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临潭万人拔河民俗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临潭县概况
一、临潭现状
全国大部分气候属高寒干旱区,寒冷,阴湿,四季不分明,降水东北多西南少,具有长冬短夏、春秋相连、冬冷而不寒、春季回暖慢、秋季降温快、冻干秋湿的高原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3.2℃;年降水量383.2一668.2毫米;年平均无霜期65天左右。干旱、冰雹、霜冻、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总人口15.3万人(2004年),其中汉族占74%,少数民族占26%。全县辖3个镇、13个乡、3个民族乡:城关镇、新城镇、冶力关镇、术布乡、古战回族乡、卓洛回族乡、长川回族乡、羊永乡、流顺乡、扁都乡、店子乡、新堡乡、总寨乡、三岔乡、龙元乡、陈旗乡、石门乡、羊沙乡、八角乡。①
二、历代建置
l隋潭县历史悠久。夏商周时为古雍州之域,为戎羌所据。春秋战国时,秦穆公举兵伐西戎,遂为秦属地,秦昭襄王时置陇西郡,治狄道(今临姚)。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两级制,临潭为陇西郡临挑县。两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临潭属凉州陇西郡临挑县。赤眉更始之际,羌人魄嚣据陇西郡,割据临姚。东汉大将来款大破魄纯(魄嚣少子),陇右归汉,仍沿西汉制。三国时,地属魏,仍汉制。西晋惠帝置挑阳县,属秦州,为临潭建置之始,距今约1695年。自西晋永嘉之乱至十六国末,为叶谷浑所据。南北朝时北周武帝遣大使巡查天下,于姚阳城置挑州,治美相,是史上首次置挑州,距今1430余年,泪匕州地名用之最久,渊源1300多年。继置姚阳郡讥潭县。................
..................
第二章临潭万人拔河民俗的内涵与功能
第一节挑州地区独特的龙神崇拜
一、州地区的八龙神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中的龙是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布雨的祥异动物,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雨水的丰歉,直接关系着农业的收成的好坏,因此人们把龙当做神来崇拜以攘灾祁年,成为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龙神崇拜不仅存在于汉族当中,也存在于其他少数民族当中。然而挑州地区十八龙神却有其独特的来历,这十八位龙神当中有十三位是明代开国将领,有功之臣,是确有记载的历史人物,而非传说中的龙神形象。据笔者调查,在当地关于十八龙神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文献记载的, 一种是群众口头传述的。这两种说法对以下十三位龙神有一致认同,即:徐达,救封陀龙宝山都大龙王;常遇春,救封总督三边常山盖国都大龙王;李文忠,救封威镇三边朵中石山镇州都大龙王;胡大海,救封挑河威显黑池都大龙王;郭英,救封普天同知显应龙王;康茂’,救封东郊康佑青龙宝山都大龙王;赵德胜,救封祥渊赤察都大龙王;朱亮祖,救封南部总督黑池都大龙王;华荣,救封四季久旱降虏护国都大龙王;安世魁,救封镇守西海感应五国都广大龙王;成世疆,救封成沙广济都大龙王;韩成,救封水司杨四将军都大龙王;张德胜,救封祥眼赤察温卜都大龙王。对其他五位龙神则有不同说法,前者认为是:武殿章,救封五方行雨都大龙王;马秀英,救封西郊透响水九龙文君;朱氏,救封金木元君都大龙王;刘贵,救封金龙龙洞宝山小吉龙王;郭氏,救封九天化身白马太山元君。后者认为是:伍金龙,救封五方行雨都大龙王(当地人称五方爷);白土村佛爷,救封西郊透响水九龙文君(当地人称白土娘娘);牌路下娘娘,救封金木元君都大龙王;刘旗佛爷,救封金龙龙洞宝山小吉龙王;冯旗佛爷,救封九天化身白马太山元君(当地人称冯旗太太)。前十三位是明初将领,而后五位则是传说中的地方神。....................
.................
临潭万人拔河民俗的内涵与功能.....................17
第一节挑州地区独特的龙神崇拜....................17
一挑州地区的十八龙神,...............................17
二挑州地区十八龙神的形成原因.....................17
第二节万人拔河的内涵与功能.........................18
一祈求年丰......................................................18
二厌胜驱邪...........................................19
三文化适应与传承..............................20
四社会交流与凝聚...............................20
五娱乐功能.............................................21
六经济功能.............................................21
第三章临潭万人拔河和当地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24
第一节临潭的民族关系及其特征.................................... 24
一临潭的民族与宗教........................................................ 24
二临潭民族关系的特征.................................................... 25
临潭万人拔河民俗与
地方和谐民族关系的建构................ ..............26
一加强族际接触是实现民族和谐的重要途径.......... 26
二共同历史一记忆与传承创新是民族
和谐共生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28
参考文献................ ..................................................33
结语
通过各民族的这种良性互动,促进了当地民族关系向团结、和谐的方向发展。万人扯绳这种个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俗文化在多民族聚居地区并不多见,它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求同,这种求同,并不等于无原则的混同,是各民族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前提下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多元文化共存而创造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民族之间的界限,是不同文化共存的勃合剂。这种民俗文化还是一种民族关系的内部自我调节机制,这种调节机制完全是内部因素所致,它已内化为一种精神,不是一时一事的现象,是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是一种代代相传,辈辈延续的文化传承。因此这一民俗文化的凝聚力量是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取代的。万人扯绳是各民族集体创造的,它根植于人民群众的肥沃土壤之中,这文化的传承者,把它作为一种“活的民族团结的教材”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各族儿女,为地区的民族和谐,社会稳定,乃至全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擅变,临潭万人拔河已失去了许多质朴的原发性动机,失去了许多古老的宗教性功能和涵义,并逐渐增添了一些游戏性、娱乐性的文化元素,后人因此而渐趋淡忘了其内在的原始文化遗传密码,将其衍化和改进成一种家喻户晓的民俗体育活动。近年来,由于旅游开发的刺激,临潭万人拔河的相关宗教事项有所复苏,然而这种复苏是对原始涵义的承接,还是利益驱使下形成的假民俗?有待考究。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i陆潭县志》,1997年6月版,甘肃民族出版社。
[2]:(清)张彦笃修,包永昌等纂:《沮匕州厅志》,据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影印,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3]:顾颇刚:《西北考察日记》,收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 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甘肃人民出版社。
[4]:王树民《陇游日记》,收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 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甘肃人民出版社。
[5]: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收于范长江著,沈谱编《范长江新闻文集》,新华出版社。
[6]: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7]:陶立播:《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8]: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9]:杨建新,崔明德土编:《中国民族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
[10]例: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出版社,第5-6页。
传统民俗与创建地方和谐民族良性互动发展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临潭,万人拔河,民族和谐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