔子礼乐思想:以礼辨异与以乐介同相结合....28
第六章礼尊天地:以利人与自然之和....................30
6.1以“礼”尊大地敬自然..............................30
6.2杀人蚤言礼以利可持续发展忍想............32
6.3以“礼”定人之职克以保护环境............34
余论荀子和谐思想的和合之境.....................36
7.1和合之境:群居合一..............................36
7. 2荀子和谐思想的主耍贡献....................37
7.3苟和谐恐想的历史局限.......................38
结束
荀子的和谐思想建立在等级差别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和谐。“荀子讲的礼,中心内容和实质是分和别,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这种封建等级制度,已不是奴隶制度下按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而是建立在封建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封建等级制。”这种封建等级制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比奴隶社会的宗法世袭制有所进步,但是封建等级制终究是一种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荀子所谓‘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是一种等级森严的不平等的社会组织,但他却认为这是最合理、最平等(‘至平’)的社会组织。他公丌宣称不平等就是平等,分等级就是为了平等;不平等的平等方是真正的平等。他的社会观完全是一种剥削阶级的社会观,认为有等差,不平等,才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
所以说荀子的和谐思想建立在一种不完全正确的人性论的基础之上。在荀子的和谐思想中,荀子赋予君主很大的权力和为君主独尊的地位,这是有拥护君主专制嫌疑的。君主只是历史的产物,在民主社会里国家的权力属人民而不是君主那一个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后一个皁帝退位。毛 泽 东主席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人民成为了家的主人。所以我们在借鉴荀子和谐思想的同时要警惕其中的那些维护君主专制的糟粕,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科学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一、古代典籍及研究著作类
[1]章時同注.窃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2]张彩梅编.四书li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冯达文注.屮LJ哲学的探索与困惑[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
[4]郭齐勇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翰青,郝晏荣,何平著.荀子的理性光芒[M].山西:山西出版集团?书海出版社,2007年:
[6]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M].山东:齐鲁书社,2001年:
[7]黄卓明著.诸子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8]阎韬.孔子与儒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9]刘庭尧编.后圣荀子[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6年:
[10]肖万源,徐远和.中国古代人学思想概要[M].北克:东方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