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域下的炕围画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18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对象与目的

1.1.1研究对象

坑围画是由年画、壁画和建筑彩绘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从形式上看坑围画与壁画和年画相近,从风格上看坑围画容纳了建筑彩绘的风貌。坑围画因其既实用又美观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它作为地方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千百年来广泛流行于民众生活中,最初人们为防止坑周围的墙面因脱落损坏而赠脏衣服,后来,随着实用美术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需要,一些心灵手巧的民间画匠就把原本用于装饰宫殿、庙宇和亭台楼阁的彩绘艺术,巧妙地移植到普通老百姓的家里,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坑围画。晋北人也叫“坑围子”或“墙围”,坑围画把众多内容和长达数米的画面组织在一个统一的范围当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又有人称其为“坑头连环画”。
本文主要以山西省古边关地区(主要包括晋北大同、朔州、忻州和晋西北吕梁地区以及娘子关一带)的坑围画为研究对象,并将坑围画置于山西省古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大背景之下研究它与民众生活习俗和地方文化的关系是本篇论文的创新之点。

1.1. 2研究目的及意义

坑围画是山西农村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美术作品,它与乡民的生活习俗和风俗民情密切关联,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且深受民众的喜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山西的坑围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姿态,并一度成为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跑。笔者在前人对山西坑围画的形式与内容、艺术特色和美学风格研究的基础上另辟溪径,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探讨山西省古边关乡村坑围画的区域特色以及坑围画与地方文化二者的关系,对山西省古边关乡村坑围画做一次深入的研究。
山西省“坑围画”这颗古老的明珠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从乡村民众的生活视线中逐渐淡出,作为研究民俗的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去挽救和保护珍贵的坑围文化。把坑围画置于山西省晋北古名镇古边关大背景之下研究民间美术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是本篇论文的重点与亮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第二章山西省晋北乡村坑围画的概况

2. 1山西省晋北地理位置及历史概况

2.1.1地理位置

山西省素有“表里山河”之称。东临太行山,北与内蒙古地区接壤,西南与陕西、河南隔黄河相望。南北长约1100公里,东西宽约580公里,全省总面积达15. 63万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区、丘陵为主,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晋北一带因受内蒙古寒流的影响冬季寒冷而干燥,春秋两季风沙多,昼夜温差较大,夏季炎热,降雨量相对增多。
历朝历代山西因地势险要而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北有“雁门关”,西有“娘子关”既是战略交通要地,也是拱卫“京畿屏藩”,这种屡近京师的政治地理区位是山西独有的。明代朝廷在太原设承宣布正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
晋北古边关地区主要指以内外长城为主线,沿线分布并福射于周边的古聚落形态。以新平堡、右卫镇、云同镇、台怀镇等为代表的古村镇勾勒出了晋北边关聚落在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中生长发展的基本样态,也承载着这一地域社会延续数百年的文化传统。古人曾用“北控沙漠,南障冀幽,据天下上游”来描述这一带。据《光绪忻州志》?记载,当时仅忻州地区称呼“堡”和“寨”的地方就有76处之多。

2. 1.2历史概况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数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全省。因春秋时期三家分晋,山西也叫“三晋”,山西临纷发掘的“丁村文化”和晋西北的“龙山文化”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历史上,山西各地陆续置县,历代统治者在巩固中南部的核心地位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山西省古边关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设立郡县、移民屯边等诸方式以加强统治,与此同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不断加深了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
春秋战国时期,为加强边远地区的统治,北部边境陆续设县,由国君直接统治。战国时期山西北部地区主要为赵国据有,境内主要置有云中(长城北)、雁门(右玉南)、代郡。秦代设雁门郡(治善无),下辖善无(右玉南)、马邑(朔县)、平城(大同)三县;代郡(治代县、河北菌县),下辖班氏(大同西南)、延陵(天镇)。东汉中叶以后,山西北部大部被宪人占领,桑干河以北为拓践鲜卑族领有。.........
................

第三章山西省晋北民间炕围画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26
3.1晋北乡村炕围画与民间文学.......................................... 26
3.2晋北乡村炕围画与民间戏曲文学...........................27
3.3晋北乡村炕围画与民俗........................................... 29
3.4晋北乡村炕围画与民间信仰................................... 31
3.5晋北乡村炕围画与民众的民俗心理.................. 33
第四章山西省晋北乡村炕围画与传承人........................ 35
4.1传承人的界定.................................................... 35
4.2晋北乡村炕围画与传承人.......................................... 35
4.3晋北乡村炕围画的传承方式.................................... 35
4.4晋北乡村炕围画传承人的生存现状........................36

4.4.3转向装演型......................................................... 37
4.4.4相关产业带动型................................................. 39
第五章结语.................................................................................... 40
5.1利用现代高科技拓展民间美术新的生存空间....... 40
5.2开展民间美术学科教育............................................ 41
5.3提高传承人的地位....................................... 41
5.4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艺术的交融...............41

结语

据笔者调查,伴随着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目前,晋北坑围画已经入选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省级“非遗”右卫镇北岗村坑围画,被市级“非遗”原平坑围画,县级“非遗”怀仁围墙画,还有阳泉市西潘乡、西烟镇、东梁乡坑围画工艺也被评为县级“非遗”。炕围画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政府和专家的重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使得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和审美意识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逐渐远离传统,尤其是年轻人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大部分家庭都用暖气和床替代了传统的火坑,也有的家庭为了干净美观在原来的坑围处铺上了带有图案的瓷砖。曾经盛行的坑围画便也无人问津,当年的坑围画工匠.也逐渐离幵这个行业。
文化遗产的不同性质决定了我们将釆取不同的文化保护措施。有效持久的保护需要针对被保护对象实际、量身制定相应的保护方式。民间美术累的保护绝不是遗产保护,我们强调的保护是“活态文化”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既需要借鉴本等国的多种经验,更需要结合本国本地的各种实际来幵展。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张紫晨,《民俗学与民间美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1月.
[2]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年.
[3]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5]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
[7]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8]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9]孙丽萍,《屋宇春秋:山西老宅院》,人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3月.
[10]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北克: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